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
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傅高義親屬授權並供圖)
很多中國的普通讀者知道傅高義,大概是從《鄧小平時代》開始。這部著作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向西方客觀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一經出版,便在當年獲得包括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文化特殊貢獻獎」,「2013年度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等大大小小的十六個獎項。
▲《鄧小平時代》【美】傅高義 著馮克利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月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在美國享有盛名、素有「中國先生」之稱的學者,47年前首次訪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就是深圳。
上世紀60年代
在香港收集資料了解中國
上世紀60年代,傅高義開始中國研究。他覺得中國這麼大,情況這麼複雜,要了解中國,只能找一個小的地方。他把目光投向了廣東。
當時,美國人不被允許進入中國。傅高義只能在香港收集材料了解中國,其方式是通過閱讀《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以及同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人談話。
1969年,儘管傅高義還沒有機會進入中國內地實地調研,但他在大洋彼岸出版了自己關於中國研究的奠基之作《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這本著作在西方獲得高度評價,他的前輩、時任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教授稱之「將成為社會學家們如何從外部世界研究共產主義中國的傑出範例」。此後,很多其他美國學者就照著傅高義研究廣州的方式,研究北京、上海或者中國其他一些城市。
▲《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美】傅高義 著高申鵬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1973年
首訪內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1973年,傅高義第一次進入中國內地。他通過香港來到深圳,等待幾個小時後,在羅湖火車站登上去往廣州的火車。那一回,他參加一個美國科學代表團,也趁機在廣州小住幾天,但當時尚未得到在中國研究的機會。1980年,他在廣東停留了兩個月,從那以後,每年至少訪問廣東一次。
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結為姊妹關係。廣東省高層領導訪美時,傅高義也得以參與接見,他會見過當時的梁靈光省長、朱森林省長、楊立副省長,以及廣東省經濟委員會主任楊邁等人。此時廣東省希望能吸引外商投資,但很多外國人持謹慎態度,楊邁知道傅高義之前研究廣東,希望讓這樣一位國外知名教授介紹廣東,會更可信些。傅高義對楊邁說,埃德加·斯諾去到延安時,是一名記者,可以滿腔熱情地正面記下毛澤東在做的事情,「但我作為學者,我的工作是向人們提供一個不偏不倚的描述,包括正面的、負面的」。
1987年
攜眷廣東行7個月
1987年,應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邀請,傅高義帶著太太艾秀慈(C harlotte Ikels)來到廣東,系統研究廣東的經濟發展與改革。在近7個月的時間內,傅高義走訪廣東全省14個地級市和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全省100個縣中的70多個。兩年後,《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一書出版。
▲《先行一步 : 改革中的廣東》【美】傅高義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他的太太艾秀慈在香港學習過廣州話,可以用廣州話與當地居民交流(她後來出版過有關廣東家庭生活的專著《財神歸來》)。傅高義則用普通話與廣東人交流。為了保持獨立客觀性,傅高義堅持自費完成廣東行,也要讓外界清楚他並沒有受到中國官方資助。
2013年
巡迴演講從深圳出發
自1989年後,傅高義沒再出版過與廣東相關的著作,但事實上他與廣東,尤其與深圳的關係一直很緊密。
2000年夏天,即將從哈佛大學退休的傅高義想寫一本關於鄧小平的書,在這位東亞研究專家看來,「亞洲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而對中國的現代歷程造成最大影響的人是鄧小平。此外,深入分析鄧小平的人生和事業,可以揭示近年來塑造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
2013年1月18日,鄧小平南方談話21周年紀念日當天,傅高義積10年心力完成的巨著《鄧小平時代》中文簡體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聯合首發。隨後,他在中國內地開啟了多場有關鄧小平、有關改革開放、有關那個時代的知識分享,他把第一場演講定在了深圳舉行。
那一年的3月20日,傅高義在深圳書城中心城用1924-1997年的數十張老照片為材料,截取了鄧小平偉大生涯中的一些重要節點,做了生動的講述,還和讀者分享了他和中國、和深圳的一些故事。
當年,《鄧小平時代》還獲得了「2013年度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
2020年
向西方推介「深圳奇蹟」
今年8月22日,由美國人類學學者馬立安等多位學者聯合撰寫的《向深圳學習》在深圳首發,傅高義為該書作序。在馬立安心中,正是傅高義的序言讓更多不認識作者、不了解深圳的西方人願意停下來、花時間翻開這本書,了解西方視角下的「深圳奇蹟」,給作者與讀者一次溝通的機會。
▲《向深圳學習 : 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從經濟特區到模範城市的試驗》【美】馬立安等 著王立弟 譯海天出版社2020年7月
談到與傅高義的「相識」,馬立安表示,雖沒有深交,但這位「中國先生」的認可讓她十分感激。「我與傅高義是在一場研討會上認識的。他作為最早研究廣東的美國學者之一,來過深圳,寫過與廣東改革有關的書。雖沒有專門為深圳立傳,但他第一次來中國內地的城市就是深圳。」馬立安對記者說,「能夠請到傅高義寫序言是我們的榮幸。此書一位合作編輯在哈佛大學見到了傅高義,便把書樣送給了他。在看過內容之後,他為我們寫下了序言。所以,我很感激他對《向深圳學習》的認可和對我們研究與分析的認可。」
在序言中,傅高義寫道:「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能夠趕上深圳的發展速度,這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又一個南大門……深圳是開拓者,是幫助塑造中國現代生活的開路先鋒。」傅高義還在序言中公開了他此前沒有發表過的對深圳的見聞筆記,馬立安說:「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份很珍貴的禮物。」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