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得知饒宗頤辭世的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談話,表示非常敬重饒宗頤,過去10年來曾在不同場合得到他的教晦。其實,香港人總喜歡將饒宗頤和他另一位潮州老鄉李嘉誠同時提起,大家通常是這樣評價:要說掙錢,沒有幾個人能掙得過李嘉誠;可要說讀書,沒有幾個人能讀得過饒宗頤。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們將他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的大師,卻連初中都沒有畢業,靠自學成就一代國學泰鬥。
饒宗頤,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等十三大門類。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曾這樣評價饒宗頤:「我聽餘秋雨講過一句話,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視經濟金融的社會,有人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餘秋雨說香港能出一個饒宗頤就不是文化沙漠。」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出生在廣東省潮安縣城的一個大富之家,饒家世代經商,富甲全城。他父親饒鍔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學者,建起了當時整個粵東地區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幼年的饒宗頤時常浸泡在此,讀書玩耍之間,文史典籍早已爛熟於胸。
當其他孩子都入學時,饒宗頤寧願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裡自學。這位後來學富五車的漢學大師,其實連初中都沒讀完。饒宗頤曾在一次採訪中回憶:「現在的教育制度是製造模型的,我沒有受過這種模型的限制,我開了很多學術的路,很多是我一個人做的。」
饒宗頤弟子雷鐸表示,按照中國傳統做學問的方法,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是立體做學問的一種方法,所以饒宗頤說他自學、研究學問的基礎在16歲之前就已經打下了,只是把當時的格局再擴大或者再挖深。
饒宗頤的父親想編著一本《潮州藝文志》,但壯志未酬,便撒手西歸,留下未完稿。饒宗頤繼父志,18歲時便完成這本書,一鳴驚人。只有20歲出頭,全無文憑的饒宗頤得以破格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
1949年,饒宗頤正式移居香港,1952年開始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1954年他到京都大學研究甲骨文,受到極大震撼。之後在法國、義大利等地,陸續尋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1959年,饒宗頤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全面展現殷代歷史面貌,在世界學術界影響巨大。1962年,法國法蘭西漢學院將被譽為「西方漢學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鄭煒明說,他關注中國3000年前的問題,不會只把眼光放到中國。他甚至會關注3000年前中東是什麼情況,會不會有一些東西是那邊流傳過來的。他的眼光很寬廣,輻射度很大。
獲得儒蓮獎之後,饒宗頤並未停止開拓學術道路,他學習梵文、到印度鑽研佛經。同時,加深與法國漢學研究者的交往,閱讀法國的大量敦煌古籍。1978年前後,他出版《敦煌白畫》,研究散落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畫稿,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差不多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饒宗頤一邊遊一邊學,他的足跡幾乎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介紹,饒宗頤在海外遊學多年,中西結合,所以看問題站得高看得遠。從學問角度說,他和乾嘉學派一脈相承。傳世文獻領域六大部類書:經史子集佛道,他全部有深入的研究。
1982年饒宗頤的《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而饒宗頤與錢鍾書也被稱為「南饒北錢」。1998年,錢鍾書逝世,改由季羨林遞補,又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
季羨林在世時,曾這樣評價饒宗頤:「他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能發現問題。」
學術只是饒宗頤此生成就的一半,另一半是他的藝術成就。他自幼學習書畫,到了百歲高齡仍筆墨揮灑不息。2003年,他捐出大部分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其中掛滿了他各類書法繪畫作品。2006年,他提出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為傳統山水畫現代轉向開闢了廣闊空間。2011年,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如同一個活目錄、活字典,饒宗頤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比照中互動認知。他的世界裡,東西方沒有鴻溝,古今沒有裂罅,他對於未來的中國學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