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的飛彈,反覆拆裝已經多次。這種無本萬利的恐嚇,嚇壞了周邊的國家。在這場較量中,人們更加堅信朝鮮只是想對話而非開戰。但問題是,朝鮮想和誰對話?通常的觀點是,朝鮮想通過戰略恐嚇,逼迫美國與之對話,持此種觀點的人最常引用的論據是金正恩與美國籃球明星的對話中,提出讓歐巴馬給他打電話的要求。
事實上,朝鮮想與美國對話是不言自明的,但這一目標很難立刻實現,首先朝鮮終究不是當年的中國。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雖然貧窮,但卻是個巨大的國家,美國無法忽視。而對於朝鮮這樣的小國,而且長期徘徊在國際主流社會之外。美國對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朝鮮明知不可為依舊強為之,其目的仍是與周邊列強對話,但筆者認為朝鮮想要與之對話對象已經不僅是美國,同時也包括中國。某種程度上說,朝鮮更傾向於同中國進行「對話」,其中的原因,必須要從朝鮮的周邊局勢及朝鮮的戰略目標開始談起。
金正恩上臺後,將經濟改革逐漸提到日程上。但朝鮮的經濟建設迫切需要一種安全開放的國際環境。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朝鮮的封閉與孤立非常不利於朝鮮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朝鮮外交的長期目標是擺脫孤立,但就眼下而言,朝鮮首先需要的是一種安全保障。
金正恩的緊迫感
金正恩上臺後,這位長期留學海外的年輕領導人對朝鮮與世界的差距瞭然於胸,但他面臨的局面卻不樂觀。首先西方國家對朝鮮的軍事政治壓力日益增強,而國內,「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這扇門至今沒有打開,金正恩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在經濟領域打開局面,在這之前就必須改善朝鮮的安全環境。於是金正恩將對話的目光投向美國。
美國對金正恩的談話要求顯然沒有做出回應,並且繼續強化對朝鮮的制裁。事實上對朝鮮採取了一種以拖待變的政策,對於朝鮮的對話要求不予理睬。美國的眼中,朝鮮權力交替是改變朝鮮社會制度的一個機會,因此美國的強硬態度包含著對金正恩執政能力的測試。在美國確認金正恩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對手」前,只會強化對朝鮮的壓力,根本不會考慮與金正恩對話。於是朝鮮又將「對話」的目光投向中國。
然而朝鮮不顧中國的反對,不斷升級半島局勢。其真正的目的在於尋求與中國的對話,從而能讓自己獲得一個穩固的後方。從某種角度說,朝鮮「不給中國面子」,其實也是一種以攻代守的外交策略。
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沒有60年代的兩彈一星,西方列強不會拿正眼看中國」。金正恩提出的「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核武」實際上也是在學習中國。「一手抓經濟」是在學習鄧小平,「一手抓核武」則是在學習毛澤東。朝鮮的目的實際上是要與中國進行更深入的「對話」,期望中國在半島問題上,做出更清晰的表態。
筆者認為,本輪半島危機朝鮮的戰略目標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上策為達成朝美對話;中策則是要中國表態,以期獲得中國的安全承諾。
朝鮮兩個層次的戰略目標都有一定收穫。美國暫停了一些武器試驗,以防止「刺激」朝鮮;中國則做出了「不許任何國家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的「強硬」表態。而半島危機為何不能結束?因為朝鮮兩個層次的戰略目標都沒有完全達到。
朝鮮將會怎樣做
一是朝鮮一定會強化「核武」
首先,美國對朝鮮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強,美韓聯合軍演越來越接近實戰,如果朝鮮沒有一定的反擊能力,難保美國的飛機有朝一日不會真的飛過來。
其次,中國的對朝政策近一段時間確實有所調整,不論是習主席對「一已之私」的批評還是中國高層「不許生事」的警告。中國的半島政策有趨於強硬和清晰的趨勢。然而「不許生事」的警告話音一落,雖然朝鮮的飛彈暫時沒有發射,或許朝鮮就沒打算發射飛彈,但美韓軍演在中國的家門口如期開始,而中國無力制止。站在朝鮮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強硬」顯然不足以讓朝鮮放心。
二是朝鮮將會開始經濟建設
朝鮮已經造成了「朝鮮是個有核武器國家」的事實,核武器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有核武器在,朝鮮基本可以保證「帝國主義」不敢輕易進攻朝鮮。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為朝鮮裁減常規武裝開闢了空間,也為朝鮮開展經濟建設提供了安全保障。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中國必須清楚,在半島問題上中國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其次,中國要明確自己的半島政策,清楚的告訴美韓和朝鮮,中國的容忍底線到底在哪?只有把紅線清晰的劃出來,中國在半島問題上的「模糊策略」才能有威攝力。
朝鮮試圖採用「危機戰術」,實現與中美兩國的「對話」,結束美國的敵視政策,並重新獲得中國的安全保證。這種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半島危機逐漸走向緩和,但朝鮮的戰略目的還沒有真正達到,所以半島的危機還會持續一斷時間。朝鮮所採取的很多措失必須被制止,但無論如何,朝鮮試圖融入國際社會的主觀願望,以及朝鮮對自身安全問題的合理關切應該得到理解。(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館員,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