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說的是誰
近些年談論陳寅恪的人不少,但讀過陳寅恪書的人不多,讀得懂的更少。
例如,易中天和葛兆光都有文章談論陳寅恪的詩句「最是文人不自由」,但他們對這句詩的理解卻完全反了。他們都以為,陳寅恪這句詩是在自嘆作為文人最不自由。
事實上,恰恰相反。陳寅恪這句詩並非自嘆,而是罵人。詩中的「文人」,就是陳寅恪罵的對象。
「文人」是個多義詞。當用來指稱文王等文德之人,無疑是褒義。當用來指稱文字倡優,則多帶貶義。在清代主流社會,有個說法頗為流行:「一為文人,便無足觀。」直到民國時代,此一說法仍未退出歷史舞臺。瞿秋白在《多餘的話》裡,就引用了這八個字自懺平生。陳寅恪這句詩中的「文人」二字,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
「最是文人不自由」這一廣為流傳的詩句,見於陳寅恪的《閱報戲作二絕 》 。現將二絕引錄如下:
弦箭文章苦未休,
權門奔走喘吳牛。
自由共道文人筆,
最是文人不自由。
石頭記中劉老老,
水滸傳裡王婆婆。
他日為君作佳傳,
未知真與誰同科。
從詩中「他日為君作佳傳」一句可知,這兩首絕句乃專為某君而作。那麼,這個「君」是誰呢?現在已經有人考出,這個「君」指的是國民黨大佬吳稚暉。
吳稚暉名敬恆,生於江蘇武進。武進古屬吳國,吳稚暉又姓吳,所以,在前一首絕句中,陳寅恪借用「吳牛喘月」的典故,以「吳牛」代指吳稚暉。當然,吳稚暉和典故中的吳牛所喘不同。吳牛是因為常苦於日,誤認月為日,見月而驚喘;吳稚暉則是因為奔走權門而累喘。
後一首絕句中所說的「劉老老」,今多作「劉姥姥」,是吳稚暉平時對自己的戲稱。吳稚暉喜歡插科打諢,喜以《紅樓夢》中的劉姥姥自比。陳寅恪揮起誅心劍,拈出《水滸傳》中的王婆婆與劉姥姥相對,表示:將來給吳稚暉蓋棺定論的話,不知這倆老嫗中的哪一個才是他的「真」面目。言下之意十分清楚,陳寅恪認為,吳稚暉的真面目不是插科打諢的劉姥姥,而是慫恿殺人的王婆婆。
那麼,被陳寅恪比做王婆的吳稚暉慫恿誰殺誰呢?
吳稚暉慫恿蔣介石殺共產黨人。
吳稚暉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力倡清黨,積極反共。陳獨秀之子、共產黨人陳延年的被殺,吳稚暉更是直接扮演了王婆角色。
陳寅恪以學問家為平生志業,不屑以文人自居,不參與政治論爭,「惟有義山超黨見」,但對於吳稚暉這類王婆,則是一律深惡痛絕的。
至於引發陳寅恪詩興的閱報所見「弦箭文章苦未休」一事,或以為係指吳稚暉1929年10月間因有人在《江南晚報》著文斥其收人巨款而忙於文字辯難,未知確否。
吳稚暉以無政府主義者自命,與眾多文人一樣,喜歡寫文章宣講自由。
可是,一個奔走權門、囚於名利、慣寫「弦箭文章」的文人,怎麼可能自由呢?
「最是文人不自由」,是罵「文人」的,不是為「文人」說話的。
陳寅恪的詩意明白得很!
人家明明在罵你,你卻以為人家在為你說話,這是最蠢的;讀不懂人家的書,卻要啃人家的名,這是最賤的。
▲ 《陳寅恪詩集》中《閱報戲作二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