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永遠在路上」是2018年1月25日馬翔老師帶著杜文老師、張佳老師、吳梓辰老師和我一起「飛」到廣東佛山參觀時,在F展廳的牆上看到的一塊小牌子,心裡竊喜,原來懂我的在這裡呢。
最初的相遇
2015年端午節前夕的某一天,射手座又屬馬的我突然間厭倦了持續了八年的遊走江湖,四處漂泊的上課狀態,想換一種活法。
「哇塞」時刻的到來是伴隨突然間發現「杭州印象」,接待我的是一個嘎嘣脆的聲音,讓我預感到未來工作節奏的合拍。(後來知道他是我的大腦板,印象教育集團董事長馬老師)。
「哇塞」之後便是冷靜思考:所有人可能都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少有人知道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放棄什麼?於我,遊走江湖的上課狀態如果改變,意味著要離開養我三十幾年的父母和我養了八年的孩子。這樣的放棄,對不對?值不值?成為了我之後端午節整整三天在家,足不出戶、閉門思考的唯一問題。
濟南——杭州的高鐵
作為一個當時已經三十多歲的人,理性的思考和權衡成為了行動之前最後一道門檻,而了解「印象」到底是怎樣的,是我思考的第一步:所有內容讓我深刻感受到「印象」的溫度和態度,如我多年的行為習慣;而「獨立、體面、自由」中的「自由」,像極了當時我嚮往的心境:不是一個人可以無拘無束,為所欲為的生活,而是真正擁有了選擇的權力 ……,2015年6月26日到達杭州印象,不曾離開!
印象八周年合影
印象九周年合影
印象十周年合影
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的一條大致的內容:如果未來有一天我不幸失憶了,親朋好友們一定記得帶我來杭州,來印象「治療」!近五年間遇到的人和事,陸陸續續會在《感恩遇見》專欄裡,容我慢慢回憶,讓我們一起尋找當年為夢想拼搏的樣子。
劃時代的意義
2019年4月9日,校長馬老師帶我們幾個人一起參加了第十屆中國傳媒藝術教育行業峰會,席間蹭熱度:握了無數人的手,解答了很多同行朋友們對「印象」傳奇故事的疑問,滿足了我在酒店大廳門口等車也被其他機構朋友們認出來的小小虛榮心!
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認為踏踏實實該做的「小」事情,成為了別人心目中的「經驗」「秘籍」!與其一個一個解答和被採訪,不如我們主動放大象限,告訴大家「印象」怎麼就成為了現在的「印象」,我們到底天天在做些什麼。相應的內容,我們會在公眾號《在路上》專欄裡跟大家一一揭曉!
2019年4月22日雷打不動的會上,大腦板決定我們一起做一件不做會後悔的好事情:建立北京分校。射手座屬馬的我,光榮地被伯樂們成就到北京來!
杭州印象
上海印象
在杭州總校和上海分校搭建的成熟經驗指引下,所有環節順理成章、駕輕就熟,唯獨「選址」這一環節略有挑戰,原因只有一個:北京太大了。籌備會上大家一拍即合首先確定了較為精準的範圍:步行到中國傳媒大學十分鐘左右。於是,計劃轉化為行動。
校長馬老師說過,一棟樓是他的夢想。在時間跨越長達半年的五次實地考察中,踏遍大半個北京城,訪問共計二十九家,最終選定了由我推薦的「萬東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園十號樓」。
兩層,獨棟。安保條件完善,配套設施齊備,隔壁是米未傳媒和九紫文化,堪稱國內影視創意類陣地最前沿。
此時此刻,陽光灑在北京印象的每一間教室裡,而我坐在辦公室裡嘴角上揚的寫下這篇文章。一抬頭看到我從杭州帶來的2019年印象在濟州島團建的全家福,還有五年間結識的「小夥伴們」。
很多人問我,你四十多歲了還要當「北漂」的勇氣在哪裡?在朋友圈裡看到「印象」在北京扎了根,這幾年培養出來的中傳、中戲、北電的印象「小夥伴」及他們的家屬們無一例外的發來「賀信」,概括總結為一句共同的話:曉媽,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跟我們說一聲,隨叫隨到 ……
在我的另外一位師傅——不苟言笑的杜老師,在我離開杭州最後那句「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一切讓我篤定未來:毫無違和感的北京,一定會像一位包容的長者引導著「北京印象」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而北京印象傳承著「印象」的優質血統和基因,「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過 ……」
2020年4月11日
北京印象 李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