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與中國結緣的一生

2021-02-28 玄鳥國際戰略研究
文章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3年1期。作者李菁2001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任記者,目前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

1961年傅高義被費正清等人物色,進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習,由此成為日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研究者「先遣隊」的一員。1973年,傅高義成為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他對中國做過多年紮實而刻苦的研究,從而贏得了「中國先生」的稱號。

2013年4月26日,陝西西安,傅高義(Ezra Vogel)接受採訪。(圖|視覺中國)

30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傅高義一生的軌跡。1960年11月,剛在耶魯大學任教不久的他回到哈佛大學探望一位朋友,東亞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問他是否願意研究中國,傅高義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想過。」這位教授告訴他:哈佛大學最近獲得一筆基金,想專門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如果學了兩三年成功,便可以留在哈佛教書。

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即將從哈佛畢業時,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留在學校做美國社會研究。「我的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去非洲的話,情況差距太大,而歐洲文化又太接近,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傅高義與妻子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1958年,傅高義去了日本。第一年,他專心學日語,第二年則開始做家庭調查。幾年後,傅高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階層及其家庭》。通過這部作品,他「成為有關現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國觀察家之一」。1960年,傅高義從日本回到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書。沒想到,機會不期而至。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到了50年代後期,一些美國大學開始重視培養中國問題的人才。很多研究中國歷史的人,比如費正清認為,這時應該擴大對中國的研究。美國一些基金會也認同這個看法,它們願意出錢來支持中國問題研究者,可當時的情況是,「基本沒有美國學者能夠講流利的漢語,也基本沒有美國學者能在研究中運用中文或日文文獻」。
費正清「當時一些大學,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都想擴大中國的研究,他們決定招收和選拔幾名年輕學者,力圖讓這些人利用自己的學術基礎專門研究中國。」哈佛大學的費正清也是這些尋找者之一。痛感「在這個領域嚴重匱乏高水平人才」的費正清,著意選拔和培養一個訓練有素、具備從事中國研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的學者群。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此時,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的出現,恰恰符合了費正清等人對未來中國研究者的需要。傅高義決定抓住這個機會。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去世後,它被命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現在叫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也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為他上中文課的是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今天回顧起來,雖然我們的規模很小,但在培養人才方面,很有些類似中國1977年恢復高考的歷史語境。」熟悉中國的傅高義這樣告訴本刊記者。傅高義由此也幸運地進入到這支日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研究者「先遣隊」裡。他後來曾不無自豪地說:「因為學中文非常難,想學這麼難的語言的,當然是優秀的學生。所以,當時無論是國務院的工作人員,還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研究中國的人都是美國社會的知識精英。」這位決心從事中國研究的年輕學者,很快為自己取了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這個名字是我同中國朋友商量後取的。」傅高義的英文全名是Ezra Vogel,他說,「Vogel是個德國姓——雖然我的父親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而在德語裡這個發音很像中國的『fugao』。」他解釋說,因為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E,取其諧音,又選了「義」字,「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

1963年,傅高義動身去香港,在香港生活的一年間,他開始了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歷程。「我們的研究目的著眼於中國1949年後的全面歷史發展(包括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現象)。因為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歷史悠久,我們預測到中國與美國、世界的關係將逐步展開。我們的學者不想抵制中國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國交流,需要掌握和了解中國,因此我們當時認為,我們的研究是任重而道遠的。但當時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研究的重要性。」

赴香港前,傅高義原本希望能做一些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實際研究,但是由於資料收集的困難和各種條件所限,詳細的地方資料很難收集到,除了廣東。「考慮之下,我決定不研究全部中國,而研究廣東,因為材料和可以訪談的人都比較多。」在香港待了一年後,1964年,傅高義回到哈佛,開始著手寫一本關於1949年後廣東全面發展情況的著作。在香港期間,他開始系統閱讀能獲得的中文報紙,包括《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他說「但是因為語言水平有限,我在理解上還是有一定問題」。回到美國後,正好哈佛大學買了《南方日報》從1949到1964年的全部報紙,為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資料。此時,從廣東逃到香港的一位叫陳仲文的年輕人,給傅高義提供了很大幫助。「我請他來美國做我的助手,我們一起來看《南方日報》等這幾份報紙,我看的時候他在旁邊也看,不明白的就問他是什麼意思。比如我看報紙說『反對×××』,我就問他是什麼意思,背景是什麼。他就會把他了解到的很詳細地告訴我,特別是有關於土改的經驗,比如最開始的政策是什麼,幾個月後政策又變成了什麼。從中我可以了解報紙和現實矛盾的地方。」傅高義與助手這樣老老實實每天讀報紙、研究材料進行了兩年多,其實在後來傅高義對鄧小平的寫作上,也用了這樣的「笨」辦法。他紮實的史料功夫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出來的。1969年,傅高義出版了《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詳細介紹了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土改的過程,當時在美國很具影響。「在他的第二部作品裡,傅高義展示了他對中文材料掌握和嫻熟程度及其關於現代中國發展的淵博知識。從那時開始,能夠遊刃有餘地同時駕馭中日兩種文化和洞察整個亞洲局勢,便成為傅高義學術成就的兩個特色。今天,他仍是美國少數幾個能對日本研究如數家珍的中國研究學者之一。」那時候的傅高義已經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研究風格。雖然那時候傅高義已經在書中明確指出「大躍進」是「烏託邦主義」,但他不因意識形態衝突而對他研究的對象做高高在上的審視或批判,而是以專業學者的態度,冷靜地對一個複雜的社會做出觀察和分析。傅高義後來也坦言:「儘管美國有些人非常反對共產主義,但當時我們中的大部分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並不會對共產主義反感。我們知道我們的目標不是對共產主義提出批評,而是要努力客觀地去理解它,去認識這個社會的活力和發展。雖然那時還有很多政治家牽涉到『冷戰』,但我們學者中已經對那些極端的『冷戰』鬥士持批評態度,我們只想努力地去理解真實發生的事情。」1965年,傅高義開講中國社會,主要講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的情況,這是哈佛大學首次開設中國社會學課程,當時傅高義的學生有三四十人,其中十幾位後來也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學者,比如杜維明、懷默霆、高棣民等。在教學領域上,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1973年,費正清從東亞中心退休,比他小25歲的傅高義接任中心主任一職。美國很多研究中國的專家都是費正清的學生,但傅高義卻不屬於這個群體。「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一直是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費正清是教歷史的,當然我跟他們很熟,也聽他的課,但我不算他的學生。」傅高義解釋。「費正清看中文文章可以,但是中文講得不太好,他有很多中國的朋友幫他做研究。」傅高義坦率地說,「他為這個中心的成立做了很多系統的工作。『二戰』以前,中國歷史不是歷史研究的主流,他想把中國歷史引入西方的主流研究,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費正清是哈佛出身,是這裡的領導人,用中國的說法,在美國社會他算得上是『高幹子弟』,他有些驕傲,他的妻子(費慰梅)也來自很有地位的家庭,所以他非常自信。而我是小鎮長大的青年。」傅高義半開玩笑地說。儘管從學術上還是性格上,自認與費正清還是有很多不同,但總的說,傅高義仍然表達了對費正清的敬佩之情,「他成立的研究所不僅僅在哈佛,在全國的貢獻也很大」。費正清對努力又勤奮的傅高義也青睞有加,從1967年起,就有意識培養傅高義做他的副手。而在擔任副主任的時候,傅高義已經顯示出與費正清不同的領導風格。費正清很少參加冗長的學術討論,而傅高義則不同,「他喜歡參加各種研討會,聽學者們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調侃、互相辯論」。「尼克森訪華之後掀起了中國熱,我們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做了一些事情。費正清認為,哈佛大學不僅對自己的學生有責任,對全國也有責任,因為哈佛大學在美國有地位,所以我們有責任向美國人介紹中國,不僅在學術方面,在外界也應該講課,我也完全同意這個做法。我們的很多演講,不是為了直接影響政府——我們當然是想影響美國對華的政策,但是影響不大。」傅高義微笑著說,「民主國家中民眾的意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儘量讓老百姓了解中國,否則,政府的決策也無法推行下去。」1975年,傅高義從日本基金會得到一筆資助,去日本採訪戰後日本商界和金融界的領軍人物。1979年,他出版了他關於日本的第二本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Japan as Number One:Lessons for America)。在日本,這是西方學者寫作的最為暢銷的非文學類作品,受到空前歡迎。「『日本第一』的意思是說,日本一些方面的確做得非常好,我是希望美國人應該多學日本的做法,日本有很多優點,比如質量管理、學生考試制度、人壽命的延長等等,很多方面做得都比我們好。」傅高義說。這本書出版後,美國許多企業家紛紛邀請傅高義去做報告,以增加對日本的了解。傅高義後來才知道,在中國也有不少人讀過這本書。談起這個話題,傅高義興致勃勃地回憶起一個有趣的小細節。有一年,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帶代表團訪問美國。在哈佛大學進行的一次演講上,下面有人向朱鎔基提問:「你認為中國要向日本學習什麼?」朱鎔基回答:「這樣的問題不應該問我,而應該問傅高義啊!」沒想到,底下一片大笑。朱鎔基不解,問大家為什麼笑,別人回答:「提問的人就是傅高義!」「朱鎔基是個有意思的人,我很佩服他。曾經有人問我:如果再有機會寫一本書的話,你會寫誰?我回答說:如果有可能的話,我一定會寫朱鎔基。但是,我恐怕沒有精力再寫他的書了。」傅高義不無遺憾地感慨道。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費正清與傅高義等十幾位研究中國的著名學者給尼克森寫信,「我們說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不僅如此,傅高義與費正清等8位學者還曾經去華盛頓,找到國務卿也曾是哈佛教授的基辛格談話,就中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傅高義說,美國有一個組織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這個創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委員會,在「冷戰」期間,對推動中美雙方的交流起了很積極的作用,著名的「桌球外交」就是由它推動的,傅高義與基辛格都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他們常常在這裡見面。

1971年的某一天,基辛格專門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找費正清和傅高義這些「中國通」們,聊了一次中國問題。「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當時告訴我們說,中國很快會參加聯合國,所以我們應該事先準備好,用什麼辦法、怎麼跟中國打交道。我們這些研究中國的學者都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們也不太了解中國內部的情況,所以我們都只能說『可能是這樣』、『可能是那樣』,『看周恩來的意思可能會做什麼事』,但是中國真正的事情我們都不太了解。」1972年10月,朱德(前左)、郭沫若(前右)、華國鋒(後戴眼鏡者)在北京頤和園參加建國23周年遊園活動 1973年,傅高義跟隨美國國家科學院贊助的代表團第一次訪問中國。這是到中國的第一個美國代表團,成員裡有包括傅高義在內的三個中國研究專家,而其他人都是從事自然科學的。回憶起這一次訪問,傅高義說,「中國當時需要自然科學家,不太歡迎外國的社會科學家來研究自己」。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與哈佛大學所在的麻薩諸塞州(也稱「麻省」)建立了姐妹關係。當時的麻省州長得知傅高義曾寫過一本有關廣東的書,便指定讓他加入一個研究麻省姐妹關係的委員會。傅高義解釋:「因為我會說漢語,又對廣東情況比較了解。」而麻省前州長出訪廣東時,也曾邀請傅高義做隨行翻譯。有了這樣一個機會,傅高義得以與當時的廣東省高層領導有了更多的溝通與交流。「他們希望外國人到廣東投資,但當時廣東的投資環境不太好,省裡領導們認為,中國人寫的書國外會當成是宣傳不會相信,如果一個知名大學的外國教授來廣東寫一本,可能對外國人有很大的說服力。就像我以前寫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一樣,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美國人了解日本非常有幫助,所以他們邀請我去廣東做研究,覺得如果能寫成一本書,對廣東也有一定好處。」傅高義於是接受了邀請,但條件是自己承擔費用,目的是保持研究的獨立性。「我還告訴他們,我是學者,我的工作是客觀地提出我的看法,也要批評。他們說可以,他們覺得寫基本的情況能讓外國人客觀地了解廣東,他們對此很樂觀。」1987年傅高義前往廣東。當時的廣東省經濟委會員為他的研究調查提供了很多幫助,而當時的經委主任,就是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張高麗。另一個收穫是,當時廣東省經委為他派了個年輕幹部做助手,這位叫竇新元的人後來變成了傅高義的朋友,在傅高義寫《鄧小平時代》時也為他提供了大量幫助。「因為他曾經在經委工作,他了解中國制度,幫助我了解全國的情況。」傅高義說。傅高義在廣東待了7個月,廣東100多個縣,他去了70多個。「沒有第二個外國人得到過這麼一個機會,可以從廣東的內部來考察這個省份,因此我感到更有責任來記錄這個省的很多細節,力求把廣東的發展實情提供給西方的學術群體。」1989年,傅高義完成了他的這本《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這是外國學者全面研究和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本專著。該書對廣東改革開放的動因、性質、過程及前景進行了頗為全面系統的研究。這本書與20年前的那本《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前後相續,正好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廣東當代史。回憶起這次經歷,傅高義覺得稍有遺憾的是,他沒有見到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任仲夷的孫子任意後來也成了傅高義的助手,在傅高義寫《鄧小平時代》時,任意曾陪他去北京見任仲夷的很多朋友,他也得到了很多幫助。

1995年夏,傅高義再次擔任費正清中心主任,這時他已是美國最為知名的亞洲問題專家之一。從1958年以來,傅高義每年都要訪問亞洲,在亞洲他聯繫的都是最高層次的人物,比如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傅高義在第一次擔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時邀請他去演講時兩人相識,傅高義寫《鄧小平時代》時,李光耀為他提供了很多獨特的看法和鮮為人知的細節。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攝於1965年)上世紀80年代初,哈佛大學提出希望資歷老些的教授也要上公開課。傅高義覺得,不應該只講日本、中國這兩個國家,應該把課題延展到後期產業發展的國家和地區,於是他開了一門叫「東亞產業社會」(East Asia Industrial Society)的課,談後起發展的產業社會特點。「韓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香港地區都是後期發展的,我想應該多理解它們,於是我去了這些地方待了一段時間,後來也接著做了不少研究。」不久,他在哈佛大學出版了一本《亞洲四小龍:東亞的工業化》(The Four Little Dragons: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不但探討了「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還討論了支持其經濟發展的社會結構。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後來提出「軟實力」一詞的著名政治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受柯林頓政府之邀,出任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一職。約瑟夫·奈邀請他的好朋友傅高義一同到華盛頓工作,傅高義出任東亞情報官一職。傅高義解釋說,國家情報委員會主要是為國防部、中央情報局等十幾個部門提供材料分析工作。
「當時我們是集中閱讀材料——主要是日本、韓國、中國、東南亞的一些問題,然後撰寫分析報告。我當時在華盛頓看到了很多比較秘密的材料,此前和之後我都沒有機會再看到,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當時我還沒考慮去做鄧小平的研究,很可惜沒有用到這個機會。」這讓傅高義想起來稍覺遺憾。「不過後來我還是發現,我了解鄧小平還比其他人多很多,因為當時的駐華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的報告我們也能看;我後來與在政府工作的那些人也有一些來往,可以交換看法。」「除了當兵的經歷外,這是我唯一一次參與政府的工作。」傅高義總結說,「很可惜我年輕時沒有這樣的機會,已經63歲了才能去,也許年輕時候我能更好地利用這個經驗。」在《鄧小平時代》一書前言裡,傅高義特地指出,儘管有過這段工作經歷,「但在本項研究過程中,我沒有接觸過任何保密資料」。重掌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一職的傅高義,決心改變中心以往只關注學術,而對與國家、政治、商業方面的領袖人物合作缺乏興趣的傳統。在他看來,哈佛作為世界級名校,在教育公眾方面責任重大,所以,他努力拓展與這些人物的關係。在傅高義領導下,費正清中心「差不多成了美國政府亞洲事務部門在波士頓的分部」,每周都會有高層人士到訪。在這段時間,傅高義啟動了很多有關當代國際關係問題的新項目。2012年10月5日,傅高義出席美國智庫為其新書《鄧小平時代》舉行的研討會後,為聽眾籤書在此期間,最為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江澤民的哈佛訪問。對傅高義來說,這也是他多年來努力推動中國人士和哈佛學者互訪的結果。「我以前在北京見過江澤民,那是1996年帶領一個團訪華,我代表大家向他提問,討論了一些問題……當時知道他要訪美,我就向中國方面表示,如果江澤民想到哈佛,我可以幫助安排。中國大使館有幾位是我的好朋友,他們後來就和我商議具體安排。」「這次到訪的時機我們利用得非常好,江澤民的演講安保很嚴格,1000多名聽眾被要求提前一個小時進場等候,我們利用這一個小時,請了四位教授為聽眾們講授中國的歷史背景,讓現場的學生多理解中國,這也是教育全哈佛的學生多了解中國的一個寶貴機會,所以當時哈佛大學校長也很感謝我這樣做。」江澤民來哈佛前,傅高義還跟中國方面聯絡,問江澤民能否在現場回答學生的提問,但遭到否認。傅高義沒有死心,又通過駐華大使尚慕傑(James Ralph Sasser)與江澤民會面的機會,當面徵求他的意見。沒想到江澤民痛快地答應下來。「尚慕傑一下飛機就趕緊打電話告訴我,我也很高興,因為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江澤民能回答問題。」傅高義回憶,當時他事先做了一些準備:讓一些想提問者把問題寄到他們這裡來,他與其他一些專家,包括新聞專家在哈佛開會,選了兩個敏感的問題。1997年11月1日,江澤民如期在哈佛大學進行了演講,儘管場外不出所料地聚集了很多示威者,但是江澤民還是始終微笑著面對聽眾。當被問及對屋外的抗議者有何感想時,他回答:「雖然我已經71歲了,但耳朵還很管用,我能聽到外面擴音器的聲音,不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說得更大聲。」底下是一片掌聲和笑聲。這讓傅高義和其他同事們鬆了一口氣。「最後江澤民現場回答了兩三個問題,答得很不錯。這件事上他非常感謝我,我也很感謝他。」傅高義說,此後他又在北京見到江澤民,每次江澤民都會提起:「哈佛那次,組織得很好!」江澤民訪問後,哈佛大學與中國教育部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這也無疑為哈佛大學與中國高層的互動打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2003年溫家寶再次訪問哈佛。費正清中心直接參與支持了這兩次高端訪問。追根溯源,都與傅高義的努力有關。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的教學職位上退休,而他研究中國的一段艱難的歷程,此時剛剛開始,直到10年後,他拿出了這本厚重的《鄧小平時代》。

相關焦點

  • 哈佛「中國通」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與妻子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在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鼓勵下,傅高義於1961年至1964年曾苦讀中國歷史,並由此開始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20世紀80年代他曾在廣東生活多年。去年10月,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傅高義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了不起」,是它將中國推上了飛速發展之路。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圖說:朝日新聞報導截圖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等著作。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
  • 傅高義去世,重溫他的「出發時刻」
    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他是在2020年去世的重要人物之一,生前對日本、中國、韓國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鄧小平時代》讓他為廣大中國人所熟知,他的去世引起媒體廣泛的紀念性報導,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個時候,我們或許需要重溫一下傅高義的「出發時刻」。1958年,傅高義隨自己的太太到日本。
  • 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如今越來越像一位中國老頭,他目前正在寫作一本有關隋唐以來中日關係史的書。(南方周末記者 朱又可/圖)「日本人寫書,中國人不相信;中國人寫書,日本人不相信。——傅高義下午,街區安靜,太陽照著哈佛校園裡的一排排教授們住的別墅,但波士頓四月的風有點冷。傅高義家的門鈴按鈕有點老化了。傅高義開門,笑著,藍色的襯衫塞進褲子裡,白襪子,棉拖鞋。他示意南方周末記者坐在沙發上,自己搬來一把白色的椅子,翹著二郎腿坐下了。角落桌子上的水壺正燒著開水,發出些噪音。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悼念傅高義: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當地時間20日深夜,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連發多條推文,就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傅高義去世表示哀悼。崔天凱發推說:「聽聞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我很難過。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畢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對中美人民友誼及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問題泰鬥傅高義教授去世,曾預言川普上臺後將對中美關係造成衝擊;崔天凱大使發推悼念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當天通過推特悼念傅高義去世。崔天凱表示,傅高義是一位傑出的中國問題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終其一生致力於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並對中美友誼和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傅高義1930年出生於俄亥州德拉瓦市一個猶太人家庭,曾在俄亥俄衛斯裡昂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並於195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打開朋友圈,我在哈佛期間認識的中國朋友紛紛曬出他們和傅高義教授的合影,畢竟教授謙謙君子、毫無架子,對後輩幾乎有求必應,我們這些在哈佛取過經的中國人即使無緣親自得到他的教誨,也多半在各種講座上多次領略過他的風採。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位讀博士的年輕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說:「才知道傅高義是社會學家,一直以為他在歷史學系。」
  •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與妻子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在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費正清鼓勵下,傅高義於1961年至1964年曾苦讀中國歷史,並由此開始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20世紀80年代他曾在廣東生活多年。去年10月,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傅高義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了不起」,是它將中國推上了飛速發展之路。
  •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傅高義,那個「理解中國」的人走了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的消息。  圖說:《鄧小平時代》一書傾注了傅高義十年心血。GJ  中國有很多人知道傅高義是因為2000年出版的那部巨著《鄧小平時代》。那些賀卡總是以中國歷史風情為主題,「傅高義先生是真的熱愛中國文化」。  談起老朋友,吳心伯說他對傅高義有著幾點深刻的印象。  第一,濃厚的中國情結。傅高義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80年代曾到廣東從事半年多的考察,研究廣東的改革開放。2000年退休後花了十年時間寫成《鄧小平時代》一書。雖然中國和日本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但他對中國的興趣和投入遠遠超過後者。
  • 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訃告,著名日本和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Ezra F.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在官方帳號中稱,傅高義是中國問題的傑出學者,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生致力於促進中美人民的互相理解。「結緣東亞」1930年7月,傅高義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家庭。從衛斯理大學畢業後,他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社會學博士。雖然日後成為東亞研究權威,但傅高義博士期間的課題是美國社會的家庭問題。
  • 美國著名「中國通」傅高義去世 中方深切哀悼
    報導稱,其中,1979年的《日本第一》被視為了解日本崛起的經典,幫助美國為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的世界形勢做準備;2011年的《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花費十年時間研究寫作而成,該書釐清了鄧小平在建立現代中國曆程中的角色。2019年,他出版了《中國與日本》,以精簡的文字梳理中日關係有文字記錄以來的情仇淵源。
  • 傅高義:對中國所做的「好事」,美國應當給予肯定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自從我從事中國問題研究以來,我從未見過中美關係惡化到這種地步。我認為,目前有一個真正的機遇擺在拜登面前,我建議兩國領導人舉行會晤,畢竟拜登與中國領導人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而且眾所周知,候選人在就職之後並不一定都會履行競選期間的承諾。所以我認為拜登會加強與中國領導人的聯繫。第二個我們需要付出努力的層級是專業層級,更多由專業人員來處理政治上的問題。
  • 包弼德、傅高義領銜:西方頂尖漢學家的中國文化課
    作者 | 段志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有些大師的課聽一次少一次。
  • 傅高義的「中國緣」:60年來多次訪問,曾用中文稱讚中國_World湃...
    傅高義的「中國緣」:60年來多次訪問,曾用中文稱讚中國 澎湃新聞編輯 李思媛 視頻來源 海客新聞 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著名中美問題學者傅高義去世,終年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從事中國研究的傅高義曾這麼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的雙重含"義":"我有兩個'義',一個是英文的(傅高義英文本名為Ezra F.Vogel),Vogel翻譯是'傅高','義'是Ezra,開始字母是'E',也有'英文'的意思;而在中文裡,我覺得一個老師(應該)很重視'義',是義氣的那個'義'。 我認為('義')是一個很好的目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逝世
    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新華社華盛頓12月20日電(記者劉品然)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日表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費正清中心當晚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這一消息。美國智庫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東亞項目主任史文在社交媒體上確認,傅高義當天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家醫院逝世。
  • 上遊薦書|「日本通」+「中國通」哈佛教授傅高義的經典代表作...
    在享譽學界的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裡,榮休教授傅高義一直都有兩個綽號:中國通、日本通。7年前,他的那部《鄧小平時代》在中國首發,風靡一時;而他對日本的觀察、研究及推出文字成果則要更早:其代表作《日本第一》早在41年前就在日、美兩國引發了熱議。
  • 日媒: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生前因日本與中國研究具有盛名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他收到了戴維斯發來的郵件,得知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傅高義了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