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高義

2021-02-08 南風窗

當地時間12月20日,以著作《鄧小平時代》為國人所知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有友人哀嘆「一個時代之結束」


理解這句評價,其實頗為複雜。


一方面,高齡的傅高義去世,代表著二戰後美國第一代「知華派」的退場。


另一方面,一個美國式現代化的「樣板時代」確實已經左支右絀,而整個東亞乃至中國內部的巨大異質性,也令傅高義終生所期待的「現代化東亞」困難重重。

 

反過來說,解傅高義乃至其學說,實際也沒有那麼複雜——只用拎出一條線索:現代化。

傅高義出生時,美國現代化理論的開山鼻祖、社會學家帕森斯剛剛自英國、德國回到美國哈佛大學,既為美國帶來了韋伯理論,又以現代化論述自成大家。


帕森斯認為,西方社會發展史上的現代化過程,包含了三項基本任務:科學革命、民主革命、產業革命,後人還添上了「管理革命」,四種統稱為西方的「四個現代化」。

 

帕森斯以西方各國實踐為基礎,總結出三個不同的歷史模式。


其一為常規模式,指英、法、荷等國各以產業革命或民主革命為先導,徐圖科學革命。


其二為災難性模式,由德國首創,以大搞工業化、科技創新為主,偏廢民主建設,終致納粹上臺,軍國主義擴張。


其三為最佳模式,由美國為代表,因其民主政治、科技發展、經濟擴張「三位一體」,可堪楷模。

 

這一「現代化模式」說,是50年代美國學術界之顯學。傅高義正是此時就讀於帕森斯門下。

 

顯學之所以「顯」,背後深厚的政治原因不可不注意。

 

當時帕森斯鼓吹美國「三位一體」,千秋功業,蘇聯正大肆批判「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而美國學界由此掀起的現代化思潮,本身就隱含了與共產主義公然對壘之意——在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論之外,美國的發展模式如何形成、發揚?最關鍵的是,美國的發展模式,能不能為第三世界/欠發達國家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馬克斯·韋伯提出了」三位一體「分層理論:社會分層依據分別為經濟、聲望、權力


因此有人稱「現代化理論」是出自美國學界的「基本國策」「非共產黨宣言」,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帕森斯的美式現代化地標,說天時地利人和多,分析矛盾衝突、思想進程和歷史局限少,不免實操性過於狹窄,令人無從下手。

 

此後,美國現代化理論家開始協同作戰,自60年代起,一批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大佬紛紛加入陣營,為這一理論彌補缺陷,添磚加瓦。

 

60年代中期,圍繞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圖式,美國學術界各專業領域開始輪番發力。像經濟學家格森克隆提出「技術轉讓」原則,鼓勵欠發達國家借用先進技術、資金和外來經驗。社會學家W.J.列文建議欠發達國家「高度專業化分工」「精密科層組織」「核子家庭」等。


理論之外,現代化實驗也已經在亞洲開展,但效果堪憂。接受美國援助和專家指導的韓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改革難產,尤其是伊朗改革,觸發宗教改革的嚴重倒退……這些實踐導致美國學界日益關注亞洲國家現代化的「受挫」(Breakdowns)。


而日本的發展,顯然是亞洲國家的樣板。其時擔任哈佛大學東亞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義,先後出版了《日本的新中產階級》(1963)和《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1979),分析日本現代化轉型歷程中的「有序受控」之優點。

《日本第一》出版之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已經在鄧小平的推動下,如火如荼地開展。


1987年,傅高義在廣東待了近七個月,走訪了廣東省十四個地級市,和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去了一百多個縣中的七十多個,拜訪了三十多名縣級以上官員。


1989年,《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出版。此時距離他上一部的「廣東著作」《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出版,正好二十年。

 

可以說,從「共產主義廣州」到「改革開放廣州」,不僅為廣東三十年來的實踐作史,更指出了中國當代歷史進程中的「現代化轉型」中的動因、性質和過程。


對中國改革開放抱有信心的傅高義認為:「如果能夠給予廣東人民更多的機會,那麼在今後的歲月中,他們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很快,傅高義的視野更超越日本和中國,放眼於整個東亞。《亞洲四小龍:東亞現代化的擴展》(1991)出版後,才使「亞洲四小龍」這個成名於70年代後期的「時髦說法」,成為討論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的典範。


也正因對東亞現代化模式的細緻研究,傅高義一度受提出「軟實力」的政治家約瑟夫·奈之邀,擔任柯林頓政府的「東亞情報官」,並因公開聲稱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並非「誤炸」,使美國當局高度緊張。

 

2011年,《鄧小平與中國的變革》和編著的《樸正熙時代:韓國的轉折點》先後出版。這兩本書的主題,也均圍繞中韓兩個文化接近的東亞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展開,兩位傳主既同具卡利斯馬色彩,而兩書的副標題也如出一轍——轉型(transformation)。

 

傅高義的最後一部著作《中國與日本:面對歷史》於2019年發表,此書可謂「充滿善意」。他自認是中日兩國共同的朋友,痛心於兩國之間不斷激化的矛盾,希望能借闡釋歷史上的牽連、交流以及全面侵華戰爭的「偶然性」,來化解彼此的誤會與敵意。


傅高義去世,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也已走過四十多年。關於「反思」或「解構」現代化的理論,業已逐漸壯大。

 

比如,批評者認為,國際上的南北差距、國內的城鄉差距、貧困問題等都是「成本轉嫁」導致的,而「現代化」造成了「成本轉嫁論」——一個國家只要在推進現代化,「成本轉嫁」就客觀普遍存在,跟意識形態、文化傳統乃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沒有關係。

 

在去世前,傅高義一直對近期的美國對華政策方向保持警惕。他公開表示兩國應該以和平和富有成效的方式競爭,而「競爭對手不必打架,可以通過競爭來提高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好」。

 

當然,他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角度出發。作為熟稔東亞的「中國先生」,他覺得有責任大聲疾呼,「我們應避免對中國的極端反應,這完全不符合國家利益」。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

『2021年·愈日曆』治癒上線

隨心所·愈  點擊購買

相關焦點

  • 先生高義|周到態度
    稿件的作者曾感嘆,「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面對有一口流利漢語的傅高義,我有一種對面坐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學者的錯覺。」傅高義的去世,對於今天這個世界,對於今天這個美國,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又少了一位,能向西方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學者。2010初,《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受到西方媒體的熱捧。
  • 曾在中大逗留三個月,「中國先生」傅高義的廣東緣
    《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作為承繼費正清衣缽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兩次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中國先生」之稱。在傅高義與中國長達近50年的緣分中,廣東是他研究中國的起點。
  • 鳳凰衛視記者: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想起我曾和他約過的一次採訪
    驚聞傅高義先生去世,他是美國最德高望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在20日去世,享年90歲。多年前,我發郵件跟傅高義先生約採訪,他非常友好的把我拒絕了。還詳細告訴我拒絕的原因一是時間衝突,他馬上要去中國;二個原因是我在北京的同事也約了採訪,於是他決定在北京做採訪。
  • 徐國琦:理解傅高義的三個關鍵詞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接受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的採訪,回憶了他與傅高義先生的30年交往經歷。他指出,要理解傅高義,一定要在全球化語境下,把握三個關鍵詞——the man、the scholar、the Legend(人、學者、傳奇)。以下是徐國琦教授的訪談整理。傅高義教授虛懷若谷又充滿激情的學者我是1990年到哈佛大學讀書以後認識傅高義的,至今也有30年了。
  • ​傅高義去世,一代哈佛「中國通」謝幕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貢獻。得到兩國民眾深切懷念且高度評價的傅高義,究竟是怎樣一位學者?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 Vogel)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家醫院因手術併發症去世,享年90歲。
  • 日本人看傅高義:深懷熱愛的日本研究者與「偉大的普通人」
    「偉大的普通人,這一詞用來形容傅高義先生再合適不過。」提起剛剛去世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曾經翻譯日文版《鄧小平時代》《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的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教授益尾知佐子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對中國和日本兩國的社會和人民,傅高義先生都曾懷著深深的熱愛進行著研究。」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
    在12月2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對傅高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傅高義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昨日上午,日本《朝日新聞》最先報導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後,沒有留下遺言便突然逝世。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傅高義突然去世,曾這樣評論中美「脫鉤」,10月份剛給了蔡英文五個字
    《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對於傅高義去世,傅高義的廣安老友們心情沉痛,紛紛追憶傅高義。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局長錢奇在網上看見傅高義去世的新聞,心情沉痛,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先生千古,一路走好」。錢奇說,對於傅高義,他心裡有個遺憾。《鄧小平時代》出版後,他給廣安贈送了一套多語種版的《鄧小平時代》,收藏在鄧小平故裡管理局。錢奇一直想等傅高義再次來中國的時候,當面感謝他。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財經APP小引: 正在忙大學期末的各種雜事,忽然驚聞傅高義老師驟逝的惡訊,一時震愕、悲傷、哀痛難!這篇文章本是傅高義老師為我一本待出的自選集寫的短序。熟悉的友人會知道我與哈佛傅高義先生曾有很深的師友之誼,但其中的聚合因緣,其實是一段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我一般很少向人言及。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最直接的,英文叫「Ezra Vogel」的他,給自己取了「傅高義」這個中文名,即可見其中國文化之修養。傅高義曾解釋,他父親是波蘭猶太人,姓「Vogel」,德語發音近「傅高」,名「Ezra」首字母「E」音近「義」,「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傅高義和家人在鄧小平雕像前合影。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傅高義研究中國和日本幾十載,與中國交往頗深,在取得了深厚的學術造詣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回憶起傅高義時,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傅高義「既用思想也用行動在塑造中美關係」。
  • 境外媒體追憶傅高義:謙虛好學的「知華派」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哈佛大學宣布,該校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是美國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角色。過去4年裡,傅高義是最明確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對華政策的人士之一。
  • 柯文:紀念我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傅高義
    柯文與傅高義相識近六十年,在哈佛共事,有過緊密的合作。傅高義去世後,現年86歲的柯文教授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之邀寫下了一段回憶文字,緬懷他的老同事和老朋友。柯文(左)傅高義(右)我很感激有這次機會,可以撰文紀念我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傅高義。我在1960年初就認識傅高義了。
  • 出版界人士稱傅高義寫中國是平視的...
    「傅高義寫中國是平視的,平視就是誠意」  《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是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兩度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40年,在哈佛大學有「中國先生」之稱。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關於中美日,他曾這樣判斷
    12月1日晚,傅高義剛剛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東亞研究專家,傅高義在哈佛享有「中國先生」稱號,被認為是美國少有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
  • 哈佛大學「中國先生」受聘華南理工名譽教授
    傅高義受聘華南理工名譽教授講座現場4月1日下午,被稱為「中國先生」的美國著名學者、原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EZRA F.傅高義現場為千名師生演講「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其當今意義」。講座由華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新加坡東亞問題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主持。據悉,本次講座由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承辦,傅高義先生同時被聘為該院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不少中國人在微博留言道:「先生是西方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梁」,「他曾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張2017年傅高義在浙江大學講座間隙趴在桌子上休息的照片,並寫道:「老爺子治學態度和學者風骨令人敬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亦對傅高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他說,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中國先生」的「人情味兒」
    近日,傅高義教授遽歸道山,讓人愴然。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高度讚賞他為促進中美溝通所作的貢獻。在知識界,各路媒體和私人朋友圈,大家紛紛書寫感言,致以深深悼念。一位美國教授的離世,引發了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同頻情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