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2015-09-22 13:37:49來源:城市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9月22日 13:37 來源:城市快報

參與互動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談到讀書問題時,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他看來,讀書可以吸收先人的智慧,是「天下第一好事」。

  至於說季羨林先生讀過哪些書,其實只要看看後人對他的稱謂就多少可以明白一些: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季羨林的書單中,既有《三字經》《百家姓》等他那一時代的人普遍接觸的讀物,也有艱深的佛學典籍等,涉獵之廣,讓很多學者都自嘆不如。

  在季羨林授權出版的《讀書與做人》一書中,他曾經回憶過自己七十餘年的讀書經歷。在季羨林的人生經歷中,他的叔父對他影響巨大。季羨林從小父母雙亡,叔父不僅送他入私塾讀書,並且親自教授他理學知識,使得季羨林從小就對經史子集都有所涉獵。然而,中小學階段,季羨林最愛讀的書是《彭公案》《施公案》《洪公傳》《三俠五義》《小五義》《東周列國志》《說嶽》《說唐》《金瓶梅》《西廂記》等叔父眼中的「閒書」。不過,在季羨林看來,這「至少在寫作方面是有幫助的」。

  高中時,季羨林大量閱讀了陶淵明、杜甫、李白、王維、李義山、李後主、蘇軾、陸遊、姜白石等人的詩詞,以及《韓昌黎集》《柳宗元集》和歐陽修、三蘇等人的文集,季羨林很難說清楚自己從中學到了什麼,但肯定地表示對他「以後的工作起了積極的影響」。

  在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季羨林最喜歡的是《史記》《世說新語》《儒林外史》等以及陶淵明、杜甫、李白、蘇軾、納蘭性德的作品。

  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季羨林選擇了西洋系,上了眾多和西方的歷史、文學、美學相關的課程,在那裡,他覺得自己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課,而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而後者只是季羨林的一門旁聽課。後來,季羨林搞比較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就是受了朱光潛的影響,搞佛教史、佛教梵語和中亞古代語言研究,則源於陳寅恪的影響。

  在回憶錄中,季羨林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籍時,除了提到陳寅恪(特別是他的作品《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還提到了德國的梵學大師呂德斯。對季羨林來說,這兩位先生的吸引力在於其「縝密到神奇」的考據方法,並且表示,「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正合吾意。」

  季羨林之所以能讀這麼多書,和他善於利用時間是分不開的,他提出要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這個詞是季羨林自己創造出來的,並稱這個詞是怪名詞。按照季羨林的解釋,其實這個詞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碎片時間」。在季羨林看來,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以及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時,都是可以利用的時間。

  本報記者 李寧

相關焦點

  • 季羨林 |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至於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海因裡希·呂德斯,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正合吾意。
  • 陳寅恪「賣書買煤」真相——中國早期東方學學術史中的佚聞建構與事實還原
    季羨林為該故事再次確定並添加了幾個重要的元素:天寒、窮困、美元(一筆數目頗大的美元、二千美元)、書籍(一車極為珍貴的書、一部詞典的市價超過二千美元)、汽車(極為罕見、校長的一輛)、賣書(帶有捐贈的性質)。季羨林既是陳寅恪的學生,又以北大東方語文學系主任的身份,直接參與購書全過程,因此,他的這段「畢生難忘的回憶」顯得非常真實,並與蔣天樞的描述一起,成為他人書寫陳寅恪生平的重要史源。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眼科病歷
    憂國憂民「頑症」加速視網膜病變季羨林曾師從陳寅恪,學習佛經的翻譯。上世紀80年代,中山大學請季羨林整理陳寅恪留德期間的遺物,僅筆記本就有64個!季羨林認為:這些筆記本只是一部分,肯定還有佚失。至於佚失多少,無法統計。能有這樣多筆記本,已經很不容易。空間:從德國到中國,地跨萬裡;時間:從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跨越半個多世紀,中間屢經戰亂和動亂,我真想用一句老話來形容:神靈呵護。
  • 陳寅恪與視網膜脫離
    大師之中,他活動範圍最小,用眼睛最狠,皆因迷醉於讀書:讀有趣的和無趣的書,讀漢字之外的古老文字書,讀人跡罕至塵封已久的書。如果是千度近視,只能眼貼書本讀書,他也不會出現視網膜脫落。他大約是六七百度的近視,這個度數,最危險,最容易出現視網膜脫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難當頭,顛沛流離,心中悲憤,居無定所生活窘迫,心中的焦慮、痛楚,只能寫詩來排遣一小點,最後,病變積累起來,造成了雙目失明。」「衰淚已因家國盡,人亡學廢更如何」一直在為國家民族的苦難泣血!
  • 季羨林: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綜觀季羨林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濟南求學季羨林在十三四歲時上了濟南當地一所三流學校正誼中學。季羨林還是不喜歡念書。對課堂和老師的重視遠遠比不上他對蛤蟆和蝦的興趣。每次考試,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壞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幾名,在班上總還是高才生。
  • 季羨林生平簡介及部分著作(圖)
    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有兩門課對他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  清華大學畢業後,山東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還吾託人遊說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他叫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當時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清華名宿,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整合思維:為什麼有的人能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再來看碎片時間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利用起來進行學習,但是學習的效果卻是因人而異,有高質量的學習,也有低水平的勤奮。而碎片化學習,看起來跟碎片時間學習好像差不多,都是利用非整塊時間進行學習,看似管理時間,但學習效果卻未如人所願,比如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學習效率低下。
  • 陳寅恪回國後為什麼能立即名滿天下?
    討論課一般由老師給出若干討論題目,同時給出大量的書目,參加者閱讀有關書籍與文獻,寫出口頭和書面讀書報告,並且進行討論。當時沒有複印設備,學生只有把老師給出的書目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筆記本「蒙文」第1本的各種書目甚至都編了號碼就是證明。
  •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走路、等車、排隊等歲碎片時間常常想利用起來但又覺得很困難,那該怎麼辦呢?時間最大化的利用和自己的學習狀態和效率是密切相關的。碎片化的時間是不連續的,所以很難靜下心、集中注意力來學習。同時,環境嘈雜等原因也不利於學習高效化。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
  • 季羨林:什麼樣的人最需要讀書,誰該伴書一生
    ——季羨林季羨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大人物,「大」在季羨林先生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精通很多國家的語言,如英文、德文、梵文等。季羨林先生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然而季羨林先生在《讀書·治學·寫作》一書中格外提到讀書的妙用,以及我們該怎樣讀書,以及讀什麼書,此文內容參考部分篇幅為跟大家一起看看季羨林先生眼中的讀書。01.讀書之前,要做真實的自己:人一生,要麼處在不斷變化,要麼處在不變化中。細細一想,人不斷變化的是思想情感,不變的是本性。
  • 駁李繼宏《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
    身為國民參政員,憑藉一己之勇,拼掉國民政府的兩任大貪巨蠹的行政院長,一位是孔祥熙,一位是宋子文,真乃國士無雙啊!身為臺大校長,不到兩年時間聽課「聽掉」七十多位不合格教員,傅斯年用人只看能力,不看背景,蔣介石都驚嘆:「那裡(臺大)的事,我們管不了!」傅斯年是怎樣評價陳寅恪的呢?曰:「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可能是太難了,也可能是語言天賦不夠,季羨林根本聽不懂課,學不下去。後來有一個中國留學生送給他一本梵文語法,讓季羨林生起了學習梵文的念頭,他認為印度文化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學習梵文也許能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於是就從學習希臘文轉為學習梵文。一般人轉專業,不是因為興趣就是為了日後謀生,季羨林轉專業,卻讓中國多了一名東方學大師。
  • 季羨林: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和我最喜愛的10本書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麼嗜好都沒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幹並無綠葉更無花朵的樹。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至於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亨利希·呂德斯(HeinrichLders),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
    眾多學生有幸親聆其教誨,包括蔣天樞、劉節、周一良、石泉、季羨林、何炳棣、楊聯陞、王永興、姚薇元、卞僧慧等,他們在不同方面繼承了陳寅恪的治學理念和思想。受到種種機緣的限制,有些學者未能成為陳寅恪的親傳弟子,但是他們以陳先生為楷模,將其視為導師,專心治學並成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名家,如唐長孺、程千帆、黃永年、繆鉞等。劉銘恕也是其中的一位。
  • 你為你的碎片時間做足準備了嗎?
    我們常說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充分利用好碎片時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碎片時間的重要性。不過碎片化時間到底要怎麼應用才算是有效利用呢?其實在我看來,碎片時間是否有效利用的標誌,就是你是否清楚自己碎片時間可以幹什麼,並為這些事情做了充分的準備。
  • 碎片時間的高效利用法則
    學生在這個樣的環境裡也是壓力很大,一方面覺得學習時間不夠用,一方面又被各種電子產品誘惑,既浪費了時間又得不到提升。有的人想到了碎片時間,可以利用一些閒暇的時間去讓自己學習更多的內容。其實碎片時間的概念很早就有,但會不會利用差別很大,勤藤教育準備了有關碎片時間高效利用的一些規則,希望能對想利用碎片時間的人有所幫助。
  • 陳尚君︱《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文集》的出版,當年是學術界的大事,現在回看,可以說帶動了中國近四十年文史研究的轉型。知道陳寅恪先生,大概是在1972、1973年。最初是看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對陳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太白氏族問題之推測,郭沫若引李白的《上雲樂》詩來加以否定,後來更聽到郭沫若說他大躍進的計劃,是準備用十五年時間,在學問上超過陳寅恪。當時真不知道陳寅恪是何方神聖。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中國社會科學網
    歷史學家陳寅恪(1890—1969)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並在中文、歷史、哲學系授課。眾多學生有幸親聆其教誨,包括蔣天樞、劉節、周一良、石泉、季羨林、何炳棣、楊聯陞、王永興、姚薇元、卞僧慧等,他們在不同方面繼承了陳寅恪的治學理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