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需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2020-12-16 教育中國說

看完了《先生》這部十集的紀錄片, 這一部紀錄片描寫的是近代以來對中國教育事業貢獻很大的人物。十集裡面每一集都講到了一個先生的故事,每一個先生的故事都足以讓人敬佩。在那樣一個年代裡面追逐自己的教育夢想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個描述讓我的印象深刻。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可以說沒有蔡元培先生的貢獻就沒有北京大學的今天,北京大學的成立是在戊戌變法時期,那時候的光緒皇帝支持變法成立了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後變法失敗,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經過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以後到了民國時期學校才慢慢安定了下來。

在蔡元培先生沒來到北京大學當校長之前,北大是一個極具官僚風氣的學校,學校根本不是研究學問的地方,成了學生放縱慾望的 地方。蔡元培先生到了北大當校長以後進行了改革,其中有一點就是招攬了各類人才來進行教學,既有堅持中國傳統的守舊派,也有主張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也有主張資產階級的教授。反正各種不同思想的人他都請進來,不管你的信仰、你的學術方向是什麼,蔡元培先生統統尊重。他覺得大學就是要百家爭鳴才能夠得以發展,沒有學術自由的大學是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的。大學的思想要多元化,要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不是讓學生要成為什麼政治階級的人,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獨立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故事,柏拉圖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有一幅畫畫了柏拉圖和老師兩個人在爭論得面紅耳赤的畫面,師徒為了追求真理的探討是一種精神。沒有一個人是權威的存在,我愛自己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教育需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教育不能夠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精神的話,這個教育就是不成功的。中國學校邀請人做報告的話都是社會的名流,但美國學校邀請做報告的什麼職業的都有,三教九流的都是在學校做報告的對象這可以看出我們缺乏的就是自由的思想,思想局限住了,我們長大了的夢想千篇一律的不是當科學家就是太空人,又有誰想過長大當清潔工的呢!告訴你外國人就有,你問小孩子一大推職業。

教育是培養獨立人格,給其自由思想的土壤。

相關焦點

  • 致青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先生說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也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最欠缺的東西之一。不要說我們沒有主義,我們奉行的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這看起來是自我是獨立是個性,但終究不是。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現代人所講的個人主義,其實是隨波逐流的「變色龍」主義。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島二中模擬聯合協會
    十一年來,始終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取得輝煌成績。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創造
    —自治區孟凡群信息技術及科技創新能手培養工作室舉行線上講座    「真真正正的教育,就是要培養明智的心靈,既不受自心之蔽
  • 中山大學立陳寅恪銅像 紀念其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記者倪黎祥 攝  安放在陳寅恪故居北草坪 是對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紀念 製作過程歷時兩年有餘  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1949年新中國前夕,他任教於嶺南大學。
  • 獨立之思考,自由之思想,健康之人格
    獨立之思考,自由之思想,健康之人格——清華大學1982級校友徐長軍訪談紀實  徐長軍,清華大學數學系1982級校友。現為郎新公司總裁。但他同時指出,在大學裡面學習的視野不能夠太狹隘了。在大學要多多涉獵各方面的書,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邏輯的、美學的,都要讀一讀。  為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徐學長當年選修了很多經管、歷史、自動化方面的課程,甚至還跑到北大去聽幾門社會學等人文類課程。  清華印記  七年半的清華生活,在徐長軍學長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 考研捷報 | 戢海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初入大學,戢海峰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曾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對於中文系諸多陌生的課程,他似乎處於一種「被安排」的狀態,「課程怎麼要求,老師上課怎麼講,我就怎麼學。」雖然積極報名參加院學生會、社團協會等,但並沒有真正明確的目的,只是想嘗試一些新鮮的東西。他的改變,似乎是從大二在柏舟文學社的經歷而開始的。戢海峰大二任柏舟文學社社長。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至少,依我個人的意見講,這件事情比培植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事情要有價值得多;因為這是人類精神修養的一種最高貴的表現。」   這,也就是馮友蘭在碑文中所提出的第三個「可紀念者」——西南聯大不僅樹立了「學術自由」的精神,而且具有著「民主堡壘」的稱號;這裡的人們不會隨千夫之「諾諾」,只會作一士之「諤諤」。
  • 柯華慶 理性之思想 自主之精神 ( 下篇 )
    公共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業餘性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是獨立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應該將其獨立精神放在獨立於利益和成見或群眾的喜好之上,以邏輯和實證為立論之本,建立起知識論的根基。然而獨立精神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
  • 中國大學精神批判之四
    這一實用理性並不會在1840年突然消失,事實上反而可能在危機刺激下變相地復興。因此陳獨秀反傳統的激烈話語並不能等於他真正完成了「話語方式」的轉換,也就是說,反傳統的思想在哲學上也許恰恰是傳統的。與此相關,第二、西方衝擊的被迫適應。
  • 中國現代學人中的第一流人物:做到了志不可奪,獨立自由之意志不可動搖
    兩年後,與王氣類相投的陳寅恪,受命撰寫《王觀堂紀念碑銘》,其中的經典名句是:「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又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清華校訓真的如網上所說捨棄後面八字「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最經典的謠言清華大學的16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清華大學自始自終都是8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些無良人士為了譁眾取寵,博得流量造謠說清華取消後面八字,就意味著清華失去獨立和思想,想想也真是可笑之極。
  • 大學要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但絕對不是否定事實
    大學,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應該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很多人都熟悉的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認為,大學應該「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 堅持「獨立之精神,約束之自由」的安徽學霸李瑾文,告訴你文科學習方法
    獨立之精神,約束之自由作家梁曉聲說,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和為他人而著想的善良。我想,這亦是適用於人生任何階段的箴言。2020疫情肆虐,作為高考生的我們,有不少就此被打倒,再也難以達到過去的輝煌。
  • 大學不能丟了獨立的靈魂
    (中新網2月1日)  大學要有獨特的靈魂,也就是說,大學不僅要有靈魂,而且要獨特。哈佛的校訓是,讓你與柏拉圖為友,讓你與亞里斯多德為友,重要的,讓你與真理為友,這就是哈佛的精神;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學的校訓是「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早稻田大學則是: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校訓顯示出這些世界知名大學的獨特靈魂。
  • 懷念陳寅恪先生:最是文人不自由,一代大師獨立之人格何處再求?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是陳寅恪先生最為人感念的話語,而他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的誓言,即便是在那個時有動蕩而幾近飄零的年代,他都從來未曾有過半點動搖。「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親朋」這句平平淡淡的話是先生一生的寫照,也是直到今天我們仍舊懷念他的原因,「最是文人不自由」,那麼似先生這般的大師再去何處尋求?
  • 哲學所能給予的自由 海德堡大學:一個思辯之地
    哲學所能給予的自由 海德堡大學:一個思辯之地 2011-09-14 11:35 作者:苗煒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科學網—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培養有自主獨立精神的國民
    社會的各個層面都需要危機管理,面對緊急關頭能夠妥善處理的人才。這非常吻合早稻田大學一直以來努力培養強有力的領導型人才的治學之道。 深圳特區報:早稻田大學為日本社會乃至亞洲、全球培養了很多人才。能夠吸引和培養出這麼多優秀人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鐮田薰:早稻田大學迄今為止培養出許多在各個領域發揮領導作用的人才。
  • 《火光之色》:愛、自由獨立、理想是喚醒內心的最大驅動力
    雷昂思:獨立、自由的渴望讓她看到人性的弱點,戰勝弱點,就要奮起反抗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①金錢面前的雷昂絲迷失自我,想要上流社會的生活使她逐漸陷入男權的沼澤之地無法自拔雷昂絲本是瑪德萊娜的伴婦,在瑪德萊娜沒有精神崩潰之時其實她並未多麼壞,但是金錢的誘惑在那個時代著實誘人
  • 什麼是洪堡的大學思想
    在洪堡看來,對於純科學活動,「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9]在大學之中,「寂寞和自由…為支配性原則。」[10]洪堡雖然強調寂寞對大學的重要性,但對寂寞的含義並未作明確的說明。從他的論述來看,他所謂的寂寞似包含以下三層含義:(1)大學應獨立於國家的政府管理系統,用洪堡的話來說,即「獨立於一切國家的組織形式」[11]。
  • 波士頓筆記:在生活與文字中追尋自由與精神獨立
    [摘要]然而,羅得島的自由則不同,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且正是因為政教分離的原則,才實現了真正的宗教自由與思想自由。實際上,清教徒起初也是先去荷蘭躲避宗教迫害、尋求自由的。之後,他們又認為荷蘭過於自由和墮落了,於是,乘「五月花」號來到新英格蘭。1630年,波士頓的創建者約翰·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帶著一批清教徒乘坐「阿貝拉」號橫渡大西洋。在即將到達新英格蘭的時候,溫斯羅普布道時提出這些人的理想:建立一座理想的「山巔之城」。這座山巔之城即後來的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