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條關於大學教授工資條的新聞引爆網絡,一個大學教授,扣除各種費用,每月到手僅有八千餘元,又一次引發人們對大學教授待遇的爭論。那麼,在大師輩出的民國時期,教授們的待遇又是怎麼樣的呢?
民國時期,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二日教育行政委員會修正公布《大學教員資格條例》中大學教員薪俸表定下了教授400至600圓,副教授260至260圓,助教100至160圓的標準。國民政府法律明確規定:中央的教育投入不少於其預算總額的15%,省裡不少於25%,縣裡不少於35%。在財政的高投入下,教師們的工資自然水漲船高,教授們的腰杆子自然也是挺直挺直的。
當時英達的祖父英千裡,在輔仁大學做教授,他在輔仁任教的同時還兼著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課程,為兩校學生教授英國文學。同時打3份工的英千裡最多的時候一月能拿1000多元大洋,英千裡的兒子英若識多年以後還記得有一次父親領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讓我們小孩兒趴在桌子上抓著玩兒」。
具《民國教授們的經濟生活》一文中所載,「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夥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當時的物價還不是很高:新建的有軌電車路線,以前門天橋為中心,環城一圈,從宣武門到崇文門,車票只要8分錢;1元錢可買8斤豬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湯三菜的西餐,包括麵包、黃油、果醬、咖啡,還有一些小吃;2元錢可買一袋上等麵粉。
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用費,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每間房平均每月租金約大洋一元。可以僱用一個廚子,一個男僕或女僕,一個人力車的車夫;每日飯菜錢在一元以內,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儉用,節省出錢來購置幾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購幾所房子以備出租者。北京城內一座8-10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需20元左右。而在1924年,魯迅花不到1000元買下阜成門內西三條的一套四合院.
其實,民國教授大多根本不需要租房子,比如國立清華大學當時是給教授們提供免費住宅的。1933年春,清華西院住有聞一多、顧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吳有訓、楊武之(楊振寧之父)等近50家。聞一多所住46號「匡齋」是中式建築,共有14間房屋。
1935年初,聞一多、俞平伯、吳有訓、周培源、陳岱孫等教授又遷入清華新南院,據說新蓋的30棟西式磚房,一人一棟。條件優越得無可挑剔,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室、浴室、儲藏室,電話、熱水全配備,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