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2020-12-20 文眼看世界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回顧一生時,他這樣說道:「我這一生好像是漫漫路途上求索的苦行僧,一輩子在苦旅中折磨自己,沒有人知道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寂寞中度過的,我把研究學問當作生活一個部分,才能臻於庖丁解牛、目無全牛的化境。」

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

大師何謂大師?他究竟對人生有何高見和常人難以企及的思想認識?一起跟隨哲學詩畫進入饒宗頤的思想世界。

1,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2,搞學術研究,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應該有一種超功利的心態。學術的繁榮是要幾代人共同努力、逐漸積累的,不是一下子的事情。文化是可以有超越性的,超越現世,超越當下,那麼它的價值就有一個永恆的東西在。

3,佛家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視為行雲流水,心無掛礙。

4,坐在葫蘆裡,天地小於瓜。

5,我們要從古人文化裡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6,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7,對生命有寄託,追求學問,增加新認識,精神得到安慰,此生有了這些,足矣。

8,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慾,太多掛礙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9,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10,禪不光是要靜坐,而是要培養心中湛然一片的光明海。

11,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可以控制,爭取主動,精神上的主動。你自己抓到你自己的精神上一個重點,一個重點,時時刻刻維持這個重點,你不要讓外界拿走你的重點。

12,我對很多事情看得比較透,因為無常的事情令我看見富貴、有錢沒錢,看到人性的本質,現象的變化我看來都不在乎,不當一回事。這種變化是一定的,是自然律的,所以都不動搖我的心。人家發大財,我看不起,人家窮,我也覺得無所謂。我到現在還是維持我這個心態。

13,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而得大自在。

14,歷史不過是一片摸不清說不盡的迷夢,只有「死」所佔的漫長時間才能填補它的空白。

15,由生到滅,事物變遷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是一種過程,知道這是一種變化,不要執著,不執著,心中就沒有痛苦。

16,人基本應該打破某種界限。打破宗教和種族的界限。變成「太和」的宇宙觀。

17,古人很喜歡說「琴心」。精於琴者,聞琴聲便可以明對方的心理。琴心有悲心、思心、怨心、慕心之別。善琴者,聞聲有如窺鏡,可以照見內心隱微之處,可由琴音以反映人心。以琴治心,古人謂之「琴心」。道書以琴代表和諧境界。

18,實際上,天下萬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補齊,可事實上永遠也補不齊,這樣就會永遠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19,人生對事物的追求是無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無涯。莊子說:「殆已」,我覺得不一定,以有涯追逐無涯,反而有無限的境界,可以擴大自己的精神輻射。

20,我年輕的時候不上正規的學校,但是我自己有我自己不正規的一個閱讀的範圍,我有兩個基本的知識基礎,第一個是中文基礎,寫作的基礎。

第二個是知識的問題,我家裡有那麼多書,我整天在看,就等於孩子在玩。就是一個小圖書館,自己可以在那裡一面享受,一面玩,懂不懂也就在那裡逛。所以,中國書的基本種類我老早就了解。

替換高清大圖

饒宗頤介紹——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漢族,生於廣東潮安,潮州人,祖籍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東方文化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鍾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

1949年到香港,1952年曾於新亞書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1968年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後在法國、日本、中國內地、臺灣及澳門週遊講學。2009年1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饒宗頤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臨走前,饒先生總結自己的學問說了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他說:沒有孤獨不能做學問。

有人說是饒先生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其實那個時代早已經終結了,只是饒先生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地方,很奇妙地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舊時代的鴻儒的典型。饒宗頤不僅在學術上造詣精深,而且在書法和繪畫方面也是才華卓著,留下了大量的書畫藝術作品。一起來賞析下他的書畫作品。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被譽為「通儒」、「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資料圖:饒宗頤。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成年之後,他更是孜孜不倦,學貫中西,「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無論甲骨文、簡帛學、敦煌學、佛學、道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乃至印度梵學、西亞史詩、藝術史、音樂、詞學、書畫,學無不涉,涉無不精,因而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
  • 饒宗頤——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自學成才的國學泰鬥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饒宗頤在此文中說,我們中國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自古以來就不斷地接受外來的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條「絲綢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饒宗頤(1917——2018),祖籍廣東潮州,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泰鬥和書畫大師,是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學者,曾經在美國耶魯大學、新加坡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學任職教授。饒宗頤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考古、宗教、書畫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成果頗豐,是名符其實的通才,有「南饒北季」(國學南派饒宗頤,北派季羨林)之稱,錢鍾書說饒宗頤是「曠世奇才」。
  • 國學泰鬥饒宗頤逝世,此公何止天才,可驚為天人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的去世標誌著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 「學界泰鬥」饒宗頤書法,筆筆驚豔,自成一體,錢鍾書:曠世奇才
    他已經101歲了,在當今絕對是一位長壽之人,他最大的長壽秘訣就是愛好,一生以書法為伴,其書法也是別開生面,自成一體,不僅如此,還能夠擅長書法諸體,諸體皆精,就連錢鍾書先生都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說「心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對,今天走進我們視野的就是這位大師饒宗頤,他被稱之為「國學大師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而作為一個欣賞者同時是一個好學生而言,也只有從自己體驗中,切實了解了古代書家,方可以繼承優秀的傳統而成為一個新的卓越的書家。在這樣正確的路上,才可以進一步談到發揚創新。這除了對書法家本人意義重大,也是欣賞者的光榮和責任。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你我或許都在試卷上見過他......
    季羨林與饒宗頤而饒宗頤,曾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1998年,錢鍾書逝世,北國大師出現空缺,後改由季羨林遞補,他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2009年,「北季」亦翩然辭世,留下的空當迄今無人可遞補,而今「南饒」又殞,「南北雙璧」亦不復存在了。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2016-06-16 18:38: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哈爾濱6月16日電 (記者 劉錫菊)「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16日在位於哈爾濱的黑龍江大學開幕。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 一代通儒,百歲情懷
    作為當下中國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饒公一直被人們尊稱為「國學大師」「漢學泰鬥」,甚至「國寶」,他在歷史、考古、文學、經學、書畫等不同領域均有極高成就,又是傑出的翻譯家、教育家。按中國傳統,老人90歲後添壽兩歲。生於1917年的饒宗頤,2015年便是100歲的大年份。正是在那一年,《環球人物》記者幾經波折,終於與饒公面對面,近距離觸摸這位大師的文化脈搏。
  • 他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一句人生箴言讓人受益終生
    核心提示:百歲國學大師饒宗頤,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又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他是香港文化的象徵,是國學領域真正的大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說自己像一個敲了一輩子鐘的和尚,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逐漸有了一些迴響。解說:茶具收藏背後的財富故事。葉榮枝:我曾經見過5塊錢一把的顧景舟(的壺)。王魯湘:現在一把拿出來都上千萬了。解說:粵劇大戲裡的救贖情結。
  • 社會需要像饒宗頤先生這樣潛心治學的真大師
    對於饒宗頤這個名字,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是一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有許多大師名號,學界藝界也充滿了溢美之詞,比如「曠世奇才」「一代通儒」「東洲鴻儒」「漢學泰鬥」「東方達文西」等,但選堂先生不以為然,每每都會表示「不敢當」。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為紀念國學大師 饒宗頤 教授一生的成就,「饒宗頤的故事」展覽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展覽期間,記者專訪了饒宗頤的女兒、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聽她暢談和父親之間的親情故事、她最喜愛的展品背後的精神折射、她眼中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揚傳承等等。
  • 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