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得知饒宗頤辭世的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談話,表示非常敬重饒宗頤,過去10年來曾在不同場合得到他的教晦。其實,香港人總喜歡將饒宗頤和他另一位潮州老鄉李嘉誠同時提起,大家通常是這樣評價:要說掙錢,沒有幾個人能掙得過李嘉誠;可要說讀書,沒有幾個人能讀得過饒宗頤。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們將他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的大師,卻連初中都沒有畢業,靠自學成就一代國學泰鬥。

  饒宗頤,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等十三大門類。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曾這樣評價饒宗頤:「我聽餘秋雨講過一句話,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視經濟金融的社會,有人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餘秋雨說香港能出一個饒宗頤就不是文化沙漠。」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出生在廣東省潮安縣城的一個大富之家,饒家世代經商,富甲全城。他父親饒鍔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學者,建起了當時整個粵東地區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幼年的饒宗頤時常浸泡在此,讀書玩耍之間,文史典籍早已爛熟於胸。

  當其他孩子都入學時,饒宗頤寧願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裡自學。這位後來學富五車的漢學大師,其實連初中都沒讀完。饒宗頤曾在一次採訪中回憶:「現在的教育制度是製造模型的,我沒有受過這種模型的限制,我開了很多學術的路,很多是我一個人做的。」

  饒宗頤弟子雷鐸表示,按照中國傳統做學問的方法,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是立體做學問的一種方法,所以饒宗頤說他自學、研究學問的基礎在16歲之前就已經打下了,只是把當時的格局再擴大或者再挖深。

  饒宗頤的父親想編著一本《潮州藝文志》,但壯志未酬,便撒手西歸,留下未完稿。饒宗頤繼父志,18歲時便完成這本書,一鳴驚人。只有20歲出頭,全無文憑的饒宗頤得以破格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

  1949年,饒宗頤正式移居香港,1952年開始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1954年他到京都大學研究甲骨文,受到極大震撼。之後在法國、義大利等地,陸續尋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1959年,饒宗頤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全面展現殷代歷史面貌,在世界學術界影響巨大。1962年,法國法蘭西漢學院將被譽為「西方漢學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鄭煒明說,他關注中國3000年前的問題,不會只把眼光放到中國。他甚至會關注3000年前中東是什麼情況,會不會有一些東西是那邊流傳過來的。他的眼光很寬廣,輻射度很大。

  獲得儒蓮獎之後,饒宗頤並未停止開拓學術道路,他學習梵文、到印度鑽研佛經。同時,加深與法國漢學研究者的交往,閱讀法國的大量敦煌古籍。1978年前後,他出版《敦煌白畫》,研究散落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畫稿,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差不多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饒宗頤一邊遊一邊學,他的足跡幾乎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介紹,饒宗頤在海外遊學多年,中西結合,所以看問題站得高看得遠。從學問角度說,他和乾嘉學派一脈相承。傳世文獻領域六大部類書:經史子集佛道,他全部有深入的研究。

  1982年饒宗頤的《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而饒宗頤與錢鍾書也被稱為「南饒北錢」。1998年,錢鍾書逝世,改由季羨林遞補,又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

  季羨林在世時,曾這樣評價饒宗頤:「他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能發現問題。」

  學術只是饒宗頤此生成就的一半,另一半是他的藝術成就。他自幼學習書畫,到了百歲高齡仍筆墨揮灑不息。2003年,他捐出大部分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其中掛滿了他各類書法繪畫作品。2006年,他提出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為傳統山水畫現代轉向開闢了廣闊空間。2011年,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如同一個活目錄、活字典,饒宗頤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比照中互動認知。他的世界裡,東西方沒有鴻溝,古今沒有裂罅,他對於未來的中國學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資料圖:饒宗頤。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被譽為「通儒」、「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你我或許都在試卷上見過他......
    2月6日一大早,傳來了饒宗頤先生離世的消息。學者陳子善在微博上寫道:「海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文學家、書畫家饒宗頤先生逝世,享年101歲。沉痛悼念!饒公千古!」媒體也證實了這個消息。季羨林與饒宗頤而饒宗頤,曾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1998年,錢鍾書逝世,北國大師出現空缺,後改由季羨林遞補,他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
  • 國學泰鬥饒宗頤逝世,此公何止天才,可驚為天人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的去世標誌著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成年之後,他更是孜孜不倦,學貫中西,「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無論甲骨文、簡帛學、敦煌學、佛學、道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乃至印度梵學、西亞史詩、藝術史、音樂、詞學、書畫,學無不涉,涉無不精,因而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而季羨林的書法,相比之下則要顯得「拙劣」了一些,甚至有書法愛好者會覺得這樣的字一點也不工整,乃醜書之流、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
  • 他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一句人生箴言讓人受益終生
    核心提示:百歲國學大師饒宗頤,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又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解說:百歲國學大師的淡泊沉靜。汪德邁:我六十年以前成為饒先生的學生。解說:味道、腔調、收藏、學養,串聯出香港最內斂低調的文化名片,見微知著,這是個不一樣的香港,香江風流,《香港文化人物系列》《文化大觀園》正在播出。
  • 饒宗頤——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自學成才的國學泰鬥
    饒宗頤(1917——2018),祖籍廣東潮州,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泰鬥和書畫大師,是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學者,曾經在美國耶魯大學、新加坡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學任職教授。饒宗頤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考古、宗教、書畫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成果頗豐,是名符其實的通才,有「南饒北季」(國學南派饒宗頤,北派季羨林)之稱,錢鍾書說饒宗頤是「曠世奇才」。
  • 社會需要像饒宗頤先生這樣潛心治學的真大師
    對於饒宗頤這個名字,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是一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有許多大師名號,學界藝界也充滿了溢美之詞,比如「曠世奇才」「一代通儒」「東洲鴻儒」「漢學泰鬥」「東方達文西」等,但選堂先生不以為然,每每都會表示「不敢當」。
  • 季羨林清華上大學時,畢業論文竟然是抄的!
    季羨林是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 季羨林:我在清華時旁聽過冰心先生的課
    冰心比季羨林大11歲,兩人都是高壽,季羨林活了98歲,冰心活了99歲,所以季羨林比冰心晚去世10年。這兩位國寶級的大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特別愛貓,用今天的話說,都是貓奴。而且這兩位世紀老人很早就有交集,季羨林早年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旁聽過冰心的課,這一段經歷後來在季老《回憶老師陳寅恪》一文中被提及: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 一代通儒,百歲情懷
    2018年2月6日凌晨,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季羨林與饒宗頤或許是接觸外語較早的緣故,以至於讓他在後來的學習中,把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
  • 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的中書君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 饒宗頤: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天人互益更重要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