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
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他叫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當時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
他是清華名宿,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但這些讚譽放在陳寅恪先生身上,並沒有誇大。他確實是一位奇才,他的一生,簡直就是學霸們心中無法觸及的神話,至於學渣們,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陳寅恪從小便是天才,時人多能背誦四書五經,陳寅恪小小年紀,卻能背誦十三經,一時被驚為天人。當然了,陳寅恪的童年之所以這麼天才,和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
陳寅恪出身名門,父親陳三立乃是當時的大詩人,而祖父陳寶箴,更是封疆大吏,官至湖南巡撫。除了良好的基因,陳寅恪還有著令人豔羨的學習環境。他父親陳三立開辦了一個私家學堂,名為思益學堂,請的老師都是牛人,比如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等等。
出身書香門第,又有名師教導,陳寅恪的起點要比一般人高出不少。最為關鍵的是,他還比一般人更努力,你說這氣人不氣人?
當然,陳寅恪先生最為傳奇的還是他在世界各地遊學的傳奇經歷。1902年春天,年僅12歲的陳寅恪東渡日本求學,在船上他遇到了去日本學醫的周樹人,兩人同室而居,過從甚密,這個人後來有個筆名,叫做魯迅。3年後,陳寅恪先生因為腳疾,輟學回國。
1910年,陳寅恪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幾乎是遊遍了整個歐洲。4年後,因為一戰爆發,陳寅恪先生再度回國。
1918年,陳寅恪先生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這一次,他去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堅。之後輾轉又跑到歐洲,直到1925年才回國。
十幾年的留學經歷,讓陳寅恪先生學貫中西,不僅精通日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外語,連梵文和巴利文這樣的小語種他也是信手拈來。在遊學期間,陳寅恪用他學識徵服了身邊所有人,他留學過的國外每一所大學,都對其讚譽頗高。而在當時中國的文化圈子裡,遠在海外的陳寅恪已經是聲名遠揚,被奉為大師般的存在。諸如梁啓超、吳宓等人,對其推崇備至。
是故,在1926年,年僅36歲的陳寅恪就被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導師,與梁啓超、王國維等國學大師一起共事,位列「清華三巨頭」。
有趣的是,當時的陳寅恪雖然海外遊學經歷豐富,12歲起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府求學十數年,但是他卻沒有拿到任何一所大學的文憑,因為他每次都是中途就轉學了,其原因是圖書館裡面已經沒有他能看的書了。陳寅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哪裡有好大學,哪裡藏書豐富,他便去哪裡拜師、聽課、研究。對大多數人趨之若鶩的學位,他卻淡然視之,不以為然。
他說:
「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同時,陳寅恪當時也沒有與其教授身份匹配的論文發表,更沒有學術著作,是故被稱為「三無教授」。但當時的清華大學和今天不一樣,他們不以學位論高低,更不論資排輩,只看學問。
雖然當初清華的校長曹雲祥,曾因為陳寅恪沒有學位文憑而表示過質疑。但在梁啓超等人的力薦之下,他還是選擇了聘請簡歷上白紙一張的陳寅恪。
而後來曹雲祥也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慶幸,因為他為清華淘到了一個寶貝。
進入清華之後,陳寅恪很快便以他淵博的學識得到了整個學界的認同。在清華,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只要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陳寅恪。而陳寅恪講課時,更是座無虛席。在他的課堂上,你不僅會看到許多擠在門口旁聽的其他系學生。就連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甚至於德國漢學家鋼和泰這個北大的外校人,都跑來聽課,像學生一樣拿著筆記本在下面認真的聽著。
當然,陳寅恪先生確實是個好老師,他這一生除了做學問,就是教學生。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諸如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都是其座下高徒。
陳寅恪先生講課很特別,他講課不需要書本,只需要一杯茶,因為一切學問都在腦子裡。據學生回憶:
「陳先生講歷史,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就連文字出處都說的一字不差!」
最能體現先生學問的是那部《柳如是別傳》,那是陳寅恪先生的最後一部著作,全書八十餘萬字,當時先生已經目盲體衰,無法動筆,一切皆由他口述,助手黃萱女士筆錄而成書。
這意味著,書中的內容全是先生從腦中的記憶提煉而出。這不是寫小說,而是寫史書,其需要的資料內容何止八十萬字?可先生全都裝在了腦子裡。
敢問,哪個史學界大佬有此自信?
當然,這也應該是陳先生最遺憾的事,畢竟在他最想把他的知識留給世界的時候,他卻失去了一雙眼睛。而這也是先生悲慘晚年的寫照縮影,因為時代的緣故,這位民國時代大師中的大師,在新世界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沒能熬過無知者們的折磨和打壓,身心不堪重負,最終病逝於廣州,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