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2020-12-09 莊主在北平

知識分子也談錢!

如今,「知識分子」一詞逐漸弱化、退化、消失了,以至於很久沒聽到了;而在上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末期即民國時期,文學界「知識分子」的印象卻是深入人心,一襲長衫,大框眼鏡,一手持書,一手背後,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文學界上下一體,皆為中華國民之敬仰,如此的書生意氣貌似與「銅臭」「金錢」相去甚遠!

知識分子形象代表魯迅

自20世紀伊始,作為知識分子最自由聚集的所在,便是北京大學。自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以來,加之許以高薪,召良納賢,北大陸續建立了全國最全的學科體系,其中就以東方語言文學系的創建者季羨林大師最為經典。

1945年10月德國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大師衝破重重阻力,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終於在1946年5月到達上海,歷時8個月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正逢此時,在北大胡適校長、傅斯年代理校長、湯用彤文學院長的大力支持下,季羨林大師創建了東方語言文學系,並擔任系主任,為正教授職。至1996年方從東語系系主任一職退下來,如此一幹就是五十年!

季羨林

那請問,擔任半個世紀系主任且為正教授的季羨林大師,工資收入如何呢?咱們先來探究下北大工資薪水的歷史吧。

五四運動,吹響了知識分子集聚北平的號角,文學界齊居北京,而尤以北大最為集中。自由、包容的精神自是吸引知識分子聚集的最重要原因,但其薪水之高,也為知識分子的自由帶來了保障。

更換新匾的北大

1920年北京大學教職員待遇章程起草委員會認為「教育界之薪俸太薄,既不足衣食之費,更不敷研究學術之用,與其他職業比較太低」,最終提高教職員薪俸等級,其中教授的月薪提升較大,由原來的200塊大洋提升到300塊大洋。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行政委員會於1927年6月公布了《大學教員資格條例》,將大學教員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等,其對教員的薪俸等級即對應的標準趨向規範化。

以1931年至1934年間,如圖的教員工資月薪收入表,北大教授的月薪平均都在400塊大洋以上,副教授在300塊大洋,專職講師160到260塊大洋,助教在80到90塊大洋。這個時期北京大學的經費大多來源於庚子賠款退款,經費比較充足,教員的工資薪俸相對穩定,且較其他行業為高,這個時期是工資收入最好的一個時期。

教員工資月薪收入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雖然行政院也頒布了如圖的《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程》,對教員的工資薪俸進行了明確規定,但畢竟此時國內國際形勢嚴峻,軍費已成為國家最多的支出,對教育支出自然就不能完全有保障了。並且此時通貨膨脹嚴重,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北大教授的工資雖然已提高到600個大洋,其他教員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教員的實際購買力已大大下降,嚴重的都無法保障最低生活。西南聯大教授王力在《領薪水》中寫道「在此情況下,家裡人不敢想到做衣裳,小姐看電影《忠勇之家》的建議因大家認為饑寒之家沒有資格而付諸東流。大少爺也發誓不再用功念書,因為像爸爸那樣讀書破萬卷終成何用?小少爺只恨不生於街頭小販之家。」

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程

抗戰勝利後,1946年深秋季羨林大師北大任職副教授,一周後轉為正教授。1946年教授月薪550元,到了1948年達到600元左右。那個時候,國家的經濟已經完全崩潰,從銀元到法幣,又改為銀元券,後又改為金圓券,越改越亂,通貨膨脹已經達到鈔票上每天加上一個0,還跟不上物價飛速升高的情況。去糧店買幾斤糧食,要帶的這券那券的重量超過糧食本身,甚至要用麻袋裝。可想而知,那時知識分子的生活窘迫了!

因此,上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國文學史的末期,文學界知識分子都闊綽過,也都窮困過。

建國後,季羨林大師作為50年代第一批確定的56名「老一級」教授,工資是北大教師中最高的。根據季羨林大師《漫談消費》所述,在六類工資地區的北京,每月工資是345元,還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相當於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貼100元,一共是450元。這收入已經是相當高的了。改革開放以後,以1997年為例,作為最老的「老一級」教授,大師的工資有七八塊前,加上各種津貼四五百元,每月實際有有一千二三百塊錢。

林庚與季羨林

當然,以上都只算了知識分子的工資及津貼等固定收入,別忘了知識分子還有第二職業,就是作家,那當然會有稿費、版權費等等收入。

以30年代為例,千字3元是通行的稿費標準,而名家的千字可以到6元以上。如張恨水與世界書局籤約,千字8元。一般來說文學界大家每月輕鬆發表三五萬字的作品,則可以輕鬆拿到二三百塊大洋。另外還有10%~25%的版權費,折合下來每月也差不多是二三百塊大洋。如此作為中國文學史末期文學界的各位北大教授們每月的工資薪水加寫作收入,每月有六七百塊大洋的收入。建國後,季羨林大師每天四點起床伏案寫作,著名的《糖史》全篇73萬餘字。改革開放後,以1996年為例,季羨林大師《牛棚雜憶》首發八萬冊,其稿費為20萬元。21新世紀後,季羨林大師版稅不會低於10%,初步保守估算,每年的稿籌在三五十萬左右。

《牛棚雜憶》

另外文學界的知識分子還大愛收藏,絕大部分的藏品價值驚人。以季羨林大師的老師陳寅恪大儒為例,1947年物價飛漲知識分子竟然都買不起煤!而胡適「惜大儒」贈給陳先生一筆數目頗大的二千美元,而陳先生讓學生季羨林大師給了胡適一汽車極為珍貴的書,其中一部《聖彼得堡梵德大辭典》的市值就遠遠超過二千美元,可想而知一車珍貴的書價值不能估量。這批書實際是捐給了北大。再以季羨林大師為例,自工作開始六十年的收藏經歷,讓季羨林大師的藏品無法計算,價值無法計算。藏書多,北大排第一;字畫,幾乎可以印製一部中國明清字畫史的精品圖錄;文房雅玩,數量、價值上非常可觀;手稿、信札等可算是「恆河沙數」。據網上資料,「北京大學代為保管的文物共計577件,其中207件是古畫。」2016年據其子季承和北大有關人員的實查,共為649件。

季羨林藏品田黃印章(黑白照)

此文雖寥寥數語,不能盡述文學界知識分子的代表—北大教授的收入變化,但也盡力為如今「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的世人(包含逝去了的知識分子一詞)一些啟示。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如今的我們,只要用心去教書育人,去寫字發文,從善而流,以德為本,肯定財不遠矣。

德財兼備

相關焦點

  • 翻譯大師季羨林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
  • 清華北大最新教師收入,工資比較,知識很重要
    我國對教育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北大清華更是令無數學子心馳神往的高等教育學府,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9月11日公布了2020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北大分別位居23名和24名,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知道清華北大兩所學校是普通學生的夢想之地,那麼作為兩所頂尖高校的老師教授是否比普通老師的收入更高待遇更好呢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上世紀末,金庸訪問北京大學。當被問及喜歡讀什麼書時,金庸回答:「《牛棚雜憶》。」又問:「您最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誰?」金庸毫不猶豫地答道:「季羨林。」1911年,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代,季羨林便開始學習英文和德文。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
  • 清華教授一個月能拿多少工資?
    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頭牌,在國內至少屬於權威,而國內的學生都以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為榮,這是因為清華北大代表的是國家的教育門面,可以說只要在這種學校出來的都被視為精英,出來了找高收入的工作是輕輕鬆鬆的事情,而且成為了各種企事業單位和一些企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非常大。
  • 民國時期的教師工資與文人待遇
    其實,民國時做教師的工資是很高的。當時的月工資,一個普通警察是2塊銀元,縣長是20塊銀元,而國小老師可以拿到40塊銀元,大學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後的沈從文,矛盾,田漢、錢玄同、劉半農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塊銀元之間。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講授這一課程的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是柏林大學梵學大師海因裡希•呂德斯的學生,研究中國新疆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的專家。他雖然年輕,但已經在世界梵文學界享有盛譽。後來季羨林發現,選梵文課的只有他一個學生,正在擔心這一課程會因選課人數太少而停開的時候,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滿面笑容地同他寒暄了幾句,很快正式講起課來。儘管只有一個學生,瓦爾德施米特教授仍然認真嚴肅地講課,一直講到下午四點才結束。
  • 天上地下 民國時期教師收入究竟有多少
    這也就牽出了一個話題:在民國做個教師,或成為一個文人,待遇到底有多少?面對每月到手的200多塊銀圓,胡適到底有多幸福?可以先看看他的開支:當時他每月的夥食費是9塊銀圓,餐飲標準是「每餐兩碟一碗湯」。而當時北大學生「包夥」的夥食標準也就每月不到6塊銀圓。另外,他與同鄉高一涵合租,每月只需掏3塊銀圓。
  • 大學教授收入幾何?復旦教授曬出工資單,遭網友質疑
    一直以來,高學歷、高工資,在人們心中就是大學教授的標配。前段時間,年僅28歲的北大博士後李琳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聘為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給這位美女教授開出的待遇是:90萬年薪,220萬安家費,消息一出,網友愕然:原來教授的待遇真的這麼高!
  • 盤點中國文科泰鬥,大師中的大師,國寶級的教授
    都知道理工科的教授還可以評入中國科學院或者中國工程院做院士,但是文科中的大師可是實實在在考口碑和貢獻相傳出來的。那麼,又有過多少文科大師呢?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熊十力*1922年起多次在北大任教。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
  • 民國教授們的薪俸有多高?一個大學教授的工資能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我以民國時期幾個著名的學者人物的對比和當時社會的普遍工資情況等來分析,民國時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民國初期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費用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以大學教員規定之薪俸,生活自當寬裕有加,例如 :北京大學教授李書華曾說:「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
  • 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文匯報》9日刊文《季羨林獨子季承:大師之子太沉重》說,在季羨林生命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扯出的與北大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
  • 季羨林簡介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 民國教授們的薪奉有多高?一個大學教授的工資能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我以民國時期幾個著名的學者人物的對比和當時社會的普遍工資情況等來分析,民國時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民國初期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費用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以大學教員規定之薪俸,生活自當寬裕有加,例如 :北京大學教授李書華曾說:「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每間房平均每月的租金約大洋一元,可以僱用一個廚子
  • 二級建造師一個月收入多少錢,工資待遇如何?
    二級建造師一個月多少錢?工資待遇如何?當然不同城市崗位薪酬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二級建造師這個崗位還是較為常見的,尤其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建築行業發展很是迅速,二級建造師隊伍變得龐大,這個崗位的薪資不屬於高薪職業,但是能夠滿足當地的消費水平。
  • 季羨林留下什麼 人文學科的精髓會否"人亡藝絕"?
    季羨林的學生、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教授王邦維對記者說。  「季先生在中國文化研究上強調最多的是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天人合一』觀點,即要先與自然做朋友,然後再伸手向自然索取。『天人合一』所反映的『和為貴』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程鬱綴說。  「季先生所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超越他,他的去世標誌著一個國學研究時代的結束,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損失。」
  • 季羨林:北大應該堅持「文化書法」的方向
    ,季羨林先生題字」文化書法「,要求王所長堅持北大文化書法的方向。先生在北大書法所2003年成立後擔任顧問,經常到書法所來看師生們臨習、創作作品,並諄諄教導師生們不管有多少險阻和攻擊,一定要堅持北大「文化書法」的大方向,將書法文化看作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重要維度。季羨林先生與王嶽川教授多次對話並發表於各報刊以匯成此文。現在轉載這篇文章,寄託我們對季羨林先生的敬重之意和緬懷之情。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但是德國的政治環境越來越不好,季羨林在哥廷根一邊求學,一邊忍飢挨餓,還要躲避盟軍的飛機轟炸。1945年,盟軍攻入哥廷根,法西斯垮臺了,戰爭結束,季羨林才得以回到中國。兩位教授過季羨林的梵文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一定可以在梵文研究上有所成就,在中國為德國的學術增添榮譽。事實證明,他們的期望,季羨林確實做到了。
  • 史記:1950年代的教授分級與史學大家
    據科學院一九五四年對北京區一五五名高級研究人員的調查,生活困難者約佔百分之三六,今年情況因已採取了一些臨時救濟辦法,略有改變,但基本狀況和南開大學的情況相似。」 「擔負科學、技術、教育、衛生、文化工作主要任務的學者專家,絕大多數人基本工資在二百元上下。」
  • 北大唯一終身教授,精通九門語言,國寶級地位無人撼動
    北大的建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如今的北大,更是為社會培養了諸多頂尖的人才。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卻不是北大這所學校,而是北大唯一的終生教授——季羨林先生。提起季羨林,想必大家都不會很陌生。
  • 師從季羨林,專著一等獎,快和這位北大教授一起解密佉盧文!
    上世紀七十年代,段晴拜入季羨林先生門下學習梵文,攻讀碩士學位。名師出高徒,在季先生門下的學習生活令她獲益匪淺。幾十年前,季先生就在強調「學術誠信」。這種「學術誠信」強調的不是考試作弊與否,而是對自己的學術自律:寫文章一定要有新的東西,沒有新的東西就不要寫。至今,「有一說一,有所發現才寫,只寫認為是真理的東西」,依舊是段晴眼中做學術的第一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