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研究中國是為交流而非對抗

2020-12-25 澎湃新聞

逝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研究中國是為交流而非對抗

2020-12-21 1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據朝日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在美國麻省劍橋當地醫院去世,享年九十 。

傅高義關於日本的研究在日本享有盛名,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對中國頗有研究的學者。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著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等作品。

本位節選自《日本新中產階級》,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教授主持翻譯並作導讀,回憶了自己與傅高義的學術交往。

第一次見到傅高義(Ezra F.Vogel)教授,是一九九九年四月下旬的一個清晨。當時我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一年,因為去的時候不是學年之間的交替時節,一時找不到住處,就暫居在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教授的家裡。那時候裴老師家裡養了一條名叫Randall的牧羊犬,每天清晨,只要天氣晴朗,裴老師都會去坎布裡奇西北面的鮮湖(Fresh Pond)遛狗,我有時也會陪著一起去。那天,我們去鮮湖的路上碰上了正在跑步的傅高義和艾秀慈(Charlotte Ikels)夫婦,就停下來聊了一會,從那以後我就與這可愛的老人有了一系列交往。

我與傅高義教授相識的時候,他已年近七十,考慮到我們遇見他們夫婦的地方離其居住的薩姆納街估計有五英裡左右,這意味著他們那天上午晨跑的距離當在十英裡以上,憑此你就知道這位老人的精力是多麼的充沛。一九九九年秋季,我和一起來哈佛訪問的舍友、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的李大華教授一起選修了傅高義教授在社會學系開設的中國研究的研討課程。現在想來,那時他在哈佛任教的時光已經進入倒計時,而我們可能是他課堂上的最後一批外國學人。

因為自己的專業是社會學的緣故,更因為當時正在撰寫《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一書,這以後,就像我常常會去弗朗西斯街六十五號看望丹尼爾·貝爾教授一樣,我也常常會去叩開不遠處的薩姆納街十四號傅高義教授的家門,或邀他去哈佛廣場上那家著名的燕京飯店小酌,聽他聊哈佛大學社會學的歷史,尤其是憑結構功能主義君臨天下的帕森斯(Parsons)教授的其人其事。早在讀研究生期間,傅高義就選修過帕森斯的美國社會研究課程,這不僅影響到他後來選擇以社會學為志業,而且後者的社會均衡的觀點還左右了他最初對中國社會的研究。

一九三〇年代,帕森斯在英國和德國接受社會學教育後回到美國,通過翻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九三〇)和撰寫《社會行動的結構》(一九三七),一方面將韋伯和歐洲社會學引入美國,另一方面則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的扛鼎人物。一九四四年,他接替俄國人索羅金(Sorokin)出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兩年後即將社會學系改名為社會關係系(Depar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將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囊括殆盡。一九七三年在帕森斯退休之前,強調整合與均衡的結構功能理論在米爾斯、達倫多夫、古爾德納等人的持續批判下,尤其是面臨一九六〇年代後半期美國社會的風雨飄搖,已經開始式微。用那時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傅高義的研究生趙文詞的話說,當時最能言善辯的研究生們都以諷刺帕森斯為能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九七〇年代初擔任系主任的霍曼斯(Homans)將社會關係系改回社會學系,社會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則各自回了同在詹姆士樓(James Hall)的人類學系和心理學系。一時間帕森斯苦心經營起來的「帝國」土崩瓦解,到我一九九九年去哈佛訪問時,只有詹姆士樓西側的圖書館還保持著「社會關係圖書館」的名稱(二〇一二年我再去哈佛訪問時,連圖書館都改了名)。難怪傅高義會告訴我,那時剛剛退休還常常去系裡拿信的帕森斯會拿著拐杖戳著地板大罵霍曼斯,把系裡的行政人員嚇得大氣也不敢出。

帕森斯退休的時候,傅高義已經在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十年。往前回溯,這位一九三〇年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猶太后裔,二十歲時畢業於衛斯理安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在軍隊服了兩年兵役後,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傅高義一直給弗洛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系著名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克洪的妻子)做研究助理。一九五七年,後者告誡剛剛獲得博士學位並意欲以研究美國社會為志業的傅高義:如果你想深入洞悉美國社會,「就應該負笈海外,在另一種迥然不同的文化中生活並浸淫其間」。因為太平洋戰爭期間曾參與美國戰時情報處的工作,克拉克洪對日本人的價值觀和民族性多有研究,就建議傅高義不妨去日本從事研究。恰巧另一位哈佛的人類學家威廉·考迪爾(William Caudill)博士剛剛從日本結束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回國,克拉克洪的建議獲得了考迪爾的積極贊同。第二年,二十八歲的傅高義偕當時的妻子蘇珊娜(Suzanne Hall Vogel)和他們剛剛一歲的兒子前往東京,開始了長達兩年的異國之行。

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傅高義參加了人類學家弗洛倫斯·克拉克洪和心理學家約翰·施皮格爾(John Spiegel)聯袂指導的一項有關家庭和心理健康的大型調查,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婚姻關係與受情緒困擾的孩子》。因此,一開始傅高義日本之行的目的不過是想將這項研究擴大到不同的人種學背景中去。不過,在快要完成在日本的田野工作之時,傅高義開始對自己似無新意的研究產生了倦怠之感。相反,在東京市郊真間町(文中稱為M町)的田野研究的過程中,他開始意識到「在大公司或政府機構工作的工薪僱員(salary man)家庭和小農場主或獨立商人家庭之間倒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家庭模式上的差異與更廣泛的教育和社會問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一來,原先有關家庭與兒童心理健康的議題被後來的日本新中產階級即工薪族的議題所取代。

收集完田野資料返回美國的傅高義最初是到耶魯大學任教的,然而不久之後他就找到了重返哈佛的機會。進入一九六〇年代,因為麥卡錫主義在政治上逐漸失勢。此時,在福特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下,哈佛、哥倫比亞、華盛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以及康奈爾等大學的中國研究如火如荼;而「戰後在美國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創造了當代中國研究」的費正清也再一次慧眼識珠,使得傅高義一九六一年有機會以博士後研究員的身份返回哈佛,而他的社會學背景也開始成為費正清等人實現將傳統漢學改造成當代中國研究的契機。

進入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的傅高義一面跟著趙元任的女兒趙如蘭學習漢語,跟著費正清等人學習中國歷史、政治與文化,一面利用在日本收集的田野資料撰寫《日本新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族和他們的家庭》(二〇一三年出版的第三版去掉了副書名,改為《日本新中產階級》)。一九六三年,幾乎在這本著作出版的同時,已經起了中文名並留任哈佛的傅高義動身前往香港,研究一九四九年後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儘管當時的美國瀰漫著冷戰的氛圍,主流意識形態視中國為對手,但傅高義及一批年輕的中國研究學者在費正清的影響下卻對中國抱以同情的態度,用他的話來說:「儘管美國是冷戰的領導者,美國的中國觀察家們卻不屬於激憤的冷戰鬥士之列」。作為地域研究的中國研究是冷戰的產物,但大多數研究者了解與研究中國的目的卻是為了中美間的交流而不是對抗。

如果說上述立場決定了傅高義對中國研究的態度,那麼社會學的訓練則使他脫離了關注中國之命運一類的宏大敘事,轉而研究離香港較近因而能夠獲得相對豐富文獻和口述資料的廣東。在香港除了約談訪談對象外,他開始系統閱讀《廣州日報》《羊城晚報》,一年後回到美國後還繼續閱讀哈佛大學購買的一九四九年後完整的《南方日報》。「土改」、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幾乎所有一九四九年後發生的歷史事件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變化都引發了傅高義的高度關注。至此,傅高義成為全美能夠同時駕馭中日兩種文化並因此能夠洞悉整個東亞局勢的不二人選,他將費正清和日本研究專家賴肖爾(Edwin Reischauer,一譯賴世和)開創的哈佛東亞研究傳統近乎完美地繼承下來。

摘自:《日本新中產階級》 — 〔美〕傅高義,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
    傅高義。資料圖片/翟超 攝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在美國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外交部:傅高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逝世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哀悼傅高義。崔天凱說:「知道傅高義逝世的消息後,我很悲痛。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一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為中美人民友誼和中美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針對中國問題的見解對學術領域和整個世界來說,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不符合事實——訪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亞洲問題專家傅高義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知名亞洲問題專家傅高義近日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一些人提出的「對華接觸失敗論」不符合事實。美中兩國下一步應更重視通過對話溝通來處理雙方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並應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全球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強合作。
  • 每經12點丨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人大法工委:個人信息...
    每經12點丨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人大法工委: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人臉識別等作出專門規定;石家莊市長鄧沛然被查 每日經濟新聞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財經APP小引: 正在忙大學期末的各種雜事,忽然驚聞傅高義老師驟逝的惡訊,一時震愕、悲傷、哀痛難!這篇文章本是傅高義老師為我一本待出的自選集寫的短序。熟悉的友人會知道我與哈佛傅高義先生曾有很深的師友之誼,但其中的聚合因緣,其實是一段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我一般很少向人言及。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關於中美日,他曾這樣判斷
    據朝日新聞消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12月1日晚,傅高義剛剛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東亞研究專家,傅高義在哈佛享有「中國先生」稱號,被認為是美國少有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
  • 境外媒體追憶傅高義:謙虛好學的「知華派」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哈佛大學宣布,該校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是美國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角色。過去4年裡,傅高義是最明確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對華政策的人士之一。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家醫院因手術併發症去世,享年90歲。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耄耋之年的他仍牽掛著美中關係變化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密友、美日關係專家克裡斯蒂娜·戴維斯說,傅高義接受手術後病情突然惡化,20日上午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傅高義1930年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1958年在哈佛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前往日本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當地時間12月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1930年7月出生的傅高義,是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和日本問題專家。在一般讀者看來,他是個才高學富、著作等身的權威學者。而和他有過個人交往的同事、朋友,都往往談及他的風趣、幽默和樂於助人。
  • ​傅高義去世,一代哈佛「中國通」謝幕
    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貢獻。
  • 【紀念專欄】王緝思談傅高義新書:為世界讀懂中國
    原創 王緝思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本文約2400字,讀完約6分鐘【小i導讀】當地時間12月20日,著名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學社會科學系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終年90歲。
  • 人物|傅高義:研究東亞數十載,去世前仍心繫中美關係未來
    傅高義 視覺中國 資料圖從1964年起,傅高義在哈佛大學任教,直至2000年退休。在此期間,他曾兩次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後改名為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而一直在政府工作的人比較嚴肅,他們不一定有中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主要來自材料和書籍。」除去其研究成就,傅高義的為人也為許多人所尊敬。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秘書長刁大明對澎湃新聞表示,傅高義特別重視鼓勵年輕人,哪怕是和他不相識的人,經常獎掖後進。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在美中日三國均享有超級人脈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
  • 毛升序傅高義《中國和日本》︱「對不起」與「謝謝你」
    當晚,我們研究東亞的學生、訪問學者還接到通知,明天早上傅高義教授願意抽時間與我們見面。當時中日關係因釣魚島爭議正劍拔弩張,席間一位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向傅高義提出,日美應該聯合起來,應對中國的崛起。因為話題涉及中日衝突,講者又語帶激憤,會議室的氣氛有點尷尬。傅高義馬上轉移了話題,臉上似乎還有一絲慍色。
  •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高義去世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21日報導:當地時間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稱,著名中美問題學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
  • 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作為承繼費正清衣缽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兩次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中國先生」之稱。在傅高義與中國長達近50年的緣分中,廣東是他研究中國的起點。
  • 他讓更多外國人 了解真實的中國
    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麻薩諸塞州溘然長逝,享年90歲。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傅高義精通漢語和日語,著有《鄧小平時代》《領先一步:改革開放的廣東》《日本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等多部有關中日兩國的書籍,並與中日兩國各界人士結下了友好關係,在兩國備受尊敬。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澎湃新聞表示,「在美國,傅高義代表的中國問題研究的一個時代結束了。」
  • 逝者| 著名學者傅高義因術後併發症去世
    (見下文,由學人君翻譯),美國東亞問題研究專家、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先生於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0歲。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日本、日本工業化、共產主義社會在中國的崛起、鄧小平等,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日本和亞洲研究的著作。他被認為是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權威,有「中國先生」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