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2020-12-16 西府趙王爺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

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他叫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當時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

他是清華名宿,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但這些讚譽放在陳寅恪先生身上,並沒有誇大。他確實是一位奇才,他的一生,簡直就是學霸們心中無法觸及的神話,至於學渣們,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陳寅恪從小便是天才,時人多能背誦四書五經,陳寅恪小小年紀,卻能背誦十三經,一時被驚為天人。當然了,陳寅恪的童年之所以這麼天才,和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

陳寅恪出身名門,父親陳三立乃是當時的大詩人,而祖父陳寶箴,更是封疆大吏,官至湖南巡撫。除了良好的基因,陳寅恪還有著令人豔羨的學習環境。他父親陳三立開辦了一個私家學堂,名為思益學堂,請的老師都是牛人,比如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等等。

出身書香門第,又有名師教導,陳寅恪的起點要比一般人高出不少。最為關鍵的是,他還比一般人更努力,你說這氣人不氣人?

當然,陳寅恪先生最為傳奇的還是他在世界各地遊學的傳奇經歷。1902年春天,年僅12歲的陳寅恪東渡日本求學,在船上他遇到了去日本學醫的周樹人,兩人同室而居,過從甚密,這個人後來有個筆名,叫做魯迅。3年後,陳寅恪先生因為腳疾,輟學回國。

1910年,陳寅恪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幾乎是遊遍了整個歐洲。4年後,因為一戰爆發,陳寅恪先生再度回國。

1918年,陳寅恪先生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這一次,他去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堅。之後輾轉又跑到歐洲,直到1925年才回國。

十幾年的留學經歷,讓陳寅恪先生學貫中西,不僅精通日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外語,連梵文和巴利文這樣的小語種他也是信手拈來。在遊學期間,陳寅恪用他學識徵服了身邊所有人,他留學過的國外每一所大學,都對其讚譽頗高。而在當時中國的文化圈子裡,遠在海外的陳寅恪已經是聲名遠揚,被奉為大師般的存在。諸如梁啓超、吳宓等人,對其推崇備至。

是故,在1926年,年僅36歲的陳寅恪就被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導師,與梁啓超、王國維等國學大師一起共事,位列「清華三巨頭」。

有趣的是,當時的陳寅恪雖然海外遊學經歷豐富,12歲起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府求學十數年,但是他卻沒有拿到任何一所大學的文憑,因為他每次都是中途就轉學了,其原因是圖書館裡面已經沒有他能看的書了。陳寅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哪裡有好大學,哪裡藏書豐富,他便去哪裡拜師、聽課、研究。對大多數人趨之若鶩的學位,他卻淡然視之,不以為然。

他說:

「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同時,陳寅恪當時也沒有與其教授身份匹配的論文發表,更沒有學術著作,是故被稱為「三無教授」。但當時的清華大學和今天不一樣,他們不以學位論高低,更不論資排輩,只看學問。

雖然當初清華的校長曹雲祥,曾因為陳寅恪沒有學位文憑而表示過質疑。但在梁啓超等人的力薦之下,他還是選擇了聘請簡歷上白紙一張的陳寅恪。

而後來曹雲祥也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慶幸,因為他為清華淘到了一個寶貝。

進入清華之後,陳寅恪很快便以他淵博的學識得到了整個學界的認同。在清華,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只要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陳寅恪。而陳寅恪講課時,更是座無虛席。在他的課堂上,你不僅會看到許多擠在門口旁聽的其他系學生。就連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甚至於德國漢學家鋼和泰這個北大的外校人,都跑來聽課,像學生一樣拿著筆記本在下面認真的聽著。

當然,陳寅恪先生確實是個好老師,他這一生除了做學問,就是教學生。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諸如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都是其座下高徒。

陳寅恪先生講課很特別,他講課不需要書本,只需要一杯茶,因為一切學問都在腦子裡。據學生回憶:

「陳先生講歷史,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就連文字出處都說的一字不差!」

最能體現先生學問的是那部《柳如是別傳》,那是陳寅恪先生的最後一部著作,全書八十餘萬字,當時先生已經目盲體衰,無法動筆,一切皆由他口述,助手黃萱女士筆錄而成書。

這意味著,書中的內容全是先生從腦中的記憶提煉而出。這不是寫小說,而是寫史書,其需要的資料內容何止八十萬字?可先生全都裝在了腦子裡。

敢問,哪個史學界大佬有此自信?

當然,這也應該是陳先生最遺憾的事,畢竟在他最想把他的知識留給世界的時候,他卻失去了一雙眼睛。而這也是先生悲慘晚年的寫照縮影,因為時代的緣故,這位民國時代大師中的大師,在新世界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沒能熬過無知者們的折磨和打壓,身心不堪重負,最終病逝於廣州,享年79歲。

相關焦點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如,近一百年來,王國維、章太炎、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馮友蘭等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們通過觸類旁通,熔古鑄今,打通了不同學問之間的界限,創造出許多耀眼的學術高峰,他們被公認為國學大師,沒有什麼異議。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和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唐篔一個多月後隨他而去。陳寅恪出身很不錯,家族裡有名可循的人很多。祖父陳寶箴,是清代一方大員;父親陳三立,是清代詩人,同光體的代表人物;弟弟陳師曾,是一個藝術家。因為陳寅恪起點高了,很多事情他根本不在乎。雖然只有復旦公學的文憑,清華在組建國學研究院的時候,他卻和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並列為四大導師。王國維是「帝師」、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領袖、趙元任是民國最帥的語言學家,這三位都是名動九洲的大家、名家,只有陳寅恪沒有文憑,當時也沒有著作等身。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
    有的學生聽得如醉如痴,有的學生如墜五裡雲霧。脫口而出的那些考據,那些典故,足夠讓學生翻爛幾十部書。下課鈴響,他輕輕撣一撣長衫上的粉筆灰,包好書本,夾在腋下,腳步輕如蜻蜓點水,不帶一點塵埃地走出教室。扔在身後的學生,或驚,或痴,或喜,或愁,還在魏晉沉浮。望著一襲長衫、仙風道骨般飄然而去,才頓悟:這就是大師。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詞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各家之言各有其道理,爭論頗多,但本沒有統一的標準哪我們也來一個評論的「百家爭鳴」:以我們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你認為近現代國學大師有哪些?我首推的「清華四導師」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當時就是被名學者推薦的。
  • 盤點:民國的大師不僅學術造詣深厚,幽默感也是獨一無二!(續)
    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國學大師,百年清華四大哲人之一。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是大師畢生追求。陳寅恪執教於中山大學時,講課時校內教授旁聽者常多於學生,陳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稱謂。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
  • 陳寅恪與視網膜脫離
    1925年,陳寅恪35歲,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與梁啓超、趙元任、王國維並稱為大師。他主要講佛經翻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等課程。連馮友蘭、吳宓、朱自清也來旁聽。涉及梵語、突厥語等語言,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陳寅恪的眼疾——他的右眼於1937年9月20日失明,左眼於1944年12月12日失明。因為視網膜脫落失明。
  • 那些學歷低得嚇人的大師們——之一:陳寅恪(qùe)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陳家兩代素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風氣之先採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讚賞。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的讀書方法
    海通以還,眾多仁人志士為民族中興著書立說,其中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可謂燦若星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病中》「介紹」自己病情 2002年11月12日,季羨林尿血,到301醫院看急診,第一次住進了該院,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羨林患了皮膚病,可他不願住院,領導、秘書硬將老人給「押」到醫院,這是季羨林第二次入住301醫院。這次他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雖然大病沒有,卻也是小病不斷。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當中發生過很多有趣的事,感興趣的看官有機會交流。我非常欽佩民國時代的學者,大家。再插一句,那個年代的留學生,無論留學的是西洋,還是東洋!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
  • 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國學大師季羨林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
  • 看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聽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不完滿的,才是人生。」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語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在季羨林授權出版的《讀書與做人》一書中,他曾經回憶過自己七十餘年的讀書經歷。在季羨林的人生經歷中,他的叔父對他影響巨大。季羨林從小父母雙亡,叔父不僅送他入私塾讀書,並且親自教授他理學知識,使得季羨林從小就對經史子集都有所涉獵。
  • 文理兼修,民國四宗師之一,網友評價:稱他為國學大師都委屈了他
    1920年羅素受梁啓超邀請來華訪問,小哥全程陪同翻譯,其間爆表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體現。他寫道:「我和羅素一行經杭州、南京、長沙,然後北上北京。我利用這種機會演習我的方言。在杭州我以杭州方言翻譯羅素的講詞。去湖南長沙途中,在江永輪上有湖南贊助人楊瑞六,我從他那裡學了一點湖南方言。」後來還被誤以為是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