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傅高義之子:40年前曾隨父親住進中大,並走訪廣東各地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的離世引發集體悼念。12月23日,傅高義之子史蒂芬·沃格爾(Steven K. Vogel)向南都記者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曾隨父親到訪廣州,旅居中山大學,並前往廣東各地進行田野調查——這些調查後來匯集成為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部書《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夏洛特與傅高義。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傅高義2013年接受南都專訪回顧自己與廣東的緣分,將自己研究路徑的選擇與所獲成果歸結於「運氣特別好」。而史蒂芬·沃格爾在為其父撰寫的訃告中形容,傅高義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學者,擁有無窮的勇氣與孩童般的熱情。

&nbsp&nbsp&nbsp&nbsp12月23日,史蒂芬·沃格爾向南都記者表示,父親在晚年也一直向美國政府建言改善中美關係,反思對中政策,並傾力培養下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當地時間12月20日,傅高義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因術後併發症去世,終年90歲。史蒂芬·沃格爾表示,父親生前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家人非常享受與他在一起的時光。

&nbsp&nbsp&nbsp&nbsp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大校園裡,總能看到人們邊散步邊談話

&nbsp&nbsp&nbsp&nbsp南都:你隨傅高義先生在廣東調研的經過是怎樣的?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1980年,我和我的父親與繼母夏洛特(Charlotte Ikels)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校園裡度過了一整個夏天。

&nbsp&nbsp&nbsp&nbsp上世紀80年代是見證中國改革轉變的絕妙時刻。人們還穿著傳統的服飾,原有的系統仍在運轉,但變化已經悄然出現。我父親當時所做的研究後來匯聚成了他的著作之一,《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上世紀80年代廣州街景。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我參與了部分父親為此書所做的早期調研,跟隨他和夏洛特去了好幾趟田野調查,包括工廠和公社。我父親出發前通常需要提前申請,我們會被一路護送。我和夏洛特有時候會抱怨當時的生活條件,既沒有空調,吃的食物也比較一般,但我的父親心無旁騖,從不氣餒。

&nbsp&nbsp&nbsp&nbsp南都:你對40年前的廣州還有哪些記憶?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城裡幾乎沒有高大的現代建築。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1979年12月,我們曾住在廣州一座酒店裡,那座酒店高於周圍一切建築,窗外的視野極佳。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馬路上的喇叭聲此起彼伏,司機們催促騎單車的人和行人讓出道來。街上的人們穿的都是中山裝之類的素色衣服,款式相似而低調。

&nbsp&nbsp&nbsp&nbsp廣東省內橋梁很少,我們到各處去時,需要乘坐很多次輪渡。客車也沒有很好的減震器,總是一路顛簸。那時外國人長途旅行還有一些限制,總是要有人陪著我們出行。餐館裡的飲料只有兩種——啤酒和橙味汽水,有時候兩種飲料會被混起來喝。

&nbsp&nbsp&nbsp&nbsp南都:你們當時如何與廣東人打交道?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能夠講流利普通話,夏洛特會說粵語,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互補。父親可以與精英階層交流,夏洛特可以跟普通百姓溝通。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與夏書章之子。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當時夏書章教授(現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一直支持著我父親的研究,夏教授現在應該有百歲高齡了吧。夏教授的兒子那時候還在讀書,他非常友善地教我中文,得益於此,那個夏天過後,我直接加入了普林斯頓大學中文課程第二學年的班級中。

&nbsp&nbsp&nbsp&nbsp中大校園裡,總是能看到人們邊散步邊談話,這是社交活動的一種。我當時還經常跟留學中大的一些英國學生一起打籃球。夏洛特則會跟校園各處的職工和建築工人聊天。我們喜歡在校園裡的工人飯堂吃飯,那裡環境很樸素,但食物還不錯。

&nbsp&nbsp&nbsp&nbsp父親生前積極建言改善中美關係,並培養下一代中國問題專家

&nbsp&nbsp&nbsp&nbsp南都:近年來,傅高義先生對美國提出過哪些有關中美關係的建言?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致力於改善中美關係。他生前正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緊密合作,向拜登團隊提供中美關係方面的建議。

&nbsp&nbsp&nbsp&nbsp今年七月,他在美國知名媒體上發表了社論:「恢復自身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高效競爭的能力,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並肩合作,才是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做法。一味鼓吹削弱和控制中國,只會適得其反。」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美國國內那些對中國的發展了解有限的官員主導制定了對中政策以及政治修辭。把中國變成敵人對美毫無益處。我們要想鼓勵中國為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努力,就需要徹底地反思我們的政策,我們的高層要有了解中國的意願。」

&nbsp&nbsp&nbsp&nbsp南都:傅高義先生逝世後,你如何看待美國學術界中國問題研究領域的走向?

&nbsp&nbsp&nbsp&nbsp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生前深愛著中國以及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改善中美、中日關係是他的願景。要讓這一願景實現,包括我們在內的下一代還要付出很多努力。

&nbsp&nbsp&nbsp&nbsp我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新冠疫情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希望中美兩國能應時而變。我父親生前傾力培養下一代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我相信美國在這一領域將會有一大批年輕的專家。此外,我們也應該讓中美的學生之間建立更強有力的聯結。

&nbsp&nbsp&nbsp&nbsp傅高義

&nbsp&nbsp&nbsp&nbsp193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猶太人家庭,195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精通中文和日文。他生前為哈佛大學榮休教授,並於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出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的新中產階級》等著作。

&nbsp&nbsp&nbsp&nbsp傅高義是美國最具聲譽的「中國通」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關注中國的發展,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是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部書。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對鄧小平的一生和中國改革開放之路進行了全景式描寫,英文版推出後獲得了全球外交事務領域英文著作的最高獎項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2013年,該書在國內正式出版,一紙風行,同年傅高義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獲得「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nbsp&nbsp&nbsp&nbsp作為中美問題的重要國際聲音,傅高義一直倡議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相關焦點

  • 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作為承繼費正清衣缽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兩次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中國先生」之稱。在傅高義與中國長達近50年的緣分中,廣東是他研究中國的起點。那時傅高義的中文還不太好,閱讀和對話能力都較為有限,確實吃了很多苦。彼時正值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有關中國研究的資料非常少,且美國人不被允許進入中國,要研究情況複雜、材料難以尋得的中國,只能選一個小切口,於是傅高義把目光投向了廣東。傅高義在香港待了一年。
  • 逝者|傅高義:47年前首訪內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鄧小平時代》【美】傅高義 著馮克利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在美國享有盛名、素有「中國先生」之稱的學者,47年前首次訪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他把目光投向了廣東。當時,美國人不被允許進入中國。傅高義只能在香港收集材料了解中國,其方式是通過閱讀《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以及同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人談話。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
  • 傅高義,與中國結緣的一生
    儘管從學術上還是性格上,自認與費正清還是有很多不同,但總的說,傅高義仍然表達了對費正清的敬佩之情,「他成立的研究所不僅僅在哈佛,在全國的貢獻也很大」。費正清對努力又勤奮的傅高義也青睞有加,從1967年起,就有意識培養傅高義做他的副手。而在擔任副主任的時候,傅高義已經顯示出與費正清不同的領導風格。
  • 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南方周末》曾在2017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現推出專訪舊稿,以供閱讀。(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傅高義下午,街區安靜,太陽照著哈佛校園裡的一排排教授們住的別墅,但波士頓四月的風有點冷。傅高義家的門鈴按鈕有點老化了。傅高義開門,笑著,藍色的襯衫塞進褲子裡,白襪子,棉拖鞋。他示意南方周末記者坐在沙發上,自己搬來一把白色的椅子,翹著二郎腿坐下了。角落桌子上的水壺正燒著開水,發出些噪音。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從事中國研究的傅高義曾這麼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的雙重含"義":"我有兩個'義',一個是英文的(傅高義英文本名為Ezra F.Vogel),Vogel翻譯是'傅高','義'是Ezra,開始字母是'E',也有'英文'的意思;而在中文裡,我覺得一個老師(應該)很重視'義',是義氣的那個'義'。 我認為('義')是一個很好的目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
  • 逝者| 著名學者傅高義因術後併發症去世
    對此,傅高義曾表示:「我在日本『出了風頭』。」20多年後,傅高義又有回應之作,那就是2000年出版的《日本還是第一嗎》。在日本從經濟騰飛到「失去的二十年」明顯變化的背景下,傅高義再度審視「日本第一」的內核。
  • 中大中文77級 40年後再聚首
    40年後的今天,走進高考考場40周年的「正日子」,中山大學77級中文系的同學重新回到中大校園,回望,聚首。    王春芙說,這是4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能來的都來了。」當年中大中文系分兩批共招錄87名新生。這次來了近70位。    活動主題是「高考改變命運」。毋庸置疑,19 7 7年高考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高考本身。
  •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傅高義,那個「理解中國」的人走了
    圖說:《鄧小平時代》一書傾注了傅高義十年心血。那些賀卡總是以中國歷史風情為主題,「傅高義先生是真的熱愛中國文化」。  談起老朋友,吳心伯說他對傅高義有著幾點深刻的印象。  第一,濃厚的中國情結。傅高義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80年代曾到廣東從事半年多的考察,研究廣東的改革開放。2000年退休後花了十年時間寫成《鄧小平時代》一書。雖然中國和日本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但他對中國的興趣和投入遠遠超過後者。
  • 哈佛「中國通」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與妻子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在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鼓勵下,傅高義於1961年至1964年曾苦讀中國歷史,並由此開始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20世紀80年代他曾在廣東生活多年。去年10月,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傅高義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了不起」,是它將中國推上了飛速發展之路。
  • 中山大學慶80華誕 廣東市局官員1/3出中大(圖)
    從珠江之畔到南海之濱,中山大學4個校區的近6萬名師生都沉浸在校慶的喜慶之中。上午,中山大學將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隆重的校慶慶典,共憶中大80年的風雨歲月。  文物篇  葉挺將軍一張床輾轉南北  在中山大學校慶之際由各地校友捐贈的2000多件珍貴文物隨著中大醫學博物館揭幕,一一展現在市民面前。
  • 廣東哪家大學「錢袋子」最鼓?中大!獲財政撥款最多的大學在深圳
    南都訊 高考成績已放榜,目前正值火熱的志願填報時期,作為公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錢袋子」是高校發展的「底氣」之一。廣東高校今年的「錢袋子」收支計劃如何?近日,南都記者查詢了廣東40多家本科院校的2020年預算報告,其中32家已發布預算報告,統計發現,絕大多數高校今年預算收入明顯增加,公共財政對高校撥款支持也在增長,增幅都超過了兩成;中大、廣醫大今年預算收入超百億。
  •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與妻子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在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鼓勵下,傅高義於1961年至1964年曾苦讀中國歷史,並由此開始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20世紀80年代他曾在廣東生活多年。去年10月,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傅高義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了不起」,是它將中國推上了飛速發展之路。
  • 上遊薦書|「日本通」+「中國通」哈佛教授傅高義的經典代表作...
    7年前,他的那部《鄧小平時代》在中國首發,風靡一時;而他對日本的觀察、研究及推出文字成果則要更早:其代表作《日本第一》早在41年前就在日、美兩國引發了熱議。多年後,日本的變化全球有目共睹,傅高義的研究也更見精深。本次推出簡體中文版的《日本還是第一嗎?》
  • 廣東樂昌發現中大天文臺遺址 有助還原中大天文系歷史
    廣州日報記者了解到,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協會)志願者和省考古所、華工、中大的多位教授去年底在坪石中山大學校舍遺址調研期間,意外發現了中山大學天文臺遺址,這將有助還原中大天文系歷史,特別是填補抗戰教育史研究的空白。
  • 中山大學校長:讓中大「追上」廣東經濟地位
    ●我們正在拼搏趕超,要讓中山大學(微博)的地位和廣東的經濟地位相匹配。在中大內部,大家自有一股精神。  ——許寧生  40年前,當年僅24歲的畢業生許寧生從中山大學物理系奔赴英國進行深造時,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將在本世紀首個十年的最後一個月就任母校的校長。
  • 廣東赴港移民之子陪清潔工母親倒垃圾 苦讀升學
    原標題:廣東赴港移民之子陪清潔工母親倒垃圾 苦讀升學香港《明報》圖   中新網3月23日電 「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據香港《明報》報導,現年18歲在香港念中學的蕭逸平,2007年和弟妹隨母親從廣東汕頭到香港與父親團聚。到香港定居後家境逆轉,父親更酗酒,僅靠媽媽當清潔工維持家計。   蕭逸平陪母親倒垃圾,體會母親持家困難,決心負起責任照顧家人。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