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2020-12-10 蕭硯歌

做一代學術大儒,季羨林先生生前雖從不以作家自居,但散文創作卻貫穿著他的一生,他一生寫了約150萬字的散文。

他的散文,樸實中見真情,平淡裡蘊深刻,沒有濃妝豔抹與刻意雕鑿,只憑其動人心弦的想像和辭章雅致的文筆,暈染出飄逸高韜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這也是他的散文底色,令人如沐清風,滌蕩汙塵。

01 「像寫詩那樣來寫散文」,暈染出飄逸高朗的詩情

季羨林奉行「像寫詩那樣來寫散文」的準則,非常注重營造詩的氛圍,抒寫詩意人生,抒發詩意情懷。

這種「詩情」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在形式上,注重「鍊字」與「鍊句」;在內容上,則是刻畫崇高的心靈,表現人性的善和美。

在形式上:注重「鍊字」與「鍊句」

「鍊字」與「鍊句」主要體現在,或是直引和化用古詩詞;或憑藉豐富而奇特的想像,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大自然營造為一個奇譎瑰麗的詩意境界。

在《哭馮至先生》一文中,季羨林就直引或化用了多位詩人的經典字句:

「『庭院深深深幾許』……院子裡靜如古寺,一走進來,就讓人覺得幽寂怡性……舊戚老友,宛如三秋樹葉,刪繁就簡……人們的眼淚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庭院深深深幾許」直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為了形容「舊戚老友」因自然規律而相繼離世的狀況,他用了「宛如三秋樹葉,刪繁就簡」,這是化用了鄭板橋的詩句「刪繁就簡三秋樹」。

而「人們的眼淚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句,則是化用了蘇軾《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還有如《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中,為了描繪胡適之先生去世時的情景,季羨林乾脆把李後主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的最後三句改為「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

描寫他為適之先生掃墓的情景時,便把杜甫的詩句「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化用為「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站在墓前,他並無頹唐之感,並借用了曹操《龜雖壽》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萬裡」表達了自己的壯志豪情。

在《病榻雜記》中談到「封筆問題」時,他借用了顧炎武的詩句「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以表達自己不會封筆,還有力量繼續寫下去的書生意氣。

在《聽雨》中,諸如「潤物細無聲」、「大珠小珠落玉盤」、「紅珊白瑚沉海裡」、「留得殘荷聽雨聲」、「百鳥爭鳴」、「黃鐘大呂」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與成語典故不勝枚舉。更有甚者,他為了應景,直接把宋代詞人蔣捷的那首《虞美人·聽雨》摘錄了進去。

類似於這樣的引用和化用在季羨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來,這既反映了季羨林對中國古典的偏愛,也體現了一個散文作者的學者風範。

而且,季羨林常常在筆下馳騁自己的想像,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大自然營造為一個亦虛亦實、似夢似幻、瑰麗奇譎充滿詩意的世界。

在《黃昏》中,他把襲來的黃昏想像成浩瀚的大水,讓黃昏像大水一樣一路漫過大平原、大草原、小溪、山頂、小山村一直到遼闊的非洲……

季羨林毫不吝嗇自己的想像力,從北極一直聯想到非洲,綿密的意象水銀瀉地,他最後這樣描繪黃昏:

「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

這些語言如山溪水一般自然婉轉,多情柔美,有聲有韻。在他筆下,黃昏可讀、可聽、可聞、可品,曲盡其妙。又通過運用排比、比喻、對偶等修辭,使文句有長有短,有整有散,雖不拘于格律,卻有平仄的諧和,聲韻的配合,讀起來琅琅上口,詩意盎然。

對大自然的新穎而獨特的主體觀感想像,使他的散文乾淨、洗鍊而意韻深致。又如《美人松》寫美人松:

「棵棵都仿佛成了戴著鋼盔,手執長矛,亭亭玉立的美女;既剛勁,又柔弱;既挺拔,又婀娜。簡直是個人間奇蹟,是個神話,是童話中的俠女,是淨土中的女危女畫將軍。」

這裡也是比喻、排比,長短句相間,節奏舒緩急促結合,且在字裡行間融進了自己的性靈與幻想,達到了筆簡境深,淡中寫出濃意,讓人不期而然沉入如詩、如畫、如夢的意境中去。

在《憶章用》中,季羨林更像一位高明的畫家,敏銳地捕捉秋天的色彩,用手中的筆,分別用「淡黃」、「深黃」、「濃綠」、「鮮紅」、「悽豔」等色彩,把哥廷根的秋天層次分明地塗抹成一幅絢爛的油彩。

可物是人非,哥廷根的美麗秋景,就像一首反覆唱起的清幽的輓歌,悠悠地送章用遠去,翻動著季羨林的情感波瀾,留給季羨林的只有失去章用的無盡惆悵。

在《富春江上》中,他把富春江寫成了一支大自然的奏鳴曲,一首可以詠嘆的詩歌,餘音嫋嫋:

「江水平闊,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於煙雨迷濛中。」

這寥寥數語,便將富春江煙雨中的詩情畫意生動地描繪出來,用語樸素,簡潔傳神,可謂字字珠璣。

站在富春江邊,無論是從吳越鏖戰引發的有關人世變幻的慨嘆,還是回想詩僧蘇曼殊「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的吟詠。

無論是與黃山的比美,還是回憶過去在瑞士群山中「山川信美非吾土」的落寞之感的描述,都回到了富春江上的「煙雨迷濛中」來,留下這已呈現了千百年的美景面對宇宙的永恆。

在內容上,抒寫崇高的心靈,刻畫人性的善與美

因為追求散文的「詩情」境界,季羨林自覺地使自己的審美觀照避開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轉向崇高的心靈,注重描寫人性的善與美。

以季羨林豐富的人生閱歷及所處的社會地位、學術修養,他要在散文中寫一些大事和大人物,易如反掌。但他的散文當中,讓讀者讀之再三而低回不已的,卻是那些寫小人物崇高心靈的篇章。

在他的散文世界裡,有貧苦窘迫的老人,有窮困潦倒的瞎眼乞丐;有執著可憐的鄉間老婦;有生命頑強的瓦匠;有善良誠懇的女房東;有遭受苦難的國外女孩;有勤勞善良卻一生悲苦的王媽。

《老人》中那位生活貧苦,相貌醜陋的老人,生活困窘,住在廢棄的墳洞裡。最可能絕望的他卻始終不放棄希望,他依然抱有對生命的渴望,對命運的反抗。

從他眼裡總能看到生命的光,神秘而堅定,仿佛又在前方看到希望,看到花。這是一個農民對生命的渴望,對命運的反抗,是人生最真實、最樸實的渴望。正如他在《清塘荷韻》裡所寫的: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母與子》中寫了一個故鄉的老婦人,他的獨子迫於生計去當兵,留下一個媳婦和一個孩子。在貧窮而艱辛的生活裡,對兒子美好前途的幻想是她生活的唯一希望。

不久後她收到兒子戰死的信,讓「我」幫讀信,「我」不忍據實相告,所以季羨林寫道:

「我們同樣是被厄運踏在腳下的苦人,當悲哀正在啃著我的心的時候,我怎忍再看你那老淚浸透你的面孔呢?我為你祝福!」

天下最偉大之愛莫過於母愛,最簡單的文字,卻是對這母愛最真誠的頌揚。

在《日本人之心》中,他讚揚了在詩仙堂偶遇的素不相識的日本少女的純潔天真,萍水相逢的退休女教師的善良;《一個影子似的孩子》描寫了一個不說話像影子一樣伴隨遊客,下雨時獨自一人默默地去幫遊客拿傘的純樸小孩。

《塔什幹的一個男孩子》、《一個抱小孩的印度人》等出國訪問的散文對異國他鄉人民的熱情、善良表示讚美。

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沒有階級高低,沒有國界之分、沒有人種之別,沒有雅俗分歧,他們是一個個鮮活而豐滿的「人」,他們不是絕對的正義,但都是「善」的形象,平凡又不平凡。

看到這些人,如在陰暗的天空看到一絲亮光,在絕望的生活中看到一點希望,在孤獨寂寞中得一片慰藉。

季羨林以詩人之語言事,以詩人之眼賞物,以詩人之筆寫人,自有沁透肺腑的力量。

02 起於枝微末節卻有著洞若觀火的哲思

季羨林散文在營造詩情的同時,也注重其思想性,他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獨特體驗與生命的感悟滲透於其中。

他的散文有對故人的懷念,有對歲月的感悟,充滿著滄桑之感。這些傷感總是滲透著對生死的徹悟和對未來的信心,於是傷感便熔化在他那明亮的人生智慧之中了,讀之讓人體驗和品味到一種綿延的哲思。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哭馮至先生》等傷悼故人的散文,讓人深思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八十述懷》、《壽作人》則讓人探索生存的終極意義何在。

《春滿燕園》中雖然窗外的桃杏已謝、花事漸衰,但燕園仍舊萬紫千紅。他把教師與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治學的狀態稱之為「春色滿園」,他說這是一個永恆的春天。

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季羨林總結了自己過去七八十年的生活:

「嘗夠了酸甜苦辣,經歷喜怒哀樂,走過了陽光大道,也走過了獨木橋。有時候,光風霽月,有時候,陰霾蔽天。有時候,峰迴路轉,有時候,柳暗花明。」

這篇文章有自我人生的獨特體驗與感悟,又有對文化遭受浩劫的痛徹喟嘆,也有對歷史的拷問和反思。

《登黃山記》中他寫黃山的松樹:

「別的地方的松樹長上一千多年,恐怕早已老態龍鍾了,在這裡卻偏偏俊秀如少年,枝幹也並不很粗。在別的地方,松樹只能生長在土中,在這裡卻偏偏生長在光溜溜的石頭上……」

黃山險峻的環境孕育了奇特的黃山松,而中國的人文環境磨練了季羨林這樣的學界泰鬥。黃山松堅韌不拔,生於巖石的形象蘊含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與人生哲思。

在同樣是寫花草樹木的散文裡,季羨林則在《幽徑悲劇》中描寫被砍掉的古藤的哭泣與控訴,讓人們思索如何制止人類對大自然的野蠻破壞;《觀天池》、《遊小三峽》等文則讓人深思人與大自然如何才能形成和諧的關係。

季先生的散文中經常包容著對生命的描述與探詢,他認為一切有生命的物種都有生存的權利。他非常喜愛小動物,不僅愛它們的天真率直,更愛它們淡然的「動物生」態度:

它們不會因環境而改變自己,不媚上,不瞞下,率性而為,在它們的世界裡,「眾生平等」。面對生死,它們也有自己的哲學。

如在《老貓》中,那隻老貓在臨終前一步三回頭地「離家出走」,決不讓主人看到而感到悲傷。在動物的身上,季羨林看透了生死的哲學,即有生必有死,方死方生,這是自然萬物都要遵循的規律,誰都逃不過。生死都能坦然面對,又何況榮辱?

季羨林散文往往於枝微末節感悟大方無隅,這全在他對生命時時發出咄咄追問,而對人生百態處處表現廣大悲懷。

如在《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中,他寫了一個悽麗哀婉的故事,從一株小小的夜來香起手,描繪了女僕王媽充滿痛苦的一生。

王媽生性善良質樸,為人勤勉,然而青年喪夫,暮年為傭,獨子離合,孤苦終老。一生的希望不斷破滅,一生勞苦卻一無所得,最終悲慘的死了。她的遭遇,讓季羨林體悟到這世界的殘酷:

「我看透了一些事情;我知道在每個人嘴角上常掛著的微笑後面有怎樣地冷酷,我看出大部分的人們都給同樣黑暗的命運支配著。王媽就在這冷酷和黑暗的命運下呻吟著活下來。」

凡此種種,他散文裡滲透出的飄逸高韜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互相交融,優美充沛的感情和深刻新穎的思想,豐富美麗的想像和耐人尋味的意境,以及富於美感的語言構成了季老散文的詩情與哲思的底色。

季羨林的散文成就雖不如他的學術成果耀眼,但憑藉豐富的內容極大豐富了現當代中國的散文園地。

相關焦點

  • 高朗威士忌價格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高朗威士忌參考價格為:¥15.00。關於高朗威士忌的價格,相信對喜歡高朗威士忌的人來說,是比較關注的話題。那麼,您知道高朗威士忌怎麼賣嗎?下面,名酒招商網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高朗威士忌多少錢。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唯有師恩留心間——回憶恩師季羨林先生
    、學生與「季羨林研習會」「季羨林讀書會」共同舉辦了主題為「憶季老,傳薪火」的季羨林先生109周年誕辰紀念會。林彪「自我爆炸」後,季羨林先生才被允許重上講臺,我這才有機會聆聽他的教誨。印度概況和英語,是季羨林先生為我們年級專門開的兩門課。印度概況課雖然沒有教材,然而先生講課時文如泉湧,妙語連珠,把印度幾千年的歷史、黨派人物、政經狀況等介紹得一清二楚,充分顯示出他的非凡功底。
  • 肺腑間的停留 (李木生散文)
    不是荷香,卻似荷香,有荷香的清冽飄逸,卻又比荷香多了些沉潛與稍稍的濃鬱,會讓人想起玫瑰或月季。  一長架紫藤,遠遠地怒放在四月的陽光裡,夢幻一般,連它身旁的黃河,都有了些許的紫意。  這是紫與雪白共釀的味道,浪漫又堅貞,絕不與霾塵與齷齪同流。寒冷的季節裡,將孤獨的香藏在扭結勃鬱的藤裡,等待著,也生長著。
  •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季羨林先生的經典文字,配以當代水墨名家吳冠中先生的典藏畫作,讓孩子在翻開閱讀時,便享受到文字與圖畫的和諧美好。季羨林的散文用詞樸素易懂、簡潔凝練,結構嚴謹,寫作技巧爐火純青,經得起推敲和咀嚼,他筆下的人類及大自然都被賦予了生命的內涵,小女孩、一樹海棠、幾隻兔子、一場雨……他以樸素的筆觸描寫對天地萬物的情感,一生經歷的人、事、物、景,在他筆下顯得鮮活而感人。
  • 成都女作家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小桔燈點亮了我的文學夢
    四川達州作家蔣興強的《遠去的野渡》,以及徐禎霞的《夜泊秦淮河》、張子影的《翼下盛開的村莊》、於德北的《記憶如此年輕》、羅大佺的《拾麥穗的歲月》獲冰心散文獎單篇獎。肖雲儒的《絲路雲譚》、高亞平的《草木之間》、陳雪的《時光印格》、陳倉的《預言家》、肖江的《傾聽花開的聲音》等作家獲冰心散文獎散文集獎。
  • 談笑有鴻儒詩歌推送:《雪花中的母親》
    雪花中的母親文/談笑有鴻儒 編輯/磐石>一路西行,卻把大把大把的雪花,灑向天空【作者簡介】談笑有鴻儒散文,詩歌等散見於報刊雜誌及文學平臺。部分作品被收入合集。
  • 季羨林與山東大學
    季羨林當代國內社會科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是山東大學校友,但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山東大學校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及。季羨林先生從6歲起,從臨清官莊到達濟南,在新育小學、正誼中學、山大附中和濟南高中(今濟南一中)學習,最後考入清華大學。1926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畢了業,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兩處校舍,一處設在北園白鶴莊,用的是原職業中學校舍。另一處設在老東門外的山水溝,用的是原礦業專門學校的校舍。季羨林在白鶴莊這處高中學習,而且在這裡一改初中時愛玩的習慣,開始用功。
  •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査建英回顧了該書在中國出版的情況以及其中記錄的季羨林的真實經歷,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與思考。今年,正是「文革」結束四十周年。季羨林的《牛棚雜憶》在萬馬齊喑的「文革」回憶錄資料中可謂是一枝獨秀,得益於較為寬鬆的環境,季老在中國學術界的權威地位。這本書1998年在北京正式推出,甫經出版,便十分暢銷,又幾次再版。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中國當代散文8大家
    他的散文,陽剛與陰柔並工,知性與感性並濟,文言與白話交融。梁實秋言:「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 世界上高級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級又有趣的人卻少之又少。高級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歡,又高級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親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 季羨林簡介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 季羨林:我在清華時旁聽過冰心先生的課
    冰心比季羨林大11歲,兩人都是高壽,季羨林活了98歲,冰心活了99歲,所以季羨林比冰心晚去世10年。這兩位國寶級的大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特別愛貓,用今天的話說,都是貓奴。而且這兩位世紀老人很早就有交集,季羨林早年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旁聽過冰心的課,這一段經歷後來在季老《回憶老師陳寅恪》一文中被提及:
  • 季羨林考證過法門寺佛指舍利?你別騙我!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質疑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文章,還扯大旗,說「法門寺的舍利子是馬骨,學者季羨林考證過,科研成果發表在《考古動態》」云云。我特意查證了一下,沒查到所謂《考古動態》,卻查到季羨林讚嘆法門寺佛制舍利的文章兩篇,這下要讓某些人失望了。
  • 《季羨林評傳》:立體可感的評傳表達
    現在,我們應該進一步更全面、更深刻地評價他:季羨林是一位熔鑄古今、匯通東西的大學問家,也是在全球化時代能引領時代學術思想文化潮流的大思想家。」(《季羨林評傳》第2頁)這段文字應該說是當今評論界對季羨林在學術界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地位和影響的最準確、最恰當、最有說服力的評價。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這就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  季羨林先生一生培養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他的性格平和、寬厚、樸實,總是穿著一身洗得發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喜愛動物花草,甚至「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閒愁」。
  • 高朗對新聞事業具有無畏的獻身精神,這對採訪的他來說是千載難逢
    那個小組長突然想起了那個小組長在總部報的好朋友高朗。高朗的老爺子在市上任副市長,和那個小組長老爺子交情很深,因此那個小組長和高朗也自然百分要好,吳仲平想到,對於一個記者來說,這是一個重大新聞。那個小組長應該立刻去找高朗,使那個小組長能爭取搭乘總部上領導的直升飛機到現場採訪。
  • 季羨林: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季羨林  聊城齊魯網綜合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對外宣傳、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季羨林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 季羨林的人生:不重浮華,晚年更遠離虛名
    季羨林在故鄉只呆了6年,但是故鄉的姣好,還有故鄉的貧窮,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叔父的接濟,季羨林在濟南讀完了小學和中學。15歲的時候,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山大的校長就是當過前清狀元的王壽彭。在王壽彭的影響下,山大附中的老師尊孔成風。這所高中的老師們,古文水平是極高的,尤其教國文的王老師對季羨林的影響極大。
  • 季羨林 : 世態炎涼與趨炎附勢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