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先生》這部十集的紀錄片, 這一部紀錄片描寫的是近代以來對中國教育事業貢獻很大的人物。十集裡面每一集都講到了一個先生的故事,每一個先生的故事都足以讓人敬佩。在那樣一個年代裡面追逐自己的教育夢想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個描述讓我的印象深刻。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可以說沒有蔡元培先生的貢獻就沒有北京大學的今天,北京大學的成立是在戊戌變法時期,那時候的光緒皇帝支持變法成立了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後變法失敗,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經過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以後到了民國時期學校才慢慢安定了下來。
在蔡元培先生沒來到北京大學當校長之前,北大是一個極具官僚風氣的學校,學校根本不是研究學問的地方,成了學生放縱慾望的 地方。蔡元培先生到了北大當校長以後進行了改革,其中有一點就是招攬了各類人才來進行教學,既有堅持中國傳統的守舊派,也有主張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也有主張資產階級的教授。反正各種不同思想的人他都請進來,不管你的信仰、你的學術方向是什麼,蔡元培先生統統尊重。他覺得大學就是要百家爭鳴才能夠得以發展,沒有學術自由的大學是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的。大學的思想要多元化,要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不是讓學生要成為什麼政治階級的人,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獨立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故事,柏拉圖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有一幅畫畫了柏拉圖和老師兩個人在爭論得面紅耳赤的畫面,師徒為了追求真理的探討是一種精神。沒有一個人是權威的存在,我愛自己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教育需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教育不能夠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精神的話,這個教育就是不成功的。中國學校邀請人做報告的話都是社會的名流,但美國學校邀請做報告的什麼職業的都有,三教九流的都是在學校做報告的對象這可以看出我們缺乏的就是自由的思想,思想局限住了,我們長大了的夢想千篇一律的不是當科學家就是太空人,又有誰想過長大當清潔工的呢!告訴你外國人就有,你問小孩子一大推職業。
教育是培養獨立人格,給其自由思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