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陳寅恪與助教黃萱的故事

2021-02-09 坦腹齋

大師陳寅恪與助教黃萱

1964年4月,史學大師,中山大學教授陳寅恪先生,由夫人唐篔代筆,寫了一篇《關於黃萱先生的工作鑑定意見》,照錄如下:「一,工作態度極好,幫助我工作將近十二年之久,勤力無間始終不懈,最為難得。二,學術程度甚高因我所要查要聽之資料,全是中國古文古書,極少有句逗,即偶有之亦多錯誤。黃萱先生隨意念讀,毫不費力。又如中國詞曲長短句,亦能隨意誦讀協合韻律。凡此數點聊舉為例證,其他可以推見。斯皆不易求之於一般助教中也。三,黃先生又能獨立自找材料,並能貢獻意見修改我的著作缺點,及文字不妥之處,此點猶為難得。總而言之,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上列三條字字真實,決非虛語。希望現在組織並同時或後來讀我著作者,深加注意是幸。」

陳先生是個秉性耿介,很倔的老頭。時任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曾派人攜帶他的親筆信函,南下廣州,力邀陳先生進京出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先生當即提出條件,如應允,便就職。哪些條件?「不宗奉馬列主義」,「不進行政治學習」。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直言,竟能坦然出口,還有什麼可忌諱的?

陳先生就是這樣,一是一 二是二,向來與阿諛奉承,虛情假意水火不容。他在上面所說的「字字真實」,剖心置腹,落地有聲,絕對尋找不出一點兒水分。

那麼,這個被陳大師予以高度評價,讚譽有加,一口一個「先生」稱之的黃萱,究竟是何許人也?


陳寅恪和黃萱唯一的一張合影。

生於1910年的黃萱,祖居福建。出身豪門,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家閨秀。父親黃奕柱是位在南洋打拼出的大富翁。用巨資贊助過廈門大學,嶺南大學,自然也很注重對自己後代的教育培養。老父親曾為黃女士高薪聘請四位名士鴻儒,一對一的分別教授國文,英語,音樂等課程,對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國學,特別強調的放在首位。黃女士由此打下了堅實深厚的學識根基,盡顯一派才女風範。

黃女士嫁予的婆家,亦是書香門第。丈夫周壽愷,是位留洋歸來的醫學博士,曾擔任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前身)醫學院院長。處在這樣一個優裕的家庭環境中,黃女士完全可以養尊處優,賦閒度日,盡情享受少奶奶的福氣。

1952年,一個偶然機會,黃女士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經朋友推薦,前往中山大學,做陳寅恪先生的兼職助教。兩年後,黃女士通過了陳先生的嚴格考核,轉為專職助教。此時的史學大師,已經65歲。雙目因多年眼疾,早就失明,身體又孱弱多病。但老先生壯志未酬,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按心中既定的規劃目標,日夜兼程的從事學術撰著。

做為助教,黃女士遵從教授的需要,必須翻檢多達六七百種的文史典籍,涉及到正史,野史,年譜,方志,詩話,戲曲,小說許許多多門類。

隨便翻開《柳如是別傳》,摘抄幾句看看:「'乘搓擬入碧霞宮'者,自是指泛舟白龍潭而言。但李義山詩集上'碧城'三首之一,其句首云:'碧城十二曲闌幹',注家相傳以為'碧城'即碧霞之城。(見朱鶴齡注引道源語)義山此題之二,其首句云:'對影聞聲已可憐',宋氏用以指河東君當時'影憐'之名。」

不多引證,僅這麼幾行,需要查找多少書目,可見一斑了。黃女士就這樣一卷卷一冊冊一頁頁地尋找到指定的篇目,章節,段落,最後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上。進入寫作成篇階段,更是緊張。陳先生把醞釀成熟的腹稿,一句一句口述出來,黃女士則把口述內容,原原本本地記錄在稿紙上。即使一個標點,一條注釋,都必須做到一絲不苟,準確無誤。

這就是黃女士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對面相處的是一位目盲多病的老夫子,與一堆堆紙頁發黃的古書舊卷,沉悶單調,枯燥乏味。任務卻繁重又繁瑣。可黃女士不厭不煩,不停不輟,一做就是十三年。這是需要付出多少誠心,熱心,細心,耐心的十三年,也是需要付出多少智力,毅力,精力,用什麼體力的十三年。

春華秋實。兩個人十三年的協力耕耘,在陳老先生學術園地裡,結出累累碩果。此期間完成了《元白詩箋論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諸多鴻篇巨著。僅《柳如是別傳》,洋洋灑灑八十多萬言,三大冊摞在一起,比兩塊磚頭還要厚。這些學術力作,當然是教授陳先生的巨大貢獻,但何嘗不是助教黃女士的巨大貢獻呢。

所以,在前面提到的「鑑定意見」裡,老先生說的「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的讚揚,絕不是溢美之辭,更不是浮誇之辭。

然而,寫這個「意見」的時候,黃先生54歲,9年後,63歲的黃先生退休,職稱仍是助教。從1952年算起,黃先生在中山大學整整做了21年助教。21年,只是助教。黃女士不圖虛名,不計薪水,把心思全撲在協助完成陳先生的著作上。

用個已經爛俗的比喻,陳先生是朵豔麗的大紅花,那麼,黃女士連綠葉也配不上,最多算是花枝下面一叢小草。可是,這「小草」,卻不是隨便哪個人都當得了的。一位弱女子顯示出的精神境界,概括為通常說的「犧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陳寅恪

歷經「文革」浩劫,陳寅恪先生與夫人先後離世了,愛人周壽愷也離世了。黃先生孤身一人,於1980年離開廣州,重返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鄉,廈門鼓浪嶼,住進了漳州路10號,老父親為她留下的一幢別墅小樓。

這棟僅有兩層的小樓,滿是斑駁汙漬的牆體,無限老舊,展示出沉重的滄桑。黃先生不去修繕,可能是這副模樣,會讓她思緒聯翩,退回到遙遠的塵封歲月。

黃先生在這座老宅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二十年。她深居簡出,孤獨落寞的身影,只是在樓上樓下閃來閃去。

二樓臥室,立著一隻書櫃,裡面是《四部備要》,《二十四史》,《全唐書》之類的典籍。在陳先生身邊工作的時候,這些書,黃先生不知道翻檢過多少次,留下了一處處印痕。人到暮年,把它們放在案頭,已經沒有閱讀的需要。但她可能會時常掀開一張張熟悉的書頁,於是,一個個方塊字立即幻化出一幅幅圖景,把她帶回到以往那些珍貴的日子。那顆日見枯萎的心靈,在懷舊中就能得到滋潤了。

在一樓,擺放著一架鋼琴。十根細瘦的手指,可以經常在黑白琴鍵上移來移去,迴響起悠遠的聲韻。是在彈奏,也一定是在傾訴。是琴聲,也是心聲。究竟在彈奏些什麼呢?貝多芬的《悲愴》,《告別》,《月光》幾首奏鳴曲,柴可夫斯基那首《回憶留戀的地方》,大概是不可少的曲目吧。

 

感謝馬風先生賜稿

投稿信箱  1013102739@qq.com

投稿指南    公開徵集啦!-藝術家介紹,展訊,及各類文章



坦腹齋主人 張大拙微信  zdazhuo


為方便溝通,坦腹齋已建立交流群,請加群主shandd1978 為微信好友,發姓名+電話進群

內容來自網絡

========================================================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相關焦點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協助下正在著書(攝於1957年)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那些學歷低得嚇人的大師們——之一:陳寅恪(qùe)
    陳寅恪: 正規學歷是復旦公學畢業,高中國學大師陳寅恪(qùe)(1890.7.3-1969.10.7),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文字,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陳寅恪先生的正規學歷是上海的吳凇復旦公學畢業,那時的復旦公學只是中學,還不能算作正規大學,也不授予學位。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
    望著一襲長衫、仙風道骨般飄然而去,才頓悟:這就是大師。這就是陳寅恪,這就是「教授中的教授」,這就是北京大學校長傅斯年所說「三百年來第一人」。陳寅恪的大女兒陳流求說:「抗戰期間我們家最好的住所就是華西壩的廣益學舍。」不幸的是,這種稍微安定的日子才過了一年,陳寅恪的雙目失明了。所幸的是,他最後看到的,是華西壩校園的綺麗風光,這個動蕩的混沌世界,總算給他留下一點美好印象。陳寅恪的大女兒陳流求和小女兒陳美延,我稱她們陳大孃和陳小孃。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國內翻譯學者李繼宏在豆瓣小組發表了題為《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的文章,認為陳寅恪是被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所「包裝」和奉上神壇的,「陸鍵東勝利地將一個人生幸福、學問尋常的歷史學者(陳寅恪)美化成百年難遇、令人嘆息的學術大師和文化偶像」。據說李繼宏還在一個微信群裡發言稱「陳寅恪除了一些軼事,在學術上有任何成為定論的貢獻嗎?」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在三聯書店出版,隨即在知識界掀起了陳寅恪熱潮。2010年,陳寅恪誕生120周年,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三姊妹合寫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出版;2013年,又有張求會《陳寅恪叢考》,張榮明《竺可楨與陳寅恪》,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以及再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及胡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等,陳寅恪熱似乎又再次掀起了高潮。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陳寅恪先生的火和陸鍵東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有關,與他所寫王國維碑文中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的宣言有關,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專心學問是每一個讀書人的最高夢想。近代社會的動蕩將大多數人裹挾,無法置身事外。而陳寅恪先生無論在哪個時期,始終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 懷念陳寅恪先生:最是文人不自由,一代大師獨立之人格何處再求?
    陳寅恪先生在民國的諸多大師中是一個奇特的存在,他的生活與同時代的文人相比顯得極為平淡,他既不像郭沫若先生等人那樣躋身於政治領域,也不似魯迅先生等人那樣是時代當紅的明星。縱觀陳寅恪先生的一生都相當默默無聞,當然「默默無聞」這個詞是相對而言的,在歷史學界陳寅恪的名字一直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存在。陳寅恪先生求學30多年而後教學40餘年,他一生的學術成就卓著非凡而獲得業內的廣泛讚譽,先生本人即便是在晚年目盲足臏的情況下也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學術研究,其學術與人格實在是令人仰止。
  • 陳寅恪與視網膜脫離
    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陳寅恪具備了閱讀英、法、德、日和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13種文字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1925年,陳寅恪35歲,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與梁啓超、趙元任、王國維並稱為大師。他主要講佛經翻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等課程。連馮友蘭、吳宓、朱自清也來旁聽。涉及梵語、突厥語等語言,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 民國大師陳寅恪,被吹過頭了?易中天:確實瞎跟風!不如捧周杰倫
    陳寅恪先生,在整個民國學術圈,都是巋然大師,自不待言。他在生前,吳宓、傅斯年等大佬,都敬若神明,推為「大師中的大師」;胡適、錢穆等學界領袖,雖私下腹誹,說他文章不好,可依然自嘆弗如。可就是此等人物,他大名也曾銷聲匿跡數十年,「藏在深宮人未識」。
  • 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近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和陳寅恪》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劉夢溪先生以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與人物著稱,尤其對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的研究獨樹一幟,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
  • 郭沫若陳寅恪橫、豎排版之爭:郭提倡橫排版,陳寅恪一氣之下立遺囑
    一代國學大師的固執己見橫排文書好處多,其改革很快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了,零零散散的反對之聲也逐漸褪去了,橫版文書的改革要比漢字簡化的改革順利許多,它不像漢字簡化那樣,要對文化進行徹底的翻新,它只需要簡簡單單更改一下閱讀習慣就好了,這時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是卻有一人,依然固執己見,堅持豎版文書,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陳寅恪讀音考
    ——陳寅恪,近代中國少有的「大師中的大師」。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 陳寅恪與弟子的學術交往
    不過這其中當有待發之覆,因為朱延豐為清華升格為大學後第一屆畢業生,又曾擔任歷史系助教一年,後經陳寅恪嚴格考查才錄取為研究生,顯然陳寅恪對朱延豐的學術水平比較滿意。據朱自清日記,朱延豐畢業考試成績很好,雖然陳寅恪出的題目不容易,但他的回答很出色:1933年3月23日:下午考朱延豐君,答甚佳,大抵能持論,剖析事理頗佳。陳先生謂其精深處尚少,然亦難能可貴。
  • 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 | 陳寅恪誕辰130周年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2020年7月3日,是一代學術大師陳寅恪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多年研究陳寅恪及陳寶箴家族,他在《陳寅恪論稿》自序中說:「古今東西的大師巨子,很少有像陳寅恪這樣,因讀其書而受到透徹的精神洗禮。
  • 大學、大師、校長
    ,陳岱孫,金嶽霖,周培源,薩本棟,張奚若 陳寅恪,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在魏晉南北朝史、宗教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都有精湛的研究。梁啓超這一句話,就把陳寅恪請進了清華的大門。陳寅恪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身。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我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清華的教授稱他為「教授中的教授,大師中的大師」。「狂人」劉文典說:「陳寅恪可以拿400塊大洋,我只能拿40塊大洋。」足見陳寅恪之「厲害」。
  • 陳寅恪侄孫陳貽竹向本刊講述:陳寅恪不願做文化偶像
    1927年王國維投湖自盡,眾說紛紜中,陳寅恪在故友的紀念碑上留下這句話,他以「獨立之精神」與「自由之思想」讚譽這位大師。20多年後,雙目已盲的陳寅恪解釋了碑文的內容:「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覆》)。他將「獨立與自由」品格更多地歸於一種治學精神。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三)致命打擊 雙眼失明
    譚楷 文/圖讓蜀中學人驚嘆的是,陳寅恪曾去爵版街拜望蜀中大儒、清寂翁林山腴。林山腴曾經朝廷考試,授內閣中書,是個文教翰林,在北京與陳三立結社唱和,相知甚深。進入清寂堂,面對林山腴,名滿天下的陳寅恪竟行磕頭大禮,讓林周圍的晚輩很有些尷尬,因為他們見到清寂翁也是深深鞠躬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