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
中國古代教育家傾心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發展各自教育思想的歷程。許多教育家及其弟子為了弘揚本門學派的教育宗旨,紛紛著書立說。這不僅激活了當時的學術爭鳴,客觀上營造了學術自由的氛圍,促進了各派教育思想的廣泛交流與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這些教育典籍成為後人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最直接、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也是世界考察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窗口。
中國古代教育典籍有三大特色。其一是大多數教育論著都與政治、倫理、哲學、歷史等的論述融為一體,集中論述教育的專著不多;其二雖然中國古代教育學派眾多,但在歷代朝廷的推崇下,濡學教育思想成為中國教育思想的主流,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其三雖然中國是多民族國度,文化的多元性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人口最多的漢民族在文化的淵源性和傳統的連續性上佔有絕對的優勢。所以,漢族的文化教育長期處於相對領先和發達的地位,教育典籍也就比較豐富。縱覽古代教育史,我們面對的典籍浩如煙海。在此,我們只能採擷其中的幾朵奇葩,讓讀者從中感悟我國古代教育的真跡,更真實地追尋我國古代教育家的風貌:
《論語》,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語錄體專集。由孔子門人及其弟子寫成,成書於戰國前期。現存《論語》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論語本無標題,後人為方便取用查閱,以各篇篇首的二字為每篇的標題,如「學而」、「為政」、「裡仁」、「公冶長」、「述而」、「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等等。《論語》是儒家的傳世經典,所以,歷史上對《論語》的注釋和研究從未停止過,據說先後有3000多種注釋和研究著作。後人的注釋各有側重,有重文字注釋的,有重微言大義的,有重理義的。從漢代起《論語》就成為士人的必讀書目。從元朝直至清代,《論語》升至科舉考試的欽定必讀教材。士人為了求取功名,朝讀晚誦,熟記於心。而且,一般平民也把《論語》作為子孫的啟蒙讀物。所以,《論語》問世至今,一直浸潤濡染著中華兒女的道德理念和人格定位,也是人們學習教育的經典著作。
《墨子》,墨家經典的總匯。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子》共有71篇,但現在僅存53篇。內容涉及哲學、自然科學、戰術訓練、邏輯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眾多領域。其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為最主要的篇目,後人稱「十論」。這十論各有上、中、下篇,字句各異,但語意相似,故後人推斷為後期墨家三種不同的傳本。《墨子》中的《尚賢》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人才學專論,與教育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文中墨子總結了「賢者為政,則國治,愚者為政,則國亂」的歷史教訓,認為人才是「國家之珍」、「社櫻之佐」。
當然,治國賢能必須是德行高、口才好、學術博的人。墨子提倡對賢者要「富之,貴之,敬之,舉之」,也就是提高賢者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使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尚賢》首次闡述了我國古代「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兼愛》雖是討論社會問題,但同時也反映了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認為社會上一切災難都源於「別」:「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與?別與?即必日『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別非也。」(《墨子·兼愛上》)在墨子看來,人們只服從社會的爭鬥相害在於各自的偏愛,對他人則相惡相害。拯救的辦法是教育人們以「兼」易「別」,「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為人之家若其家」,「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因此,教育應該培養奉行「兼愛」思想的「兼士」。
《孟子》,其弟子萬章等人記述孟子的言行錄,也有人認為系孟柯本人所著。孟柯的教育思想散見在《孟子》各篇之中。《孟子》全文共7篇,以辯論見長,語言生動流暢,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過重大影響。翻開《孟子》,我們可以俯拾許多孟子教育學生時所引用的各種生動事例、成語和格言,如專心致志,椽木求魚,堰苗助長,再作馮婦,得道多助,五十步笑百步,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杯水車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