前兩天,看到一個宿管阿姨的勵志故事。
河南49歲的夢園阿姨,去年和兒子一起備戰考研。備戰的700多天裡,阿姨每天早晨上班前會學習3小時,堅持天天背單詞,一天都不敢懈怠。
功夫不負有心人,前段時間,阿姨被廣西大學錄取。她的兒子則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的研究生。
很多人都羨慕夢園母子一路坦途,我卻看到:孩子的順利裡,有追趕母親的成分;而母親的成績,既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又為孩子做出了榜樣。
正如夢園阿姨在朋友圈所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孩子在後面追吧,總有一天,他會超越你,並遙遙領先。」
△原夢園的日常隨筆,用文字記錄生活
對孩子而言,父母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父母給孩子的愛,卻質量有高下。不同的父母,孩子獲取的成長能量是不同的,這直接決定了孩子的終身成就和人生高度。
三個月前,安徽破獲了一起盜竊案,作案的竟是兩名14歲的孩子。他們多地作案40餘起,偷盜的手機價值竟高達20多萬元。被抓獲後,兩個孩子居然對警察說:「我還不滿16歲,還能再偷400天!」。
14歲、偷盜慣犯、還能再偷400天!試問,孩子的父母在哪裡?孩子歪曲的令人咂舌的價值觀,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個過程中,父母就沒有一點覺察嗎?
不敢想像,如果孩子再不被父母重視,16歲之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怎樣的人生?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每個習慣、行為裡,都透著父母的教養方式,而每代人的過錯根源都關乎牽連著上一代。
生活中,能管好孩子吃喝拉撒的父母很多,可重視孩子人格、精神培養的父母卻並不多。父母養而不教,和保姆有何差異?!
曾看過一個短片:
父親在街頭邊走邊打電話,孩子也在後邊打著電話,疾步快走;
父母隨地丟菸頭、扔垃圾,孩子也會效仿,隨意丟棄廢物;
父母不分場合地當街叫罵,孩子也會伸出中指,表示咒罵;
父母對家人揮舞拳頭,孩子也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
每個孩子的行為、做派,都跟父母如出一轍,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想要孩子什麼樣,父母必須先要成為那樣子。
養大一個孩子,很簡單,而養好一個孩子,絕沒有那麼容易。把教育的責任甩手扔給給學校和老師,等待父母的,必是晚年的遺憾。
而為人父母,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身體健康,還有扶持孩子成人的責任。
閨蜜的孩子出生前幾年,她玩心未泯,每天把女兒扔給爺爺奶奶,自己該玩玩,該瀟灑就瀟灑,活得跟單身一樣。
轉眼,孩子升入了小學三年級。
閨蜜忽然發現:孩子不但學科基礎差,好習慣一樣沒養成,還跟班裡一個男生像模像樣地談起了戀愛,倆人甚至偷偷模仿成人約會!
閨蜜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試圖接過孩子來管一管,可孩子要麼強硬地跟她犟,要麼以離家出走相威脅。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犯了「時間管理」的錯誤。
孩子小時候,教育孩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恰恰因為不緊急,很多父母就忽略了這個階段的重要性。
想一想,在孩子剛出生或小時候,多少父母認為:
「孩子懂什麼?」
「長大了再管也不遲」
「孩子還小,不需要父母給予太多精力」
……
等後來孩子慢慢長大,出了問題,父母著急了。此時,他們又拿出處理重要又緊急的事情的姿態去「彌補」,想生生把一棵已經長彎的樹扳直,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
還記得去年被關停的楊永信的戒網中心和他的13號室嗎?
圖片來源:柴靜實錄《網癮之戒》
那些把孩子送去「電擊室」父母,大多是在該關心、陪伴孩子的時候,沒有重視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或互動,等意識到孩子和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時,教育的最佳時間已經過了。
無計可施的父母,又慌不擇路,把孩子送上了一條身心受摧殘的不歸路……
圖片來源:柴靜實錄《網癮之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夙願,但是,不當的、搬東牆補西牆,缺乏規劃和系統性的家庭教育,不但對孩子無益,還有可能讓教育南轅北轍,甚至直接毀掉孩子。
我最敬佩一種父母,他們雖然不是教育專科出身,但孩子還在肚子裡時,就開始學習育兒知識;等孩子出生後,他們已經弄清楚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稍大,他們又懂得充分利用愛和榜樣的作用,教育並引領孩子。
那個一路順風順水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天生麗質,而是父母,早就為他壓好了轍。
記得2017年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男孩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對於高考取得的優異成績,他坦言:
「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他們從小就給我營造了很好的家庭氛圍。這對我的學習習慣、性格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你看,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甚至很少去「刻意教育」。孩子小時候,他們懂得陪伴,孩子長大後,他們注意引領。
在他們看來,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熊軒昂的水到渠成裡,可能承載了父母半生學習、一生奮鬥的結果,看似偶然,卻實則必然。
優秀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不忘提升自己,因為他們懂得:當父母跑得快時,孩子不會甘心落後,他會追!
讓很多父母不太理解的是:明明沒看到「別人家」父母費力教育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卻如此優秀!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孩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小時候,會觀察成人的人生觀、處世觀,並把這種模式下載到自己的人生模式裡。
那些很容易就能做到優秀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從父母的言語行為裡,下載到了更積極地處事態度,這讓他們更樂觀、自信,喜歡挑戰自己。
而那些心理能量較低的孩子,不是父母「教導」不夠,而是他們從父母的人生裡,觀察到了「心理等級」和「不配感」。遇到事情或挑戰,他們會不斷在心理重複:
「你做不到」,
「事情太難了」
「生活就是苦苦掙扎」
「你以為你是什麼人」
這樣的心理匱乏感,會限制孩子的思考方式,限制他們的成長,限制他的活動範圍,繼而降低成功概率。
龍生龍,鳳生鳳,不是迷信,也不是認命,而是每個孩子,從原生家庭父母那裡,下載了不同的人生程序。
海清曾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要成為他的絆腳石,要成為他的墊腳石。」
成為孩子的墊腳石,不光是給,也不光是教,更重要的,是給示範給他看。
育兒即育己。原地踏步的父母,難以教出出色的孩子,而跑得快的孩子,都有著父母優秀的身影可追逐。
每個人的人生長度都有限,育兒,也有實效性,想要兼顧自己的人生又要給孩子最好的明天,犧牲孩子和犧牲自我,都不是最佳選擇。
最捷徑的那條育兒路,就是在孩子需要陪伴時,給他關心和愛;想要孩子奔跑時,父母和孩子,齊頭並進,一起跑。
每個父母都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通過提升,讓自己,讓孩子,日臻完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ID:tree2050),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