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文匯報》9日刊文《季羨林獨子季承:大師之子太沉重》說,在季羨林生命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扯出的與北大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在外界種種猜測下,季承整理季羨林遺物,追憶往昔恩怨,透過對父親愛恨交織的複雜感受,直率地記錄一個特別人物和一個特別家庭的悲情。

  文章摘編如下:

  75歲的季承,有著耀眼的事業履歷。

  他畢業於名校,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高級工程師,曾參與領導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作為首個中美合作項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遠渡重洋,負責與美國五大高校的合作項目;他還與諾獎得主李政道私交甚篤,有近三十年的合作關係,並應李氏邀請出任其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一職,直到去年才卸任……

  不過,這一切並不為圈外人所熟悉。

  他為公眾所知曉,只因為其特殊的身份——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

  在季老生命的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而牽扯出的與北京大學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的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與父親同處一城,卻長達十三年不相往來;和年幼四十多歲的小保姆產生不倫戀情;為爭奪財產,策劃「字畫門」鬧劇……一切如同「羅生門」,直至季老離世依然樹欲靜而風不止。

  在外界的種種猜測之下,季承無法再緘其口,他整理季老遺物,追憶往昔恩怨,透過對父親愛恨交織的複雜感受,直率地記錄了一個特別人物和一個特別家庭的悲情。一本《我和父親季羨林》,用二十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光環之下的學術大師在學問之外的人生軌跡,將季羨林人生旅程中非陽光的一面如實地袒露,大師的仁義、苦惱、孤獨,甚至失敗、無情和世俗,都呈現在苦澀和悲愴的字裡行間。

  初夏的一個午後,在北京大學附近藍旗營小區,年逾古稀的季承接受記者採訪。對於這本「坦白之書」 悖離所謂「子為父隱」、「為尊者諱」等儒家傳統而產生的巨大爭議,他表示,外界對父親的了解基本只限於學術,希望人們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季羨林以及他的家庭,「我說的東西都是真實的,再多、再難聽的罵名我都不怕,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季承坦言,一個天才的存在,對社會是一個財富,對家庭可能是一個災難。作為大人物之後,他並不覺得是一種什麼幸福,或者滿足,而是一種負擔。就連紛爭不斷的遺產,外人都覺得這筆財富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他而言,則是巨大包袱。面容酷似季老、已經眉發花白的他感慨,如果一切可以重來、可以選擇,自己寧願父親是個平凡的人,一家人可以平靜地得享天倫之樂,不要那麼多曲折、那麼多磨難。

  交談的兩個多小時,他全程稱呼季老為季羨林先生,或季先生,或父親。季承說,自己是不會叫「爸爸」的,直到現在叫「爸爸」都很彆扭,他姐姐也一樣。由於從小沒在一起,一直感覺父親比較陌生,也很少叫他爸爸,倒是經常跟孩子叫爺爺;在外面的時候,習慣叫季先生。「即使後來跟父親和解了都不喊爸爸,301醫院的護工很詫異地說,『你都不叫你爸爸呀?』我說叫什麼,人來了就行了。」

  目前季承與第二任妻子馬曉琴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幼兒,寵愛有加,與自己當年父親缺席,無法體會父愛形成鮮明對比。季羨林在兒子只有三個月的時候赴德留學,一別11載,季承由母親一手帶大。2008年年底,在父子決裂13年之後,他帶當時也是三個月大的兒子去醫院探望父親,對季老說:「你走的時候,我就只有這麼大。」

  季承筆下的季家不是個和美的家庭,父子不但長時間不在一起生活,且關係大多數時候是緊張、隔閡的,兩人僅在季老辭世前8個月感受過稍微親密正常的父子情。但終究血濃於水,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闊別後相見,過去的恩怨,都煙消雲散了。

  記者問季承,如果季老至今依然健在,是否會有此書問世?季承說,應該會的。因為到了一定程度,父子都會敞開心扉說事情,彼此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季老晚年對自己有過剖析反思,和這本書中指出的所謂缺點和錯誤,很多都不謀而合。「我想如果父親在世時間再長一些的話,我會把書稿給他看的。」

    披露季門秘聞 詩意背後有血淚

  季承出生於1935年5月,而季羨林在當年8月就去了德國。小時候,他對父親的印象,只是家人告知的牆上的一幅照片。為此,他不得不忍受小夥伴的嘲笑,說他沒有父親,說不出自己的父親在哪裡。

  季羨林回國後,在季承的記憶裡,兩人也從來沒有過那種父子之間的切膚親近,甚至連手都沒有牽過,但有一個場景令其印象深刻:一次季羨林空閒,摸了摸他的頭說,怎麼不把頭髮留起來?像個當兵的。

  「記得父親在摸了我的頭之後,立刻去水缸裡舀了一瓢水衝手,使我感到很新奇。」

  父子還沒來得及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回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回濟南的家。再後來,季承和姐姐婉如先後考學、並畢業分配在北京,但是感情依然疏遠。季承所工作的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宿舍離季羨林住的北大中關園公寓,相距只有幾百米遠,在辦公大樓樓頂上就能看見他住處的燈光,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在平常時間去看過他。一般說來,他和姐姐去看父親,事前都要商量一下,今天要談什麼。見面之後還要禮貌地握握手,所談的都是國家和天下大事,幾乎沒有談過家庭、個人,大家就像是陌生的朋友。

  姐弟倆經常討論如何才能改善這種狀況,如何使父親真正融入家庭。季承說,也許他們做得不夠,也許父親不肯敞開他的感情之門,幾十年來,季老一直自外於家人,對家人冷淡,幾乎不聞不問。他結婚的時候,季羨林送200塊錢,就什麼事都不管了。辦婚禮時,他給父親寫了信,寫了地址,但當天左等右等不見他來,後來一問,父親說找不到地方,就回北大了。

  書裡還描寫了季羨林的一些「怪毛病」:不許女兒用自來水拖地、刷廁所;節電成癖,不同意買洗衣機、電冰箱、抽油煙機等家用電器,一家人在屋裡聊天,他也會進去把燈和電視關掉;不讓人給他換洗衣服、床單,還有儲藏東西的習慣,別人送的茶葉、食品,都收起來長期保存,偶爾拿出來請客時,不是生了蟲子就是變了質;愛書如命,子女從不敢借閱藏書,偶爾翻閱也會遭到白眼。

  更令季承辛酸的是季老對親人生死的淡漠。1989年春節後不久,為季家操勞一生的叔祖母過世,住院的二十多天內,季羨林一次都沒有前往探望。這之後的七年間,季承的姐姐、母親、姐夫相繼去世,他也都沒有送鮮花,沒有去弔唁,沒有去告別。

  後來,季承在整理父親未完的遺作《最後的撫摩》時發現了一段文字,講述了季老有一天來到病房看望老伴的場景,字裡行間充滿不舍:「德華和以前一樣躺在那裡,似睡非睡,腦袋直搖晃。我撫摩了她的手,她的額部,都是溫溫的。這溫暖直透我的心。她沒有睜眼,也沒有看我,哪知道這就是最後的撫摩。」

  季承被深深地打動了。原來,父親還撫摩過母親,原來,父親也有溫存,並非冷若冰霜。他突然意識到,每位人物身後都會有他的難言之隱,季羨林也不例外。父親不是無情之人,只是對家人不夠好。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寂寞

  季羨林人生的最後幾十年,其真實形象隨著聲譽日隆在塑造和遮蔽中並存。他唯一的兒子季承說,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說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父親的內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孤獨與寂寞,似乎是季羨林一生無法擺脫的宿命:年幼寄人籬下,青年包辦婚姻,與愛人無共同語言,一生渴望被愛而不得。來自家庭的壓力,他迎娶了年長自己四歲的妻子彭德華,可做了一輩子夫妻,始終無法對沒有共同語言的妻子萌生情愫。季承透露說,季羨林未婚前的夢裡情人其實是自己的四姨——母親的姐姐「荷姐」,一位看上去「賞心悅目、伶俐、靈活」的女子。

  季承也提及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曾經有過的一段異國情緣。季羨林當時認識了房東的女兒伊姆加德,日久生情下,伊姆加德還自願幫季羨林打畢業論文文稿,但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終究還是選擇回國,而遠在德國的伊姆加德終生未嫁。

  季羨林的晚年,更是異常孤獨。先是叔母於1989年去世,接著,女兒婉如於1992年病故,再後來,老伴德華又於1994年12月走了。在老伴去世前兩天,他與唯一的兒子季承關係鬧掰,乃至「各走各路」。這一分別就是13年的完全隔絕。他長期孤身住在公寓裡,一切自理,把貓、烏龜、甲魚都當成自己的家庭成員。此外,作為時代最醒目的學術符號,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既無法擺脫早已公開拒絕的「國學大師」帽子,也無力阻止自己陷入各種利益爭奪的漩渦。

  季承說,公平地說,季家本來就潛藏巨大的悲劇性,這是歷史造成的,這是社會的悲劇,不是某個人能擔當這一責任的,也不應該把責任歸到某個人的身上,更不要某個人自己宣稱獨吞了這一苦果。 (王珏)

相關焦點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
  • 翻譯大師季羨林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自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以來,加之許以高薪,召良納賢,北大陸續建立了全國最全的學科體系,其中就以東方語言文學系的創建者季羨林大師最為經典。1945年10月德國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大師衝破重重阻力,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終於在1946年5月到達上海,歷時8個月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夜讀|七夕節,來聽一聽季羨林大師的愛情觀
    《愛情》-季羨林人們常說,愛情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不同意這個意見的人,恐怕是不多的。愛情同時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即使後來出家當了和尚,與愛情完全「拜拜」;在這之前也曾趟過愛河,受過愛情的洗禮,有名的例子不必向古代去搜求,近代的蘇曼殊和弘一法師就擺在眼前。可是為什麼我寫《人生漫談》已經寫了三十多篇還沒有碰愛情這個題目呢?難道愛情在人生中不重要嗎?非也。
  •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2002年11月12日,季羨林尿血,到301醫院看急診,第一次住進了該院,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羨林患了皮膚病,可他不願住院,領導、秘書硬將老人給「押」到醫院,這是季羨林第二次入住301醫院。這次他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雖然大病沒有,卻也是小病不斷。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1911年,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代,季羨林便開始學習英文和德文。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這些日記在後來出版時,編輯曾提出「做適當刪減」,季羨林是這麼說的:「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對於這些看起來似乎有損他形象的話,季老選擇「一字不刪」,作為一介大師,敢於如此真實,那一份率直坦蕩,世間罕有。試問幾個人能做得到呢?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國學大師就像延綿不絕的山脈,不但崇高,在多個獨門學科上創造了讓人仰視的高峰,而且胸懷博大,包羅萬象,審視起來有縱深感,深不可測,一眼看不到邊。季羨林像再加上他活了98歲高齡,德高望重,把他定位為當今文化界的楷模,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要把他說成是文化泰鬥或國學大師,就值得商榷了。
  • 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國學大師季羨林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
  • 看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聽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不完滿的,才是人生。」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語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今天,簡讀君想帶大家一起品讀華語文壇大師的5本經典作品,一起來一場震撼靈魂的洗禮。分別是:朱自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老舍的《小時候真傻,居然盼著長大》、季羨林的《糊塗一點,瀟灑一點》、余光中的《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賈平凹的《遊戲人間》。
  • 季羨林: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季羨林  聊城齊魯網綜合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對外宣傳、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季羨林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而季羨林的書法,相比之下則要顯得「拙劣」了一些,甚至有書法愛好者會覺得這樣的字一點也不工整,乃醜書之流、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博學多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錢鍾書稱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饒宗頤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大師,學術界稱饒宗頤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亞洲文化的驕傲」。 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持著這三心與執著,饒宗頤先生在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饒宗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擔任名譽教授,2011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饒宗頤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與季羨林齊名稱「南饒北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據媒體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公開資料顯示,饒宗頤,男,1917年生,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饒宗頤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在《哭馮至先生》一文中,季羨林就直引或化用了多位詩人的經典字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院子裡靜如古寺,一走進來,就讓人覺得幽寂怡性……舊戚老友,宛如三秋樹葉,刪繁就簡……人們的眼淚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陳道明書畫作品精湛,獲季羨林大師誇讚,網友卻並不買帳
    陳道明不僅是一位非常有修養的藝人,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師,一旦有空閒時間,陳道明一定會筆耕不輟,潛心研究書法作品。不過看到陳道明創作的書法作品之後,很多網友表示,他的書法作品,水平並不高,觀賞性更是不敢恭維。由此也可以看出,陳道明創作的書法作品,還是存在很大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