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的離世引發集體悼念。12月23日,傅高義之子史蒂芬·沃格爾(Steven K. Vogel)向南都記者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曾隨父親到訪廣州,旅居中山大學,並前往廣東各地進行田野調查——這些調查後來匯集成為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部書《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史蒂芬·沃格爾、夏洛特與傅高義。受訪者供圖。
    傅高義2013年接受南都專訪回顧自己與廣東的緣分,將自己研究路徑的選擇與所獲成果歸結於「運氣特別好」。而史蒂芬·沃格爾在為其父撰寫的訃告中形容,傅高義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學者,擁有無窮的勇氣與孩童般的熱情。
    12月23日,史蒂芬·沃格爾向南都記者表示,父親在晚年也一直向美國政府建言改善中美關係,反思對中政策,並傾力培養下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當地時間12月20日,傅高義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因術後併發症去世,終年90歲。史蒂芬·沃格爾表示,父親生前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家人非常享受與他在一起的時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大校園裡,總能看到人們邊散步邊談話
    南都:你隨傅高義先生在廣東調研的經過是怎樣的?
    史蒂芬·沃格爾:1980年,我和我的父親與繼母夏洛特(Charlotte Ikels)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校園裡度過了一整個夏天。
    上世紀80年代是見證中國改革轉變的絕妙時刻。人們還穿著傳統的服飾,原有的系統仍在運轉,但變化已經悄然出現。我父親當時所做的研究後來匯聚成了他的著作之一,《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上世紀80年代廣州街景。受訪者供圖。
    我參與了部分父親為此書所做的早期調研,跟隨他和夏洛特去了好幾趟田野調查,包括工廠和公社。我父親出發前通常需要提前申請,我們會被一路護送。我和夏洛特有時候會抱怨當時的生活條件,既沒有空調,吃的食物也比較一般,但我的父親心無旁騖,從不氣餒。
    南都:你對40年前的廣州還有哪些記憶?
    史蒂芬·沃格爾: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城裡幾乎沒有高大的現代建築。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1979年12月,我們曾住在廣州一座酒店裡,那座酒店高於周圍一切建築,窗外的視野極佳。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馬路上的喇叭聲此起彼伏,司機們催促騎單車的人和行人讓出道來。街上的人們穿的都是中山裝之類的素色衣服,款式相似而低調。
    廣東省內橋梁很少,我們到各處去時,需要乘坐很多次輪渡。客車也沒有很好的減震器,總是一路顛簸。那時外國人長途旅行還有一些限制,總是要有人陪著我們出行。餐館裡的飲料只有兩種——啤酒和橙味汽水,有時候兩種飲料會被混起來喝。
    南都:你們當時如何與廣東人打交道?
    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能夠講流利普通話,夏洛特會說粵語,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互補。父親可以與精英階層交流,夏洛特可以跟普通百姓溝通。
    
    史蒂芬·沃格爾與夏書章之子。受訪者供圖。
    當時夏書章教授(現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一直支持著我父親的研究,夏教授現在應該有百歲高齡了吧。夏教授的兒子那時候還在讀書,他非常友善地教我中文,得益於此,那個夏天過後,我直接加入了普林斯頓大學中文課程第二學年的班級中。
    中大校園裡,總是能看到人們邊散步邊談話,這是社交活動的一種。我當時還經常跟留學中大的一些英國學生一起打籃球。夏洛特則會跟校園各處的職工和建築工人聊天。我們喜歡在校園裡的工人飯堂吃飯,那裡環境很樸素,但食物還不錯。
    父親生前積極建言改善中美關係,並培養下一代中國問題專家
    南都:近年來,傅高義先生對美國提出過哪些有關中美關係的建言?
    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致力於改善中美關係。他生前正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緊密合作,向拜登團隊提供中美關係方面的建議。
    今年七月,他在美國知名媒體上發表了社論:「恢復自身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高效競爭的能力,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並肩合作,才是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做法。一味鼓吹削弱和控制中國,只會適得其反。」
    「近年來,美國國內那些對中國的發展了解有限的官員主導制定了對中政策以及政治修辭。把中國變成敵人對美毫無益處。我們要想鼓勵中國為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努力,就需要徹底地反思我們的政策,我們的高層要有了解中國的意願。」
    南都:傅高義先生逝世後,你如何看待美國學術界中國問題研究領域的走向?
    史蒂芬·沃格爾:我的父親生前深愛著中國以及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改善中美、中日關係是他的願景。要讓這一願景實現,包括我們在內的下一代還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新冠疫情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希望中美兩國能應時而變。我父親生前傾力培養下一代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我相信美國在這一領域將會有一大批年輕的專家。此外,我們也應該讓中美的學生之間建立更強有力的聯結。
    傅高義
    193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猶太人家庭,195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精通中文和日文。他生前為哈佛大學榮休教授,並於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出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的新中產階級》等著作。
    傅高義是美國最具聲譽的「中國通」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關注中國的發展,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是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部書。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對鄧小平的一生和中國改革開放之路進行了全景式描寫,英文版推出後獲得了全球外交事務領域英文著作的最高獎項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2013年,該書在國內正式出版,一紙風行,同年傅高義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獲得「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作為中美問題的重要國際聲音,傅高義一直倡議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