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界限,界限的清晰與否,是否存在界限模糊和界限僵化,決定了一個人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低。
自我分化水平不足會造成諸多危害,包括完全受他人反應的影響、驅使,處境十分被動,無法自洽;情緒化,易失去自我控制,不易與人相處;家庭關係不是過分疏離就是過分緊密,前者很難獲得家庭歸屬感,後者家庭中只有整體沒有個人,個人的需求被淹沒,而且牽一髮動全身,個人的問題很容易成為整個家庭的問題;對其他人不是順從就是逆反,人際關係比較極端、緊張、呆板、單一、固化;沒有獨立的自我,容易將自己的感受與他人融合,分不清是他人的情緒還是自己的情緒。
自我分化猶如定海神針!影響個體的一系列心理適應能力,如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尊、抑鬱、親密關係等
可以說,自我分化水平不足的人為情緒所累,他們衝動、敏感、激化,是人們通常所說那些暴躁、戾氣、極端、自私而沒有自我、依賴他人但又不知如何關心他人的人。他們冷漠、缺愛、拎不清、搞不定、不好相處、凡事需要別人擦屁股,也是人們口中的巨嬰。他們缺少堅定的自我認同和對事物獨立的價值判斷,他們的想法總是和他人的混合在一起,「共生」狀態就是他們的表現。而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易被感情駕馭,對他人表現出盲目的依戀或果斷拒絕。他們難以面對真實的自我,自尊水平偏低,常有抑鬱傾向,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發揮光熱,創造價值,他們只會製造麻煩。
更麻煩的是,自我分化水平的不足,不僅對自身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會影響下一代,可以說「後患無窮」。
分化較高的個體,其自我形象不是建立在對焦慮或他人情感需要的反應上,也不需建立在他人對自我情感歪曲的感受上。他們能夠以真實的我面對生活,能夠以一致性的觀點、原則和信念適應生活
在鮑恩的家庭治療理論體系中,自我分化只是用以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八個框架理論之一,其他理論還包括:三角關係、核心家庭情緒過程、家庭投射過程、情緒阻斷、多代傳遞過程、同胞兄弟姐妹的位置、社會情感過程。其中與個體分化水平的發展直接相關的理論有三個:核心家庭情緒過程、家庭投射過程、多代傳遞過程,對「分化問題」在代際間如何進行傳遞的機製做出十分詳盡的解釋。
1.核心家庭情緒過程
鮑恩認為,在一個家庭中,常存在「家庭情緒無意識傳遞」,意思是家庭的情緒往往在不自覺的狀況下,以某種隱晦、間接的形式,在家庭中的每個成員身上流動。因此,家庭中的情緒是以家庭而非個體為單位。核心家庭情緒過程,討論的正是這種家庭中的情感力量,如何在反覆出現的家庭模式中持續發生作用。鮑溫最早使用「未分化的家庭混亂」來描述家庭中過度的情感反應和情感融合。鮑恩認為,人們會選擇分化水平相似的人結合為夫妻,因此那些分化水平不高的人選擇的伴侶也傾向於分化水平不高,這導致新構成的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並不穩定,並且情感過度融合,稍有問題出現就會帶來過度情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嘗試各種方法來減低緊張與維持穩定。夫妻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與夫妻間的情感融合屬於不同維度的兩個概念,自我分化水平都低的兩個個體在情感上可以實現高度融合,並且更容易出現過度融合。通常情況下,核心家庭的融合度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低,越沒有邊界感),焦慮與不穩定的潛在危機就越大,也越傾向於通過衝突、疏遠,一方功能受損或妥協,甚至以過度關心子女來解決(略微三角關係理論)。
比如,夫妻關係中,若其中一方界限模糊,另一方界限僵化。當壓力出現時,前者通過尋求依賴,後者通過尋求空間如工作、愛好來解決問題。可這只會加劇矛盾:前者認為遭到拒絕,質問「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後者則憤怒、委屈,「我被冤枉了」。
也就是說,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轉化為了婚姻問題,依次表現為配偶或孩子的症狀,「過去的問題在未來出現」:
一方配偶功能失調配偶一方的身體或情緒功能失調。這會導致一方持續功能低下,會抱怨配偶的統治;另一方過度勝任,很滿足這種安排,有時也會憤怒。
婚姻衝突外顯的、慢性的、未解決的婚姻衝突。情緒疏離和情緒過分親密循環出現;衝突時的消極情緒和親密時的積極情緒同等強烈。家庭焦慮被夫妻雙方所承擔。
對孩子的過度關心孩子的心理損傷--逃學、抑鬱等/纏結型母子關係。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忽視或否認他們自己缺乏分化。孩子成為家庭的焦點,父母關係緊張度減弱,但家庭焦慮被孩子的心理損傷所吸收,造成孩子的分化水平出現問題。
2.家庭投射過程
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家庭功能實現程度與兒童的問題行為呈負相關。也就是說,父母的分化水平越高,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越低。此外,父母對人際關係的認知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受父母自我分化水平的影響,父母作為家庭中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的思維模式與解決問題的技巧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對規則的認知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孩子的一切均從父母繼承而來。
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父母。對於父母分化水平不足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家庭問題的受害者,父母的低分化決定了他們的低分化。家庭投射過程,指父母將自己不成熟與缺乏分化的狀態傳遞給子女的過程,指出了孩子的問題如何從父母繼承而來。有時候「問題孩子」的出現,來源於父母的「需求」——父母需要「問題孩子」,來對孩子採取過度保護。這樣做,父母可將自己的情緒問題轉移到孩子身上,將注意力從夫妻間的矛盾轉移到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能減少焦慮。但這增加了孩子的情緒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父母會選擇孩子中最為幼稚(注意不是最幼小)的一個作為他們關注的客體,因為最幼稚的孩子,分化水平最低,本身最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
受父母低分化水平的影響,這樣的孩子對關係過分敏感,對關注和讚揚過度需要,處理期待困難,常有指責自我及他人的傾向,並且感到應對他人的快樂負責同時他人也應對自己的快樂負責,會為減少焦慮而採取魯莽的行動而非忍耐、思考後做出更周全的行動。
分化水平低的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常會表現出迴避或絕對的服從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
3.多代傳遞過程
家庭的情感過程一代對一代產生影響,在代際間進行傳遞,這是如何發生的?首先,兩個低分化的個體結婚,他們的孩子中至少有一個由於投射過程,而產生更低的分化水平。緊接著,這個孩子在選擇伴侶的時候又找一個低水平的個體,他們的後代分化水平更低,以此類推。
可以說,有家庭投射過程,就會有多代傳遞過程,除非某個個體在選擇配偶時打破了原有的相似性原則,採用互補原則,即挑選分化水平高的個體作為伴侶。或,低水平的父母意識到自我分化水平時候,採取了相應的幹預措施,防止了低分化的進一步傳遞。
自我分化水平的代際傳遞通常有兩種模式,分為有意識的教導與無意識的學習。有意識的教導通常為觀念性的,外顯性的,比較好幹預;影響更深的是無意識的學習,通常為程式或模式學習,比較內隱,幹預起來也比較麻煩。
常見的問題模式:母親的高焦慮孩子出現某種行為問題母親的過度關注和保護父親對妻子的焦慮無能為力,支持母親對孩子的情感投射。
那麼,一個自我分化不足的成年人怎麼做才能實現自救?又如何準確判斷一個成年人的自我分化水平呢?
除了從自身尋找問題,還需要從原生家庭追蹤問題的起源。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父母子女間的相處模式如何?父母在他們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又以怎樣的方式與他們的父母互動?當中存在過哪些問題?哪些問題在代際間不斷重複出現呢?鮑恩認為,遇到自我分化問題,有必要追索三代以上的家庭發展背景。可以說,一切問題都有根源,核心家庭情緒過程、家庭投射過程,多代傳遞過程正清晰展現了分化問題如何在代際間製造深遠影響的原理。
但找到問題的來源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問題如何產生,問題的起源是什麼?是什麼造成了最早的低分化?個體的低分化在何時產生?如何解決?就個體分化問題何時產生,其實鮑恩已經做出了解釋,他曾用「未解決的依戀問題」來描述父母子女間界限不清的纏結關係,這樣關係中的孩子與父母分化水平都很低。從中我們大抵可以推測,一個孩子的低分化,可能源自嬰兒時代沒有和母親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係(人格心理學理論,嬰兒時期的四種依戀關係對人格發展影響深遠)。因此,作為一個成年人,需要理性認識、看待、處理依戀。
在最好的依戀模式中,母親持續、穩定地接納照料孩子,孩子確信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愛的,不會被拋棄的,因此很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關係。而在迴避型依戀關係中,孩子的安全感相對較低,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孩子較少從中得到樂趣,性格養成易冷漠甚至冷酷,缺少對生活的興趣與追求,常迴避家庭生活,親密行為令他們感到難受,過於強調需要自我空間。矛盾型父母對待孩子時而冷漠時而熱情,孩子以焦慮、憤怒維繫關係,存在嚴重的分離焦慮,但表現出來的是過於依賴他人或徹底迴避親密關係兩種極端。混亂型依戀關係最不安全,孩子被嚴重忽視甚至被虐待,父母喜怒無常地對待孩子,孩子難以建立正常的對錯觀,非常情緒化,對親密關係(包括對待自我、世界)既有抗拒,又有迴避,還有矛盾衝突。
如何解決?四種模式中,父母照料孩子的方式影響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水平。處理好依戀關係,需要成年人追溯分析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無關對錯,和他們自身的人格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成年人需要建立的信念是:世界是安全的、可信任的,親密關係是可靠的,而我是可愛的,不會被拋棄。因此,我要控制好情緒,用感恩的心態熱情擁抱自我、他人、世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工作、生活。
當然,自我分化對個體的影響方方面面,除了嬰兒時期沒有處理好的依戀關係影響到個體對待客體的信念,還方方面面影響到個體各種具體的心理適應能力,如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尊水平、抑鬱程度、親密關係等。不同個體表現不同,作為成年人,需要理性分析看待並接納自己的問題,然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就自尊水平的提升,個體需要:1.給自己建立正向的反饋機制,多做擅長的事,多給自己創造受到表揚與鼓勵的機會;2.允許自己失敗,在一件事情上暫時失敗,不意味著我整個人沒有價值,「我不是神,我不必苛責」;3.告訴自己「我值得被尊重對待」,判斷對方尊重與否的提問——「他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否對我足夠尊重?」;4.先滿足自己需求,有餘力時再滿足他人需求,「我的時間、精力、技能、創造力都很寶貴,我沒有資格無償奉獻」;5.允許別人為他自己的情緒負責,「別人的情緒不是我的錯」,低自尊的人認為他人的負面情緒是由自己造成的,因此很容易產生負罪情緒,其實這也是缺乏界限感的表現,分不清感受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無論如何,對於低分化水平的成年人來說,提高獨立性,壓抑對他人的過分依賴,提升自尊水平,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和被尊重的,有助於更好地實現自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