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付費測試結束,原篇內容重發。
本來不存在問題的地方,卻經常出現問題——「文化人」多了就易犯這個病。今天無影也一起「病」一下,想了卻一樁公案。
——陳寅恪,近代中國少有的「大師中的大師」。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此為「四不講」。因此,陳寅恪的課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來聽他的課。
陳寅恪的家世淵源甚是了得。其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身出名門,又學識過人,且個性耿介、學術剛直,這樣的人物真是百世少有!所以陳先生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鼎鼎大名如梁啓超,也曾說過: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如此大師,後輩學者無不高山仰止,但關於陳寅恪這個名字,到底是念「陳寅kè」?還是「陳寅què」?這麼一件事,竟然出現了爭論。而且是從先生在世之時就開始爭論。一個響噹噹的大師,竟不能對自己名字讀音擁有決定權,這在文學史上也算是咄咄怪事!
考校起來也很有些意思,不妥之處請予指正。
將 「恪」讀作「què(確)」的那些人,有關根據是: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客家人讀「恪」作「què(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的《李氏中文字典》用「課」注「恪」的國音,而用「確」注「恪」的粵音)。
但,這不該是個通說,恰恰相反,它應該屬於一個「邪說」。因為——陳寅恪本人不認帳。
陳寅恪從青年到老年,從沒有將「恪」寫成que音。例如他在瑞士、美國、德國留學和發表論文的署名,以及1956年在中山大學《本校專家調查表》上填寫的名字拼音均為ChenYinke或ChenYinKoh。北方方言已無入聲,古入聲koh在當年的北平官話中已轉化為kè。再者,陳寅恪的老家江西修水,「恪」字輩已不下千人,叫「陳寅恪」的就有6人。這些以「恪」命名的宗親,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長輩,都讀「恪」為koh(古入聲)。
對此,後來有學者考證得更加明確:查古今詞書,諸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等,大都只注「kè」音,有的還特別註明它的原形字是「愙」。只是有些晚近出版的辭書注以「舊讀què卻」,但「舊」何所指,又語焉不詳。而且持這種讀法的多是一些年齡較大而且「出身」於清華、北大的高層知識分子以及他們的傳人(子女、學生等等)。在20-40年代的清華,全校上下幾乎一致如此讀法,可是極少有人能夠說出什麼根據,人云亦云而已。就連泰鬥級的語言學家也不例外。如趙元任、王力,蔣天樞曾親自請教過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說:這字本來應該讀「kè」,但在陳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跟著這麼讀了——唉,一代大師們都軟了腰、從了眾,讀到此,我真是要悄悄安慰一下陳寅恪先生了。
至此已經可以看出,個別人僅因粵音讀作「què」,而潛意識中又以懂得一字別音為能事,因此自作聰明給「恪」定一個普通話新音,這是很荒謬的。
但問題來了,而且是最最關鍵的問題:誤讀為「確」時,陳寅恪本人尚健在,為什麼會如此反抗無力呢?
據查證,其實是陳寅恪本人並沒有怎麼反抗。
清華圖書館元老畢樹棠先生曾經問過陳先生,陳先生告訴他「恪」應讀ke音,他又問「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
再據說……但是很關鍵的「據說」,很重要,這可能是最後的理由了——陳寅恪到中山大學後,師生職員相沿成習念què,與其夫人唐篔不無關係。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自幼依母在天津長大,母音為平津一帶的語音。她讀「恪」為què,當學生稱寅kè先生時,她常常糾正說要念què。
原來如此,原來這裡面還有夫人的緣因了。算了吧,陳寅恪一生摯愛唐夫人,卿說念什麼就念什麼罷。
但是你別人跟著起什麼哄呀?而且我看瞎起鬨的大多是清華、北大、中山的名門出身,本就認識陳寅恪先生,這已經很值得炫耀一下了,再能給先生改個名字,知道另一種讀法,算不算很牛?
基於上述分析,有關學者認為,我們今天應該做幾個決斷。比如,蔣天樞就提出:
一、作為現代人,在口頭或日常生活中,你盡可以用你自己的方音或習慣音讀字。但在正式場合,在要求用規範語言進行交際、交流時,就應該按規範漢語(普通話)行事。特別不應該用自己的習慣以至錯誤去「糾正」他人。比如某些關於陳寅恪的介紹書籍,作者竟然以「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口吻,大膽教訓起讀(kè課)的人們來。事實上,有許多青年人,原本是根據辭書讀陳先生的名字的,但受到了老師或長輩的「糾正」而改變了讀法。
二、 學校的啟蒙老師,新聞媒體的解說員、廣播員,應是正確使用普通話的模範,萬不可根據別人的偏頗之見對自己的聽眾作錯誤引導。而事實上,有一些大新聞媒體,以及電視片講解員,都有意無意地誤導了自己的觀眾或聽眾。我相信,他們也是受了某些「名人指點」才這樣做的,但是他們應該根據規範漢語辦事,而不應盲目聽信他人,因為這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做法。
三、依照傳統——「名(字的讀音)從主人」。如果在一個人的名字上出現了多音字,應該隨著主人讀法讀音。「恪」字既非多音字,陳先生本人的讀法又同規範漢語一致,自然就應該尊重陳先生本人的讀法。萬不可去幹涉或「糾正」別人,以免有意無意的製造混亂。
我高度懷疑唐朝有溫室大棚
燕人無惑(原創)
領導同意胡來
典型宣傳6忌——衝得太猛容易失足
形式主義癌
「大開腦洞」之哲學史觀(合集)
作死易,治得瑟難
肉素之辯——當蚊子叮上了佛
騙子都是三觀極正的人
你雖然沒吃蝙蝠,但你吃了雙黃連
清明寒食考(好多冷知識)
節氣、音律、度、量、衡之關係
打尜兒——謹以此篇致敬童年!
體制人20年感慨
剃頭機,時代在呼喚你!
快牛之死
月球人口狀況調查
鬥鼠記
說「嘯」
——無影江湖,瞎聊胡侃社會萬象,偶爾傳播點冷知識,肯定會有你想要的,也敢保證是您在別處看不到的。原創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關注轉發,成為江湖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