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立陳寅恪銅像 紀念其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2020-12-11 搜狐網

陳寅恪

銅像製作以一張陳寅恪生前照片(右圖)為藍本。記者倪黎祥 攝

  安放在陳寅恪故居北草坪 是對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紀念 製作過程歷時兩年有餘

  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1949年新中國前夕,他任教於嶺南大學。院校調整時,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陳寅恪移教中山大學。他也在中大度過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曾任湖南巡撫。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本報訊(記者徐靜 通訊員王麗霞、黃愛成)製作歷時兩年,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恪先生銅像昨天在中山大學揭幕,這是中大首座陳寅恪室外銅像,也是對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再次紀念和回望。陳寅恪1949年南下任教嶺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時移教中山大學,在康樂園度過生命的最後二十年。

  陳先生常坐於此思考

  昨天的雕像揭幕儀式,在陳寅恪故居北草坪舉行,銅像也置於此。中大解釋說,銅像安置選擇在此,一是因為陳先生晚年常坐於此,思考問題,二是將銅像置於草地上,更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銅像中,陳寅恪先生身著長袍,端坐於藤椅上,眼神篤靜肅穆傲視前方,左手緊抓藤椅,右手握住拐杖。其實,銅像是以陳寅恪生前在中大所拍攝的一張照片為藍本。

  為求逼真頭像六選一

  看似僅僅是一個不大的銅像,但製作過程卻殊為不易,曾幾易其稿,歷時兩年多時間方才成就最後稿。由於第一稿澆注出來後,效果不是很理想,捐贈者決定銷毀重做。因此,在第二稿的製作過程中,捐贈者專門請來著名畫家韓浪先生、青年雕塑家範安琪進行設計和雕塑,在設計理念中融入雕塑手法,增強視覺效果。

  為使得銅像更加逼真,雕塑家根據陳寅恪不同時期的照片製作了六尊泥塑頭像,專程到中山大學歷史系請當年陳先生的助手和學生胡守為、蔡鴻生兩位教授提意見,兩位教授對陳先生的學術精髓、治學態度等都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兩位教授通過回憶與陳先生的往事,對比五尊頭像,認為各有所長,特別是編號為2號的頭像,比較傳神地表現出陳先生堅毅的性格。

  此後,捐贈者和雕塑家專程赴成都,就六尊頭像再徵求陳先生3個女兒意見,也一致認為2號最能體現陳先生的神韻風採。

  揭幕儀式時間的選擇,也有特定含義。1949年,陳寅恪受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博士之邀,任該校教授,恰是當年的仲春。此時陳寅恪業已雙目失明。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自此他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並在康樂園度過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

  頂尖學者講座紀念陳寅恪

  其實,康樂園的主人中山大學對陳寅恪的紀念之舉多多。2009年10月7日,陳寅恪教授逝世40周年紀念日,陳寅恪故居中山大學「東南區一號」麻金墨屋修繕一新對外開放,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題寫了「陳寅恪故居」的門匾。

  從1953年到1969年,在中大任教的陳寅恪居住於此。

  中大圖書館,特別開設陳寅恪藏書紀念室,並有紀念銅像。在中大歷史系所在的永芳堂和陳寅恪故居也有紀念銅像。歷史系內的銅像後,有「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之句鐫刻於後,選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這是陳寅恪在王國維自溺昆明湖後為王所撰碑銘,這也被認為是對陳氏自己學術精神的概括。

  去年10月份,中山大學還設立「陳寅恪學術講座」,這是該校最頂尖的人文學科學術講座,講座由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承辦,每學年邀請3~4位人文學科的國際頂尖學者擔任講座訪問教授。

相關焦點

  • 陳寅恪家族百年浮沉:獨立自由須以生死力爭
    學問以外,恐怕與他讚譽王國維、自己也力持不失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無關係。曾經失落或即將失落獨立與自由的人們需要借他招魂。實際上在眾多回憶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不同的陳寅恪。有些人著意挖掘他作為歷史研究者在學術史上的意義;另一些以思想、政治、文化的視角,描摹和想像他,將他看作思想史或政治史上的象徵性人物。
  • 俞梅蓀 | 五十年風煙往事——從到陳寅恪家拜年說開去
    「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我在冤獄讀王國維陳寅恪的格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為王國維(1877-1927)紀念碑撰寫的碑銘,兩位大師倡導的學術精神,使我深為感動。可望不可及,迄今為止,只好望洋嘆啊!1929年,陳寅恪撰寫碑銘:「……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
  • 懷念陳寅恪先生:最是文人不自由,一代大師獨立之人格何處再求?
    陳寅恪先生與王國維先生一樣,一生布衣裹身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操守和堅持,即便是他們的某些觀點在今天看起來不甚高明,但王國維先生當年的縱身一躍總是令人淚流滿面。「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是陳寅恪先生最為人感念的話語,而他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的誓言,即便是在那個時有動蕩而幾近飄零的年代,他都從來未曾有過半點動搖。
  • 宗師風範長留康樂園 中大為三豐碑式人物制銅像(組圖)
    80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親創黃埔軍校和中山大學,一文一武。他寄望中山大學「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並留下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時光一轉80年,如今的中山大學已成為中國一流的高等學府,有些領域已衝刺世界前列。回顧歷史,是為了著眼未來。先生精神,已成一座現代大學一以貫之的前行力量。
  • 清華校訓真的如網上所說捨棄後面八字「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最經典的謠言清華大學的16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清華大學自始自終都是8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些無良人士為了譁眾取寵,博得流量造謠說清華取消後面八字,就意味著清華失去獨立和思想,想想也真是可笑之極。
  • 紀念︱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
    陳寅恪先生(1890-1969)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成就極其卓著的史學家,對中古史、佛教史和語言學等領域有著開創性貢獻,對中國現代學術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他生前長期處於學界的中心地位,身後更以其學術精神在學界之外有著儕輩難以企及的影響力,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和史家楷模。
  • 一代大師陳寅恪: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但不管哪一派,誰都敬畏陳寅恪,沒有人敢小瞧。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1927年,王國維沉湖自盡後,陳寅恪為其撰寫碑文時寫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而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陳寅恪畢生之追求。不管是做人,還是治學,若精神不能獨立、思想不能自由,毋寧死耳。
  • 臺中山大學討論拆除孫中山蔣介石銅像
    位於高雄市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其前身是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三校合併改組而成。 1925年孫中山病逝,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紀念中山先生。
  • 致青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先生說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也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最欠缺的東西之一。不要說我們沒有主義,我們奉行的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這看起來是自我是獨立是個性,但終究不是。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現代人所講的個人主義,其實是隨波逐流的「變色龍」主義。
  • 不自由,毋寧死
    1927年的舊曆五月初三,王國維修好遺書,自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乘人力車到頤和園魚藻軒,自沉於昆明湖。兩年後,清華國學院師生募款修建紀念碑紀念王國維,陳寅恪撰寫碑文,中有:「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一句點睛,將王國維為道而殉身的氣節顯露無遺。在王國維的遺書中,其將書籍「託陳吳二先生處理」。這陳是陳寅恪,吳是吳宓。冥冥中天意還是人以群分?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第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李慎之先生認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語言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中國古文中的「獨立」與「自由」與現代語言中的「獨立」與「自由」意義迥不相侔),
  • 中山大學慶80華誕 廣東市局官員1/3出中大(圖)
    人物篇  首任校長見證孫中山遺囑  昨天下午,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紀念室開放暨鄒魯銅像揭幕儀式隆重舉行,在揭幕儀式上,記者見到了鄒魯校長的長子鄒永先生。鄒永先生同他的兄弟姐妹及各自的家人組成了23人的龐大親友團從世界各地專程趕回祖國,慶祝中山大學80周年校慶。
  • 中大視野 你不知道的中山大學,百度知道.
    ⑦中大的氣氛很自由寬鬆,充分相信學生的自我成長能力,不像北方的一些學校要早自習晚自修。但這絕不意味著輕鬆,比如如果你不幸進了中山醫,你就會很慘,比高三生活有之而無不及。 ⑧中大的校園很美,這裡的樹365天都在長新的葉子……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這也說明學在民間的道理,說明民間對陳寅恪『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敬意。近二十年來,官方的學術課題中,倒是還沒有出現過關於陳寅恪研究的專門課題。」學者謝泳說。  發現陳寅恪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自1996年《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出版以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語風行,陳寅恪作為知識分子人格的象徵,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直被知識界與大眾反覆言說。學者易中天甚至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勸君莫談陳寅恪」。對於陳寅恪,我們是否談論得過多?出版是否過於泛濫?  對於近幾年來的出版熱潮,劉東覺得其實不能算是又一次的陳寅恪熱潮。
  • 易中天:勸君免談陳寅恪
    答案也許就在汪籛筆錄的《對科學院的答覆》裡面。在這篇自述中,陳寅恪說:「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這其實也是陳寅恪的一貫思想。因
  • 臺中山大學蔣介石銅像被拆 學生調侃「老蔣轉學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臺灣各地的蔣介石銅像接連出事,繼臺北中正紀念堂蔣銅像20日遭潑漆「染紅」後,臺灣中山大學內的蔣介石銅像22日也被拆除。臺媒稱,有該校學子眼見蔣銅像的遭遇,對此調侃:「老蔣轉學了?」「老孫,怎麼只剩你一個啊?小蔣呢?」
  • 陳寅恪侄孫陳貽竹向本刊講述:陳寅恪不願做文化偶像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載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27年王國維投湖自盡,眾說紛紜中,陳寅恪在故友的紀念碑上留下這句話,他以「獨立之精神」與「自由之思想」讚譽這位大師。20多年後,雙目已盲的陳寅恪解釋了碑文的內容:「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
  • 不生不死最堪傷——陳寅恪與傅斯年結局是一代學人的縮影和素描
    陳寅恪(立排左二)、章士釗(立排左四)、陳西瀅(立排右四)、傅斯年(立排右二)、何思源(前排右二)但趙元任夫人楊步偉說「孟真和寅恪兩個人,是寧國府大門疥的一封石獅子」。毛子水先生說「在德國,陳寅恪和俞大維是中國留學生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 大學需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反正各種不同思想的人他都請進來,不管你的信仰、你的學術方向是什麼,蔡元培先生統統尊重。他覺得大學就是要百家爭鳴才能夠得以發展,沒有學術自由的大學是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的。大學的思想要多元化,要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不是讓學生要成為什麼政治階級的人,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獨立的人。
  • 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圖:王國維和陳寅恪其研究的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先生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三十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