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說的是誰

2021-02-06 書隱廬

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說的是誰

近些年談論陳寅恪的人不少,但讀過陳寅恪書的人不多,讀得懂的更少。

例如,易中天和葛兆光都有文章談論陳寅恪的詩句「最是文人不自由」,但他們對這句詩的理解卻完全反了。他們都以為,陳寅恪這句詩是在自嘆作為文人最不自由。

事實上,恰恰相反。陳寅恪這句詩並非自嘆,而是罵人。詩中的「文人」,就是陳寅恪罵的對象。

  

「文人」是個多義詞。當用來指稱文王等文德之人,無疑是褒義。當用來指稱文字倡優,則多帶貶義。在清代主流社會,有個說法頗為流行:「一為文人,便無足觀。」直到民國時代,此一說法仍未退出歷史舞臺。瞿秋白在《多餘的話》裡,就引用了這八個字自懺平生。陳寅恪這句詩中的「文人」二字,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

  

 「最是文人不自由」這一廣為流傳的詩句,見於陳寅恪的《閱報戲作二絕 》 。現將二絕引錄如下:

 

弦箭文章苦未休,

權門奔走喘吳牛。

自由共道文人筆,

最是文人不自由。

石頭記中劉老老,

水滸傳裡王婆婆。

他日為君作佳傳,

未知真與誰同科。

 

從詩中「他日為君作佳傳」一句可知,這兩首絕句乃專為某君而作。那麼,這個「君」是誰呢?現在已經有人考出,這個「君」指的是國民黨大佬吳稚暉。

吳稚暉名敬恆,生於江蘇武進。武進古屬吳國,吳稚暉又姓吳,所以,在前一首絕句中,陳寅恪借用「吳牛喘月」的典故,以「吳牛」代指吳稚暉。當然,吳稚暉和典故中的吳牛所喘不同。吳牛是因為常苦於日,誤認月為日,見月而驚喘;吳稚暉則是因為奔走權門而累喘。

後一首絕句中所說的「劉老老」,今多作「劉姥姥」,是吳稚暉平時對自己的戲稱。吳稚暉喜歡插科打諢,喜以《紅樓夢》中的劉姥姥自比。陳寅恪揮起誅心劍,拈出《水滸傳》中的王婆婆與劉姥姥相對,表示:將來給吳稚暉蓋棺定論的話,不知這倆老嫗中的哪一個才是他的「真」面目。言下之意十分清楚,陳寅恪認為,吳稚暉的真面目不是插科打諢的劉姥姥,而是慫恿殺人的王婆婆。

那麼,被陳寅恪比做王婆的吳稚暉慫恿誰殺誰呢?

吳稚暉慫恿蔣介石殺共產黨人。

吳稚暉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力倡清黨,積極反共。陳獨秀之子、共產黨人陳延年的被殺,吳稚暉更是直接扮演了王婆角色。

陳寅恪以學問家為平生志業,不屑以文人自居,不參與政治論爭,「惟有義山超黨見」,但對於吳稚暉這類王婆,則是一律深惡痛絕的。

至於引發陳寅恪詩興的閱報所見「弦箭文章苦未休」一事,或以為係指吳稚暉1929年10月間因有人在《江南晚報》著文斥其收人巨款而忙於文字辯難,未知確否。

        

吳稚暉以無政府主義者自命,與眾多文人一樣,喜歡寫文章宣講自由。

可是,一個奔走權門、囚於名利、慣寫「弦箭文章」的文人,怎麼可能自由呢?

「最是文人不自由」,是罵「文人」的,不是為「文人」說話的。

陳寅恪的詩意明白得很!

人家明明在罵你,你卻以為人家在為你說話,這是最蠢的;讀不懂人家的書,卻要啃人家的名,這是最賤的。

《陳寅恪詩集》中《閱報戲作二絕》

相關焦點

  • 懷念陳寅恪先生:最是文人不自由,一代大師獨立之人格何處再求?
    陳寅恪先生在民國的諸多大師中是一個奇特的存在,他的生活與同時代的文人相比顯得極為平淡,他既不像郭沫若先生等人那樣躋身於政治領域,也不似魯迅先生等人那樣是時代當紅的明星。陳寅恪先生與王國維先生一樣,一生布衣裹身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操守和堅持,即便是他們的某些觀點在今天看起來不甚高明,但王國維先生當年的縱身一躍總是令人淚流滿面。「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是陳寅恪先生最為人感念的話語,而他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的誓言,即便是在那個時有動蕩而幾近飄零的年代,他都從來未曾有過半點動搖。
  • 易中天:勸君免談陳寅恪
    溫馨提示:點擊標題下「現代大學周刊」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消息」瀏覽往期文章目錄  一、不該熱的熱了起來  二、事出有因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三、孤傲怪僻之謎  四、人品與氣節  五、自由思想,獨立精神  六、勸君免談陳寅恪  七、最是文人不自由
  • 陳寅恪家族百年浮沉:獨立自由須以生死力爭
    陳方恪、陳寅恪、陳覃恪、陳封可、陳衡恪、陳隆恪都在鏡頭裡,坐在最中間的陳寶箴神色平靜而落寞。拍攝地點已移至江西南昌。一年後,陳寶箴突然去世。他的死至今成謎,一說是病死,一說是慈禧賜死。他去世時,至親子孫都不在身邊,兒子陳三立日夜兼程,從南京趕到南昌奔喪。陳三立是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時最為得力的助手。「三立」之名典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的古訓。
  • 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於他本人來說,誰在臺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他的學問重點在於史學。雖然時局會引導年輕人,但是他堅信文人的純淨可以生存,所以他沒有離開去香港臺灣。即使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他照樣著書立說,只可惜在六十年代全無理智可言的運動下,隨著保護文人的官員一一倒下,最終這位恪守自己學術立場的老人還是在無人道的批鬥中離世。
  • 陳寅恪侄孫陳貽竹向本刊講述:陳寅恪不願做文化偶像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覆》)。他將「獨立與自由」品格更多地歸於一種治學精神。陳寅恪侄孫陳貽竹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總說:「那深厚的學養,我肯定是複製不來的。」陳貽竹的父親陳封懷是陳寅恪長兄陳衡恪次子,陳貽竹稱他「叔公」。陳寅恪在廣州的最後9年,陪伴左右的親人中就有陳貽竹。其實,不僅是做學問,叔公的一言一行,他都有所了解。
  • 中山大學立陳寅恪銅像 紀念其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記者倪黎祥 攝  安放在陳寅恪故居北草坪 是對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紀念 製作過程歷時兩年有餘  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1949年新中國前夕,他任教於嶺南大學。
  • 俞梅蓀 | 五十年風煙往事——從到陳寅恪家拜年說開去
    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民國文人真名士自狷狂:傅斯年在蔣介石面前蹺二郎腿
    民國清華大學四導師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從左到右)文化上的民國熱是否該降溫雖然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民國教育以及文人風骨,卻是一道精神風景線。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民國文人為保護文化命脈,在炮火中南渡西遷;在時局與學術中,追求自己的獨立自由價值。正如陳寅恪在王國維紀念碑文中所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小學課本葉聖陶寫、豐子愷畫1912年,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和教育次長範源濂之間經常辯論。
  • 不生不死最堪傷——陳寅恪與傅斯年結局是一代學人的縮影和素描
    學人請遠客趙元任、楊步偉夫婦一頓精緻的茶點,需要好幾個人省下幾天下午的飯錢,甚至請他倆看歌劇也只買他倆的票,而自己則不進場。當然也有享樂的學生,「玩得亂得不得了」。陳寅恪(立排左二)、章士釗(立排左四)、陳西瀅(立排右四)、傅斯年(立排右二)、何思源(前排右二)但趙元任夫人楊步偉說「孟真和寅恪兩個人,是寧國府大門疥的一封石獅子」。毛子水先生說「在德國,陳寅恪和俞大維是中國留學生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這也說明學在民間的道理,說明民間對陳寅恪『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敬意。近二十年來,官方的學術課題中,倒是還沒有出現過關於陳寅恪研究的專門課題。」學者謝泳說。  發現陳寅恪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自1996年《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出版以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語風行,陳寅恪作為知識分子人格的象徵,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直被知識界與大眾反覆言說。學者易中天甚至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勸君莫談陳寅恪」。對於陳寅恪,我們是否談論得過多?出版是否過於泛濫?  對於近幾年來的出版熱潮,劉東覺得其實不能算是又一次的陳寅恪熱潮。
  • 2020編劇自述:自由共道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
    中國著名編劇蘆葦(代表作品:《霸王別姬》《活著》《圖雅的婚事》等)曾說,編劇是一門手藝活。好電影必然來源於好劇本。很多人都會說,好劇本一定要腦洞大開,寫劇本時一定要各種頭腦風暴妙想天開,要不按常理套路出牌,要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一切如同瘋狂的夢囈,好似大廚掌勺的極樂盛宴。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後來民國歷史看得多了,發現大多數民國時期的文人都逃不脫情感糾紛,這就顯得陳寅恪先生格外清麗脫俗。他不像胡適那樣擁有一堆博士頭銜,他甚至連一張文憑都沒有,卻掌握17國語言,靠著自己的學識受到了當世文人的尊重。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近期讀到《新京報書評周刊》葉勝舟先生文章《陳寅恪逝世50周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猛然才發現今年(2019年)距這位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一位知識分子1969年去世已經整整過去50年,而我寫這篇文章也已是5年前的事,重翻舊作,略作修改,謹以此文紀念陳寅恪先生。
  • 別恭維他了,他都不敢給陳寅恪墓題字
    錢鍾書晚年時,陳寅恪的後人將陳寅恪夫婦的骨灰歸葬於故居杭州,邀請錢鍾書為陳寅恪的墓碑題字。這當然是出於對錢鍾書的尊重和敬意,錢鍾書一開始也欣然應允,但之後他還是婉拒了,原因是他覺得自己的字實在是不過關,在書信上寫寫就好,但可在墓碑上這種鄭重的場合,是駕馭不了的。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陳尚君︱《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文集》的出版,當年是學術界的大事,現在回看,可以說帶動了中國近四十年文史研究的轉型。知道陳寅恪先生,大概是在1972、1973年。最初是看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對陳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太白氏族問題之推測,郭沫若引李白的《上雲樂》詩來加以否定,後來更聽到郭沫若說他大躍進的計劃,是準備用十五年時間,在學問上超過陳寅恪。當時真不知道陳寅恪是何方神聖。
  • 民國大師陳寅恪用日語大罵日本鬼子,日軍首領道歉,被質疑是編造
    所以日本鬼子想要收買當時的中國文人為他們服務替他們講好話,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先生大名鼎鼎,於是上了日本鬼子收買的名單。日軍派人找陳三立和談,陳三立是有骨氣的中國文人,對侵略中國的日本人恨之入骨,堅決拒絕與日本人同流合汙。日本人見陳三立不肯答應,天天派人在他門前等候監視,陳三立見了大怒,讓僕人拿著掃帚把他們趕走。
  • 一代大師陳寅恪: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教授的教授。」「全中國最博學之人。」無數學人對其作了極高的評價。第四位導師聘請誰呢?詩人、歷史學家、清華籌備處主任吳宓推薦:「陳寅恪可擔此任。」校長曹雲祥不知陳寅恪何許人也,便問梁啓超:「陳寅恪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不是博士,又沒著作,這就難了!」梁說:「我梁啓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曹雲祥遂聘陳寅恪為第四位導師。
  • 紀念︱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
    「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陳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自我警醒的信條,也應是後輩追求的理念和努力踐行的方向。鄧教授回憶了父親鄧廣銘與陳先生的交往,然後說,陳先生離去的五十年間,學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先生的懷念與追思構成了知識界群體性的聚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