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2020-12-27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國學」究竟是什麼?恐怕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國學可大可小,小到詩詞歌賦,大到儒釋道,凡是跟傳統文化能扯上關係的學問,通通可以被納入國學的範疇。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如,近一百年來,王國維、章太炎、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馮友蘭等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們通過觸類旁通,熔古鑄今,打通了不同學問之間的界限,創造出許多耀眼的學術高峰,他們被公認為國學大師,沒有什麼異議。

季羨林

國學大師就像延綿不絕的山脈,不但崇高,在多個獨門學科上創造了讓人仰視的高峰,而且胸懷博大,包羅萬象,審視起來有縱深感,深不可測,一眼看不到邊。

如奇峰兀立那樣,在獨門學科上創造出高峰的人,學術成果顯得過於單一,難以成為服眾的大師,充其量是一位著名學者。

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季羨林像

再加上他活了98歲高齡,德高望重,把他定位為當今文化界的楷模,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但要把他說成是文化泰鬥或國學大師,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他的學術成果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榮耀。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季羨林是以語言學家的身份著稱於世的,他精通漢語、德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吐火羅語、南斯拉夫語、梵語等12種語言,是當代不多見的語言學天才。

能掌握這麼多語言,源於他在20歲就考取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大學四年主修德語,課餘時間一邊堅持用德語寫作,一邊翻譯德語作品。

季羨林與饒宗頤

或許是接觸外語較早的緣故,以至於讓他在後來的學習中,把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尤其從1935年夏季開始,24歲的季羨林有幸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深造,時間長達10年。這次留學,直接開啟了他在語言學上的天賦,讓他探索到了可以同時攻讀好幾門外語,並把每一門課程學到盡善盡美的好方法。由此,他用這十年光陰打下了遠遠超過同時代學者的深厚的語言學基礎。在後來,他發揮自己語言學方面的優勢,是水到渠成的事。

連季羨林自己也承認,在德國留學十年,他除過鑽研語言學之外,對其它學問幾乎沒有涉獵過。在研究梵文時,需要對印度的古典文學選讀一些,就像研究漢語時必須要閱讀唐詩宋詞元曲一樣,但他身在異國他鄉,留學時間有限,為了爭分奪秒地攻讀語言學,他連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都擠不出來。

季羨林翻譯作品《羅摩衍那》

靠著這份刻苦精神,到1945年回國之際,他終於把自己打造成一位精通多種語言的專家。

以後的研究成果也證明,季羨林一生的重要學術貢獻,多集中於語言學方面,在古印度語研究,吐火羅語研究,佛教史研究,比較文學的研究,以及印度語文學名著的翻譯等領域,他都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尤其在吐火羅語研究和佛教史研究方面,如,他的學術著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以及對《彌勒會見記》的翻譯和研究,都非常具有開創性,填補了我國在這些學術領域的空白。因這些學術成果的流傳,他註定會留名青史。

季羨林書法

然而,這些學問很難跟傳統國學扯上關係,它們跟國學,完全是兩個體系的文化。

如果把季羨林看作是國學大師,不但對同時代的其他國學大師不公平,對季羨林自己也是不公平的,大有冤枉季羨林的嫌疑。就像某人本來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卻要逼迫人家去彈奏鋼琴,豈不是強人所難?也會凸顯出是非不分的常識性錯誤。

當外界把季羨林定位為國學大師和文化泰鬥,經常向外宣揚時,連季羨林自己都覺得很反感,因為他有自知之明,身上流淌著民國文人的遺風,非常看不慣那些釣名沽譽之輩,他不想在歷史長河裡被千夫所指。

《病榻雜記》

在2007年,藉助隨筆集《病榻雜記》出版之際,季羨林終於站出來為自己澄清了,他難以忍受被人誤解,不喜歡自己的身份被外界張冠李戴。他用自己的學問,向人們解釋了國學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學者才對得起「泰鬥」的稱謂。

他進一步昭告天下人: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泰鬥」、「國寶」三項桂冠摘下;洗掉泡沫,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這就是真實的季羨林,一生命運多舛,卻心直口快,敢說真話,不怕得罪人。這才是一名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值得當今所有學者去仰望和學習。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饒宗頤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
  • 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國學大師季羨林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饒宗頤先生與季羨林先生神交已久,80年代開始,饒宗頤先生經常拜見季羨林先生。兩人就學術問題互相補益,開啟一段學術佳話。 做學問是苦功夫,饒宗頤與生俱來和家庭所帶給他的影響使得他對國學雜家充滿了興趣與好奇,這才是支撐饒宗頤一生研究與論述的不竭動力,也是饒宗頤成為大師的源泉。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看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聽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不完滿的,才是人生。」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語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真正把「國學」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代表作:《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佛學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飲冰室全集》。弟子:徐自摩,蔡鍔,胡適,謝國楨等排行第三:章太炎上榜理由:近現代樸學大師,小學大師,經學大師,史學大師,晚年潛心研究佛學,旅日期間曾苦學梵文,更以佛學解注老莊,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
  • 為何說季羨林是中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看他對東西文化關係的判斷
    國學大師錢穆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講「人與天地參」,把天地境界視為生命追求的最高層次。季羨林老第一次提出,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這是季老的重要學術貢獻。2006年11月29日,時任總理溫家寶在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協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題目是《與文學藝術家談心》。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這兩年,季羨林先生因病住在301醫院,我每年都去看他。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博學多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錢鍾書稱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饒宗頤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大師,學術界稱饒宗頤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亞洲文化的驕傲」。
  • 季羨林簡介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2002年11月12日,季羨林尿血,到301醫院看急診,第一次住進了該院,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羨林患了皮膚病,可他不願住院,領導、秘書硬將老人給「押」到醫院,這是季羨林第二次入住301醫院。這次他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雖然大病沒有,卻也是小病不斷。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詞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他青年時期走用西方的學術與中國的學術相化合的路徑,開創學術的新境界。他中年後在「五大發現」中的三個方面,即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認為是這些國際性新學術的開拓者、奠基者。王國維在學術上是置身於一個廣闊的國際學術平臺上來觀察、思考問題的。
  • 盤點中國文科泰鬥,大師中的大師,國寶級的教授
    都知道理工科的教授還可以評入中國科學院或者中國工程院做院士,但是文科中的大師可是實實在在考口碑和貢獻相傳出來的。那麼,又有過多少文科大師呢?他在文字改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和詞典編纂方面,尤其做出了極其卓越的貢獻。代表著作有《國語運動史綱》、《國語詞典》、《增注國音常用字彙》等。*鍾敬文*1949年8月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鍾譚宗。出生於廣東海豐縣公平魚街,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Ji Xianlin, dubbed by many as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ad died of heart attack. He was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