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慶80華誕 廣東市局官員1/3出中大(圖)

2020-12-25 搜狐網
  

  中山大學今日喜慶80華誕 孫中山真跡葉挺睡床等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上午隆重舉行慶典 校慶之際孫中山「博愛」真跡葉挺睡床等一批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本版撰文/時報記者 薛冰 實習生 鄒僑尉 通訊員 何曉鍾 黃銳 本版攝影/時報記者 巢曉

  今日,華南著名學府中山大學迎來建校八十周年。從珠江之畔到南海之濱,中山大學4個校區的近6萬名師生都沉浸在校慶的喜慶之中。上午,中山大學將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隆重的校慶慶典,共憶中大80年的風雨歲月。

  文物篇

  葉挺將軍一張床輾轉南北

  在中山大學校慶之際由各地校友捐贈的2000多件珍貴文物隨著中大醫學博物館揭幕,一一展現在市民面前。

  昨日,在北校區醫學博物館,記者看到,這裡珍藏有18世紀博濟醫院的地界石碑,石碑上「博濟醫院」四個字仍依稀可辨;在零碎的小件中,有張大床和一個床頭櫃格外惹人注目。據了解,這是葉挺將軍使用的東西,後來,著名醫學教育家、原中山醫學院院長柯麟先生一直用到去世,它們曾跟著柯老輾轉香港、澳門、廣州、北京。據中山大學醫學院的老師介紹柯老在大革命前就加入了共產黨,與葉挺、葉劍英跑到上海,3個人同住一處,共用過一張床,後3人分赴各地繼續革命。分手的時候,葉挺將軍對柯老說,今後不知還能不能見面,請把這張大床保管好,等下次見面時再歸還。後來,柯老就一直信守諾言,珍藏著這張大床,直到去世。

  孫中山「博愛」真跡首現

  在眾多字畫中,落款為「孫文」的「博愛」字幅特別突出,這幅墨寶是孫中山先生親手題贈楊熙績字少炯的手書。字幅上面並沒有題書日期,不少人認為是中山先生的即興之作。

  今年6月,一直關心母校發展的中大65級校友楊祚強先生在得知學校要在慶祝80周年建校之際舉辦書畫展覽後,馬上致信母校,表示願意把這幅珍藏的孫中山先生題贈其祖父楊熙績先生的手書提供給母校展出。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山先生留下「博愛」給祖父,現在把它捐出參展,不僅表達他們一家對中大視如血緣的情感,更能身體力行先生的「博愛」,不辜負先祖的期望。

  釘螺分布圖控制全國疫情

  在醫學博物館中,一份「六泊草塘釘螺繁殖區地形模型」引起了參觀者的濃厚興趣。據介紹,這個模型繪製的是解放初期廣東四會地區的釘螺分布情況。解放初期,血吸蟲病在我國南方地區蔓延,廣東是當時疫情十分嚴重的一個地區。陳心陶教授當時在中山大學任教,是當時著名的寄生蟲研究專家。為了早日研究出防治血吸蟲病的方法,他不畏艱險,帶領學生深入到廣東省疫情最嚴重的四會疫區調研。在長時間的調研中,陳心陶教授根據釘螺的分布繪製出了一份釘螺繁殖區地形圖,並提出了「要滅血吸蟲病首先要滅釘螺,要滅釘螺又必須先想辦法消滅釘螺賴以生存的積水環境」的治理血吸蟲病的方法。根據陳心陶教授繪製的釘螺繁殖區域圖,四會地區的血吸蟲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後來,國家把陳心陶教授的方法推廣到全國其他血吸蟲病疫區,最終贏得了全國控制血吸蟲病的勝利。

  人物篇

  首任校長見證孫中山遺囑

  昨天下午,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紀念室開放暨鄒魯銅像揭幕儀式隆重舉行,在揭幕儀式上,記者見到了鄒魯校長的長子鄒永先生。鄒永先生同他的兄弟姐妹及各自的家人組成了23人的龐大親友團從世界各地專程趕回祖國,慶祝中山大學80周年校慶。在短暫的揭幕儀式之後,記者採訪了鄒永老人。鄒老告訴記者,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在身邊,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曾經兩次為孫中山先生作遺囑見證人。鄒老指著一幅「總理遺訓」的老照片告訴記者,孫中山先生晚年曾經立過兩份遺囑,一份是給其家人的,見證人有政府官員和宋慶齡、宋藹齡等。另一份遺囑則是孫先生寫給他的夫人宋慶齡的,這份遺囑只有4個見證人,父親鄒魯就是其中一人。

  陳寅恪失明授課學生叫好

  提到中山大學,人們無不想到被譽為一代史學宗師的陳寅恪教授,《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名著均是他的巨著。這個學識淵博的大師在教授學生時可謂一絲不苟。據學生們回憶,陳教授早年雙目失明,在這樣的的情況下,他仍為中大歷史系高年級學生講授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課程。講課的內容應當是早已滾瓜爛熟,在課堂上講得毫不費力並且絕對不會出錯。上課前,他會吩咐助手黃萱把某書某頁某條及他寫過的有關文章找出來或者抄錄出來,交給學校油印或列印,以便上課時發給學生。由於他行動不便,學校便讓學生到他家聽課,他住的中大宿舍(現東南區1號)樓上的走廊便成了課室。陳寅恪講課的效果早已為人所共知,聽過課的學生無不拍手叫好。

  99歲大鐘樓迎來魯迅加盟

  講到大鐘樓應當講到中山大學的歷史。中山大學之基礎是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和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3年,由孫中山先生倡導,這三間學校合併為廣東大學,1924年孫任命鄒魯為校長。在孫中山逝世後的1926年,為了紀念孫中山才特意將學校更名「中山大學」。在那個時代,中大在短短的時間內聲名鵲起,首先是因人而聞:成仿吾,郭沫若,馮友蘭,陳寅恪……無數名人在此講學使得中山大學蜚聲海內外。而大鐘樓,則因魯迅1927年的加盟而備受注目。然而這座在中國近代史上顯赫的名建築,至今連它的真名實姓也不再能加以稽考。大鐘樓高連塔頂共五層,四面大鐘如今已經壞掉,只剩正面一個鍾殼。現在鐘樓西側的二樓就是當時魯迅先生任中大文學系主任時的工作室兼臥室。

  現實篇

  廣東市局以上官員1/3出中大

  中山大學建校80年來,培養了遍布海內外的校友近12萬人,當中不乏各行各業精英。僅廣東省內各市以上政府部門的政界要人,就有1/3來自中大,現任省長黃華華、前省長盧瑞華、省政協主席陳紹基、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等均在其列。僅廣東省直及地市省管幹部中,中大校友就有270多人,擔任其它重要職務的校友更是數不勝數。

  中大校友中同時不乏傑出的學者,如楊遵儀、蒲蟄龍、陳國達、計亮年、李紹珍等一批「兩院」院士;在體育界也是人才輩出,如奧運會跳水冠軍孫淑偉、跳水世界冠軍餘卓成、著名花樣遊泳選手李園園、前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教練蘇永舜、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許銀川等。

  編輯點評

  為中大「象牙塔」精神喝彩

  臥槽馬

  我國著名高等學府中山大學今天迎來80華誕。筆者在為這所名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超凡的魅力傾倒的同時,也一直在想,名校之所以有名,大學之所以有魅力,原因何在?在看到該校黃達人校長的教育理念時,筆者覺得找到了答案。黃校長認為:中山大學首先是「象牙塔」,然後才是「社會發動機」,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無論何時,中大人都要保持「象牙塔」的氣質。

  這真是非常冷靜非常有遠見的高論,尤其是把這番話放在大學精神日益稀薄,高等教育日漸功利浮躁的現實環境中,就更是顯得寶貴,充滿勇氣和責任心。「象牙塔」精神是什麼?就是一種把追求真理、真知放在第一位,看淡名、利、官等一切外在東西的精神,就是甘於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孤獨,把學術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等一大批老一輩中大學者身上曾經熠熠生輝,薪火不絕至今。這是中大之所以成為中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學精神的精髓所在。

  「象牙塔」精神為何有如此價值?因為它是保持學者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根本保證。而這正是以求真知為目的的學術事業的必然要求。總是跟風跟潮流,可以出專家、專才,但不可能出大師。而對於一所有追求的大學來說,需要一大批專家、專才,更需要大師、大家。他們不僅是維持一所學校學術精神的根本,也是關係到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否為人類的文明做貢獻,在世界文明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根本。

  正是從這些方面來說,筆者非常讚賞黃達人校長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大學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在高校構築一塊學者的精神聖地。不僅求一時之長短,也求萬年之根基。事實上,這種理念的意義重大不僅是對中大,對廣東也一樣。經濟實力雄踞全國前列的廣東,也需要有這樣一個精神的聖地,成為理論創新的源泉,將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喜迎80華誕
    本報廣州11月12日電(記者林潔 實習生王丹陽)偉人手創,山高水長,中山大學今天喜迎80華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國務委員陳至立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出席慶典並講話。
  • 中大迎新 你見過這樣的中山大學校徽嗎?
    那今天我們就來一探校徽的秘密!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大鐘樓現址是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大舊址,也是國民黨一大召開的地方。解放前,中大宣揚自己是「國父演講三民主義的地方」便是大鐘樓。魯迅就教中大時就住在大鐘樓上。1930年代中大從市內遷到東郊石牌,50年代又從石牌遷來康樂園,現代中大人已經漸漸疏遠了大鐘樓,以至於有人錯把康樂園中的大鐘樓誤當作校徽上的。
  • 中山大學校長:讓中大「追上」廣東經濟地位
    ●我們正在拼搏趕超,要讓中山大學(微博)的地位和廣東的經濟地位相匹配。在中大內部,大家自有一股精神。  ——許寧生  40年前,當年僅24歲的畢業生許寧生從中山大學物理系奔赴英國進行深造時,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將在本世紀首個十年的最後一個月就任母校的校長。
  • 中山圖書館九十華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致信祝賀  本報訊 (記者成因通訊員歐小波)昨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在斜風細雨中熱鬧地度過了90華誕。  地方文獻最有特色  要查詢廣東地方掌故,中圖有最豐富的廣東地方文獻資料。目前中圖有地方文獻9萬多種,30餘萬冊。其中廣東新舊方志近2600種,新舊族譜近900種,還有孫中山文獻、南海諸島和海南島、華僑資料、金石、輿圖等專藏。  開發地方文獻,集結資料資料庫,方便讀者檢索是中圖的一個傳統。
  • 廣東的中山大學,憑什麼就你不改名?
    圖/中大官網 五校共用一名的時間其實非常短,五所「中大」在歷史的洪流中曾短暫交匯,此後就奔向各自迥異的命運,如今的發展也大不相同。 俗話說,相遇是緣,相識是份。1924年,孫中山親自創立國立廣東大學,由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學校和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翌年,孫中山逝世,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表紀念。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全國有四所大學為了表彰先生對革命的貢獻,決定加入「中山大學」豪華套餐。
  • 中山大學八十年輕更有為
    舊歲月傳播獨立自由奉獻社會 新世紀追求務實開放服務社會本報記者 樊克寧 莫豔民  11月12日,由偉人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山大學迎來建校80周年。  走過80年曆程的中山大學,在滄桑歲月中成熟為國內一流的著名高等學府。
  • 中山大學輝煌80年:堅守「象牙塔」氣質的大學人
    中山大學提出:基礎研究領域應與社會保持距離,要始終將目光瞄準國際最先進最前沿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樊克寧 莫豔民 區健妍 通訊員 李漢榮 何曉鍾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闕道華 陳國侯 恕望 黃偉江 實習生 倪黎祥  中山大學80歲了,但它不是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它所煥發出來的年輕和朝氣,同所在的地理位置保持著高度一致———在祖國南方,
  • 中山大學又挖出古墓了!中大考古系可以在校實操了
    ,一條有關中山大學挖到古墓的消息頓時在朋友圈裡炸開了鍋!幾位考古人員正在測量墓穴大小,標記隨葬品數量和位置,繪製墓穴的平面圖。@iBingo:中山大學可以開設古文物學了,現場上課。@SEA悟奇:如果連宿舍樓底下也是漢代古墓,是文物重要還是宿舍樓重要?其實,這不是頭一次在中大發現古墓的了。早在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報》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內發現一處西漢時代墓葬。
  • 珠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山大學贈送校訓石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李延保接受珠海電視臺記者專訪  南方網訊 值中山大學八十年華誕之際,珠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大贈送校訓石為賀。  珠海校區校訓石揭幕儀式於11月11日下午在教學實驗大樓廣場舉行,中大黨委書記李延保教授,副校長徐遠通教授、喻世友教授,珠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曉東同志出席了揭幕儀式,並一同為校訓揭幕。  中大大學校訓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孫中山先生在創辦中大之初錄用《禮記·中庸》親筆題寫的。
  • 廣東中山大學將與香港交換學生
    人民網香港11月12日電 廣東中山大學目前正與香港數間大學商談,希望以「2﹢2」的模式,共同培養本科生。在這個模式下,中山大學的本科生可以自費形式、首兩年和後兩年分別在內地和香港就讀,汲取兩地所長,中山大學預期最快明年招生。
  • 中大視野 你不知道的中山大學,百度知道.
    被錄取後對中大生活充滿了期待?時隔了大半年的時間,小編成為了中大的資訊人。搜索對小編來說可是家常便飯啊!當我再次在百度知道上搜素「中山大學「時,看到了這些畫面……有些小編都不知道呢! 首先,在百度知道上打出「中山大學「四個字,我看到的都是跟中大醫院有關的條目,可見咱們的醫學到底是有多出名呀!生病都找中山大學附屬醫院!
  • 對話傅高義之子:40年前曾隨父親住進中大,並走訪廣東各地
    Vogel)向南都記者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曾隨父親到訪廣州,旅居中山大學,並前往廣東各地進行田野調查——這些調查後來匯集成為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部書《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受訪者供圖。&nbsp&nbsp&nbsp&nbsp傅高義2013年接受南都專訪回顧自己與廣東的緣分,將自己研究路徑的選擇與所獲成果歸結於「運氣特別好」。而史蒂芬·沃格爾在為其父撰寫的訃告中形容,傅高義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學者,擁有無窮的勇氣與孩童般的熱情。
  • 中大「探海」近百年,「中山大學」號如何繼續乘風破浪?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圖/學校供圖8月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作為一所毗鄰南海的「雙一流」綜合性高校,中大發展海洋科學、培養海洋人才、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的初心、決心不變,將以「中山大學」號為平臺和載體,加強與國內各涉海兄弟單位的交流與合作,為國家走向深海遠洋貢獻力量
  • 中大「探海」近百年,「中山大學」號如何繼續乘風破浪?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圖/學校供圖8月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底進行試航,預計2021年初交付使用。
  • 2019廣東考生考中山大學要多少分 文科理科錄取分數線
    2019廣東考生考中山大學要多少分排名多少 錄取分數線  2019年廣東高考成績和分數線已經出來了,關於考生們關注的廣東學子要考中山大學需要多少分?我們一起來看看。  2018年廣東省本科批分數線:文科443分、理科336分;優先投檔分數線:文科550分,理科500份,而中山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是文科:612分、理科:607分,文科比本科批錄取分數高出169分,理科高出271分;文科比優先投檔分數線高出62分,理科高出107分。
  • 中山大學95周年校慶晚會舉行,4個篇章回首近百年辦學史
    文/圖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通訊員 郝俊 趙現廷 李勁峰 陳詩詩實習生張穎視頻/金羊網記者 鄭紫薇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95周年的紀念日。當晚,中大在廣州校區南校園新落成的體育館裡舉行95周年校慶晚會,同時在廣州校區東校園體育館、珠海校區體育館設直播分會場。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校長羅俊等校領導、老領導、師生員工以及往屆校友一起觀看了晚會,共慶學校95歲生日。回首百年中大,一路走來,壯懷激烈,成果斐然,新時期的中大,正整裝待發,奮進一流。
  • 2016年中山大學廣東招生人數一覽
    2016年中山大學廣東招生人數一覽  昨日,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舉行校園開放日,吸引不少考生和家長諮詢。中大今年計劃內地招生7730人,其中在廣東招3542人。備受關注的綜合評價考核,將採取小組面試形式,5個專家組成一個專家組,同時面試7位考生,題目為開放性的話題。  中大開放日還吸引省內外數十所高校參與,記者獲悉,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省外高校今年均增加在廣東招生計劃。
  • 廣東中山大學南校區擬改增建25處建築
    原標題:中大南校區擬改增建25處建築   記者昨日從中山大學獲悉,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12月12日對中山大學南校區的新規劃公示。根據規劃,中山大學擬新建博物館、科技樓、遊泳館,改建或增加的建築數量達到25處。在劃撥給中大的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怡樂路地塊,還將建設高層住宅樓,並擬與校內部分住宅地塊進行調遷。
  • 「慶華誕啟航奮進,逐夢想研路有你」2019年研究生迎新晚會
    由廣州醫科大學研究生院主辦,研究生會承辦的「慶華誕啟航奮進,逐夢想研路有你」2019年研究生迎新晚會,於10月31日晚在我校番禺校區禮堂隆重舉行。此外,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美術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及研究生會代表和我校各二級學院的學生會代表,也應邀出席了此次晚會。晚上七點整,禮堂的鐘聲響起,抓住10月的小尾巴,我們終於迎來了迎新晚會的正式開幕。
  • 霍英東投資建中山大學體育館 助學育英才(圖)
    在中山大學美麗的東校區,有一座現代化的體育建築群,被命名為「中國大學生體育訓練中心」,而它的另一個名字則是:「英東體育館。」  在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霍英東學術交流中心」建成時,特別用「霍英東」三字表彰其對家鄉教育事業的赤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