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民國政府對教育是比較重視的,在中華民國一成立,政府就頒布了一些法令,主要包含是強調中華民國要實行無償義務教育,而且在日本侵華時期,全國人民人民都抗戰之時,政府卻最先保證了教育經費,重視對學生的教育,這足夠說明,政府到底有多麼重視中華之教育。
我以民國時期幾個著名的學者人物的對比和當時社會的普遍工資情況等來分析,民國時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
民國初期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費用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以大學教員規定之薪俸,生活自當寬裕有加,例如 :北京大學教授李書華曾說:「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每間房平均每月的租金約大洋一元,可以僱用一個廚子,一個男僕或女僕,一個人力車夫,每月飯菜錢在一元以內,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儉用,節省出錢來購置幾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購幾所房屋以備出租者。」可見於當時大學教員的工資足以過上比較良好的生活。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月薪600銀元;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月薪300銀元;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學研究室主任胡適,月薪300銀元;北大教授兼國史編纂處主任周作人,月薪240銀元;徐志摩當時在上海同時兼著三個大學的教授,還平時做一些兼職,如翻譯、寫評論、發小說等月平均收入約600銀元。可以說這都是高收入階層。
1918年,清華學校的外國教員迪登麥在北京西郊調查居民195家。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北京市郊的五口之家平均每年開銷100銀元,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如果要到達到小康水平,每年需花費180銀元左右。由此可見,一個大學教授的工資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還綽綽有餘,名不虛傳。
就拿魯迅來說, 1919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合買新街口八道灣11號宅院,花費了4000銀元。是一套典型的三進大四合院,21間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幾間廂房。魯迅家裡請了三個保姆包吃包住,每人月薪三個銀元,當時北京的人力車夫月收入平均是7~8個銀元。
李大釗在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時,工資120~140塊大洋。後來他任教授時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在250塊至300塊大洋。在1912年到1919年的民國時期一銀元,平均購買力約為相當於今人民幣的100元。由此計算,當時李大釗的月收入大約在現在為25000---30000元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高的工資了,在目前也是中上階層的工資水平。而這時,一般工人的工資僅為15塊大洋。由此可見,在當時一個副教授或教授撫養五口之家是非常容易的,其生活水平至少要高出一個普通工人的十幾倍。
那麼為何民國時期大學教員的薪俸如此之高呢?首先,民國時期讀得起書,上得起大學的本來就不多,大學教授也不過是寥寥數千人。1931年冬,國聯教育考察團來華考察後指出了當時的大學教師人數:「1912年之大學教師,不過229人,1916 年即增至420人,今日又十倍於此數矣。」教授資源的稀缺,導致其地位的提高與待遇的提升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在我看來中國一般都是「學而優則仕」,正是因為大學教員的待遇之高才能吸引人才,使他們放棄當官,走向學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