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今日喜慶80華誕 孫中山真跡葉挺睡床等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上午隆重舉行慶典 校慶之際孫中山「博愛」真跡葉挺睡床等一批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本版撰文/時報記者 薛冰 實習生 鄒僑尉 通訊員 何曉鍾 黃銳 本版攝影/時報記者 巢曉
今日,華南著名學府中山大學迎來建校八十周年。從珠江之畔到南海之濱,中山大學4個校區的近6萬名師生都沉浸在校慶的喜慶之中。上午,中山大學將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隆重的校慶慶典,共憶中大80年的風雨歲月。
文物篇
葉挺將軍一張床輾轉南北
在中山大學校慶之際由各地校友捐贈的2000多件珍貴文物隨著中大醫學博物館揭幕,一一展現在市民面前。
昨日,在北校區醫學博物館,記者看到,這裡珍藏有18世紀博濟醫院的地界石碑,石碑上「博濟醫院」四個字仍依稀可辨;在零碎的小件中,有張大床和一個床頭櫃格外惹人注目。據了解,這是葉挺將軍使用的東西,後來,著名醫學教育家、原中山醫學院院長柯麟先生一直用到去世,它們曾跟著柯老輾轉香港、澳門、廣州、北京。據中山大學醫學院的老師介紹柯老在大革命前就加入了共產黨,與葉挺、葉劍英跑到上海,3個人同住一處,共用過一張床,後3人分赴各地繼續革命。分手的時候,葉挺將軍對柯老說,今後不知還能不能見面,請把這張大床保管好,等下次見面時再歸還。後來,柯老就一直信守諾言,珍藏著這張大床,直到去世。
孫中山「博愛」真跡首現
在眾多字畫中,落款為「孫文」的「博愛」字幅特別突出,這幅墨寶是孫中山先生親手題贈楊熙績字少炯的手書。字幅上面並沒有題書日期,不少人認為是中山先生的即興之作。
今年6月,一直關心母校發展的中大65級校友楊祚強先生在得知學校要在慶祝80周年建校之際舉辦書畫展覽後,馬上致信母校,表示願意把這幅珍藏的孫中山先生題贈其祖父楊熙績先生的手書提供給母校展出。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山先生留下「博愛」給祖父,現在把它捐出參展,不僅表達他們一家對中大視如血緣的情感,更能身體力行先生的「博愛」,不辜負先祖的期望。
釘螺分布圖控制全國疫情
在醫學博物館中,一份「六泊草塘釘螺繁殖區地形模型」引起了參觀者的濃厚興趣。據介紹,這個模型繪製的是解放初期廣東四會地區的釘螺分布情況。解放初期,血吸蟲病在我國南方地區蔓延,廣東是當時疫情十分嚴重的一個地區。陳心陶教授當時在中山大學任教,是當時著名的寄生蟲研究專家。為了早日研究出防治血吸蟲病的方法,他不畏艱險,帶領學生深入到廣東省疫情最嚴重的四會疫區調研。在長時間的調研中,陳心陶教授根據釘螺的分布繪製出了一份釘螺繁殖區地形圖,並提出了「要滅血吸蟲病首先要滅釘螺,要滅釘螺又必須先想辦法消滅釘螺賴以生存的積水環境」的治理血吸蟲病的方法。根據陳心陶教授繪製的釘螺繁殖區域圖,四會地區的血吸蟲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後來,國家把陳心陶教授的方法推廣到全國其他血吸蟲病疫區,最終贏得了全國控制血吸蟲病的勝利。
人物篇
首任校長見證孫中山遺囑
昨天下午,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紀念室開放暨鄒魯銅像揭幕儀式隆重舉行,在揭幕儀式上,記者見到了鄒魯校長的長子鄒永先生。鄒永先生同他的兄弟姐妹及各自的家人組成了23人的龐大親友團從世界各地專程趕回祖國,慶祝中山大學80周年校慶。在短暫的揭幕儀式之後,記者採訪了鄒永老人。鄒老告訴記者,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在身邊,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曾經兩次為孫中山先生作遺囑見證人。鄒老指著一幅「總理遺訓」的老照片告訴記者,孫中山先生晚年曾經立過兩份遺囑,一份是給其家人的,見證人有政府官員和宋慶齡、宋藹齡等。另一份遺囑則是孫先生寫給他的夫人宋慶齡的,這份遺囑只有4個見證人,父親鄒魯就是其中一人。
陳寅恪失明授課學生叫好
提到中山大學,人們無不想到被譽為一代史學宗師的陳寅恪教授,《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名著均是他的巨著。這個學識淵博的大師在教授學生時可謂一絲不苟。據學生們回憶,陳教授早年雙目失明,在這樣的的情況下,他仍為中大歷史系高年級學生講授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課程。講課的內容應當是早已滾瓜爛熟,在課堂上講得毫不費力並且絕對不會出錯。上課前,他會吩咐助手黃萱把某書某頁某條及他寫過的有關文章找出來或者抄錄出來,交給學校油印或列印,以便上課時發給學生。由於他行動不便,學校便讓學生到他家聽課,他住的中大宿舍(現東南區1號)樓上的走廊便成了課室。陳寅恪講課的效果早已為人所共知,聽過課的學生無不拍手叫好。
99歲大鐘樓迎來魯迅加盟
講到大鐘樓應當講到中山大學的歷史。中山大學之基礎是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和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3年,由孫中山先生倡導,這三間學校合併為廣東大學,1924年孫任命鄒魯為校長。在孫中山逝世後的1926年,為了紀念孫中山才特意將學校更名「中山大學」。在那個時代,中大在短短的時間內聲名鵲起,首先是因人而聞:成仿吾,郭沫若,馮友蘭,陳寅恪……無數名人在此講學使得中山大學蜚聲海內外。而大鐘樓,則因魯迅1927年的加盟而備受注目。然而這座在中國近代史上顯赫的名建築,至今連它的真名實姓也不再能加以稽考。大鐘樓高連塔頂共五層,四面大鐘如今已經壞掉,只剩正面一個鍾殼。現在鐘樓西側的二樓就是當時魯迅先生任中大文學系主任時的工作室兼臥室。
現實篇
廣東市局以上官員1/3出中大
中山大學建校80年來,培養了遍布海內外的校友近12萬人,當中不乏各行各業精英。僅廣東省內各市以上政府部門的政界要人,就有1/3來自中大,現任省長黃華華、前省長盧瑞華、省政協主席陳紹基、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等均在其列。僅廣東省直及地市省管幹部中,中大校友就有270多人,擔任其它重要職務的校友更是數不勝數。
中大校友中同時不乏傑出的學者,如楊遵儀、蒲蟄龍、陳國達、計亮年、李紹珍等一批「兩院」院士;在體育界也是人才輩出,如奧運會跳水冠軍孫淑偉、跳水世界冠軍餘卓成、著名花樣遊泳選手李園園、前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教練蘇永舜、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許銀川等。
編輯點評
為中大「象牙塔」精神喝彩
臥槽馬
我國著名高等學府中山大學今天迎來80華誕。筆者在為這所名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超凡的魅力傾倒的同時,也一直在想,名校之所以有名,大學之所以有魅力,原因何在?在看到該校黃達人校長的教育理念時,筆者覺得找到了答案。黃校長認為:中山大學首先是「象牙塔」,然後才是「社會發動機」,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無論何時,中大人都要保持「象牙塔」的氣質。
這真是非常冷靜非常有遠見的高論,尤其是把這番話放在大學精神日益稀薄,高等教育日漸功利浮躁的現實環境中,就更是顯得寶貴,充滿勇氣和責任心。「象牙塔」精神是什麼?就是一種把追求真理、真知放在第一位,看淡名、利、官等一切外在東西的精神,就是甘於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孤獨,把學術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等一大批老一輩中大學者身上曾經熠熠生輝,薪火不絕至今。這是中大之所以成為中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學精神的精髓所在。
「象牙塔」精神為何有如此價值?因為它是保持學者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根本保證。而這正是以求真知為目的的學術事業的必然要求。總是跟風跟潮流,可以出專家、專才,但不可能出大師。而對於一所有追求的大學來說,需要一大批專家、專才,更需要大師、大家。他們不僅是維持一所學校學術精神的根本,也是關係到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否為人類的文明做貢獻,在世界文明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根本。
正是從這些方面來說,筆者非常讚賞黃達人校長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大學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在高校構築一塊學者的精神聖地。不僅求一時之長短,也求萬年之根基。事實上,這種理念的意義重大不僅是對中大,對廣東也一樣。經濟實力雄踞全國前列的廣東,也需要有這樣一個精神的聖地,成為理論創新的源泉,將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