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大學……我會用「幸運」。能夠走進大學的校門,接受大學的教育對於我來說一直是彌足珍貴的。母親文化程度不高,父輩中也沒有本科學歷的人。從小母親嘮叨最多的一句就是:「好好學習,給媽考個好大學,長大了媽就靠你過好日子了……」
終於,我如願考入了東北師範大學,入學的經濟問題在國家資助政策和學校資助管理中心的幫助下很快解決了。然而,一個更大的問題擺在眼前……大學的教育是自由的、開放的、多元的。那麼,我應該向哪個方向成長呢?
開學之初,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在大學中活躍起來,進入社團組織似乎是一種時尚,我也緊跟浪潮,加入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下設的學生組織「東北師範大學愛心學校」,順利的成為了一名愛心使者。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這裡會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寶藏……
我是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人,也許是受多年來生活環境的影響,比起表達,我更喜歡傾聽。與小夥伴在一起時,常常都是大家在講,我只是一個勁的點頭。我意識到了這個缺點,並主動找到了社團裡的學長指點迷津,原以為學長會就我的缺點分析一番。但學長卻說這並不是缺點。「不要只關注於表達,更要從傾聽的角度去看問題。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是片面的,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更難得。對待事物和問題怎樣去做比如何去說更重要。」最後,學長對我說了六個字:「善觀察,用心做」。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下設有四大學生組織,所有的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微信群,群名叫「勵志書院(自我實現的人)」。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自我實現」,那時候我還不是很理解。只是在潛意識裡產生了一個疑問:「我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很迷茫,未來存在太多變數,成功的方程式裡早已不止一個未知數。社團換屆的時候,學姐在寫給我的寄語最後留了八個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這讓我意識到,既然不知道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那就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多經歷,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後來,這八個字成了我的座右銘,謹記至今。
愛心學校的主要工作是公益支教,由大學生自願組成的公益志願隊伍有組織地到師資力量匱乏的學校以教學的形式去傳遞愛與能量。大一的我,不能參與上課,只是做一些基礎的工作。每次支教回來的總結討論會上都會聽到愛心教師反映的各種問題,如學生的紀律差,學校班主任要佔用我們的教學時間等等負面信息。再加上網上一些評論大學生支教無意義的文章,讓我也開始疑惑大學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
2015年7月17日,是我獨立上的第一堂課,那是一堂失敗的課,課的後半部分完全沒有組織起來,我安排的內容只有小部分同學感興趣。返程時,我的腦海裡一直回放著上課的畫面,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後來我才知道我的問題在於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一次失敗沒有讓我對講臺產生恐懼,而是更加努力學習師資類的課程。每次上課前提前了解學生情況,寫好課程設計。在教學中會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一些好思考的學生總會提出一些我之前不曾思考過的有關於教學內容的問題,孩子的思維很跳躍,和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會是多維度的。所以我也會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研究的更加深入。這就是常說的「教學相長」吧。
大二那年冬天,我帶小隊去榆樹市劉家鎮進行愛心學校「圓夢助學計劃」的回訪活動。在當地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幾位受助學生的家裡,偏僻的住所、低矮的磚房、煙囪冒著白煙,一位白髮的奶奶在門外等候著我們,奶奶說知道我們要來特意把柴火燒旺些,怕屋裡冷。房子是奶奶和孫子兩個人住,經濟來源就靠孩子爸爸在外打工每月寄回來的錢。奶奶還說:「謝謝你們這幫孩子,還能想著我這個家,你們也都是學生,都不掙錢,每月還給我們打錢。」我們向奶奶介紹了每月資金的來源都是我們幾個社團組織的同學每人將自己勤工助學掙來的錢拿出一小部分匯聚起來的。眾人拾柴火焰高,雖然最後平分到幾個困難學生家裡後也所剩不多,但奶奶說每月的這些錢已經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她還說,孫子性格內心,長大的願望是做教師,他也想像你們一樣,把學過的知識再教給其他困難的孩子們。
就這樣,大學三年,我每學期都會跟隨愛心學校到長春市內貧困學校參與支教活動,或帶隊或上課。三年暑假,我先後到榆樹市劉家鎮、宜賓市長寧縣、廈門市大嶝島進行公益支教活動。經歷的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懼怕在人前表達自己了,因為聲由心而發。
時常還會拷問自己大學生支教的意義?短短的幾天的確教不了學生多少知識。但也無需為此困擾,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我們應該帶給孩子們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欲望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給孩子們一種可能,讓他們在健康、快樂、陽光、向上的環境下追尋自我。我們更像是以一種過來人的身份,在某天的不期而遇中為迷途的人簡述前方的路況。與其說我們為教師老齡化的校園帶來了活力,不如說是我們給校園帶來了大學精神。「唯其包容,才有其大」包容給了人們更多種可能和更多希望。大學精神是包容的、尊重的和為新的。記得我的一位夥伴,在支教日記中寫到:「支教的我們應該帶著愛,而不是期待。」不要期待在支教過程中自己能收穫多少,也不要期待孩子們會有多喜歡自己的課堂。只要帶著赤誠的心靈和滿滿的激情,定會有不凡的感受。
如今大三,我也找到了探尋已久的答案,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我要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教育是一門深刻的藝術,教與學的交融讓我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資助辦公室的老師常說:「安逸使人落後」,中國越來越強大,安逸的日子久了人們就貪圖享受,但與強國相比,中國還需追趕並超越。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有一種緊張感,不應該安於現狀。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人,也正是我們這一代幾年後要面對的大任。勇擔大任,奉獻教育!忘不了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培養信條「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飲水思源,心懷感恩。我會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我相信,因為學生,我將一直年輕;因為學生,我將一直前行;因為學生,我將永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