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傳入我國已有幾百年歷史,在這段流光歲月之中,也留下了很多的掌握英語的語言大師,他們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星,點綴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之中。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可以看看大師季羨林學習語言的那些經驗,以便從中吸取一些寶貴的經驗。
學習語言沒有捷徑,天道只酬勤。
如今的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除了必要的課堂知識之外,我們還會去一些額外的補習班,這樣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英語知識。而當年季羨林也不例外,他在小學的時候參加過班主任給他們開的英文輔導課,他在課堂上認識了很多新單詞,在後來考中學的時候意外的派上了用場。可謂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後來在正誼中學,遇到了一個英文非常好的鄭又橋老師,寫英文作文的時候季羨林寫好一篇,是非常中國式的英語,鄭老師在旁邊另外寫一篇,是非常地道的英文作文,季羨林拿自己的作文和老師寫的作文一字一句對比,領悟得非常之多,老師固然認真,學生的勤奮和執著也遠非我們現在能比。除此之外,季羨林也在尚實英文學社補過多年的英文,那是個私人學社,老師水平很高,他記載,「自己每天(除星期天)早上從南關穿過全城走到大明湖,晚上五點再走回南關。吃完晚飯,立刻就又進城走到尚實英文學社,晚九點回家,真可謂馬不停蹄」。這種勤勞和吃苦的精神造就了他非常紮實的英文功底,以至於在後來的高中時,遇到一個記憶力超群的對手,那個人卻始終屈居於他,因為季羨林的國文和英文的功底實在太好,他自己也說這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之事。學習語言就是一件天道酬勤的事情。
爭取的方法可以積極引導英文學習
我們來看季羨林先生寫的一段經驗總結:學外語與教外語有關,也就是與教學法有關,而據我所知,外語教學法國與國之間是不同的,僅以中國與德國對比,其懸殊立見。中國是慢吞吞地循序漸進的,學了好久,還不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讀原著。而在德國,則正相反。據說19世紀以為大語言學家說過:「學外語有如學遊泳,把學生帶到遊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遊泳就學會了,而淹死的事是絕無僅有的。」 我學俄文時,教師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點名詞變化和動詞變化,立即讓我們讀果戈理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調動起來了。一個學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德國的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有成效的。「 這一段話就是季羨林先生對學外語方法的精闢總結!
其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師學習英語也是跟我們常人大同小異,不外乎是足夠的勤奮加上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