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口,這裡是109道班,號稱「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擔負著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養護任務,在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的路段,空氣中夏季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50%,冬季含氧量更低。除了缺氧,這裡的冬季漫長寒冷,唐古拉山常年被冰雪覆蓋,這裡的護路工人對暴風雪天氣早已是見怪不怪。109道班管護的路段在極寒時,氣溫能低到零下40℃度。8月26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了風雪交加的唐古拉山口,探訪「天下第一道班」。
109道班不僅護路,還救人。唐古拉山口是青藏線上的必經之地,也是氣候最為變幻莫測的險關要道。不少徒步、騎行和自駕的人,還有遠道而來的遊客,甚至是磕長頭的朝聖者,長途跋涉讓他們筋疲力盡,身體面臨嚴峻考驗。
2017年4月25日,109道班管護的路段發生了堵車,上千輛車滯留在唐古拉山口附近。一位司機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中發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正是道班工人背著這位司機徒步兩公裡,送到道班救治。
把那位遇險司機背下唐古拉山口的,就是這個面色滄桑,體格健碩的漢子。他叫巴布,是109道班的工區長,他來到這裡工作已經31年了。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巴布幾乎患上了所有能叫上名的高原病。
從2009年起,109道班開始設立救助站。僅今年上半年,他們就救助了200多人。救助站成立至今,救助人數超過2000人,但他們從未向被救助者收過一分錢。養路工人們堅持送水送藥送食品,提供必要的救助,條件雖然簡陋,但足以幫助遊客對抗高原上的惡劣氣候。在109道班,珍藏著十多本遊客留言,在救助站的牆壁上,同樣寫滿了遊客的留言。字裡行間滿是受到幫助的遊客對道班的感激之情。
免費提供幫助的背後,是109道班承擔了所有開銷。去年,道班救助站在救助上就花費了10萬餘元,今年上半年,救助經費已經花費了4萬元。巴布說:「經費一部分來自公路局的補貼,要是不夠了可以賣掉道班自己養的犛牛,一頭就能賣1萬多。」在問及今後會不會向受救助的遊客收取一定的成本時,這個皮膚黝黑的漢子搖了搖頭,「不會!第一代養路工人是這麼過來的,今後,我們第二代、第三代養路工人也會堅持下去,錢總會是有辦法的,大不了從我們工資裡出。絕對不能向遊客收錢!」
現在,109道班的條件越來越好了,從2012年開始,工區通了自來水,再也不用背水上山了;道班建起了太陽能發電儲電設備,用電更加穩定;新的員工宿舍也在建設中,氧氣食物等物資的供應也變得充足。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巴布看著嶄新的制氧設備說:「我們道班工人,不能吸氧。因為吸氧多了,在缺氧環境裡就幹不了重活!如果是這樣,那路誰來修,那些人誰去背?」
巴布今年已經51歲了,再有4年他就要退休了,「養路工人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我們做這些不是為了他們的感謝,因為我是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的責任。」他望向唐古拉山,慢慢地說。
風雪唐古拉,天寒地凍但人心依舊溫暖。再高峻再險要的關口,也會因為人的奉獻與付出變得平坦。人是比山更高的豐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胡達聞)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