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2021-01-09 搜狐網

  季羨林:我只想當教書匠

  95歲的學術大家,永遠的「紅衣少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培養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12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他在哥廷根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他謝絕劍橋邀請,毅然回國;在受過「文革」的煉獄之後,走出「牛棚」,他笑容依舊。這就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

  季羨林先生一生培養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他的性格平和、寬厚、樸實,總是穿著一身洗得發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喜愛動物花草,甚至「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閒愁」。真情、真實、真切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則。

  「文革」後,有人建議季先生去中國社科院當副院長,他不去,可是1978年讓他兼任北大副校長,他一口答應了。有人不理解地說為什麼放著副部級的職位不去當,他說:「什麼級別,我腦子裡沒想過這個!」他就是想當他的教書匠。 

  季羨林檔案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幸運農家子屢遇名師

  從旁聽偷聽被「請」出門到絕學的繼承者

  季羨林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10歲開始學英文。在高中開始學德文。1929年,18歲的季羨林轉入濟南高中學習,國文老師是董秋芳。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最後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在清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選修課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旁聽課,對他日後發展影響深遠。吳宓先生的「中西詩之比較」課和「英國浪漫詩人」課他印象最為深刻。他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系的課,如朱自清、俞平伯、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一次他與許多男同學被冰心先生婉言「請」出了課堂,而最成功的則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最終與其成了忘年。1935年9月,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已經成為中學教員的季羨林寫信報名,以大學中四年全優的成績被錄取。原定交流計劃只有兩年,誰知這一去竟11年未歸。在德國,季羨林入哥廷根大學,在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季羨林師從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徵從軍後,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講臺,教的依然是他一個中國學生。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訴季老,要把平生的絕招全部傳授給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以及費了20年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季羨林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1946年5月,季羨林抵達上海,旋赴南京,獲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

  勤學一生成就學術高峰

  珍惜每秒鐘養成一開會就思如泉湧的「惡習」

  季老成功經驗可以壓縮成兩個字———「勤奮」。

  季老讀中學時,下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晚上又到一個英文學習社學習,一直到深夜。天天連軸轉,持續了幾年時間。在哥廷根大學,他學習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還選修了其他的課,負擔已經很重,而當研究吐火羅文的最高權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羅文時,他又遵命學了起來。在德國留學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遊、晚會、跳舞、娛樂都無緣。回國後,為了專心研究,又獨自過了16年才把家屬接來。

  十餘年中小學,4年大學,12年留學,再加16年獨身治學,40多年的勤奮,才造就了這座學術的高峰。多年的勤奮到老來更加欲罷而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歲時說過:「我計劃要做的事,其數量和繁重程度,連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會望而卻步。」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季老在《羅摩衍那》譯後記中說:「我現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好來進行預期要做的工作……我現在不敢放鬆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鬆,靜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麼罪,好像在慢性自殺。」當他不得不參加一些空話廢話居多的會時,季老就在會前、會後甚至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思如萬斛泉湧,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

  「文革」受辱曾經想自殺

  剛出「牛棚」的看門老頭靠小紙條 翻譯印度史詩

  「文革」十年,季羨林從擁護、迷惑到醒悟,從旁觀逍遙到挨批鬥,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禮,內心充滿複雜的矛盾與痛苦,最終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關進「牛棚」。他感到「被開除了『人籍』」,「自我感覺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殘暴的批鬥與羞辱,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決意吃安眠藥自殺。正當他要實施自殺時,突然被揪去批鬥,狠打暴踢,鮮血流淌,他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不想自殺了」,「還是活下去吧」。他決意忍辱偷生,堅持自己的信念。於是,為著適應不斷的批鬥,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陽臺上進行「批鬥鍛鍊」:「低頭彎腰,手不扶膝蓋,完全自覺自愿地坐噴氣式」,「還在心裡數著數,來計算時間,必至眼花流淚為止」。季老後來寫道:「這樣的鍛鍊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回想起來,我真是欲哭無淚呀!」然而,這種被逼無奈的痛苦鍛鍊,正顯示了季老堅韌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強的精神。

  從「牛棚」出來後,季老被勒令看樓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琢磨著找一件會拖得很長,「但又絕對沒有什麼結果的工作,以消磨時光」。他想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寫的《羅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譯成漢文散文,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裡,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為有韻的詩。季老後來開玩笑說,如果沒有「文革」,兩萬多頌、8卷本的《羅摩衍那》是絕對翻譯不出來的。

  溫家寶看望季羨林

  據新華社電「季老,我看您來了。」昨日上午9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走進解放軍總醫院病房,就緊緊握住季羨林先生的手說:「今天是您95歲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賀。」溫家寶送來一盆君子蘭,向這位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季羨林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季羨林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病房內充滿喜慶的氣氛。溫家寶說:「您今天穿了一件紅衣服,非常精神。您現在是紅衣少年。」頓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房間裡氣氛顯得輕鬆而熱烈。季羨林感慨地說:「我的一生大起大落。」溫家寶說:「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中國知識分子歷經滄桑、艱難困苦,但愛國家、愛人民始終不渝,他們不懈奮鬥,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季羨林和總理饒有興趣地探討了「和諧」這個話題。在「祝你生日快樂」的歌聲中,季羨林切分生日蛋糕,請總理和大家一起分享。2003年、2005年,溫家寶曾兩次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看望季羨林。

  ■連結

  難忘一段異國戀情

  季羨林對事真,對物真,對情真。在《留德十年》這部回憶錄中,他真誠地披露了自己三十歲時一段鮮為人知的情事:在德國時,他和德國姑娘伊姆加德因為給論文出清樣,有過一段戀情。與伊姆加德結合,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許是幸福美滿的。但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妻子兒女的背叛,意味著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儘管置身於包辦婚姻中,季羨林最後還是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由自己來咽下這顆苦果。他想,伊姆加德還年輕,她以後還會碰到意中人。

  據說,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而那臺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她臥室的桌子上。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季羨林生平簡介及部分著作(圖)
    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有兩門課對他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  清華大學畢業後,山東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還吾託人遊說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張新蕾 2016-01-31 14:04 來源:澎湃新聞
  • 季羨林: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季羨林  聊城齊魯網綜合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他在德國期間發表的論文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奠定了其在國際東方學和印度學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對外宣傳、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 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國學大師季羨林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
  • 西方的13層地獄,中國的十殿閻王,季羨林的比較地獄學
    季羨林形容自己寫的《牛棚雜憶》雖然是用血和淚寫的,但卻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其實一點也不小,因為它記錄了特殊年代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人和事。至於人間可以有多少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紛繁複雜的人性,季羨林先生就用他樸實的語言,平鋪直敘的方式,一點點記下了他被打成「反革命」之後的遭遇以及內心感受。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圖)
    郭曉勇 攝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這次繁體本先出,後又出簡體本,非常得體,僅繁體字這一條,影響就大好多倍。」  那一天,先生格外開心,談興甚濃。本來約定半個小時的會面,持續了1個多小時,直到在一旁忙碌的生活秘書楊女士不得不一次次提醒。未料想,這次竟成了與先生的最後一面!
  • 季羨林簡介_CCTV.com_中國中央電視臺
    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溼》(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 季羨林的人生:不重浮華,晚年更遠離虛名
    資料圖:2002年6月17日,《大公報》在北京舉行活動紀念創刊一百周年,季羨林、周南、經叔平、何魯麗等出席紀念活動。1930年,季羨林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他師從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由於旁聽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他更在心裡種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種子。「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
  • 季羨林擔任「盛世花開絲綢路」名譽顧問(圖)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百歲欣逢盛世  文/陳沛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驚悉噩耗,我久望著早已準備好的、幾年裡累次為先生拍攝的照片——原計劃8月6日與中國翻譯協會同仁一起為先生祝壽時帶去的,心中竟悵然無措,握筆籤發以中國翻譯協會名義為季先生所寫唁電的手,微顫不止。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當被問及喜歡讀什麼書時,金庸回答:「《牛棚雜憶》。」又問:「您最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誰?」金庸毫不猶豫地答道:「季羨林。」季羨林先生,山東臨清人,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精通多種語言,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
  • 《歷史永遠銘記》開機發布 首次聚焦紅色異國戀
    《歷史永遠銘記》開機發布 首次聚焦紅色異國戀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4年11月03日15:51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近日,改編自開國功勳人物馬海德及其夫人蘇菲的曠世情感的革命愛情史詩巨製《歷史永遠銘記》舉行了以「時光倒流七十年,蘇菲』遇見』當年的愛人和自己」
  • 同由清華赴德留學,喬冠華一年半寫完論文,季羨林為何花了六年?
    喬冠華與妻子龔澎1937年初,他與留德同學一同創辦了油印刊物《抗戰時報》,與胡喬木一樣走上了抗日圖存的道路。1937年11月18日,喬冠華前去哥廷根,向季羨林辭行,季羨林聽到喬冠華的決定,內心又生出萬千感慨。
  • 印度古代典籍中文版《博伽梵往世書》問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近日出版《博伽梵往世書》(12卷)及《博伽梵歌(原意)》兩部印度古代文化經典中文版,這是該社繼出版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之後,又推出的兩部印度古代典籍。這不僅是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也是我國出版人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貢獻。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再加上季羨林貌不出眾,鄉土氣未消,當季家求親時,偏心眼的彭二大娘將親生女兒「荷姐」嫁給了殷實富戶子弟劉少言,而把自幼喪母的三姐彭德華嫁給了季羨林。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彭德華比季羨林大四歲,二人毫無共同語言。彭德華長相雖然不及二姐和四姐,但端莊耐看,是個敦厚樸實、善良柔順的女孩。
  • 異國戀的情侶最容易受到的誘惑,太真實了!
    "異國戀肯定不會有好下場的。" 最近總是看到這種不太友好的言論,說這類話的人,我懷疑只是生活不幸福所以想拉人下水。 異國戀怎麼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難道天天住在一起就不會分手了嗎?可笑至極!
  • 唯有師恩留心間——回憶恩師季羨林先生
    林彪「自我爆炸」後,季羨林先生才被允許重上講臺,我這才有機會聆聽他的教誨。印度概況和英語,是季羨林先生為我們年級專門開的兩門課。印度概況課雖然沒有教材,然而先生講課時文如泉湧,妙語連珠,把印度幾千年的歷史、黨派人物、政經狀況等介紹得一清二楚,充分顯示出他的非凡功底。
  • 黃寶生:我做夢都在翻譯《摩訶婆羅多》(組圖)
    《摩訶婆羅多》出版中文全譯本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已由季羨林先生翻譯完成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摩訶婆羅多》的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全書共分十八篇,核心故事是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故事。這部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迄今世界上僅有印度梵文學者歷時半個世紀完成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和此前的不完整的英譯本,而法國、美國等學者的譯本皆中途夭折。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如奇峰兀立那樣,在獨門學科上創造出高峰的人,學術成果顯得過於單一,難以成為服眾的大師,充其量是一位著名學者。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