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2020-12-17 齊魯網

  

季羨林

  聊城齊魯網綜合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1930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德國期間發表的論文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奠定了其在國際東方學和印度學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對外宣傳、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季羨林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職。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作頗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他還精於語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於此語言僅有的幾位學者之一。他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經典,諸如梵文名著《沙恭達羅》和世界矚目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等。

  季羨林始終將學術視為自己的第一生命。在德國留學時正值二戰,他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中專心研究;在「文革」中,他歷經磨難,偷偷翻譯篇幅宏大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年逾八旬後,他開始撰寫80萬字的學術巨著《糖史》,還出版了《牛棚雜憶》《病榻雜記》等多部著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新河中學師德群體素描章文定/文新河中學的老師稱「先生」,而且不論男女老師統稱為先生,是學校的一貫傳統,也是校園文化層面的一大特色。新河中學在七十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劈風斬浪,中流砥柱,靠的是先生之風;學校能在鄉村田園間一花獨秀,成為全國富有特色的鄉村名校,靠的是先生之風。「先生之風」為新中的長盛不衰奠定了穩固的基石。回眸歷史,人們無不讚嘆耕耘者所取得的輝煌業績。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記得故鄉有位畢業於某地方師專的學子想要報考先生的研究生。先生看了材料,覺得該生程度不夠,但又怕挫傷了他的上進心,於是命我代寫信婉拒,同時鼓勵他繼續努力。先生是國內教育學大家,尤其是在教學論領域,精耕細作超過了半個世紀。他的代表作《教學論稿》被教育部指定為高等學校教材,多次重複出版。我們讀書時,這本書剛剛出版,作為上課的主要參考用書,此後,不斷增補修訂。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紀念鄧從豪院士百年誕辰
    鄧老師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生之明。於是苦思冥想,食不甘味,沉溺資料,泛舟書海,終於想到了這座橋是否就是一個耦合係數?有了這個耦合係數,是不是就把原本無關的點群和連續群聯結起來了?經過數不清的日夜探索和數學推導,終於建立了這個耦合係數,並執筆寫出了第一篇關於配位場理論的奠基性研究論文!
  • 【長泰】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狀元之師 唐泰
    倘若以其辦學時間之長,時代之早,規模之大、成效之卓著而論,唐泰甚至可以稱得上「教育家」。 唐泰辦學,名聞遐邇,功德千秋。其弟子以及後人,一直尊稱其為東裡先生。《列子·仲尼》有「鄭之圃澤多賢,東裡多才」的說法,後人就以「東裡先生」指代有才能的人。根據大夫坊村民、王氏後裔介紹,唐泰去世後,眾弟子捐建了一座「先師庵」,供奉唐泰神位。
  • 學生記憶裡的季羨林先生
    以下所記是我們親歷的與季先生相處的幾樁往事,雪泥鴻爪作為心香一瓣,紀念敬愛的先生。季羨林第一印象:親切和藹、真誠樸實,是個平易近人的人第一次見到季羨林先生是在1964年9月東語系的迎新會上。那時我正值青春年少,懷著玫瑰色的夢想幸運地跨進了北大校門,來到季先生門下。
  • 季羨林先生留給我們的遺產
    季羨林先生留給我們的遺產●王寧  7月11日,我正在清華園內的辦公室裡改寫一篇文章,突然接到北大的朋友給我發來的一條簡訊:季羨林先生溘然仙逝。先生的教誨此時已經銘記在我的心中,不時地激勵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前行。但畢竟,對於我們這些剛剛跨入學術殿堂的青年學子,最需要大師的提攜和引領,在這方面季先生堪稱楷模。這裡我僅舉兩件令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往事。  1994年春夏之交,在遴選博士生導師時,我在系裡申報了,但由於名額有限,未能上報學校。我感到很苦悶。一天我在校園裡茫然地散著步,正巧迎面碰到季先生。
  • 唯有師恩留心間——回憶恩師季羨林先生
    、學生與「季羨林研習會」「季羨林讀書會」共同舉辦了主題為「憶季老,傳薪火」的季羨林先生109周年誕辰紀念會。 季羨林先生在一篇題為《成功》的短文中寫道:「積七八十年之經驗,我得到了以下這個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先生認為,從事學術研究方面,必須在「理論、知識面、外語、語文」上下功夫。先生曾多次說過,他認為最為自豪、最有價值的研究成就是《糖史》。他為此花費了17年時間,天天跑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先生這種對學術研究的方式和態度,為晚輩和青年學子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澳門各界沉重悼念梁雪予先生
    中新社澳門2月6日電(記者 龍土有)著名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梁雪予先生在澳門走完了百年傳奇人生。2月6日上午,梁雪予先生追悼會在澳門鏡湖殯儀館隆重舉行,澳門各界人士前往表達哀思,追憶梁老奮鬥一生,讚頌其文脈風骨。  1月29日上午9時許,梁雪予老先生溘然辭世,積閏享壽108歲。
  • 【紀念張麗珠教授誕辰100周年】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但我想先生後來取得的大成就並非僅僅因為她有過人的天資,更是由於她有高尚的品德和堅韌的毅力。先生的這種愛國情懷正是我們一批科學大家的共同品質,前一陣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上,大家提到了黃量、梁曉天先生,他們無一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衝破重重阻力,回國效力,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常常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正是他們這種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成為他們不斷追求科技突破的強大精神動力。
  • 季羨林:我在清華時旁聽過冰心先生的課
    冰心比季羨林大11歲,兩人都是高壽,季羨林活了98歲,冰心活了99歲,所以季羨林比冰心晚去世10年。這兩位國寶級的大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特別愛貓,用今天的話說,都是貓奴。而且這兩位世紀老人很早就有交集,季羨林早年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旁聽過冰心的課,這一段經歷後來在季老《回憶老師陳寅恪》一文中被提及:
  • 師德巍巍 洙水泱泱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致敬山東省菏澤市巨野二中恩師房申榮先生
    房申榮先生今年84歲,是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第二中學的一位極其普通的老師。但他是我的恩師,是我人生成長中的第一個大貴人。我在300萬字的鴻篇巨著《漢之始祖劉邦》後面的《致謝詞》中,第一個感謝的就是房老師。房老師為人善良,和藹慈祥。但又勇於負責,敢於擔當。
  • 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文匯報》9日刊文《季羨林獨子季承:大師之子太沉重》說,在季羨林生命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扯出的與北大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
  • 孔雀的叫聲 山高水長
    透過窗戶,每天都能聽到她悽婉的叫聲,叫聲裡山高水長。每天,我會數次從她身邊走過,每次我都駐足停留片刻,朝著她自言自語幾句。我環顧四周,輕輕說話,至於說了什麼,我也不知。看到她冷了,我讓小夥子們把她移至有陽光的地方;熱了,我建議給她罩上一把太陽傘,他們照做了。"獨木棍上再鋪上一塊木板如何?她常年獨立在一根木棍上會很累。"我小心翼翼地再提出要求,小夥子們沒接受,明顯煩我多事了。
  • 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編者按:   2009年7月11日,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去世。本刊藉此舊文,以表悼念。  對季羨林先生而言,胡適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師」,也是足可引為知己的良友。但自61年前一別,兩人再未相見。等到季先生終於可以跨過海峽造訪臺灣,與胡先生已是天人之隔。胡、季之間,可見人文傳統之賡續,卻也有政治隔閡之痛切。
  • 季羨林與山東大學
    季羨林當代國內社會科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是山東大學校友,但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山東大學校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及。季羨林先生從6歲起,從臨清官莊到達濟南,在新育小學、正誼中學、山大附中和濟南高中(今濟南一中)學習,最後考入清華大學。1926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畢了業,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兩處校舍,一處設在北園白鶴莊,用的是原職業中學校舍。另一處設在老東門外的山水溝,用的是原礦業專門學校的校舍。季羨林在白鶴莊這處高中學習,而且在這裡一改初中時愛玩的習慣,開始用功。
  • 富春江——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近旁,風擺吐翠弱柳,遠處,雲繞淺絳山巒。因為遊客稀少,我們搭乘給員工送飯的快艇到達嚴子陵釣臺。嚴子陵釣臺牌坊前,一江春水靜靜流淌。水還是那個水,山還是那個山。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黃公望面對異族的統治的不暢,他或許憤懣過、疾吼過,但終究無法抗拒。於是,便採取了中國文人所慣有的消極退隱的方式。他在富春江邊結廬,讓坦蕩的江水平復心中的塊壘。
  • 教育整頓看德州③|聽季羨林先生摯友講《「齊魯三賢」的家國情懷》
    教育整頓看德州③|聽季羨林先生摯友講《「齊魯三賢」的家國情懷》 2020-09-29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季羨林 : 世態炎涼與趨炎附勢
    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用不著咬文嚼字,指的不過是有權有勢之人。什麼叫「趨」?什麼叫「附」?也用不著咬文嚼字,指的不過是巴結、投靠、依附。這樣幹的人,古人稱之為「小人」。趨附有術,其術多端,而歸納之,則不出三途:吹牛、拍馬、做走狗。借用太史公的三個字而賦予以新義,日牛、馬、走。現在先不談第一和第三,只談中間的拍馬。拍馬亦有術,其術亦多端。就其大者或最普通者而論之,不外察言觀色,脅肩諂笑,攻其弱點,投其所好。
  • 西方的13層地獄,中國的十殿閻王,季羨林的比較地獄學
    季羨林形容自己寫的《牛棚雜憶》雖然是用血和淚寫的,但卻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其實一點也不小,因為它記錄了特殊年代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人和事。至於人間可以有多少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紛繁複雜的人性,季羨林先生就用他樸實的語言,平鋪直敘的方式,一點點記下了他被打成「反革命」之後的遭遇以及內心感受。
  • 「韓國國父」暫居湖南:湘韓情誼 山高水長
    81年前「韓國國父」金九先生暫居湖南,並架起友誼橋梁——湘韓情誼 山高水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孫敏堅 通訊員 黃禮 梁舒 11月29日,湖南與韓國慶尚北道在長沙籤署建立友好省道關係協議書,1938年5月6日深夜,韓國國民黨、朝鮮革命黨、韓國獨立黨三黨代表在楠木廳6號召開會議討論三黨統一問題時,突然一名奸細持槍闖入會場射擊,與會者一死三傷,金九先生是第一個中槍的。當時的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迅速將兇手抓捕歸案,同時送金九到湘雅醫院治療。在金九傷愈出院後,被湖南省政府安排到安全性高的嶽麓山上靜養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