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典籍中文版《博伽梵往世書》問世

2020-12-12 人民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近日出版《博伽梵往世書》(12卷)及《博伽梵歌(原意)》兩部印度古代文化經典中文版,這是該社繼出版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之後,又推出的兩部印度古代典籍。這不僅是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也是我國出版人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歷來重視對印度古代文化成果的出版,30多年來已出版過30多種包括季羨林、金克木、徐梵澄等中國學者的著作,以及有關印度文化研究與印度古代學術文化著作、宗教典籍和經典譯著。其中徐梵澄先生的譯著《五十奧義書》和張保勝翻譯的《博伽梵歌》等都已是該社長銷不衰的經典之作。此次推出的《博伽梵往世書》和《博伽梵歌(原意)》兩部經典,是由華裔嘉娜娃女士從印度梵文大師帕布帕德譯著的英文版著作翻譯成的簡體中文版。

  《博伽梵往世書》(又名《聖典博伽瓦譚》)成書約在公元前幾十年到公元10世紀期間,是印度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它與《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並稱為印度古代三大史詩。該書主體是詩,也有散文,採用對話體。全書分為12篇,共約18000頌,是印度眾多往世書中最好的一部。它與《摩訶婆羅多》一樣,也是一部文化經典的鴻篇巨製。整個翻譯出版工程(中文1330萬字)分兩期完成,第一期1—9篇(第一卷至第十二卷),這部分曾先以繁體字在我國香港出版,此次推出的新書是從繁體版轉為簡體版;第二期,是第10—12篇(第十三卷至第十九卷),將直接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簡體字出版。全書採用梵文原文、羅馬拼音標註讀音、釋文、譯文,極具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博伽梵往世書》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出版項目,並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項目。

  《博伽梵歌》是一部最古老的瑜伽典籍,被稱為「絕對智慧者的不朽甘露」,是伴隨聖雄甘地一生的書。原為《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第六篇中的一首長篇頌歌,單獨成書,流傳甚廣,是第一部專門記載瑜伽的文獻。它解釋了人、自然與神之間的關係,是一本對現代生活充滿啟迪的古老經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曾經出版過張保勝從梵文直接翻譯的版本,此次是從目前在世界上流傳甚廣的英文本譯出,其中包含著印度現代學者帕布帕德對這部古老經典的解讀,同樣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和學術價值,兩個版本可對照研讀。

  翻譯和出版兩部印度古代典籍是一個浩大的出版工程,譯者嘉娜娃女士以一己之力,十幾年如一日,用堅忍不拔的毅力進行著這一世紀出版工程,堪稱現代「唐僧」。讀者將會記住她為中印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8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APICS 辭典》中文版首次問世
    運營行業的全球領導者為中國供應鏈和運營管理專員發布重要資源 芝加哥9月9日電 /新華美通/ -- APICS The Association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APICS -- 美國運營管理協會)今天宣布首次推出《APICS 辭典》(APICS Dictionary) 中文版
  • 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中國古代教育家傾心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發展各自教育思想的歷程。許多教育家及其弟子為了弘揚本門學派的教育宗旨,紛紛著書立說。這不僅激活了當時的學術爭鳴,客觀上營造了學術自由的氛圍,促進了各派教育思想的廣泛交流與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這些教育典籍成為後人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最直接、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也是世界考察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窗口。中國古代教育典籍有三大特色。
  • 印度要改國名?其實不是,因為印度本身就好多名字!
    這份請求希望修改印度憲法第一條,將印度的國名由「India」改為「Bharat」(譯為巴拉特,好像也譯為婆羅多)或者是「Hindustan」(譯為印度斯坦)。(印度最高法院)那麼這個人為什麼要情願提出改名呢?
  • 中國文化詞彙:古代典籍
    說到中國古代文化,四書五經和四大名著肯定是少不了的。近幾年,不少外國友人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向他們介紹咱們的古代文學典籍,先把下面這些說法記下來吧!古代典籍 Famous Ancient Books《 史記 》 Historical Records《 山海經 》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 關於古代印度文明的12個事實,是怎樣的?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關於古代印度文明的12個事實的歷史往事。俄羅斯對古代印度文明的一些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印度這個國家,充滿了神秘。關於這個國家的許多事實,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來自古代印度的文明,是許多人類成就的開端。古代印度文明,是世界歷史上較為古老的文明之一。事實一、在古代,印度民眾用甘蔗來製作冰糖。古代印度人,對蜜蜂如何製作蜂蜜感到好奇,於是以此為參考,從甘蔗中制出了冰糖。
  • 《虞初周說》:小說家鼻祖的代表作(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⑧)
    《虞初新志》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虞初新志》  洛陽人虞初的小說集  兩千多年前,《虞初周說》問世。這是一部由虞初根據《周書》改編而成的小說集,後來亡佚。好在書雖已不存,虞初作為小說家鼻祖的地位卻確立了下來,至今還時時被人提起。  不過,關於虞初本人,史書上的記載不多。
  • 歐洲歷史文化之:古代印度
    印度是南亞的一個國家,名字源於印度河。「巴拉塔」(Bharata)這個名字在其憲法中被用作該國的代名詞,指的是古代神話中的皇帝巴拉塔,其故事在印度史詩般的《摩ab婆羅多》中有部分記載。根據稱為Puranas的著作(公元5世紀寫下的宗教/歷史文獻),巴拉塔徵服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並統治著該國和平與和諧。
  • 在印度,生活離神話到底有多遠?
    沒有任何一種神話能像印度神話這樣歷久彌新,數千年來奔騰在想像的長河中,與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印度宗教和文學領域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的譯介中,印度神話文學一直相對匱乏,而印神劇或許是打開這一寶藏庫的鑰匙。有哪些好看的印神劇和電影,如何通過印度神話來了解印度文化,一起聊聊吧。
  • 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典籍的英語名稱
    說到中國古代文化,四書五經和四大名著肯定是少不了的。近幾年,不少外國友人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向他們介紹咱們的古代文學典籍,先把下面這些說法記下來吧!Classics   《 詩經 》 The Book of Songs   《 書經 》 The Book of History   《 易經 》 The Book of Changes   《 禮記 》 The Book of Rites   《 春秋 》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古代典籍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以中國農業科技典籍西傳為例。由於在中學西傳之時,受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的很多方面都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
  • 常識積累 | 了解中國古代的十大典籍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 莫迪放話:印度的新冠疫苗馬上就要問世!
    導語:印度總理莫迪在國家獨立日的演講中宣稱,印度已有三款疫苗都在積極的測試階段,疫苗馬上就要問世! 根據全球疫情大數據實時報告,截止北京時間8月21日,印度新冠疫情累計確診人數2905823人,累計死亡人數54975人。
  • 《黑暗獻祭 Dark Devotion》繁體中文版 25 日在 Steam 平臺問世
    《黑暗獻祭 Dark Devotion》繁體中文版 25 日在 Steam 平臺問世 由獨立研發團隊
  • 中國典籍「誰來譯」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辛紅娟提供  由於中國學者進入典籍英譯領域時間相對較晚,據現有漢學書目統計,中國典籍譯本絕大多數是由西方漢學家或獨立、或在中國合作者幫助下承擔完成的。但統計數字只能說明過去的客觀存在,並不足以作為中國學者不能擔任典籍翻譯主體的理論證據。
  • 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人只感受到它的宗教而不是歷史,也就是...
    ,也就是說中國人為什麼感受不到印度的靈魂!印度為什麼會選擇英式體制而不自創一種政治體制! 我們經常習慣於這樣一個簡單的答案「印度沒有歷史」。誠然,印度由於缺乏中國的大一統政治傳統和對歷史書寫近乎宗教信仰一般的重視,史料支離破碎、佚失嚴重,歷史事件敘述與神話混為一談,這都給學者研究印度歷史帶來了巨大困擾。但是,歷史學者們,尤其是印度的歷史學家們其實一直沒有止步。雖然缺乏正史傳統,但如果仔細研究、甄別各類帶有神話性質的往世書,還是能夠發現一些歷史線索。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這倒確實是一個問題,牽涉到對古代典籍中「士」的不同理解。理解不同,翻譯自然也不同。這兩句話最早見於《戰國策·趙策》,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豫讓作為家臣為卿大夫智伯復仇的故事:「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裡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 古代典籍中的多種類型的炎帝傳說
    在古代眾多典籍中,與炎帝有關的記載非常豐富。如幹符的《辯犬論·五德志》、北魏鄙道元的《水經注·渭水》、《帝王世紀》、南朝梁沈約的《宋符瑞志·上》、南朝蕭繹的《金樓於》、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二皇本紀》、南宋胡宏的《皇王大紀》、《列於》、《逸周》、《周易·繫辭下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馬鬥漢桓譚的《新論·琴道篇》、《莊子·外篇.去筐》等等,根據這些典籍記載的傳說內容,筆者將其分為四類:身世外形傳說、發明傳說、政治功績傳說和戰爭傳說。
  • 印度通史:古代印度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
    古代印度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孔雀王朝前後是一個高潮,笈多時期是又ー個高峰,以後停滯了相當長的時段。在古代印度,天文學一直與不太科學的星象學相輔相成,天文學家往往兼為星象學家。作明軌範師生於1114年,是古代印度最後一位天文學大家。代表著作《頂上珠手冊》成書於1150年,它更為完整而清晰地敘述了已有的學理,對其中一些定則加以修正並詳細解釋,但鮮有新的創見。星象學是研究星體對人生影響的學問。研究天體現象暗蘊良好或惡劣的徵兆,以及這些徵兆對人世變化的預示,這在各文明古國中都曾發生,印度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