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的讀書方法

2021-02-19 張漢宗

海通以還,眾多仁人志士為民族中興著書立說,其中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可謂燦若星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回憶道:「先設國學門,所以又簡稱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院的教授稱為導師,當時只有四位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

  四位導師學問既大,其讀書方法可借鑑之處亦多。

  梁啓超:讀課外書為必修課

   「學生做課外學問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講堂上功課及格,便算完事,那麼,你進學校,只是求文憑,並不是求學問,你的人格,先已不可問了。再者,此類人一定沒有『自發』的能力,不特不能成為一個學者,亦斷不能成為社會上治事領袖人才。」做學問的人不去「自發」地閱讀課外書,文不識理,理不通文,最終將制約學術的創新。

   如何讀書?在梁啓超看來,讀書有精讀泛讀之分。「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梁啓超注重記筆記,「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葉數)。」

   王國維:有批判地讀書

   王國維在《教育世界》的「發章廣告」中指出:「人若久注意一事物,則眼力易疲,疲則難入而易忘,故讀書者必於讀甲類後改讀乙類,然後再讀甲類,乃可以慰眼力之勞。」他主張學生要廣泛閱讀不同專業範圍的書籍,一方面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使自己在閱讀中得到積極的休息。這一點與梁啓超的「讀課外書為必修課」有些類似。

   筆者認為,王國維之主張關鍵在於「不同專業範圍」諸詞,因為往往在常人眼中看似關係很小的學問會成為新知識、新觀念的觸發器。知識越通全面,類比歸納的資源越豐富。

   如何讀懂一本書?哥德說:一門科學的歷史就是這門科學本身。可見對特定學科歷史的認識對於學術研究非常重要。為了解決日夜困擾自己的人生問題,王國維決定研究哲學,並首先從包爾生的《哲學概論》和文德爾班的《哲學史》入門。在對待這些書時,王國維說:「以能解為度,不解者且置之」,即能讀懂多少算多少,讀不懂的暫且放棄。

   讀書時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維。王國維深諳此道,他說:「如果缺少觀點,缺少見識,讀書再多,也不會對自己的學問有補,而只會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如他對戲曲的定義(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即是從大量資料中提出,並借為一種標準,重新審視中國戲曲。

   陳寅恪:有校勘、有批語

   陳寅恪有一個讀書習慣——在書上圈圈點點,其中有校勘、有批語。蔣天樞有文字記陳寅恪讀《高僧傳》的批語:「先生於此書,時用密點、圈以識其要。就字跡墨色觀之,先後校讀非只一二次,具見用力之勤勉。而行間、書眉所注者,間雜以馬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參證古代譯語……」陳寅恪隨手記下的這些圈點和隨想成為了他日後論文的基本觀點和著述的藍本。

   筆者認為,讀者在讀書時往往會或多或少地形成特定的意念,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生產自己的思想。而思想的表達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即語言文字,而且我們只有正確地知道特定的事物所對應的語言文字,才可能清晰地意識到它們。更進一步說,對讀本的圈點評註意味著有意識的個人思想表達和特定心理聯想的強化。

   不唯書,敢懷疑。陳寅恪大量讀書,卻不盡信書。對於書上說的、前人說的和大人物說的,陳寅恪總是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才加以確認。陳寅恪在詩中說道「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觀念的約束,要有創見。

   趙元任:熟讀成誦

   在《趙元任生活自傳》(又名《從家鄉到美國》)中,趙元任這樣記述小時的讀書經歷:讀諸子諸經時,「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過一會兒,過一陣,過幾年,他就不知不覺的懂起來。有名成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我給它改幾個字兒可以說:『熟讀經書十三部,不通文章也會通』。我好些書都是先背熟了,後來才慢慢兒懂的。」這個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根據神經系統科學,理解的記憶只動用了表層大腦,只有大量反覆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幫助打開大腦內由表層腦到深層的記憶迴路,記憶的素質因而得以改善。

   北京大學教授辜正坤認為,民國以前的兒童在七八歲時需要背誦《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等古典文獻,但這種教育方式在民國時期就被認為是封建的、落後的。其實,從語言文字本身的存在規律來看,漢語言文字沒有太多的詞法與句法規則,教學的重點可以放在直接記憶上。兒童的機械記憶力強,成長後理解記憶能力增強、社會生活體驗日益豐富的時候,便容易融會貫通。

  當然,導師們的讀書方法也有失誤的地方。如王國維將《紅樓夢》完全套入叔本華的學說體系之內,則其不免於牽強附會。葉嘉瑩曾指出「《紅樓夢》一書之精神與價值並不完全符合叔本華哲學,而叔氏哲學本身又原就存有絕大之矛盾」。在借用西方理論處理中國問題時,一定要符合作品的實際,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適履。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的讀書方法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教師博雅」 ——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回憶道:「先設國學門,所以又簡稱國學研究院。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①王國維:作為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薄儀的帝師,肚子裡的學問,可謂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並世罕有其匹。
  • 讀國學大師馮友蘭,探究北大讀書清華任教出國留學的經歷
    四書五經的豐富材料猶如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經過近代西洋哲學方法的透視,在馮友蘭的手下,終有一天會「點石成金」。馮友蘭自7歲起進私塾,先後熟讀《三字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15歲才進入小學,但一年後考入開封中州公學中學班,不到一年轉入武昌中華學校,17歲考入上海中國公學。有了8年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的深厚基礎,馮友蘭在小學、中學、預科的讀書中非常輕鬆。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原標題: 資料圖  北京晚報訊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歲。
  • 青春讀書課◇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的讀書方法
    四位導師學問既大,其讀書方法可借鑑之處亦多。    梁啓超:讀課外書為必修課  「學生做課外學問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講堂上功課及格,便算完事,那麼,你進學校,只是求文憑,並不是求學問,你的人格,先已不可問了。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協助下正在著書(攝於1957年)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讀書方法系列|向錢穆大師學習讀書方法
    國學大師錢穆曾經這樣概括自己的一生,即以他請辭新亞書院院長為界,此前的生活系以上堂教書為正業,而以下堂讀書與著書為副業;此後正好翻轉過來,即以讀書與著書為正業,而以上堂教書為副業。由此可見,錢穆的一生是地地道道的一介書生,是以教書、讀書、著書為中心的一生。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近現代公認的四大國學大師書法
    20世紀以來「國學大師」這個稱呼有點泛濫,稍有點名氣的文化人,會被各種人稱之為「國學大師」,其實「國學大師」這頂帽子真不是誰都能戴的。「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係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近現代的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胡適是公認的國學大師,擅書是其基本功夫,不過書名必為學術所掩。
  • 6位國學大師親近經典的書單,連孩子都會不自覺愛上國學
    【精讀君曰】很多人不理解,國學到底有什麼用。實際上,國學經典,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是人類最有價值、最高哲學的書。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人不僅在文化素養上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還變得些許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
  • 為你讀書|被稱為清華大學「五星聚奎」的大師們
    眾所周知,北大清華不僅才子輩出,而且曾經大師雲集。人們對大師心存敬意,往往覺得他們高不可攀,可是大師們也是「食人間煙火」的。那麼,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有著怎樣的秘密?他們又經歷了什麼?北京大學的阿憶老師,通過近距離的走訪調查,用輕鬆的文學筆調,從不同的視角,生動詼諧地還原了大師們的真實生活。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國學大師
    《圍城》還好,但又不怎麼國學。,群眾誰能從中受益。而新一代國學大師,就不同了,他們自降身段,講《三字經》《百家姓》《素女心經》……很接地氣,為此我有感而發,寫幾句話歌頌他們: 盼望著,盼望著,國學大師來了,民族全面復興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 可以不上學,但不可以不讀書 | 那些學歷低得嚇死人的大師們
    但學不學習,讀不讀書,有沒有文化,卻完全是由自己決定的。有這樣一些大師,他們在學問上廣採博納,博大精深,學究天人,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學歷卻低得嚇人。國學大師陳寅恪(1890年7月——1969年10月),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文字,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