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 陳寅恪的「恪」怎麼會讀「què」?

2021-02-07 語言文字周報

古代雅言以洛陽音為標準音,現代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但共同語也有吸收方言甚至民族語言的需要,如歷史上「茄、椰」的音就是隨著物產輸入而吸收來的。這不能純讀原音,需要折合為標準語音體系可能接受的讀音,如現代漢語的「尷尬、癌」都是從吳語語音折合過來的。

 

有一個明白無疑的例子,在魯迅《故鄉》這篇小說中,記閏土說的偷瓜吃的動物(一種獾)時,作者造了個「猹」字。(這是造字歷史上可明確知道造字者的一例,稍晚於劉復造「她」。)因紹興話中音同「查」,是個濁聲的音,現行字典、詞典都依「查」折合為,可紹興師專謝德銑1979年寫的《魯迅作品中的紹興方言注釋》卻注為,這就有了不同的折合。

 

很多讀音糾紛由折合的不同而產生,折合不好的像「碚」「匼」舊讀有誤,丁聲樹先生考實了正確的讀法(參丁聲樹:《「碚」字音讀答問》《說「匼」字音》)。

 

現在深圳的「圳」讀,是依據清代鈕琇的筆記《觚賸·粵觚上·語字之異》「通水之道為『圳』,音浸」,結合粵音折合來的。(作者是吳人,音其仿佛,否則粵音「浸」收也與「圳」不合。)按此字早就見於宋戴侗《六書故》:「甽,按今作圳,田間溝畎也。」指出是甽的後起字。《集韻》朱閏切:「甽,溝也」,正與溫州永嘉鄉間說田間水溝的音義相同,當音合口。我調查浙、贛、閩、湘及粵北各地,不管指田溝或地名,也都讀合口;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中「圳」也是,那麼此字應當折合為。「深圳」則可名從主人,另立音專用(因當地粵語「肫胗」也開合不分可都說胗)。但不應把通行全國的「圳」都折合為開口。原來大概是把它當作廣東俗字來定音的,既知此字宋代字書已有,幾省通用,就要另行好好折合了(詳鄭張尚芳《圳字字音瑣談》,1980)。

 

有些冷僻字也有南北音折合問題,「恪」字問題就是一例。

 

「陳寅恪」的「恪」究竟讀還是讀,頗受關注,已經有不少文章討論。還有陳先生熟人指出先生故鄉、兄弟、本人都讀,而其夫人卻堅持讀的有趣事實。有人認為是從北京音白讀來的。按元明清時期的重要韻書如《蒙古字韻》《洪武正韻》《四聲通解》《五方元音》等,「恪」都沒有一讀,用拉丁字母記北京話的《語言自邇集》,「恪」也只列在159號下,不見於42號(「卻確愨」等11字),則北京白讀音說不確。在音韻上,二等的「客」因顎化作用可以白讀(注意絕不是合口的),但一等的「恪」,和「各」字一樣,是不可能顎化的。

 

那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因為「恪」一直讀鐸韻「苦各切」,與覺韻「苦角切」的「確愨」南方大抵同音(吳、湘、贛、客、粵皆同),「恪愨」詞義又相似,因而容易相混(寫《十經文字通正書》的清朝嘉定人錢坫在其《說文解字斠詮》裡就在「愨」下寫「今作恪」)。所以南人說官話時容易把「恪」跟著「確愨」讀成。這是由南方讀音北化時的折合錯誤造成的,乃是因類化而扭曲折合的顯例。

 

實則這個音明代就有了。金尼閣《西儒耳目資·列音韻譜》已經收入,除在第四攝入聲「克惡」(渴溘磕恪)外,又列在第十五攝「克藥」「殼確愨卻」等之末。金氏記錄不少文士的音讀又音,後來常常變正讀,如古堯切的「驍梟」在第三十一攝既列「格腰」同澆,又列「黑腰」同枵鴞,後者本粵語常讀音,今也已成京音正讀了(只可怪江南通行的「澆」的「薄」義也讀枵,卻沒有被吸收)。所以後來此等矯揉過度的讀法,在北上的南士口中反而流行。致使舊時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的《國音辭典》在「恪」下收了「1.刻,2.確(又讀)」兩音,予以肯定。這是後來好些字典又讀的來源。

 

實際上,溯其源則後一音原是折合不當,矯揉過度地類化出來的。



(摘自《胭脂與焉支 鄭張尚芳博客選》一書)

《胭脂與焉支 鄭張尚芳博客選》,鄭張尚芳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鄭張尚芳(1933—2018),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張先生在科研工作之餘,2006年開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寫博文,頗受好評。


鄭張先生認為,漢語歷史悠久並發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漢語與國內各民族、周邊各國語言之間的聯繫久遠、彼此影響,產生了許多有趣的語言現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學的解讀與猜想,其中以訛傳訛者,不在少數。基於此,鄭張先生以語言學家的敏銳感覺,就平常生活中所見,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寫些隨筆,試予解答,指明真相」。


《胭脂與焉支 鄭張尚芳博客選》收錄鄭張先生從2006年至2017年的80餘篇博客文章,彙編成書時鄭張先生審讀了書稿,並作了修訂。



主      編 :何   勇  

執行主編:楊林成  

本期編輯:李   璐

本期校對:李夢露

相關焦點

  •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文| 沈亞明來源| 鳳凰網讀書陳氏三女(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對「恪」字讀音的看法:其一,陳寅恪本人和至親三代都讀「恪」為què,是既成事實,不爭的事實。其二,親人之名被念成不同於父母家人所說之音,難以接受。其三,人名乃個人之名,名從主人。
  • 為什麼陳寅恪的「恪」要讀作què?
    在他低頭喝湯的間隙,鄰桌一位數學系博士側過頭來:「你或許應該看看《萬曆野獲編》,上面的幾條史料你似乎沒有提到。」我們頓時都跪了,《萬曆野獲編》多麼冷門的古籍,我們誰也沒讀過。為了維持殘存的自尊心,防止外專業學生隨意插入我們的談話,歷史系的學生常常在說話時夾雜一些暗號,以區分敵我,黨同伐異。
  • 陳寅恪 的「恪」應當怎麼讀?
    漢字文化教育圈 有人問:陳寅恪 的「恪」應當怎麼讀?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恪』字,查閱常用工具書只有kè音讀,而很多人卻讀成què音,這『恪』字究竟念kè還是què?據《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和《辭源》等工具書,「恪」字僅一讀音:「kè」,然大家在稱陳寅恪先生之名時,「恪」字卻讀「què」音。這是為何?據40年代中期曾作過陳寅老教學助手的王鍾翰回憶,陳寅老的親屬呼其名時,「恪」字均讀「què 」,於是約定俗成,友人及學生亦效仿之。
  • 陳寅恪的「恪」字該怎麼讀?
    陳寅恪的「恪」字該怎麼讀?陳氏宗親迅即予以回應,在桃裡鄉幾十個恪字輩中召集九位年紀較大者現身說法,用鄉音ko念自己的名號和宗兄弟陳衡恪、陳寅恪的名諱,表明客家人的文化立場。 製成視頻光碟,留下一份珍貴資料(2018年9月11日鳳凰網國學頻道以《陳寅恪的名字究竟怎麼念? 他本人只讀這個音》和《鄉音與族譜: 陳寅恪故裡「恪字輩」怎樣讀名》為題播出,騰訊網則以《陳寅恪故裡的恪字輩怎樣念自己的名字》為題播出)。
  • 「陳寅恪」的「恪」應當怎麼讀?
    編輯部轉來朱函,因撰此文作答。 在答覆朱光先生的問題以前,先引錄《文史知識》1997年第4期刊載的董寶光《「恪」字讀音》一文,以供參考,同時也作為後面拙文討論的起點。然陳寅老用英文撰文時,其英文署名為「Tschen Yinko」,可知,陳寅老自己也認為,其名中的「恪」字應讀「kè」。陳寅老的另一教學助手王永興先生謂,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其六世祖始由閩入贛,落戶義寧。客家人習慣「恪」讀「què 」。義寧陳氏一直保持客家傳統,故陳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讀「què」。因「恪」字讀「què 」系客家習慣,故諸工具書不載也。
  • 陳寅恪的「恪」怎麼念?
    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陳寅恪先生是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是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然而他的名字怎麼念卻長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恪」念què,有人則認為念kè
  • Kè還是què?——陳寅恪讀音考
    將 「恪」讀作「què(確)」的那些人,有關根據是: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客家人讀「恪」作「què(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的《李氏中文字典》用「課」注「恪」的國音,而用「確」注「恪」的粵音)。 但,這不該是個通說,恰恰相反,它應該屬於一個「邪說」。因為——陳寅恪本人不認帳。
  • 【史海拾遺】陳寅恪名字「恪」字的讀音
    但《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只注「kè」音。 趙元任日記說,陳先生把自己的德語名字拼為「Yinko」。語言學家王力說:「本來該讀「kè」,但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就跟風這麼讀了」。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字該怎麼讀?應該讀què 還是讀 kè呢?
    應該讀chén yín què ,但讀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說就是錯的。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讀音問題頗有一些爭議。一般人都讀\"ke\",文化界、學術界中人則多數念\"que\"。陳先生的學生王永興教授曾解釋,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其六世祖始由閩入贛,落戶義寧。客家人習慣\"恪\"讀 \"que\"。義寧陳氏一直保持客家傳統,故陳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讀\"que\"。
  • 陳寅恪「恪」的讀音是方言轉換的結果
    楊逢冰  「文革停課鬧革命」期間,閒居無事,常聽長沙老家的長輩或表哥說起陳寅恪先生博聞強記的故事
  • 也談「恪」的音讀問題
    1985年公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恪「統讀」kè,不再照顧què,連又音的地位也取消了。徐世榮先生對此有解釋:「恪,定音kè。恪字組詞,是恭謹義,如恪守、恪遵、恪勤,其單用,如古書中的『執事有恪』(《詩・商頌・那》)等。古代鮮卑等民族王后(可汗之妻)稱『恪尊』。人名如近代學者陳寅恪。
  • 陳寅恪的「恪」正音「客」易音「雀」依典可解
    陳寅恪的「恪」正音「客」易音「雀」依典可解倪寄如(退休工人)——熱烈慶祝兩會召開!願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科學理念指導下萬紫千紅絢麗和諧——5月19日仍有熱心於中國文化學者在《鳳凰網》發文《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 標準音的方音折合問題——也說「恪」又音「確」的由來
    有些冷僻字也有南北音折合問題,「恪」字問題就是一例。「陳寅恪」的「恪」究竟讀ke 還是讀què,頗受關注,已經有不少文章討論。並且有陳先生熟人,指出了先生故鄉、兄弟、本人都讀ke,而其夫人卻堅持讀què的有趣事實。有人認為què是從北京音白讀來的。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我們不能因為張韶涵和她的朋友、家人都讀第四聲,所以韶就應該有第四聲這個讀音。不能因為是名人,就必須讀一個奇怪的讀音。這讓我想起陳寅恪讀音的公案。陳寅恪的「恪」到底讀què還是kè?陳寅恪和唐伯虎一樣,寅年寅時出生,故名寅。「恪」是族譜「三恪封虞後」輩分,所以他的父親叫陳三立。
  • |趣讀|名人姓名的讀音問題(1)
    故人已去,功成名就,但他姓名中的「恪」字究竟應該讀「què」還是「kè」,至今卻還爭論不休,尚無定論。查這種讀法的依據,主要是京津一帶原來都這麼讀,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字典上也大都有這一注音。而且陳寅恪的家人,特別是他的夫人一直堅持這麼讀。有人考證在他的家鄉客家話中「恪」也發音「què」。所以認為,為了尊重大師應該這麼讀。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