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驕傲!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你我或許都在試卷上見過他......

2021-02-23 廣東中學生

2月6日一大早,傳來了饒宗頤先生離世的消息。

學者陳子善在微博上寫道:「海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文學家、書畫家饒宗頤先生逝世,享年101歲。沉痛悼念!饒公千古!」

媒體也證實了這個消息。

饒宗頤,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祖籍廣東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他被稱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

有人說,評價一個人,要看他與誰齊名。

季羨林與饒宗頤

而饒宗頤,曾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1998年,錢鍾書逝世,北國大師出現空缺,後改由季羨林遞補,他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

2009年,「北季」亦翩然辭世,留下的空當迄今無人可遞補,而今「南饒」又殞,「南北雙璧」亦不復存在了。

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生前,饒宗頤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1952年至1968年,他任教於香港大學;

1968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

2011年12月13日,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2014年9月,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

說起饒宗頤的著作,也是讓人如雷貫耳:他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著述3000萬言。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十四卷二十大冊,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 

1982年,《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據說,他造訪錢鍾書時,後者以自己批校過的《管錐編》手稿相贈。

此後饒宗頤又先後推出《固庵文錄》《甲骨文通檢》《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近東開闢史詩》《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等一系列著作。

他生前愛好也很廣泛。他擅長山水畫。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

他的友人夏書枚先生曾說:「選堂既宿學,詩詞繪畫鼓琴,莫不稱著於時,駢文倚聲尤精善。嘗自言以余力為詩,然觀其所為,實兼採魏晉六朝唐宋人之長,隨體而施,靡不盡其神趣,險峭森秀,清曠超邁,面目綦多,非琴瑟專壹者可同年而語。」

他還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最早探究和考證了中國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研究中國海上交通史、進出口貿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諸多領域的翹楚。

饒宗頤還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佔卜人物為綱,將佔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了殷代歷史的面貌。

七十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

此外,他還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

饒宗頤出身書香名門。

1917年,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

少年饒宗頤感覺學校的教育並不適合自己,寧願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裡自學。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培養了超強的自學能力。

饒宗頤曾經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裡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

於是,童年,他朝夕沉浸在數以十萬計的藏書海洋「天嘯樓」中,每天與書為伴,與詩為偶。16歲開始便繼承先父遺志,續編其父饒鍔的《潮州藝文志》,這也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1935年,年僅18歲,僅有初中肄業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他幾乎將館裡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

對於外界給的各種頭銜,他曾淡然表示: 「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裡,『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提出「天人互益」,「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我們要從古人文化裡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晚年的饒宗頤先生不再沒日沒夜地鑽研學問。但令人感動的是,他仍沒忘記肩上的重擔,仍在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奔走呼籲。2017年,他不遠萬裡前往法國巴黎,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鬥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鬥侯思孟會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

「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裡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願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經不起孤獨寂寞,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

「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

今天,先生已逝,

願他的思想能讓你知天地古今,

懂敬畏,知人之渺小;

然後,學會笑對人生。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資料圖:饒宗頤。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錢鍾書稱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饒宗頤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大師,學術界稱饒宗頤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亞洲文化的驕傲」。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 一代通儒,百歲情懷
    2018年2月6日凌晨,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國學泰鬥饒宗頤逝世,此公何止天才,可驚為天人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的去世標誌著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他集學問與藝術於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為國學界的泰山北鬥。2011年,時年94歲的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7任社長。這一聞名海內外的「天下第一社」,終於在啟功社長仙逝6年之後有了新的掌門人。同年,鑑於他的名氣和貢獻,經國際天文聯盟批准,紫金山天文臺把國際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
  • 北有錢鍾書、季羨林,南有國學和書畫大師饒宗頤!一個頂倆?!
    國學大師饒宗頤不在了,但是他的學問和國學及藝術貢獻卻留了下來,大師的一生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有書法,繪畫,音樂,佛學和道家,還有不少學術論著,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供後人們學習和敬仰。
  • 百歲饒宗頤仙逝,各界同哀……林鄭月娥致悼:親聆教誨,獲益良多
    享譽國際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昨日凌晨隕落香江,享年101歲,社會各界同表哀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高度讚揚他以大智慧啟迪世人,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她代表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享年101歲。
  • 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
  • 饒宗頤: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天人互益更重要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為紀念國學大師 饒宗頤 教授一生的成就,「饒宗頤的故事」展覽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展覽期間,記者專訪了饒宗頤的女兒、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聽她暢談和父親之間的親情故事、她最喜愛的展品背後的精神折射、她眼中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揚傳承等等。
  • 社會需要像饒宗頤先生這樣潛心治學的真大師
    對於饒宗頤這個名字,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是一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有許多大師名號,學界藝界也充滿了溢美之詞,比如「曠世奇才」「一代通儒」「東洲鴻儒」「漢學泰鬥」「東方達文西」等,但選堂先生不以為然,每每都會表示「不敢當」。
  • 「國學大師」曾仕強:享年84歲,多次主講《百家講壇》!
    「國學大師」曾仕強:享年84歲,多次主講《百家講壇》!提起曾仕強,大家不會陌生,他曾多次主講《百家講壇》,為我們普及了一代人的國學。他無愧於「國學大師」,一生為普及傳統文化而奔波。他除了是我國「國學大師」,還是中國式管理之父,尤其是對於職場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一些真知灼見,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人。奈何天妒英才,享年84歲。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小編為大家說說,「國學大師」曾仕強弘揚傳統文化之路。曾仕強走進國人的視野,還是因為此前曾在《百家講壇》中多次主講。
  •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展內地首站黑龍江開啟 2016-06-16 18:38: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展覽通過展出38件套饒公創作的荷花題材的書畫作品,為觀眾展現這位大師的書法、繪畫造詣及深遠影響。  饒宗頤,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大學,並先後在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等任職教授。
  • 曾心安處自仕強: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去世 享年84歲
    11月11日19:54,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生於1934年的他,祖籍福建漳州,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做出了卓越成就。曾仕強被企業界尊稱為:中國式管理大師、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多次應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香港、中國大陸演講。據了解,曾仕強父親是漳州華安一中的首任校長,曾仕強啟蒙教育階段在當時的南方小學(新橋小學),後來由於父親前去廈門工作,曾仕強即隨父前往廈門讀中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前往臺灣。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 享年84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11月12日,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的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稱曾仕強已於11日晚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曾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著有《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作品。
  • 指揮大師馬裡斯·揚頌斯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7歲,郎朗曬合照悼念
    近日,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時不幸猝死,在高以翔去世事件引發熱議時,12月1日,娛樂圈又傳噩耗,曾一手捧紅張國榮、梅豔芳等人的著名音樂人黎小田因病去世,享年73歲。童星出身的「全能音樂人」黎小田因病去世,音樂界剛失去一位大師,再傳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