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生學:理論與方法文集》(Ge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是格林伯格討論語言發生學理論和方法,以及世界語言發生學分類的論文集,由威廉·克羅夫特(W. Croft)彙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編者在序言中明確說明,這本論文集只匯集了格林伯格討論語言發生學最重要的部分論文,而其他語言研究領域的論文已收入另一本《論語言》文集中(Keith Denning and Suzanne Kemmer, 1999)。
約瑟夫·哈羅德·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 Greenberg, 1915, 5.28—2001, 5.7)是美國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波蘭猶太人,母親是德國猶太人。他從小酷愛音樂和語言,懂得希伯來語、德語、依地語和英語母語。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期間學習了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還自修了一些其他語言,例如阿卡德語(Akkadian)和各種斯拉夫語。他完成了比較語言學和人類學課程,聽過鮑阿斯(Franz Boas)的美洲印第安語課程,閱讀了鮑阿斯《美洲印第安語言手冊》(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所有語法內容。在人類學導師介紹下,他進入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涉及非洲豪薩族群。他曾拜訪美國結構主義奠基人布龍菲爾德和其他著名結構主義學者,布龍菲爾德介紹他了解邏輯實證主義。他為此閱讀了Alfred North Whitehead 和Bertrand Russell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這段經歷對他一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940年他入伍進入通信部隊,派至北非,之後義大利,並於此學會義大利語。戰後,格林伯格進入明尼蘇達大學(1946),後又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1948—1962)。隨著雅可布遜(Roman Jakobson),馬丁內(André Martinet)等人來到美國,組建了紐約語言學會,格林伯格也通過他們接觸了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了解了特魯別茨可伊(Nicholas Trubetzkoy)的標記論研究,1950-54年還擔任了紐約語言學會雜誌Word的編輯工作。1962年他轉到史丹福大學擔任人類學系教授,並一直走完他光輝的一生。作為語言學家,他獲得了廣泛的讚譽,是第一個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語言學家,獲得過Haile Selassie非洲研究獎榮譽,去世前不久還獲得了Talcott Parsons社會科學獎。他曾擔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1976),美國科學與藝術科學院會員和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格林伯格的研究領域廣泛,作為人類學家,他出版過《人類語言學導論》(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1968)等論著。作為語言學家,他一生著述豐富,最重要的論著有「歷史語言學與無文字語言」(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unwritten languages. 1953),語言的發生學關係(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s. 1957),《非洲的語言》(The Languages of Africa. 1963),「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象」(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1966),《語言類型學:歷史研究與分析綜述》(Language Typology: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 Overview. 1974),《美洲的語言》(Language in the Americas. 1987),主編出版4卷本《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1978),出版兩卷本《印歐語及親屬語言:歐亞大語系》(Indo-Europe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Eurasiatic Language Family. 2000: vol.1/2002: vol.2)。
從格氏出版論著可以看出他的語言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語言發生學,涉及差不多世界大半個地區的語言分類問題;二是語言類型學,他是世界語言類型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以下主要就語言發生學、世界語言分類以及語言發生學的研究方法作一簡單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