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è還是què?——陳寅恪讀音考

2021-02-19 無影江湖

* 第一次付費測試結束,原篇內容重發。

 

本來不存在問題的地方,卻經常出現問題——「文化人」多了就易犯這個病。今天無影也一起「病」一下,想了卻一樁公案。

 

——陳寅恪,近代中國少有的「大師中的大師」。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此為「四不講」。因此,陳寅恪的課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來聽他的課。

 

陳寅恪的家世淵源甚是了得。其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身出名門,又學識過人,且個性耿介、學術剛直,這樣的人物真是百世少有!所以陳先生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鼎鼎大名如梁啓超,也曾說過: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如此大師,後輩學者無不高山仰止,但關於陳寅恪這個名字,到底是念「陳寅kè」?還是「陳寅què」?這麼一件事,竟然出現了爭論。而且是從先生在世之時就開始爭論。一個響噹噹的大師,竟不能對自己名字讀音擁有決定權,這在文學史上也算是咄咄怪事!

 

考校起來也很有些意思,不妥之處請予指正。

 

將 「恪」讀作「què(確)」的那些人,有關根據是: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客家人讀「恪」作「què(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的《李氏中文字典》用「課」注「恪」的國音,而用「確」注「恪」的粵音)。

 

但,這不該是個通說,恰恰相反,它應該屬於一個「邪說」。因為——陳寅恪本人不認帳。

 

陳寅恪從青年到老年,從沒有將「恪」寫成que音。例如他在瑞士、美國、德國留學和發表論文的署名,以及1956年在中山大學《本校專家調查表》上填寫的名字拼音均為ChenYinke或ChenYinKoh。北方方言已無入聲,古入聲koh在當年的北平官話中已轉化為kè。再者,陳寅恪的老家江西修水,「恪」字輩已不下千人,叫「陳寅恪」的就有6人。這些以「恪」命名的宗親,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長輩,都讀「恪」為koh(古入聲)。

 

對此,後來有學者考證得更加明確:查古今詞書,諸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等,大都只注「kè」音,有的還特別註明它的原形字是「愙」。只是有些晚近出版的辭書注以「舊讀què卻」,但「舊」何所指,又語焉不詳。而且持這種讀法的多是一些年齡較大而且「出身」於清華、北大的高層知識分子以及他們的傳人(子女、學生等等)。在20-40年代的清華,全校上下幾乎一致如此讀法,可是極少有人能夠說出什麼根據,人云亦云而已。就連泰鬥級的語言學家也不例外。如趙元任、王力,蔣天樞曾親自請教過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說:這字本來應該讀「kè」,但在陳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跟著這麼讀了——唉,一代大師們都軟了腰、從了眾,讀到此,我真是要悄悄安慰一下陳寅恪先生了。

 

至此已經可以看出,個別人僅因粵音讀作「què」,而潛意識中又以懂得一字別音為能事,因此自作聰明給「恪」定一個普通話新音,這是很荒謬的。

 

但問題來了,而且是最最關鍵的問題:誤讀為「確」時,陳寅恪本人尚健在,為什麼會如此反抗無力呢?

 

據查證,其實是陳寅恪本人並沒有怎麼反抗。

 

清華圖書館元老畢樹棠先生曾經問過陳先生,陳先生告訴他「恪」應讀ke音,他又問「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

 

再據說……但是很關鍵的「據說」,很重要,這可能是最後的理由了——陳寅恪到中山大學後,師生職員相沿成習念què,與其夫人唐篔不無關係。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自幼依母在天津長大,母音為平津一帶的語音。她讀「恪」為què,當學生稱寅kè先生時,她常常糾正說要念què。

 

原來如此,原來這裡面還有夫人的緣因了。算了吧,陳寅恪一生摯愛唐夫人,卿說念什麼就念什麼罷。

 

但是你別人跟著起什麼哄呀?而且我看瞎起鬨的大多是清華、北大、中山的名門出身,本就認識陳寅恪先生,這已經很值得炫耀一下了,再能給先生改個名字,知道另一種讀法,算不算很牛?

 

基於上述分析,有關學者認為,我們今天應該做幾個決斷。比如,蔣天樞就提出:

 

一、作為現代人,在口頭或日常生活中,你盡可以用你自己的方音或習慣音讀字。但在正式場合,在要求用規範語言進行交際、交流時,就應該按規範漢語(普通話)行事。特別不應該用自己的習慣以至錯誤去「糾正」他人。比如某些關於陳寅恪的介紹書籍,作者竟然以「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口吻,大膽教訓起讀(kè課)的人們來。事實上,有許多青年人,原本是根據辭書讀陳先生的名字的,但受到了老師或長輩的「糾正」而改變了讀法。

 

二、 學校的啟蒙老師,新聞媒體的解說員、廣播員,應是正確使用普通話的模範,萬不可根據別人的偏頗之見對自己的聽眾作錯誤引導。而事實上,有一些大新聞媒體,以及電視片講解員,都有意無意地誤導了自己的觀眾或聽眾。我相信,他們也是受了某些「名人指點」才這樣做的,但是他們應該根據規範漢語辦事,而不應盲目聽信他人,因為這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做法。

 

三、依照傳統——「名(字的讀音)從主人」。如果在一個人的名字上出現了多音字,應該隨著主人讀法讀音。「恪」字既非多音字,陳先生本人的讀法又同規範漢語一致,自然就應該尊重陳先生本人的讀法。萬不可去幹涉或「糾正」別人,以免有意無意的製造混亂。

我高度懷疑唐朝有溫室大棚

燕人無惑(原創)

領導同意胡來

典型宣傳6忌——衝得太猛容易失足

形式主義癌

「大開腦洞」之哲學史觀(合集)

作死易,治得瑟難

肉素之辯——當蚊子叮上了佛

騙子都是三觀極正的人

你雖然沒吃蝙蝠,但你吃了雙黃連

清明寒食考(好多冷知識)

節氣、音律、度、量、衡之關係

打尜兒——謹以此篇致敬童年!

體制人20年感慨

剃頭機,時代在呼喚你!

快牛之死

月球人口狀況調查

鬥鼠記

說「嘯」


——無影江湖,瞎聊胡侃社會萬象,偶爾傳播點冷知識,肯定會有你想要的,也敢保證是您在別處看不到的。原創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關注轉發,成為江湖中人!

相關焦點

  •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朱家姆媽證實,她父親稱呼或說到陳寅恪時,末字為「確」音。不僅唐家陳家,「大家都說『確』!」 (按:凡標同音字「確」,兼容國語和方言。唐子仁童年在北平,能說一口標準國語,但與我交談多用滬語。)我向人傳播所知,卻接勸導:過去有學問的人都不對,陳寅恪末字讀kè乃官方重新「審」定,時下再讀què,定會被笑「讀錯了」。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字該怎麼讀?應該讀què 還是讀 kè呢?
    應該讀chén yín què ,但讀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說就是錯的。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讀音問題頗有一些爭議。一般人都讀\"ke\",文化界、學術界中人則多數念\"que\"。中山大學歷史系程美寶教授在英國牛津大學查閱到一些有關陳寅恪教授的檔案,中有胡適用英文寫給牛津大學推薦陳寅恪任教的信件,信的 開頭就是\"Professor Ying—ch\'iuh Chen......
  • 為什麼陳寅恪的「恪」要讀作què?
    在他低頭喝湯的間隙,鄰桌一位數學系博士側過頭來:「你或許應該看看《萬曆野獲編》,上面的幾條史料你似乎沒有提到。」我們頓時都跪了,《萬曆野獲編》多麼冷門的古籍,我們誰也沒讀過。為了維持殘存的自尊心,防止外專業學生隨意插入我們的談話,歷史系的學生常常在說話時夾雜一些暗號,以區分敵我,黨同伐異。
  • 【史海拾遺】陳寅恪名字「恪」字的讀音
    但《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只注「kè」音。 趙元任日記說,陳先生把自己的德語名字拼為「Yinko」。語言學家王力說:「本來該讀「kè」,但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就跟風這麼讀了」。
  • 陳寅恪 的「恪」應當怎麼讀?
    漢字文化教育圈 有人問:陳寅恪 的「恪」應當怎麼讀?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恪』字,查閱常用工具書只有kè音讀,而很多人卻讀成què音,這『恪』字究竟念kè還是què?據《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和《辭源》等工具書,「恪」字僅一讀音:「kè」,然大家在稱陳寅恪先生之名時,「恪」字卻讀「què」音。這是為何?據40年代中期曾作過陳寅老教學助手的王鍾翰回憶,陳寅老的親屬呼其名時,「恪」字均讀「què 」,於是約定俗成,友人及學生亦效仿之。
  • 陳寅恪的「恪」字該怎麼讀?
    拙文旨在澄清主張念què者為突破《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不取què音只載錄kè音的障礙而訛傳「陳寅恪老家方言客家話念què」「陳寅恪本人念què」之說,披露陳寅恪家族史與其名號讀音的關係,列舉新發現的陳寅恪本人署名標音ke、ko的材料,提出「在公眾場合使用規範讀音kè稱呼陳寅恪先生及其昆仲的名諱」的觀點。
  • 「陳寅恪」的「恪」應當怎麼讀?
    在答覆朱光先生的問題以前,先引錄《文史知識》1997年第4期刊載的董寶光《「恪」字讀音》一文,以供參考,同時也作為後面拙文討論的起點。 「恪」字讀音董寶光據《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和《辭源》等工具書,「恪」字僅一讀音:「kè」,然大家在稱陳寅恪先生之名時,「恪」字卻讀「què」音。這是為何?
  • 陳寅恪的「恪」怎麼念?
    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陳寅恪先生是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是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然而他的名字怎麼念卻長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恪」念què,有人則認為念kè
  • |趣讀|名人姓名的讀音問題(1)
    故人已去,功成名就,但他姓名中的「恪」字究竟應該讀「què」還是「kè」,至今卻還爭論不休,尚無定論。而且陳寅恪的家人,特別是他的夫人一直堅持這麼讀。有人考證在他的家鄉客家話中「恪」也發音「què」。所以認為,為了尊重大師應該這麼讀。另一種意見則主張讀「kè」,因為陳寅恪生前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特別是國際交往中多次強調「恪」讀音為「kè」,有現留存的文件、名片等實物及印件為據。
  • 陳寅恪「恪」的讀音是方言轉換的結果
    楊逢冰  「文革停課鬧革命」期間,閒居無事,常聽長沙老家的長輩或表哥說起陳寅恪先生博聞強記的故事
  • 陳寅恪名字讀音辨析
    賈平凹、陳寅恪名字讀音辨析為人名的讀音做一個辨析,此為第一次,因為,為一個人的名字改變普通話的讀音,這是從來沒有的事,以後也不應該再有這樣的事。說一說陳寅恪,很多人爬羅剔抉,搜索證據,力圖證明陳寅恪的恪,讀音為QUE(卻),證據無非是陳寅恪的家人、朋友這麼讀。本人無意否認考證的準確與否,因為方向錯了,考證就沒有了意義。換句話說,即使他的所有的家人和朋友都讀QUE(卻),也不能改變在普通話裡讀KE(克)的現實。
  •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陳寅恪先生不但學貫古今,留下了諸多傳奇,就連先生名字讀音問題的爭論,也成為了中國語言學界的一段軼事。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只有一個讀音是念(Kè)。可是,在稱呼陳寅恪先生名字的時候,許多和先生同時代的知名學者、教授卻把「恪」字讀作"què"。
  • 官媒:「六安」應統一為普通話讀音的觀點暴露了文化上的短板
    隨後,這位主播發微博回應稱,播音要以最新的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隻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六(lù)作為地名的發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你現在通過電腦輸入法打字,系統都會告訴你這個詞讀「六(lù)安」。據考證,直到《新華字典》最近的兩次修訂,才取消了這個音,統一讀成liù。而在其他一些工具書和民政部公布的地名錄中,權威的讀法還是六(lù)安。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陳寅恪的「恪」正音「客」易音「雀」依典可解
    陳寅恪的「恪」正音「客」易音「雀」依典可解倪寄如(退休工人)——熱烈慶祝兩會召開!願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科學理念指導下萬紫千紅絢麗和諧——5月19日仍有熱心於中國文化學者在《鳳凰網》發文《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 字斟句酌 | 陳寅恪的「恪」怎麼會讀「què」?
    這不能純讀原音,需要折合為標準語音體系可能接受的讀音,如現代漢語的「尷尬、癌」都是從吳語語音折合過來的。 有一個明白無疑的例子,在魯迅《故鄉》這篇小說中,記閏土說的偷瓜吃的動物(一種獾)時,作者造了個「猹」字。(這是造字歷史上可明確知道造字者的一例,稍晚於劉復造「她」。)因紹興話中音同「查」,是個濁聲的音,現行字典、詞典都依「查」折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