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谷河傳媒 布穀島

文 | 林思瑩

今早,《朝日新聞》發布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

作為承繼費正清衣缽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兩次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中國先生」之稱。

在傅高義與中國長達近50年的緣分中,廣東是他研究中國的起點。

偶然結緣:「紙上談兵」的傑出範例

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1930年7月11日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隨後,傅高義前往日本進修,並著作了《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階層及其家庭》一書,該書使他「成為有關現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國觀察家之一」。

傅高義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曾談及自己與中國結緣的歷程。30歲時,剛在耶魯大學任教不久的傅高義偶然得知,哈佛大學正在費正清的牽頭下,著意選拔和培養一個訓練有素、具備從事中國研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的學者群,作為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正好可以填補哈佛大學對於中國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的部分研究空白,由此,他幸運地進入了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成為這支日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研究者「先遣隊」的一員。

傅高義在2012年8月接受前媒體人歐陽斌採訪時表示,對於當時的自己而言,開始一個新的學術領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除了已有家庭以外,語言也是一大難關。那時傅高義的中文還不太好,閱讀和對話能力都較為有限,確實吃了很多苦。

彼時正值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有關中國研究的資料非常少,且美國人不被允許進入中國,要研究情況複雜、材料難以尋得的中國,只能選一個小切口,於是傅高義把目光投向了廣東。

傅高義在香港待了一年。他廣泛收集資料,系統地閱讀了《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為了能徹底理解報刊上的內容,他還邀請了一位從廣東到香港的年輕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助手。用這種老老實實每天讀報、研究材料的「笨」辦法,廣州城的形象也開始在他的心中構建。

1969年,傅高義所著的《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問世。書中考察和敘述了從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間廣州的變遷,以及背後的中國所經歷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運動,詳細介紹了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土改的過程。

《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

傅高義不因意識形態衝突而對他研究的對象做高高在上的審視或批判,而是以專業學者的態度,冷靜地對一個複雜的社會做出觀察和分析。在他看來,研究中國的目的不是對共產主義提出批評,而是要努力客觀地去理解它,去認識這個社會的活力和發展。

就是這樣一本「紙上談兵」的書,獲得了高度評價,費正清教授盛讚其「將成為社會學家們如何從外部世界研究共產主義中國的傑出範例」,此後,這一研究方式也被很多其他美國學者效仿。

先行兩步:「廣東的改革是跨越國界的」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開始慢慢解凍;而1973年,傅高義便踏上了中國內地。他跟隨美國國家科學院贊助的代表團,在廣州小住了幾日,還去參觀了佛山南海平洲人民公社。

1980年夏季改革剛剛起步時,他在中山大學逗留了三個月,傅高義在其書中提到,這為他追蹤報導廣東的變革打下了基礎,從那以後,他每年至少訪問廣東一次。

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與哈佛大學所在的麻薩諸塞州結為姊妹關係,傅高義被麻省州長指定加入一個研究麻省姐妹關係的委員會,曾作為隨行翻譯與當時的麻省州長出訪廣東。廣東省高層領導訪美時,傅高義也得以參與接見。

當時,廣東希望能吸引外商投資,但外商多持謹慎態度,便想到邀請傅高義到廣東做研究,幫助美國人了解廣東、了解中國。傅高義十分樂意接受邀請,在他《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書中導言部分,他稱自己必須繼續追蹤廣東省的主要發展狀況,以便有朝一日寫出一本《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東》的續集。他提出自己承擔費用,以保持研究的獨立性,結果,官員們的配合和主動性超過了傅高義原來的預計。

1987年6月到12月,傅高義便帶著太太在廣東住了7個月。他花了十周親自週遊全省,參觀並訪問了所有14個地區和地區級單位,以及3個經濟特區。他訪問了廣東100多個縣中的70多個,並採訪了30多個縣級官員,研究了來自省經濟委員會官員的關於30多個縣的簡報。

傅高義不僅參觀國營工廠、農場、礦山、商業和服務行業,還參觀了集體企業和個體企業。每次出發訪問前,他都會先閱讀有關資料,聽取省級官員的綜合介紹,力圖了解該地的情況。在廣州的五個月中,傅高義期間每天用2-3小時採訪負責各個經濟部門的省級執行官員,包括一位省長、兩位省委第一書記、五位副省長、一位廣州市長,還有數以百計的其他各級幹部與普通群眾。

1988年夏季,他又重訪廣東三周,補充並修改他的研究成果。

在傅高義看來,當時西方的學術群體對廣東發展的重要性還是沒有足夠的認識。在他的理解中,廣東是中國的南風窗,廣東的對外開放經驗和外匯創收在整個改革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廣東的改革在中國是先行一步,那麼傅高義認為,對於社會主義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就是先行兩步了。

在紮實的材料收集後,1989年,傅高義完成了《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One Step Ahead in China:Guang dong Under Reform),這是外國學者全面研究和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本專著。該書對廣東改革開放的動因、性質、過程及前景進行了頗為全面系統的研究,這本書與20年前的那本《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前後相續,正好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廣東當代史。

《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

再續前緣:84歲高齡筆耕不輟

此後,傅高義再沒出版過與廣東相關的著作,但事實上他與廣東的關係一直很緊密。在他此後的著作收集材料過程中,研究廣東時積累下的人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原先在《先行一步》一書調研過程中擔任其助手的竇新元便為他提供了許多幫助。

觀察廣東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也延伸到了此後傅高義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關注。他花費了十年時間,著述了《鄧小平時代》一書,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進行了全景式描述。

《鄧小平時代》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早已在2000年退休的他,帶著太太艾秀慈教授在中國進行調研、參加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廣泛與中國的官員、學者、學生等各界人士接觸。

據人民網報導,當時已經84歲高齡的傅高義,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一場以他本人為主角的學者座談會上,聽到許多比他晚一輩或者兩輩的廣東學者的發言,回憶起廣東改革的點滴。他又孩子般地推翻了原先說不再著作的決定,稱中國的一切讓他興奮,關於中國轉型以及存在的社會問題,他還得繼續寫。

《鄧小平時代》之後,傅高義繼續展示了他對中文材料掌握和嫻熟程度及其關於現代中國發展的淵博知識,遊刃有餘地同時駕馭中日兩種文化和洞察整個亞洲局勢,著有《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等作。

2015年3月,傅高義在接受中國新周刊的採訪時,曾談及自己的寫作計劃是要用兩三年時間寫一本有關中日關係的書,然後再花四年時間寫胡耀邦。而這個安排到他92歲的工作計劃卻在今日戛然而止。

傅高義的一生,有三分之二都與中國、中國廣東緊緊聯繫。他仙逝的消息一出,中美日三國媒體紛紛發文致哀。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推特悼念道:「知道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我很難過,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一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對中美人民友誼和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對中國的智慧和見解不僅對學術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對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如此。」

原標題:《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對話傅高義之子:40年前曾隨父親住進中大,並走訪廣東各地
    Vogel)向南都記者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曾隨父親到訪廣州,旅居中山大學,並前往廣東各地進行田野調查——這些調查後來匯集成為西方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部書《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nbsp&nbsp&nbsp&nbsp傅高義2013年接受南都專訪回顧自己與廣東的緣分,將自己研究路徑的選擇與所獲成果歸結於「運氣特別好」。而史蒂芬·沃格爾在為其父撰寫的訃告中形容,傅高義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學者,擁有無窮的勇氣與孩童般的熱情。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家醫院因手術併發症去世,享年90歲。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採訪過他的華文記者則有一個共識,傅老溫文儒雅,可以說是一個把儒者風浸淫到骨子裡的美國學者。最直接的,英文叫「Ezra Vogel」的他,給自己取了「傅高義」這個中文名,即可見其中國文化之修養。傅高義曾解釋,他父親是波蘭猶太人,姓「Vogel」,德語發音近「傅高」,名「Ezra」首字母「E」音近「義」,「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
  • 先生高義
    另一方面,一個美國式現代化的「樣板時代」確實已經左支右絀,而整個東亞乃至中國內部的巨大異質性,也令傅高義終生所期待的「現代化東亞」困難重重。 反過來說,理解傅高義乃至其學說,實際也沒有那麼複雜——只用拎出一條線索:現代化。
  • 鳳凰衛視記者: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想起我曾和他約過的一次採訪
    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他是美國最德高望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在20日去世,享年90歲。多年前,我發郵件跟傅高義先生約採訪,他非常友好的把我拒絕了。還詳細告訴我拒絕的原因一是時間衝突,他馬上要去中國;二個原因是我在北京的同事也約了採訪,於是他決定在北京做採訪。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不少中國人在微博留言道:「先生是西方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梁」,「他曾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張2017年傅高義在浙江大學講座間隙趴在桌子上休息的照片,並寫道:「老爺子治學態度和學者風骨令人敬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亦對傅高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他說,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傅高義突然去世,曾這樣評論中美「脫鉤」,10月份剛給了蔡英文五個字
    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曾這樣評論中美「脫鉤」日前,傅高義在位於哈佛大學的家中接受了《參考消息》記者專訪。他堅持用中文交流,吐字清晰,娓娓道來。他憂慮當前中美滑向「脫鉤」的趨勢,直言「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 徐國琦:理解傅高義的三個關鍵詞
    【編者按】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於美國當地時間12月20日去世,享年90歲。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隨後發布消息:「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教授(1930-2020)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75年和1995-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熟悉的友人會知道我與哈佛傅高義先生曾有很深的師友之誼,但其中的聚合因緣,其實是一段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我一般很少向人言及。一如下面兩文所言述的: 多少年來,我們之間一直以父子相稱——他波士頓哈佛的家,就是我的家(近年幾乎每次見面,他都要邀我們一家再回去小住);他到耶魯出席學術活動,見到我也總是說:我是順便來看看我的中國兒子啊。
  • 心繫中美日關係:從傅高義的作品中,中國讀者得以看見他者與自身
    一年後,傅高義與自己的家人遠赴東京,開啟了他長達半世紀的東亞研究。傅高義的東亞學術之旅以日本為起點,但進入六十年代後,他很快就加入到當時美國如火如荼的中國研究當中。頗負盛名的「頭號中國通」費正清邀請他回到哈佛,用其社會學背景將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的傳統漢學改造為當代中國研究。
  • 先生高義|周到態度
    稿件的作者曾感嘆,「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面對有一口流利漢語的傅高義,我有一種對面坐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學者的錯覺。」傅高義的去世,對於今天這個世界,對於今天這個美國,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又少了一位,能向西方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學者。2010初,《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受到西方媒體的熱捧。
  • 人物|傅高義:研究東亞數十載,去世前仍心繫中美關係未來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聲明中說:「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教授(1930-2020)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75年和1995-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a true champion of our center),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 毛升序傅高義《中國和日本》︱「對不起」與「謝謝你」
    《中國和日本: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美]傅高義著,毛升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即出我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讀博士的時候,曾聽過傅高義教授來我校作的一次演講。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在傅高義這一代學者逝去、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之時,他對中美關係的貢獻和他的治學,對今天又有什麼啟發?傅高義視覺中國 資料圖「用思想和行動塑造中美關係」作為積澱深厚的學者,傅高義也曾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 【世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哀悼銘記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在2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據報導,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汪文斌(資料圖)對此,發言人汪文斌回應道,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哈佛大學「中國先生」受聘華南理工名譽教授
    講座現場4月1日下午,被稱為「中國先生」的美國著名學者、原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EZRA F.傅高義現場為千名師生演講「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其當今意義」。講座由華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新加坡東亞問題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主持。據悉,本次講座由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承辦,傅高義先生同時被聘為該院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 「中國先生」的「人情味兒」
    作為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第二代掌門人,傅高義因其內行叫好、外行叫座的「中國研究」,被尊為「中國先生」。無論時代如何動蕩,社會思潮如何翻轉,他一直以平和心態和理性視角,看待中國的崛起與世界格局演變,透露出強烈的人文關懷。生前採訪中,他多次提到,要做一個有「人情味兒」的學者,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和研究志向,貫穿一生。
  • 境外媒體追憶傅高義:謙虛好學的「知華派」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哈佛大學宣布,該校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是美國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角色。過去4年裡,傅高義是最明確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對華政策的人士之一。
  • 柯文:紀念我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傅高義
    Schwartz) ,致力於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係史研究,代表作有《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1984年)、《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1997年) 等。他自1965年起任教於美國衛斯理學院,兼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柯文與傅高義相識近六十年,在哈佛共事,有過緊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