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1917年8月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今潮州市湘橋區)。饒家富甲一方, 其父饒鍔期望兒子將來能效法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所以為他取名「宗頤」。饒宗頤不負眾望,自幼就廣學諸家,博採眾長,經史子集、佛典道書、詩詞歌賦、金石書畫無所不讀。成年之後,他更是孜孜不倦,學貫中西,「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無論甲骨文、簡帛學、敦煌學、佛學、道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乃至印度梵學、西亞史詩、藝術史、音樂、詞學、書畫,學無不涉,涉無不精,因而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他集學問與藝術於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為國學界的泰山北鬥。2011年,時年94歲的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7任社長。這一聞名海內外的「天下第一社」,終於在啟功社長仙逝6年之後有了新的掌門人。同年,鑑於他的名氣和貢獻,經國際天文聯盟批准,紫金山天文臺把國際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2014年,由嶽麓書院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大典,把最高規格的「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頒給了97歲的饒宗頤先生,頒獎詞讚譽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
饒宗頤先生像。
2004年饒宗頤以北流勾漏山勝景為題材創作的國畫。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位國學泰鬥年青時就與北流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時光回溯至20世紀40年代。1941年12月,日寇佔領香港,時為商務印書館編輯的饒宗頤避回潮州揭陽,出任縣文獻委員會主任,並被委任為縣民眾教育館副館長,開展宣傳抗戰民族精神、振興中華文化活動。1943年秋,揭陽局勢惡化,饒宗頤在中山大學任教時的好友鄭沛霖便向桂林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代理校長馮振推薦他到國專任教。那時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出任國專校董會董事長,李任仁、黃紹竑等為校董,他們大力支持國專,在桂林東郊穿山村置地建築了新校舍,國專聲譽很高。馮振校長求賢若渴,想方設法聘請了許多學界名流,如梁漱溟、釋臣贊、錢仲聯、向培良、周谷城、田漢、閻宗臨、俞瑞徵、萬仲文、蔣庭曜、王桐蓀、呂集義、陳千鈞等來校任教講學,對饒宗頤這樣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當然是求之不得。這樣,饒宗頤乃應聘到桂林無錫國專任教授。
好景不長。1944年,日寇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河南、湖南相繼陷落,敵軍直逼廣西省會桂林,桂林全市實行緊急大疏散。饒宗頤等國專師生乃逃難蒙山,9月初學校在文爾村複課。當年底,蒙山淪陷後,又避入大瑤山。之後,無錫國專的師生們顛沛流離,歷盡艱險,最後在1945年4月再次來到馮振校長家鄉北流山圍村辦學。
山圍在大容山南麓,是北流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落,1938年6月無錫國專就曾在戰火烽煙中南遷到此辦學。這裡群山環抱,物產富饒,民風淳樸,安謐寧靜,對久經戰亂流離的國專師生來說,確實是讀書修業的好地方。國專複課後,馮振借用磐石高小的校舍上課,馮家沙梨園的小院房屋和藏書樓成為教授們的居室,花廳則作為校務辦公議事和教授們備課之用。雖然師生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們同甘苦共患難,難中施教,苦中求學,每天照樣是書聲朗朗,弦歌不斷。那時,饒宗頤主要講授《文字學》和《歷代散文》兩門課程。因為沒有現成的課本,古文字學課程不好講授,饒宗頤只好以《說文解字》為藍本編寫教材,把古文字知識逐一講解,力求深透。他講解詞義,清楚明了,舉出許多案例,使學生們觸類旁通,還時常插入一些小故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饒宗頤才華橫溢,氣質高雅,知識淵博,思維敏銳,學問功底紮實,上課生動活潑,總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因而他的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和喜愛。
教學之餘,饒宗頤每天堅持讀書閱報、寫詩填詞、研習書畫,還對北流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名勝古蹟很感興趣,遊覽考察了勾漏洞、桃源洞、大容山、望夫山、鬼門關、圭江、登龍橋、景蘇樓、得月亭、蘇東坡先生檥筏處、磐石山等景點。這天,饒宗頤和友人們來到北流城西的鬼門關,只見這裡高崖峽谷,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形勢十分險要,是古代中原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要衝,因其瘴癘尤多,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故俗稱「鬼門關」。饒宗頤行遊於此,有感於此地之名,聯想到近幾個月來的險惡經歷,竟覺豁然開朗,周遭的兇險似乎也如同這有名無實的鬼門關一般化為烏有,於是,他吟唱了一首《鬼門關》詩:「此關何曾遠,到處好江山。風威寒日瘦,籬菊尚嬌顏。」
饒宗頤在北流山圍度過了其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也在這個小山村裡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無條件投降,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這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北流後,無錫國專師生們歡呼雀躍,欣喜若狂,他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盡情慶祝勝利。飽嘗戰亂痛苦的教授們更是喜極而歌,紛紛吟詩詠賦,以特殊方式歡呼勝利。著名書法家、古典文學教授蔣石渠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即賦詩一首《山圍聞日寇投降》:「投荒經八載,兩度到山圍。逐賊無消息,傳經徒是非。忽聞倭屈膝,喜極淚沾衣。準擬東歸日,草長鶯亂飛。」饒宗頤大喜過望,揮毫潑墨,寫下了《九月三日》一詩:「舉杯同祝中興日,甲午以來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爾,樓船兼作受降城。」
饒宗頤在山圍國專任教期間,與巨贊法師非常友善。法師俗名潘楚桐,江蘇江陰縣人,早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在杭州靈隱寺出家,精研三藏,博通二乘,不僅佛學造詣很高,對古文和古詩詞等也有深研。馮振非常欽佩他的品德和才學,聘請其到國專教授古文和詩詞選。饒宗頤常常與他磋商學問,彼此結下了深情厚誼。1945年10月10日,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國慶節。這天秋高氣爽,是登高望遠的好日子,饒宗頤、蔣庭曜與巨贊法師相約到學校附近的磐石山遊覽。磐石山,在山圍南面,舊志書這樣記載:平疇中屹然孤峙三峰,聳秀四面,石壁陡絕。1935年,著名書畫大師黃賓虹曾到此遊覽寫生,並留下了不少珍貴的作品。他們一行遊到山前,健步登上山巔,極目遠眺,萬千氣象盡收眼底。欣喜之餘,饒宗頤賦《登磐石山同巨贊上人》:「亭亭磐石山,媧皇昔所捐。其下臨清流,獨立得天全。斬新日月明,特地出坤乾。壯哉南方強,曾經百鍊堅。仰攀若頂天,我意欲無前。俯視萬人家,原疇何田田。佳節近重陽,吹帽秋風顛。清談心無義,獨喜僧皎然。二年客桂東,與山久結緣。此石尚玲瓏,山公所心傳。何當江南去,載將入畫船。」巨贊法師滿懷喜悅,文思泉湧,即作《一九四五年國慶登北流山圍之磐石山》一首唱和。
在北流的歲月裡,饒宗頤還成就了一件大事,就是把他從桂林大疏散到北流避難所寫詩篇「錄而存之,都為一卷」,完成了其101年人生中極為重要的第一部詩集——抗戰史詩《瑤山詩草》。這是一部「出自肺腸,入人肝脾」(錢仲聯語)的不朽篇章。1945年重陽節那天,饒宗頤在山圍完成了詩集自序,寫道:「去夏桂林告警,予西奔蒙山,其冬敵復陷蒙,遂乃竄跡荒村。託微命於蘆中,類寄食於漂渚。曾兩度入大瑤山,攀十丈之大藤,觀百圍之柚木,霏霏承宇之雲,悽悽慕類之麇,正則小山所嗟嘆憭慄者,時或遘之。……今重光河獄,一洗兵塵,此戔戔者,皆危苦之詞,宜捐棄而勿道;然而他鄉役,誠不可忘,燒燭竹窗,如溫舊夢,敝帚自珍,亦何妨焉。一九四五年乙酉重陽饒宗頤識於北流山圍。」在這部集子裡,詩人把逃難途中以及在北流期間創作的《勾漏洞仿孟郊體》《桃源洞》等12首詩編成《北流集》載入其中,既展現了詩人的深厚學養和超卓功力,也體現了詩人與北流的不解情緣,他後來回憶說:「這段生活值得留念。」
抗戰勝利後,國專復校無錫勢在必行。1946年3月,師生們在馮振帶領下,由北流東下廣州,6月乘海輪經香港至上海,再轉到無錫原校址複課,從而結束了長達8年的流亡生活。饒宗頤到達廣州,後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大學,成為享譽世界的學界泰鬥和藝林大師。饒宗頤雖然多年定居香港,但他與北流的情緣一直未了,對生活了將近一年的故地十分難捨。2004年暮秋,饒宗頤離開北流已經將近60年,他精心創作了一幅以勾漏山勝景為題材的國畫,在題款中充滿深情地寫道:「抗戰勝利之年,餘執教國專,寓廣西北流,歷覽勾漏桃源諸洞之勝,有詩記之。頃追寫其景,猶夢中事也。甲申秋杪,選堂,八十有八。」這充分表達了這位米壽老人對北流難捨的眷戀和切切深情。
「臨水誰相送,望鄉可當還。」歲月雖已遠去,歷史卻難於忘懷。饒宗頤沒有忘卻北流,北流人民也不會忘記這位國學巨擘,一定會十分珍惜他留下的文化瑰寶!
原標題: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