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陳寅恪,被吹過頭了?易中天:確實瞎跟風!不如捧周杰倫

2020-12-11 老隱隱於宅

陳寅恪先生,在整個民國學術圈,都是巋然大師,自不待言。

他在生前,吳宓、傅斯年等大佬,都敬若神明,推為「大師中的大師」;胡適、錢穆等學界領袖,雖私下腹誹,說他文章不好,可依然自嘆弗如。可就是此等人物,他大名也曾銷聲匿跡數十年,「藏在深宮人未識」。是1990年代,廣東學者陸鍵東寫出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風靡一時,方引得他猶如出土文物一般,重回大眾視野,學者文盲,滿國爭說。

可以粗俗一點說,陳先生的「魂兮歸來」,主要原因在於他被捎上了「文化熱」的高速便車。八十九時代的人們,關心文化與學術的熱情,古今中外都很罕見,據說紡織廠女工都要買黑格爾的美學書,小姐們的包包裡也必攜一本《文化苦旅》——雖然她們可能一句也不看。而從2000年前後開始,我們所謂的「國學」文化復古思潮又繼之燃起,推尊陳先生之勢更烈,導致如今他差不多已經是神殿中人了。

但就我自己閱讀而言,不跟從地講實話,我歷來都認為陳先生被捧過火了。很多年前,易中天先生就寫過《勸君免談陳寅恪》的名文,說時人捧民國大師,不見得對大師思想感興趣,無非從眾心理使然。

他說,這跟追星追周杰倫劉德華啥的,動因沒啥倆樣,甚至非得裝腔作勢,還不如追星族坦誠。我基本認同他的看法。

從現今各種材料來看,作為歷史學家,陳寅恪無疑是一流的。論學問,在整個20世紀可以和他並列的並沒幾個。他十足大師風範,是真可上與乾嘉諸老、外與伯林羅素等西儒從容商討之人。

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明白的是,所謂學者,終究是要靠著作來論定其高下、地位的。陳寅恪先生的主要問題在於,他所寫的作品,並沒有展盡其才,他是齎志而沒。以惟成果驗明正身論,他如今的名望,確實是被誇大了。

他最讓後人遺憾的地方,當在於他有天才之具,卻因各種原因沒有寫出相匹的石破天驚的著述來——晚年積所有光陰與力量只為一和中國歷史無關痛癢的伎女立傳,甚至都是浪費才情。也因此,陳先生論成就,不要說與同時期西方的湯因比、布羅代爾等同行去度短衡長了,即便是在民國學術群星中,也未見得就是一定是最特出的。

因為很顯然,學者的偉大與否,尤其是一個史學研究者的偉大與否,唯一的評定標準是要看其著作,且要看他著作裡所體現出來的創見,而不是口水營造出的箭垛式神話人物就能永遠屹立於儒林文苑之中的。 歷史上有太多學人,在他存身前後,為時人所共鑑,所以聲望極高,但因「述而不作」,當同時的人離世的差不多時,令名就會很自然地有所沉降。

清末沈曾植、李宣龔那些人就是顯例,日後的黃侃也當可能如此。

從這一點看,我從來都以為當神話消退以後,所有歷史人物都將以著作公平地華山論劍之時,陳先生當從「奧林匹斯」神山走下,回到平常煙火人間,歸隊到一個傑出學者的評價本位來。

只因為,我個人閱讀觀感而言,從來都平實覺得,陳先生所留下「四稿一傳」,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固然是金字招牌,幾一字不易,但即便只是和同時代學人比起來,都不好說是更偉大的作品。他的學識,可能要遠過於前後輩的羅振玉、章太炎、王國維、陳垣、錢穆、 錢鍾書、牟宗三、饒宗頤諸傑,但是論著作的價值、創見的高下,則未必能輕鬆越過。

「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可現在的熱捧陳寅恪,我私心以為是過頭的。陳先生的名山著作、學術創見,其意義、貢獻及水準多少都是有點孚於人言的。我們的社會,一直沒有怎麼出現大的思想家或學問家,卻有太多隻愛八卦的人,有太多不親踐而影從的人。陳先生在他們眼裡眼中,不過是個代表高逼格的文化符號。也正因如此,陳先生這樣一個研究高深學問、最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公眾人物之人,這些年竟然家喻戶曉,真讓人霧裡觀花,隔空聽禪,莫明其妙也。

總之,學問大不等於成就大。很多朋友瞎捧陳先生,其實從來就不看陳先生的書,或者也糊塗看了但沒有比較周知的閱讀,從而失去客觀的判斷。以這樣的心態仰望前賢,即便磕頭搗蒜,實際不過是消遣名公大家為列隊拜佛之香客而已,未必比我的刻薄但坦誠要高明多少。

另外,陳先生在當代,之所以被高抬、被炒作,有心人也會知道,裡面還有隱情。即陳先生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學術言說層面,而是被恭為知識分子獨立精神象徵存在的,甚至是被看成民主自由之先驅。

陳先生一生,堅忍於世途,受裹挾於世潮,推重氣節,守志不失,潛心學問,獨立不移,這確實是事實。在他生前身後,能做到此等地步的知識分子也幾乎沒有,即顧準、錢鍾書、吳宓等良知人物也是乏此決絕的。他的言行也好,精神也好,對彼時趨時黨附,曲學阿世之人,無疑是個鞭笞,而風雲過盡,殘陽如血,寒風蕭瑟,後繼寥寥,更加顯示出他「壯士不還」般的悲慨和可貴來。

但我必須指出的是,陳先生的這種形象也有被過度解讀之虞,其被關註裡攜有太強烈的政治色彩,甚至某種程度上使得他本身的文化思想意蘊被誇大了。比如,很多朋友念茲在茲於他早年為王觀堂寫的輓辭,對裡面提及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朗朗在誦,且將其視作開民之先烈,但卻刻意忽視他本身的保守主義傾向。

陳先生的世界觀其實是很奇特的,明朝滅亡滿腔懷念,對滿清頹敗聲聲惋惜,對民國倒臺也充滿同情,種種跡象都顯示出他的複雜性,等等例子實在太多。

所以,說白了,現在有很多人推崇陳先生,不吝給他渾身貼滿厚如盔甲的標籤,不過就是一些別有懷抱之人,借陳先生說話而已。

典型如海外的餘英時,國內的胡文輝諸大佬,禮讚陳先生起來真是無所不至,但細究起來就會明白他們不過就是意有所指,也加附了自己太多感情因素,實是鍾馗打鬼,不是公心出發,不是求實之論。比如,陳先生的那些詩歌,他們以還原心曲的高尚理由,拼命加料,解讀的面目全非,使得陳先生不僅聲望有虛,實際本相都不免模糊如稀粥了。

也即說,陳先生的人品、操守,確實是滄海欲流中的英雄本色,但是這些都是學術之外的附加,很多解讀也並非都對,層層加碼之下,其人反倒不是越來越真實,其成就也不是愈來愈客觀,而是不免都顯得虛空了。甚至不客氣地說,因為某些氣候原因, 陳先生近些年來,基本就成創可貼了,有太多人要裝得和他心貼心。但這樣的名聲,很多只是伴隨著社會情狀的起伏漲落得來,跟股票一般不確定。

所以,總體上,我個人還是覺得他被捧過火了。也許,這樣的看法也與個人偏愛有關,我自己更推重的民國時代學人著作,是章太炎、王國維、熊十力、錢鍾書四家。而且,我需要說明的是,我也很尊重陳先生,更無意唐突——我如有狂悖之處,我只承認誤在淺薄,還有從心所欲瞎說了幾句實話而已。

相關焦點

  • 易中天:勸君免談陳寅恪
    就連飲食起居這類生活小事,也有勞身為「封疆大吏」的陶鑄親於過問,又是送牛奶,又是派護士。在那個就連陳毅元帥都吃不到蘋果的「三年困難時期」,陳家居然「雞魚等餚饌甚美甚豐」,讓前來探視的老友吳宓感慨不已。這才真是怪了!於是人們就很想知道,陳寅恪這「瞎老頭」受此優待,究竟憑的是什麼?  疑團很快就因史料的披露而冰釋。原來這陳寅恪並非等閒人物。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再見陳寅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製圖/許英劍 師春雷  關於陳寅恪,我們不是說得太少,而是說得太多。從十八年前,陸鍵東充滿人文氣息的傳記風行海內,到思想界、知識界將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視為一種民國學術的風骨與標杆,再到各類充斥著八卦和瑣事的傳記文學,錯漏百出、刻意拔高的微博段子,以至於「勸君莫談陳寅恪」(易中天)的故作驚人語,誕生於十八年前的「陳寅恪」,已經跟錢鍾書、季羨林一樣,成為了一個文化坐標、國學崑崙。
  • 6年前,那位前懟周杰倫,後批易中天的馬昊,如今怎麼樣了?
    周杰倫和易中天肯定知道,一位是歌手,另外一位是多次參加過《百家講壇》,講歷史的老師。而那位馬昊?又是什麼人,能夠「前懟周杰倫,後批易中天」,其實這些都發生在6年前的《開講啦》這一訪談節目中。從2012年,《開講啦》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以來,由撒貝寧老師主持,每期節目都會邀請一位嘉賓,來講訴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以此來教導觀看節目的青少年。
  • 《易中天中華史》水準如何?學術大咖轉型娛樂明星後的浮躁之作?
    民國時期,讀書人間流傳一個笑話,說這「文人」也分新舊兩路:老派文人見面,愛互相探聽對方在讀何書,而新式文人碰頭,第一句往往是互問近日在寫啥書。這段子出自梁實秋筆下,當然是不懷好意的調侃,是對當今文化人,讀書稀疏、卻「勇於著述」的一個嘲諷。但我敬重的當代文豪易中天先生,也許是足以推倒一世智勇的例外。
  • 那些學歷低得嚇人的大師們——之一:陳寅恪(qùe)
    陳寅恪: 正規學歷是復旦公學畢業,高中國學大師陳寅恪(qùe)(1890.7.3-1969.10.7),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文字,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陳寅恪先生的正規學歷是上海的吳凇復旦公學畢業,那時的復旦公學只是中學,還不能算作正規大學,也不授予學位。
  • 陳寅恪是怎樣煉成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從十八年前,陸鍵東充滿人文氣息的傳記風行海內,到思想界、知識界將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視為一種民國學術的風骨與標杆,再到各類充斥著八卦和瑣事的傳記文學,錯漏百出、刻意拔高的微博段子,以至於「勸君莫談陳寅恪」(易中天)的故作驚人語,誕生於十八年前的「陳寅恪」,已經跟錢鍾書、季羨林一樣,成為了一個文化坐標、國學崑崙。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因為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中,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種修養。因此,陳寅恪之於中國史學的開創性意義,可以簡單地表達為:由於陳氏的努力,史學在漢語寫作當中,不再僅作為史家的學問根底和人文修養,而開始具備了科學研究的意味,從而成為一門名符其實的學科。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
    此刻,他就是穿民國長衫的魏晉名士,習慣於雙手叉腰,侃侃而談,旁徵博引,論證緊湊,環環相扣,密不透風。有的學生聽得如醉如痴,有的學生如墜五裡雲霧。脫口而出的那些考據,那些典故,足夠讓學生翻爛幾十部書。下課鈴響,他輕輕撣一撣長衫上的粉筆灰,包好書本,夾在腋下,腳步輕如蜻蜓點水,不帶一點塵埃地走出教室。
  • 前懟周杰倫,後批易中天,《開講啦》最讓人討厭的一個人——馬昊
    他前懟周杰倫,後批易中天,全身上下充滿銳氣,他就是——馬昊。懟周杰倫作為華語樂壇的代表人物之一,周杰倫也被人們稱為「周董」。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周杰倫的歌長大的,《青花瓷》,《稻香》,《東風破》,《紅塵客棧》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曲目。
  • 爭鳴: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嗎?
    比如大家都讚揚陳寅恪先生,因為他懂十幾國語言,這是他的學,不是學術。學術的話我就看陳寅恪先生留下的論文、著作,他講隋唐制度很了不得,講得比前人都透徹,但是從這個論文裡我看不出懂多種語言對這篇文章有什麼幫助。
  • 民國大師蕭公權
    當年我讀嶽南先生寫的《南渡北歸》時,曾經誤以為民國所有的大師都被他寫進其中。後來我才發現,《南渡北歸》中敘述到的大師其實只是大師中的一部分。嶽南先生這本書,主要描述的是公辦的北大、清華和民辦的南開部分教師和學生,抗戰期間為逃難而集聚在臨時組成的西南聯大名下。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方鴻漸還弄個假的回來糊弄父老鄉親呢,陳寅恪一直在花天酒地,虛度時光嗎?事實正相反。陳寅恪認為,花上兩三年的時間只為一個課題,追求一張文憑就是浪費,就沒有時間去學別的東西了。他的這種態度不僅僅在於對學歷如此,即便是對生活、對愛情也是這樣。在他心中,除了學問,其他的事情都不值一提。所以到了三十八歲上才和唐篔成婚並相伴終生,這和那些民國風流才子完全不同。
  • 《大師巨匠》寫就民國大師們的學養與風骨
    另一句深獲我心的話是曾任清華大學校長、臺灣「教育部長」的梅貽琦說過的,大學在大師,不在大廈。大學之可貴,並非在於若干棟雄偉的建築,而是在於有否名賢、有否大師。我生也有幸,對於這兩位大師啟發人生的名言體會極深;且也在求學與服務社會初期,幸遇許多大師,他們的風範、襟懷、膽識確實可以感化人,做我們一生永遠的典範。
  • 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說的是誰
    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說的是誰近些年談論陳寅恪的人不少,但讀過陳寅恪書的人不多,讀得懂的更少。例如,易中天和葛兆光都有文章談論陳寅恪的詩句「最是文人不自由」,但他們對這句詩的理解卻完全反了。他們都以為,陳寅恪這句詩是在自嘆作為文人最不自由。事實上,恰恰相反。陳寅恪這句詩並非自嘆,而是罵人。詩中的「文人」,就是陳寅恪罵的對象。  「文人」是個多義詞。當用來指稱文王等文德之人,無疑是褒義。當用來指稱文字倡優,則多帶貶義。在清代主流社會,有個說法頗為流行:「一為文人,便無足觀。」直到民國時代,此一說法仍未退出歷史舞臺。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協助下正在著書(攝於1957年)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陳寅恪海外留學 18 年,既未獲得學士學位,也沒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名聞遐邇的學者。他享有「蓋世奇才」的美譽,精通近20個國家的語言,在語言學、史學、佛學等多領域都有極 高的造詣。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在三聯書店出版,隨即在知識界掀起了陳寅恪熱潮。2010年,陳寅恪誕生120周年,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三姊妹合寫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出版;2013年,又有張求會《陳寅恪叢考》,張榮明《竺可楨與陳寅恪》,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以及再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及胡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等,陳寅恪熱似乎又再次掀起了高潮。
  • 易中天的看法是這樣的
    對於這個問題,以講三國歷史而走紅的易中天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軍師聯盟》這部電視劇對歷史進程的把握很準確。這部電視劇把曹操和袁紹的對抗定義為庶族、法家和士族、儒家之間的對抗,這一點是正確的,因為當年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得出的也是這個結論。由此可見,這部戲的編劇和導演對那段歷史有很不錯的研究和了解,也保證了整部電視劇沒有偏離歷史證據的高度。
  • 盤點:民國的大師不僅學術造詣深厚,幽默感也是獨一無二!(續)
    什麼是大師?就是學貫中西、才富五車,人人望其項背而不及的人。近現代中國大師,悉數出在民國,當代卻是鮮有了。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國學大師,百年清華四大哲人之一。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是大師畢生追求。陳寅恪執教於中山大學時,講課時校內教授旁聽者常多於學生,陳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