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創刊篇丨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2020-12-25 印象中的李曉老師

前言:「永遠在路上」是2018年1月25日馬翔老師帶著杜文老師、張佳老師、吳梓辰老師和我一起「飛」到廣東佛山參觀時,在F展廳的牆上看到的一塊小牌子,心裡竊喜,原來懂我的在這裡呢。

最初的相遇

2015年端午節前夕的某一天,射手座又屬馬的我突然間厭倦了持續了八年的遊走江湖,四處漂泊的上課狀態,想換一種活法。

「哇塞」時刻的到來是伴隨突然間發現「杭州印象」,接待我的是一個嘎嘣脆的聲音,讓我預感到未來工作節奏的合拍。(後來知道他是我的大腦板,印象教育集團董事長馬老師)。

「哇塞」之後便是冷靜思考:所有人可能都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少有人知道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放棄什麼?於我,遊走江湖的上課狀態如果改變,意味著要離開養我三十幾年的父母和我養了八年的孩子。這樣的放棄,對不對?值不值?成為了我之後端午節整整三天在家,足不出戶、閉門思考的唯一問題。

濟南——杭州的高鐵

作為一個當時已經三十多歲的人,理性的思考和權衡成為了行動之前最後一道門檻,而了解「印象」到底是怎樣的,是我思考的第一步:所有內容讓我深刻感受到「印象」的溫度和態度,如我多年的行為習慣;而「獨立、體面、自由」中的「自由」,像極了當時我嚮往的心境:不是一個人可以無拘無束,為所欲為的生活,而是真正擁有了選擇的權力 ……,2015年6月26日到達杭州印象,不曾離開!

印象八周年合影

印象九周年合影

印象十周年合影

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的一條大致的內容:如果未來有一天我不幸失憶了,親朋好友們一定記得帶我來杭州,來印象「治療」!近五年間遇到的人和事,陸陸續續會在《感恩遇見》專欄裡,容我慢慢回憶,讓我們一起尋找當年為夢想拼搏的樣子。

劃時代的意義

2019年4月9日,校長馬老師帶我們幾個人一起參加了第十屆中國傳媒藝術教育行業峰會,席間蹭熱度:握了無數人的手,解答了很多同行朋友們對「印象」傳奇故事的疑問,滿足了我在酒店大廳門口等車也被其他機構朋友們認出來的小小虛榮心!

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認為踏踏實實該做的「小」事情,成為了別人心目中的「經驗」「秘籍」!與其一個一個解答和被採訪,不如我們主動放大象限,告訴大家「印象」怎麼就成為了現在的「印象」,我們到底天天在做些什麼。相應的內容,我們會在公眾號《在路上》專欄裡跟大家一一揭曉!

2019年4月22日雷打不動的會上,大腦板決定我們一起做一件不做會後悔的好事情:建立北京分校。射手座屬馬的我,光榮地被伯樂們成就到北京來!

杭州印象

上海印象

在杭州總校和上海分校搭建的成熟經驗指引下,所有環節順理成章、駕輕就熟,唯獨「選址」這一環節略有挑戰,原因只有一個:北京太大了。籌備會上大家一拍即合首先確定了較為精準的範圍:步行到中國傳媒大學十分鐘左右。於是,計劃轉化為行動。

校長馬老師說過,一棟樓是他的夢想。在時間跨越長達半年的五次實地考察中,踏遍大半個北京城,訪問共計二十九家,最終選定了由我推薦的「萬東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園十號樓」。

兩層,獨棟。安保條件完善,配套設施齊備,隔壁是米未傳媒和九紫文化,堪稱國內影視創意類陣地最前沿。

此時此刻,陽光灑在北京印象的每一間教室裡,而我坐在辦公室裡嘴角上揚的寫下這篇文章。一抬頭看到我從杭州帶來的2019年印象在濟州島團建的全家福,還有五年間結識的「小夥伴們」。

很多人問我,你四十多歲了還要當「北漂」的勇氣在哪裡?在朋友圈裡看到「印象」在北京扎了根,這幾年培養出來的中傳、中戲、北電的印象「小夥伴」及他們的家屬們無一例外的發來「賀信」,概括總結為一句共同的話:曉媽,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跟我們說一聲,隨叫隨到 ……

在我的另外一位師傅——不苟言笑的杜老師,在我離開杭州最後那句「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一切讓我篤定未來:毫無違和感的北京,一定會像一位包容的長者引導著「北京印象」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而北京印象傳承著「印象」的優質血統和基因,「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

2020年4月11日

北京印象 李曉

相關焦點

  • 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有多久沒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了,很久很久了,從出社會,就一直工作,很少去給自己放假,只是想要更好快的完成目標,最後呢!不經意間錯失了很多,最好的年華,留給了自己最大的傷痛。我一直在路上,從未敢停止自己的腳步,只是想要過得好點,能給父母多一些。生活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差,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夢想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在我們追逐夢想的路上,有那麼一幫人,有時候,可能有那麼一刻讓你突然想放棄,但最終你相信了夢想,你堅持了下去。沒有之一,因為熱愛;所以你沒有止步過。在這過程中,雖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無論結果多麼的糟糕,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一點,因為夢想在路上,我們不可能停下腳步。
  • 國產作業系統:自研系統我們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雖然國產作業系統的研發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但國產的作業系統還有一大段路程需要走,比如對系統生態環境的搭建等。
  • 紅綠燈下丨「打假」,省會交警一直在路上
    紅綠燈下丨「打假」,省會交警一直在路上 2020-09-3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腳步,從未停止前行
    腳步,從未停止前行。這是在這次的萬人志願活動中,寫作課上我的學生寫下的第一篇作文的題目。原諒我「厚著臉皮」取學生的題目為題,因為這句話正好能概括我接下來的所思所感。 生活的腳步,從未停止前行,一旦擰緊的發條放鬆,齒輪在動力未耗盡前都會不停轉動。 志願活動開始,我在接到任務後就積極聯繫學生,並接著完成引導學生說出學習困難、認真備課、授課、課後反思等一系列的工作。
  • 贛榆在行動丨文明創建從未停止腳步!
    贛榆在行動丨文明創建從未停止腳步!文明創建從未停止腳步 加大宣傳小區環境治理住建局、城管局、青口鎮集中清理美麟海韻天城小區三亂區禁違拆違指揮部、青口鎮整治有物管小區124
  • 安全出行丨我們一直在路上
    安全出行丨我們一直在路上 2020-06-09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時報創刊25周年特刊丨時報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我一直是時報的忠實讀者,也曾多次成為其作者。我會為時報一些出色的調研報導、反映優秀學術成果的專題介紹、理論聯繫實際的文章與時評擊節叫好,也會為某些時候其表現出來的平庸文字、平淡版面而心有戚戚。平心而論,在種種主客觀條件制約之下,在當代如要可持續地辦好一份報紙,談何容易?其中甘苦,肯定不足為外人道。
  • 印象中國行 - 印象北京
    受益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我了解北京的渠道更多,雖然沒有去過,但是對北京的地名也都耳熟能詳,但是在工作之前,我卻從未去過北京。映像中的北京應該是繁華,莊嚴,神聖的,縱經過歷史滄桑變化但仍充滿朝氣的地方。長城印象北京,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心情也總是會時好時壞,如同四季變化一般,就算站在相同的地方,卻也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 塑造角色風格百變 牛駿峰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歇
    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歇當牛駿峰準備就緒,笑著走進攝影棚的燈光下時,感覺就像看見一位從故事裡走出來的翩翩少年:溫暖、謙虛,有著清新俊逸的面容和陽光紳士的笑容。可能有人會對牛駿峰這個名字陌生,但聊起他塑造過的角色和作品一定有你熟悉的。
  • 我們背負責任遠行——《證券日報·食品周刊》創刊致讀者
    我們背負責任遠行  —《證券日報·食品周刊》創刊致讀者  張志偉  春雲春水兩溶溶,陽春三月,旖旎而至。在這個美好的春天,《證券日報·食品周刊》與您見面了。  它的誕生,不是虛張聲勢,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多年積澱之後的水到渠成,是更多擔當的背負,是更多艱難的遠徵。  對於它的誕生,我們是興奮的。
  • 「九天攬月」,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嫦娥」飛天,玉兔登月為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偉大夢想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2004年我國正式全球首次取回月球表面樣品的嘗試凸顯了中國的太空抱負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嫦娥五號無人探測器將嘗試從月球正面風暴洋地區採集約2公斤的月球樣品這是以前從未被探索過的區域
  • 《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北京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
    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胡錫進為《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一周年開香檳慶祝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慶祝典禮上致辭本報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20日晚在北京三裡屯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共有2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智利、法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以及一直支持《環球時報》發展的學界、商界、媒體界朋友。奧運冠軍、中國體操運動員楊威等嘉賓也出席了酒會。《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做了開場講話。他表示,英文版創辦的第一年,趕上了這個世界不那麼平靜的一年。報導這一年中外都很關切的事件,成了《環球時報》英文版最早的工作和實踐。
  • 同志小說丨《樓臺》•末篇
    八月起,發在公號第二欄,希望也能積累成篇,暫時叫它《佘山筆記》。昨天,讀朱淑真的《斷腸集》,一兩萬字的古詩,辭句微妙,有一首是《遊曠寫亭》,「曠寫亭高四望中,樓臺城郭正春風;憑欄忽念非吾土,目斷白雲愁莫窮」。上周,在上海佘山邊,租了一套高樓公寓,接近頂層,周圍草木遍野,四顧荒幽,曾在那裡住過一年,離開後,常常懷念,想回到那種平和寧靜。
  • 元氣少女張鈞甯,愛運動愛挑戰,她一直在路上驚豔時光!
    娛樂圈中會有許多明星對於自身的要求很高,而且一直在不斷的嘗試新事物,把自己活成了最想要的樣子,今天我們要說的張鈞甯就是這樣一個明星。提到張鈞甯,大多數人先想起來的就是她愛運動,因為她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一直跑在路上,從未停止。
  • 《父母必讀》雜誌紀念創刊40周年
    本報電 (記者張鵬禹)12月11日,「樹文明家風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主題活動在北京出版集團舉行。當天,0—12歲兒童成長與家庭教育知識服務產品——育朵App正式上線。目前,該平臺已匯聚200多位領域內專家,1000多集在線精品音視頻課程,1萬多分鐘課程內容,1000多篇電子專題文章,並通過系列直播、沉浸式讀書會、針對性訓練營、跟蹤式家庭教育諮詢等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讓更多的家庭享受陪伴和互動的多元服務。《父母必讀》雜誌創刊於1980年,是改革開放後創辦的第一本家庭教育雜誌。
  • 專業做鞋40年 單興源:從未停止過對手工製鞋的熱愛
    原標題:專業做鞋40年 單興源:從未停止過對手工製鞋的熱愛  這家名為「船開來」的手工製鞋店位於紹興路14號,這裡曾經是一片老法租界住宅。如果沒有門口的牌子,誰也不會想到這棟老建築裡竟隱藏著頑強的「工匠精神」。「船開來」的店主名叫單興源,六十出頭的他身板挺直,說話聲音渾厚,蠻有男中音的感覺。
  • 「北京工友之家」下鄉 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在張辛莊村,社會組織北京工友之家所屬的「北京同心桃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同心桃合作社」)於2016年3月9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平谷分局正式註冊。一年時間,與村委會村民們合作,就成立了村淘村級服務站,今天開張了!
  • 在支持環保的路上,從未停歇
    例如塑料瓶需要450年,易拉罐需要200-250年;油漆過的木板需要13年;棉織物需要1-5個月;就連在我們眼中立馬就可以分解的紙片,都需要半個月才能分解。這樣算下來之後,還會有人覺得垃圾分類是多餘的嘛?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大家——地球,不要再亂丟垃圾,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吧,讓我們每天使用的資源,能夠再次使用。
  • Nature調查 | 從未被引用過的論文還算好論文嗎?
    在2014年於德國林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他對現場的學生說:「從未有人引用過這篇論文,也從未有人使用過文中介紹的方法。」事實上,這篇論文受到的關注比他想像的要多:在發表後的十年內,共有9篇文章引用了它。不過,他的錯誤可以理解。許多科學家都對無引用的論文抱有錯誤的印象,無論是其對學術的影響範圍還是深度,都存在錯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