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2020-12-19 中國網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協助下正在著書(攝於1957年)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編者

被稱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華發生了一件對中國學術影響深遠的大事: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啓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梁啓超還說:「這樣的人如果不請回來就被外國的大學請去了。」清華的校長最終怎麼做出決定的,無從考證。但事實是,遠在德國遊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剛剛年滿36歲。

一年後,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裡。他很幽默。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啓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的讀書顧問,於是陳寅恪就給學生們送了一副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令師生們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他在課餘分析各國文字的演變,竟把葡萄酒原產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給學生講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課時,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時,馮友蘭先生是大學者,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馮友蘭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這連當時的學生們都能感覺到。

當年的華北學術界分成兩派,一派是本國培養的學者,另一派是有留學經歷的。本土派認為,洋派不懂國情,你的學問再高,也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中國問題。留洋派就覺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狹,不掌握現代化的工具,因而兩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

遊學海外13年帶回的卻是東方學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閉塞之地,在洋務運動中卻突然開風氣之先,興學、辦報、開礦、建工廠,這得益於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陳寶箴有個助手,也就是他的兒子陳三立,父子倆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朝廷革職,「永不敘用」,原因是他們在湖南率先變法。

陳寅恪就是這陳家的第三代。這一年他9歲。家國大難之後,陳寶箴攜家帶口回了江西老家,陳三立索性專注於詩歌創作,「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顯赫門庭,走向了與傳統仕宦截然不同的結局。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聞強記,打下堅實舊學基礎的陳寅恪,因此並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後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陳寅恪成績優秀,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後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他帶著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父親陳三立趕到上海,送別陳寅恪。他把父輩兩代人變法圖強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為榮,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背負著家、國的使命。他輾轉遊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後又去法國、美國,最後再回到德國。他學物理、數學,也讀《資本論》。13年裡,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在德國讀書,都沒有要學分。人家上課他跑去聽,聽了做筆記,他自己註冊的是印度學系,他就在那兒自己讀書,沒事去聽課,完全是一種文人求學,有點像中國傳統的遊學。陳寅恪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不求博士文憑的陳寅恪,卻形成了自己寬闊的學術視野。

13年的遊學,陳寅恪在浩瀚的西方學術中發現了什麼?他在自己的發現中又確立了怎樣的專攻方向呢?他一心向西學,但沒想到的是,他從西方帶回來的竟是東方學。

陳寅恪發現,在世界學術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地位低下的現實完全相反,跟國內批判傳統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樣。他後來明確主張中國學術應「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就是以這樣一種感受作為基礎的。(作者:默秋)

來源:文匯報

轉自清華校史研究室網站(http://xs.tsinghua.edu.cn)

相關焦點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
    望著一襲長衫、仙風道骨般飄然而去,才頓悟:這就是大師。這就是陳寅恪,這就是「教授中的教授」,這就是北京大學校長傅斯年所說「三百年來第一人」。陳寅恪的大女兒陳流求說:「抗戰期間我們家最好的住所就是華西壩的廣益學舍。」不幸的是,這種稍微安定的日子才過了一年,陳寅恪的雙目失明了。所幸的是,他最後看到的,是華西壩校園的綺麗風光,這個動蕩的混沌世界,總算給他留下一點美好印象。陳寅恪的大女兒陳流求和小女兒陳美延,我稱她們陳大孃和陳小孃。
  • 一個國學大師、中醫世家對中醫對觀點
    編者按:前幾天批判南懷瑾,順便指出那些近代、當代所謂的「國學大師」基本都是騙子。有人不服,那我就簡單說說「國學大師」。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2010年,陳寅恪誕生120周年,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三姊妹合寫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出版;2013年,又有張求會《陳寅恪叢考》,張榮明《竺可楨與陳寅恪》,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以及再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及胡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等,陳寅恪熱似乎又再次掀起了高潮。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大師陳寅恪與助教黃萱的故事
    大師陳寅恪與助教黃萱1964年
  • 那些學歷低得嚇人的大師們——之一:陳寅恪(qùe)
    陳寅恪: 正規學歷是復旦公學畢業,高中國學大師陳寅恪(qùe)(1890.7.3-1969.10.7),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文字,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陳寅恪先生的正規學歷是上海的吳凇復旦公學畢業,那時的復旦公學只是中學,還不能算作正規大學,也不授予學位。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的讀書方法
    海通以還,眾多仁人志士為民族中興著書立說,其中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可謂燦若星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陳寅恪先生的火和陸鍵東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有關,與他所寫王國維碑文中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的宣言有關,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專心學問是每一個讀書人的最高夢想。近代社會的動蕩將大多數人裹挾,無法置身事外。而陳寅恪先生無論在哪個時期,始終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 郭沫若陳寅恪橫、豎排版之爭:郭提倡橫排版,陳寅恪一氣之下立遺囑
    一代國學大師的固執己見橫排文書好處多,其改革很快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了,零零散散的反對之聲也逐漸褪去了,橫版文書的改革要比漢字簡化的改革順利許多,它不像漢字簡化那樣,要對文化進行徹底的翻新,它只需要簡簡單單更改一下閱讀習慣就好了,這時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是卻有一人,依然固執己見,堅持豎版文書,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①王國維:作為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薄儀的帝師,肚子裡的學問,可謂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並世罕有其匹。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三)致命打擊 雙眼失明
    譚楷 文/圖讓蜀中學人驚嘆的是,陳寅恪曾去爵版街拜望蜀中大儒、清寂翁林山腴。林山腴曾經朝廷考試,授內閣中書,是個文教翰林,在北京與陳三立結社唱和,相知甚深。進入清寂堂,面對林山腴,名滿天下的陳寅恪竟行磕頭大禮,讓林周圍的晚輩很有些尷尬,因為他們見到清寂翁也是深深鞠躬為禮。
  • 劉文典:長期被忽略的國學大師,與蔣介石的恩怨成為民國傳奇
    近現代傑出的文史大師,教育家,也是有名的研究莊子的專家。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立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其所講授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 國學大師
    《圍城》還好,但又不怎麼國學。,群眾誰能從中受益。而新一代國學大師,就不同了,他們自降身段,講《三字經》《百家姓》《素女心經》……很接地氣,為此我有感而發,寫幾句話歌頌他們: 盼望著,盼望著,國學大師來了,民族全面復興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 廣州近代三位名人:一位是國學大師,一位是工程之父!
    第一位: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國學大師,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一代大師陳寅恪: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1925年,清華成立大學部的同時,增設了一個國學研究院,成為校內與大學部、舊制留美預備部並列的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之一。國學院欲聘四位導師,以培養國學之棟梁,讓「中國之文明,可以昌明樹立於世界。」詩人、歷史學家、清華籌備處主任吳宓推薦:「陳寅恪可擔此任。」校長曹雲祥不知陳寅恪何許人也,便問梁啓超:「陳寅恪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不是博士,又沒著作,這就難了!」梁說:「我梁啓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曹雲祥遂聘陳寅恪為第四位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