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2020-12-12 佛教在線

國學大師季羨林

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現在把終身成就獎頒發給我,我感覺到還應該努力。」季老說。

季老獲得這個終身成就獎可謂名至實歸。他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季羨林是中國譯協最初的發起人之一,2004年當選為中國譯協名譽會長。其主要譯著包括譯自德文的馬克思著《論印度》,譯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印度名劇《沙恭達羅》,譯自英文的如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等等。

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郭曉勇表示,季老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是對他卓越成就、嚴謹治學態度和敬業精神的充分肯定,季老「當之無愧」。

臨別時,記者祝季老健康長壽,他幽默地說:「我在這兒是『冒牌的病人』。我可以再努力10年,我有這個信心。」

 

季羨林檔案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看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聽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不完滿的,才是人生。」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語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Ji Xianlin, dubbed by many as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ad died of heart attack. He was 97.
  •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2002年11月12日,季羨林尿血,到301醫院看急診,第一次住進了該院,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羨林患了皮膚病,可他不願住院,領導、秘書硬將老人給「押」到醫院,這是季羨林第二次入住301醫院。這次他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雖然大病沒有,卻也是小病不斷。
  • 翻譯大師季羨林
    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饒宗頤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驚悉噩耗,我久望著早已準備好的、幾年裡累次為先生拍攝的照片——原計劃8月6日與中國翻譯協會同仁一起為先生祝壽時帶去的,心中竟悵然無措,握筆籤發以中國翻譯協會名義為季先生所寫唁電的手,微顫不止。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季羨林先生,山東臨清人,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精通多種語言,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這些日記在後來出版時,編輯曾提出「做適當刪減」,季羨林是這麼說的:「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對於這些看起來似乎有損他形象的話,季老選擇「一字不刪」,作為一介大師,敢於如此真實,那一份率直坦蕩,世間罕有。試問幾個人能做得到呢?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圖)
    儘管他生前曾多次請辭罩在自己頭上的3項光環——「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但他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絲毫沒有減輕。  作為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自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翻譯協會的前身)成立起,先生曾先後擔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名譽理事。2004年,他同愛潑斯坦、黃華一起,當選為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
  • 季羨林: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而季羨林的書法,相比之下則要顯得「拙劣」了一些,甚至有書法愛好者會覺得這樣的字一點也不工整,乃醜書之流、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
  • 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文匯報》9日刊文《季羨林獨子季承:大師之子太沉重》說,在季羨林生命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扯出的與北大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
  • 季羨林簡介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博學多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錢鍾書稱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饒宗頤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大師,學術界稱饒宗頤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亞洲文化的驕傲」。 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持著這三心與執著,饒宗頤先生在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季羨林:我在清華時旁聽過冰心先生的課
    冰心比季羨林大11歲,兩人都是高壽,季羨林活了98歲,冰心活了99歲,所以季羨林比冰心晚去世10年。這兩位國寶級的大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特別愛貓,用今天的話說,都是貓奴。青年季羨林要論我同寅恪先生的關係,應該從六十五年前的清華大學算起。我於一九三O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入西洋文學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改名為外國語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