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高義|周到態度

2020-12-23 瀟湘晨報

「2000年,70歲的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傅高義,決定寫一本能向美國人介紹亞洲重要發展的書,他把目標鎖定在了鄧小平,『因為亞洲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而對中國現代歷程造成最大影響的是鄧小平』。2010年,這部傾10年之力完成的鄧小平傳記英文版出版。10年裡,他去過太行山區、鄧小平的老家廣安及江西瑞金;訪問了很多與鄧小平接觸過的政要,受訪者達300多人,單單是注釋,就有100多頁。」

7年前,《三聯生活周刊》在刊載對傅高義的專訪稿件時,在開頭這樣寫道。稿件的作者曾感嘆,「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面對有一口流利漢語的傅高義,我有一種對面坐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學者的錯覺。」

傅高義的去世,對於今天這個世界,對於今天這個美國,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又少了一位,能向西方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學者。

2010初,《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受到西方媒體的熱捧。《紐約時報》的評價是,「迄今為止中國驚人而坎坷的經濟改革之路的最全面的記錄」——這個評價無疑是十分中肯的,從沒有一本書,能將中國改革開放的真實面貌,如此完整地呈現在美國人的面前,而且還能做到如此暢銷。

即使是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裡,仍不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間巨大的隔閡。前兩年,我有一個同事去美國出差,還被當地人反覆問及類似「在中國是不是半夜經常會有警察來敲門」這樣的問題。意識形態的差異加上政府有意為之的引導,至今仍令大洋彼岸的國家,對我們的社會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改革開放是什麼?不知道的。消除貧困是什麼?不存在的。在很多美國人眼裡,那就是一個生活在重重重壓下喘不過氣的國度。

近年來,在美國某些政客群體的誘導下,美國的民粹主義抬頭,甚至有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的味道。這當中很大一部分成因,就是來自美國官方所構建的信息繭房,一葉障目之下,極易進行敵視與偏見的煽動。

因此,像傅高義這樣的學者,才難能可貴。一方面,他是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業界的地位決定了他的權威性和可以被信服。另一方面,他是民間的代表,可以不帶有任何政治利益的考量來闡述中國。還有一方面,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他可以將一個最客觀的中國樣貌,呈現在美國人的面前。

我們需要像傅高義這樣來自民間的窗戶,可以讓美國的普通人,通過這扇窗戶,去了解一個更真實的中國。有理解,才不會產生偏見,沒有偏見,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基於理解,摒除偏見,才有中美之間,最需要的合作與交流。

當然,我們也同樣希望,從中國的民間也能走出,擁有如傅高義這樣影響力的學者,能用一種在西方的語境中,容易被接受和信服的聲音,去主動傳播中國的聲音。中國需要被了解,這不光光是外國研究中國問題學者的責任,更是我們的責任。

傅高義說過,中美從建交到現在四十多年的經歷,其實就好像兩個人從互不相識再到成為朋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了解。如今整個世界協同發展的潮流下,這種交流和了解,更不應該倒退,更不應該人為地設置障礙,不應放大來自民間的誤解和偏見。美國方面應該停止這種障礙的設置,而中國,則要想辦法講好我們的故事,講好我們真實的、友好的、更可信服的故事。

對交流和互相理解的重視,貫穿於傅高義治學生涯的始終。恢復交流,加深理解,我想,這也是傅高義先生留下的願望。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先生高義
    當地時間12月20日,以著作《鄧小平時代》為國人所知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圖片來源:朝日新聞有友人哀嘆「一個時代之結束」。
  • 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作為承繼費正清衣缽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兩次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中國先生」之稱。在傅高義與中國長達近50年的緣分中,廣東是他研究中國的起點。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傅高義研究中國和日本幾十載,與中國交往頗深,在取得了深厚的學術造詣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回憶起傅高義時,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傅高義「既用思想也用行動在塑造中美關係」。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家醫院因手術併發症去世,享年90歲。
  • 鳳凰衛視記者: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想起我曾和他約過的一次採訪
    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他是美國最德高望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在20日去世,享年90歲。多年前,我發郵件跟傅高義先生約採訪,他非常友好的把我拒絕了。還詳細告訴我拒絕的原因一是時間衝突,他馬上要去中國;二個原因是我在北京的同事也約了採訪,於是他決定在北京做採訪。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
    在12月2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對傅高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傅高義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昨日上午,日本《朝日新聞》最先報導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
  • 徐國琦:理解傅高義的三個關鍵詞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接受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的採訪,回憶了他與傅高義先生的30年交往經歷。他指出,要理解傅高義,一定要在全球化語境下,把握三個關鍵詞——the man、the scholar、the Legend(人、學者、傳奇)。以下是徐國琦教授的訪談整理。傅高義教授虛懷若谷又充滿激情的學者我是1990年到哈佛大學讀書以後認識傅高義的,至今也有30年了。
  • ​傅高義去世,一代哈佛「中國通」謝幕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貢獻。得到兩國民眾深切懷念且高度評價的傅高義,究竟是怎樣一位學者?
  • 日本人看傅高義:深懷熱愛的日本研究者與「偉大的普通人」
    「偉大的普通人,這一詞用來形容傅高義先生再合適不過。」提起剛剛去世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曾經翻譯日文版《鄧小平時代》《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的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教授益尾知佐子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對中國和日本兩國的社會和人民,傅高義先生都曾懷著深深的熱愛進行著研究。」
  • 傅高義突然去世,曾這樣評論中美「脫鉤」,10月份剛給了蔡英文五個字
    《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他說,美國在對華態度上並沒有統一的思想,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從美國民眾輿論看,一半以上覺得應該和中國搞好關係。傅高義並未具體談到他的「民眾輿論」數據出處。不過,就在10月初,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發布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該尋求對華「友好合作和接觸」的政策,而不是一味遏制中國;超過半數的美國人不認為強大起來的中國會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圖片由傅高義的兒子提供「我父親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傅高義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5-1999年)和亞洲中心首任主任(1997-1999年)。2000年退休後,其研究方向轉向歷史學。2011年,他81歲時出版《鄧小平時代》。此書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
  • 「中國先生」的「人情味兒」
    近日,傅高義教授遽歸道山,讓人愴然。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高度讚賞他為促進中美溝通所作的貢獻。在知識界,各路媒體和私人朋友圈,大家紛紛書寫感言,致以深深悼念。一位美國教授的離世,引發了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同頻情感共振。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出版界人士稱傅高義寫中國是平視的...
    「傅高義寫中國是平視的,平視就是誠意」  《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是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兩度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40年,在哈佛大學有「中國先生」之稱。
  • 畫出自己的《向日葵》|周到態度
    所以,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而吳冠中先生也禁不住感嘆:文盲不多,美盲很多。當然,美育教育不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藝術家,加強美育教育也不是讓我們的孩子們在考級拿證書的路上埋頭前進,更不是為了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技藝。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讓孩子有接受審美培養的機會,有嚮往美的能力,有追求美的自覺。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不少中國人在微博留言道:「先生是西方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梁」,「他曾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張2017年傅高義在浙江大學講座間隙趴在桌子上休息的照片,並寫道:「老爺子治學態度和學者風骨令人敬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亦對傅高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他說,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逝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研究中國是為交流而非對抗
    難怪傅高義會告訴我,那時剛剛退休還常常去系裡拿信的帕森斯會拿著拐杖戳著地板大罵霍曼斯,把系裡的行政人員嚇得大氣也不敢出。帕森斯退休的時候,傅高義已經在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十年。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傅高義參加了人類學家弗洛倫斯·克拉克洪和心理學家約翰·施皮格爾(John Spiegel)聯袂指導的一項有關家庭和心理健康的大型調查,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婚姻關係與受情緒困擾的孩子》。因此,一開始傅高義日本之行的目的不過是想將這項研究擴大到不同的人種學背景中去。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財經APP小引: 正在忙大學期末的各種雜事,忽然驚聞傅高義老師驟逝的惡訊,一時震愕、悲傷、哀痛難!這篇文章本是傅高義老師為我一本待出的自選集寫的短序。熟悉的友人會知道我與哈佛傅高義先生曾有很深的師友之誼,但其中的聚合因緣,其實是一段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我一般很少向人言及。
  • 對這件事關臺灣前途大事,傅高義為何如此提醒蔡英文
    當地時間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逝世。傅高義生前多次對兩岸關係、臺灣局勢發表觀點。 傅高義告誡蔡英文當局,不要只聽信美國的單方面聲音,應該要同時聆聽大陸釋放的所有訊息,仔細解讀其中意涵,帶領臺灣走往正確的方向。 傅高義認為,美國總統川普之前的記錄太差,一旦落選,不知道他會做出怎樣的舉動。在他看來,要提防11月3日到明年1月20日這段總統交接權力空窗期,「這會是一段非常危險的時間」。
  • 境外媒體追憶傅高義:謙虛好學的「知華派」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哈佛大學宣布,該校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是美國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角色。過去4年裡,傅高義是最明確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對華政策的人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