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大學……我會用「幸運」。能夠走進大學的校門,接受大學的教育對於我來說一直是彌足珍貴的。母親文化程度不高,父輩中也沒有本科學歷的人。從小母親嘮叨最多的一句就是:「好好學習,給媽考個好大學,長大了媽就靠你過好日子了……」

    終於,我如願考入了東北師範大學,入學的經濟問題在國家資助政策和學校資助管理中心的幫助下很快解決了。然而,一個更大的問題擺在眼前……大學的教育是自由的、開放的、多元的。那麼,我應該向哪個方向成長呢?

    開學之初,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在大學中活躍起來,進入社團組織似乎是一種時尚,我也緊跟浪潮,加入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下設的學生組織「東北師範大學愛心學校」,順利的成為了一名愛心使者。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這裡會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寶藏……

    我是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人,也許是受多年來生活環境的影響,比起表達,我更喜歡傾聽。與小夥伴在一起時,常常都是大家在講,我只是一個勁的點頭。我意識到了這個缺點,並主動找到了社團裡的學長指點迷津,原以為學長會就我的缺點分析一番。但學長卻說這並不是缺點。「不要只關注於表達,更要從傾聽的角度去看問題。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是片面的,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更難得。對待事物和問題怎樣去做比如何去說更重要。」最後,學長對我說了六個字:「善觀察,用心做」。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下設有四大學生組織,所有的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微信群,群名叫「勵志書院(自我實現的人)」。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自我實現」,那時候我還不是很理解。只是在潛意識裡產生了一個疑問:「我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很迷茫,未來存在太多變數,成功的方程式裡早已不止一個未知數。社團換屆的時候,學姐在寫給我的寄語最後留了八個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這讓我意識到,既然不知道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那就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多經歷,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後來,這八個字成了我的座右銘,謹記至今。

    愛心學校的主要工作是公益支教,由大學生自願組成的公益志願隊伍有組織地到師資力量匱乏的學校以教學的形式去傳遞愛與能量。大一的我,不能參與上課,只是做一些基礎的工作。每次支教回來的總結討論會上都會聽到愛心教師反映的各種問題,如學生的紀律差,學校班主任要佔用我們的教學時間等等負面信息。再加上網上一些評論大學生支教無意義的文章,讓我也開始疑惑大學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

    2015年7月17日,是我獨立上的第一堂課,那是一堂失敗的課,課的後半部分完全沒有組織起來,我安排的內容只有小部分同學感興趣。返程時,我的腦海裡一直回放著上課的畫面,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後來我才知道我的問題在於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一次失敗沒有讓我對講臺產生恐懼,而是更加努力學習師資類的課程。每次上課前提前了解學生情況,寫好課程設計。在教學中會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一些好思考的學生總會提出一些我之前不曾思考過的有關於教學內容的問題,孩子的思維很跳躍,和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會是多維度的。所以我也會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研究的更加深入。這就是常說的「教學相長」吧。

    大二那年冬天,我帶小隊去榆樹市劉家鎮進行愛心學校「圓夢助學計劃」的回訪活動。在當地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幾位受助學生的家裡,偏僻的住所、低矮的磚房、煙囪冒著白煙,一位白髮的奶奶在門外等候著我們,奶奶說知道我們要來特意把柴火燒旺些,怕屋裡冷。房子是奶奶和孫子兩個人住,經濟來源就靠孩子爸爸在外打工每月寄回來的錢。奶奶還說:「謝謝你們這幫孩子,還能想著我這個家,你們也都是學生,都不掙錢,每月還給我們打錢。」我們向奶奶介紹了每月資金的來源都是我們幾個社團組織的同學每人將自己勤工助學掙來的錢拿出一小部分匯聚起來的。眾人拾柴火焰高,雖然最後平分到幾個困難學生家裡後也所剩不多,但奶奶說每月的這些錢已經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她還說,孫子性格內心,長大的願望是做教師,他也想像你們一樣,把學過的知識再教給其他困難的孩子們。

    就這樣,大學三年,我每學期都會跟隨愛心學校到長春市內貧困學校參與支教活動,或帶隊或上課。三年暑假,我先後到榆樹市劉家鎮、宜賓市長寧縣、廈門市大嶝島進行公益支教活動。經歷的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懼怕在人前表達自己了,因為聲由心而發。

    時常還會拷問自己大學生支教的意義?短短的幾天的確教不了學生多少知識。但也無需為此困擾,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我們應該帶給孩子們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欲望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給孩子們一種可能,讓他們在健康、快樂、陽光、向上的環境下追尋自我。我們更像是以一種過來人的身份,在某天的不期而遇中為迷途的人簡述前方的路況。與其說我們為教師老齡化的校園帶來了活力,不如說是我們給校園帶來了大學精神。「唯其包容,才有其大」包容給了人們更多種可能和更多希望。大學精神是包容的、尊重的和為新的。記得我的一位夥伴,在支教日記中寫到:「支教的我們應該帶著愛,而不是期待。」不要期待在支教過程中自己能收穫多少,也不要期待孩子們會有多喜歡自己的課堂。只要帶著赤誠的心靈和滿滿的激情,定會有不凡的感受。

    如今大三,我也找到了探尋已久的答案,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我要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教育是一門深刻的藝術,教與學的交融讓我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資助辦公室的老師常說:「安逸使人落後」,中國越來越強大,安逸的日子久了人們就貪圖享受,但與強國相比,中國還需追趕並超越。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有一種緊張感,不應該安於現狀。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人,也正是我們這一代幾年後要面對的大任。勇擔大任,奉獻教育!忘不了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培養信條「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飲水思源,心懷感恩。我會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我相信,因為學生,我將一直年輕;因為學生,我將一直前行;因為學生,我將永葆激情!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關於為什麼會愛一個人的答案,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並沒有定論,所以愛情產生的根源難以追溯。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關於為什麼會愛一個人的答案,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並沒有定論,所以愛情產生的根源難以追溯。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 自我實現
    這種著眼現世的自我實現既解釋了中國人易於滿足,長期安於小農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自我實現不是某一偉大時刻的問題,並不是在某日某時,號角一吹,一個人就永遠、完全地步入了萬神殿。自我實現是一個過程的問題,它是一點一滴微小進展的積累。當一個人自我實現時,他在做什麼呢?他是咬緊牙關在拼命嗎?在實際的行為中,自我實現是怎樣體現的?
  • 一個時代缺的從未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一個時代缺的從未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創造者。不管你的人生處在什麼位置,你都會對未來產生迷茫的時候,而迷茫,是人生的一種周期性的常態,但大部分人都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們需要打造一個「自我定位閉環系統」Windy Liu 這本《心智突圍》會是你看到另一個自己。也許那也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自己。引起我的關注是因為作者剛好喜歡寫作和畫畫,而我也將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全書分為五章,人生定位 認知優先 精進指南 自我賦能 內心重建那自我定位的閉環是什麼?
  • 發現自我實現的人往往具有這些特徵
    「自我實現」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重要研究課題。作為馬斯洛基本需求層次的最高層次需求,「自我實現」注重實現欲望,發揮最大限度的潛能,使人最終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人。根據研究結果,馬斯洛總結了自我實現器的一些特點。
  • 都在追求自我實現,完全自我實現的人什麼樣,提出者馬斯洛這麼說
    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馬斯洛和羅傑斯一樣,對人類持一個樂觀的態度。不像弗洛伊德對人類所持的態度那麼悲觀,或許是因為弗洛伊德研究的都是病人,並沒有把正常人,甚至是當代或者歷史上最有優秀的那部分人作為研究對象。
  • 馬斯洛:人是生成性存在,自我實現是每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
    人是生成性存在,自我實現是個體潛能的充分發揮。——馬斯洛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安靜。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1)健康型自我實現,這一類的自我實現者更加實際、現實、世俗而且更加能幹,他們更像是入世者,以非常實用的態度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2)超越型自我實現,指更經常意識到內在價值、生活在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且具有更豐富超越體驗的人。
  • 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最近和兒子一起讀歷史,在達爾文出現之前,關於地球和人類的起源問題大家都搞不清楚,既沒有科學的方法進行推斷,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證據,於是只能用各種神話和宗教故事來解釋,有一個萬能的神,他創造了一切,他主宰著一切,從西方的基督教的創世論到中國盤古開天地和女媧造人,都是一種模式,一切解釋不了的現象均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來主宰。在這樣一種宿命論下,我們解釋不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命運決定一切的衝突。
  • 自我實現實現什麼
    主要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並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即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和目的。這個個人主義的泊來品被中國眾多的公知奉為圭臬,不僅用來解釋一些社會現象,而且不斷的向大眾灌輸洗腦,造成了目前中國極端個人主義盛行和一大批不擇手段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人在吃飽喝足後 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實現
    馬斯洛認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獨立進行的。人經常會與他人接觸,人們需要有社會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愛。四、尊重需求:主要是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兩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努力工作不甘落後,有充分的自信心,獲得成就後的自豪感。這是自尊的體現。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工作成績、社會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 自我實現預言的謊言
    我以為我願意呆在一個安安穩穩的小環境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結果現在卻正好相反。我以為我要做些安靜的事情,搞什麼研究,閱讀,寫作之類的事。結果我現在願意做的事樣樣都感覺吵吵鬧鬧。我以為我是個挺內向的人,但是事實又證明我其實還可以不做一個內向的人。           你看,就是這樣的體驗,讓我覺得好像大家也應該這樣。
  • 信任——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吃東西、保證睡眠、煉煉身體,給它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信任自己,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那是因為人們會被自我實現的預言給帶領。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為自證預言,或者是自我應驗的預言。它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正確與否,都將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 漁翁的超自我實現
    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在晚年中曾提出了另一種需求,第六種需求即超自我實現需求。六種需求在邏輯上存在延續關係,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沒有滿足前一個需求時,是不會去考慮下一個需求的。而我們今天主要談的就是最後一種超自我實現需求。
  • 馬斯洛:自我實現及其超越
    我發現,對於其他和我持相同看法的人,自我實現的觀念幾乎已變成類似羅夏墨跡那樣的東西了。它常常能使我對於利用它的人比對於現實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想做的是探索自我實現的某些性質,不是作為一種廣泛的抽象概念,而是就自我實現過程的操作意義來看。自我實現就某時某刻的情況看意味著什麼?例如,它在星期二下午四時意味著什麼?
  • 實現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也許這是對的。所以我們不斷實現自身價值。希望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也許很微不足道,但至少問心無愧。也許你並未注意,但這其實就在身邊。報國之志,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體現。上戰殺敵,對於現代的我們似乎很遙遠,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實現自我,維護祖國的尊嚴,建設美好新中國都是我們力所能及之事,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撿起地上的一張紙,不隨地吐痰,懂得禮讓,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都能使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同樣也發揮出自我價值。有時我們總會抱怨,我們也會為自己的懶惰找理由。
  • 透過電影《至暗時刻》的隱喻論實現自我價值與自我實現需求的融合
    實現自我價值與自我實現需求的關係實現自我價值指的是以答謝社會為目的,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我對社會作出貢獻,而後社會和他人對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係。自我實現境界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簡單來說,實現自我價值指的人與社會的正向關係,而自我實現需求指的是我們為展現自己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 自我分析:實現自我成長的方法論
    在東坡看來,就是因自我分析而實現不斷的自我成長。自我分析只是統稱,具體說來,是反思—分析—打破—重建—固化這一過程不斷重複的迭代過程。做起來非常枯燥,而且短時間好像沒啥效果,但時間一長,效果體現出來,甚至於形成了習慣,那簡直收益無窮。
  • 李華:做一個「自我器重」的人
  • 自我實現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重新劃分需求層次   在馬斯洛的模型中,有一個序列,一般在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必須有一個階段:   人類需要在等級制度中進行自我調整。也就是說,一個需要的出現通常取決於另一個更迫切需要的預先滿足。人是永遠充滿渴望的動物。
  • 心理學的意義之三:自我實現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可以幫助去更好的自我認知,也可以幫助去更好的自我完善。如果個人可以不斷的自我完善,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說人存在著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人天生存在一種自我認知、完善和實現的傾向,可以讓人更好的去做自己。如果個人可以不斷的去完善認知和人格,那就會達到自我實現的狀態。自己在這裡也只能去勉強描述對於自我實現的猜測。個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