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2020-12-22 澎湃新聞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麼嗜好都沒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幹並無綠葉更無花朵的樹。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我讀的書可謂多而雜,經史子集都涉獵過一點,但極膚淺。小學、中學階段,最愛讀的是「閒書」(沒有用的書,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濟公傳》《三俠五義》《小五義》《東周列國志》《說嶽》《說唐》,等等),讀得如醉似痴。《紅樓夢》等古典小說是以後才讀的。讀這樣的書是好是壞呢?從我叔父眼中來看,是壞。但是,我卻認為是好,至少在寫作方面是有幫助的。

至於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海因裡希·呂德斯,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正合吾意。

呂德斯是世界公認的梵學大師,研究範圍頗廣,對印度古代碑銘有獨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銘發現而又無法讀通時,大家就說:「到德國找呂德斯去!」可見呂德斯權威之高。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從核心部分起,滾雪球似的一直滾到後來成型的大書,其間共經歷了七八百年。誰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層次,但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弄清層次問題的又是呂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張有一個「原始佛典」,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語寫成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歐美一些學者不同意,卻又拿不出半點可信的證據。呂德斯著作極多,中短篇論文集為一書《古代印度語文論叢》。這是我一生受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這書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極為枯燥的;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一本極為有味,極有靈感的書,讀之如飲醍醐。

在中國,影響我最大的書是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寅恪先生的考據方法同呂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說空話,無證不信。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徵,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後,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沒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絕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比如,他考證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這個問題確極猥瑣,不登大雅之堂。無怪一個學者說:這太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風。在這個問題上,漢族與少數民族看法是不一樣的。寅恪先生是從看似細微的問題入手,探討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可靠。

看來這位說那樣話的學者是根本不懂歷史的。

在一次閒談時,寅恪先生問我《梁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中載有鈴鐺的聲音「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是哪一種語言?原文說是羯語,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來。由此可見寅恪先生讀書之細心、注意之廣泛。他學風謹嚴,在他的著作中到處可以給人以啟發。讀他的文章,簡直是一種最高的享受。讀到興會淋漓時,真想浮一大白。

中德這兩位大師有師徒關係,寅恪先生曾受學於呂德斯先生。這兩位大師又同受戰爭之害。呂德斯生平致力於Molnavarga之研究,幾十年來批註不斷。二戰時手稿被毀。寅恪師生平致力於讀《世說新語》,幾十年來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雲南,此書丟失於越南。假如這兩部書能流傳下來,對梵學、國學將是無比重要之貢獻。然而先後毀失,為之奈何!

▲季羨林先生部分藏書

我最喜愛的書

我在下面介紹的只限於中國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不在其中。我的專業書籍也不包括在裡面,因為太冷僻。

01

司馬遷《史記》

《史記》這一部書,很多人都認為它既是一部偉大的史籍,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個人同意這個看法。平常所稱的《二十四史》中,儘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記》之項背。

《史記》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水平,司馬遷的天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無端受了宮刑,以致鬱悶激憤之情溢滿胸中,發而為文,句句皆帶悲憤。他在《報任少卿書》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02

《世說新語》

這不是一部史書,也不是某一個文學家和詩人的總集,而只是一部由許多頗短的小故事編纂而成的奇書。有些篇只有短短幾句話,連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幾乎都有幾句或一句雋語,表面簡單淳樸,內容卻深奧異常,令人回味無窮。六朝和稍前的一個時期內,社會動亂,出了許多看來脾氣相當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誕,內實懷憂。他們的舉動與常人不同。此書記錄了他們的言行,短短幾句話,而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03

陶淵明的詩

有人稱陶淵明為「田園詩人」。籠統言之,這個稱號是恰當的。他的詩確實與田園有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名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從思想內容上來看,陶淵明頗近道家,中心是純任自然。從文體上來看,他的詩簡易淳樸,毫無雕飾,與當時流行的鏤金錯彩的駢文,迥異其趣。因此,在當時以及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詩的評價並不高,在《詩品》中,僅列為中品。但是,時間越後,評價越高,最終成為中國偉大詩人之一。

04

李白的詩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這一點是誰都承認的。杜甫對他的詩給予了最高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的詩風飄逸豪放。根據我個人的感受,讀他的詩,只要一開始,你就很難停住,必須讀下去。原因我認為是,李白的詩一氣流轉,這一股「氣」不可抗禦,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這在別的詩人作品中,是很難遇到的現象。在唐代,以及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對李白的詩幾乎只有讚譽,而無批評。

05

杜甫的詩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餘年來,李杜並稱。但是二人的創作風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鬱頓挫。從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較少見,而在杜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是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於使用七律,則是帶著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在文學批評史上,杜甫頗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對李白則是絕無僅有。

06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

後主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後期則已降宋。後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傑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悽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在詞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藝批評家的讚賞。但是,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讚美後主有佛祖的胸懷,我卻至今尚不能解。

07

蘇軾的詩文詞

中國古代讚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宋、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

08

納蘭性德的詞

宋代以後,中國詞的創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名家輩出,風格不同,又都能各極其妙,實屬難能可貴。在這群燦若群星的詞家中,我獨獨喜愛納蘭性德。他是大學士明珠的兒子,生長於榮華富貴中,然而卻胸懷愁思,流溢於楮墨之間。這一點我至今還難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從藝術性方面來看,他的詞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09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適之先生給予《儒林外史》極高的評價。詩人馮至也酷愛此書。我自己也是極為喜愛《儒林外史》的。

此書的思想內容是反科舉制度,昭然可見,用不著細說。它的特點在藝術性上。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小故事,或用短短幾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10

曹雪芹的《紅樓夢》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長篇小說中,《紅樓夢》是一顆璀燦的明珠,是狀元。中國其他長篇小說都沒能成為「學」,而「紅學」則是顯學。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只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2001年3月21日

文字 | 選自季羨林散文集《風風雨雨一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插圖丨來自網絡

轉自 | 楚塵文化

原標題:《季羨林 |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和我最喜愛的10本書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麼嗜好都沒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幹並無綠葉更無花朵的樹。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從我叔父眼中來看,是壞。但是,我卻認為是好,至少在寫作方面是有幫助的。至於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亨利希·呂德斯(HeinrichLders),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
  •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2015-09-22 13:37:49  在季羨林授權出版的《讀書與做人》一書中,他曾經回憶過自己七十餘年的讀書經歷。在季羨林的人生經歷中,他的叔父對他影響巨大。季羨林從小父母雙亡,叔父不僅送他入私塾讀書,並且親自教授他理學知識,使得季羨林從小就對經史子集都有所涉獵。
  •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幾本書
    本來是想借地攤經濟的東風,騙幾個粉絲賣點眼鏡,結果地攤擺了不到一個月就被叫停,我的如意算盤也隨之覆滅。但既然註冊了,人又具有天生的表達欲望,還是想說點什麼。說點什麼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放下老花鏡,咱們來說點高大上的吧,說說讀書。說起讀書,相信不管文化水平咋樣,每個人一生或多或少都會讀幾本。
  • 季羨林的「大智慧」
    初到學校,季羨林沒有明確的專業取向。當時,哥廷根大學有不少中國留學生,他們私下告訴季羨林一個取巧的方法,倘若想在兩到三年時間取得學位,最好的辦法是研究老子、莊子,因為這些古代聖賢中國人最熟悉,論文也最容易通過。
  • 在這所小學的求學經歷,影響了季羨林的一生
    1920年-1923年,國學大師季羨林就曾在這裡讀書,這所當時名為省立新育小學的學校,影響了季羨林的一生,也讓季羨林惦念一生。  季羨林曾經寫了一篇近萬言的長文《回憶新育小學》,一點一滴追憶自己在新育小學度過的幾年時光:「在我的小學和中學中,新育小學不能說是一所關鍵的學校。可是不知為什麼,我對新育三年記憶得特別清楚。一閉眼,一幅完整的新育圖景就展現在我的眼前。
  • 季羨林: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季羨林先生的經典文字,配以當代水墨名家吳冠中先生的典藏畫作,讓孩子在翻開閱讀時,便享受到文字與圖畫的和諧美好。季羨林的散文用詞樸素易懂、簡潔凝練,結構嚴謹,寫作技巧爐火純青,經得起推敲和咀嚼,他筆下的人類及大自然都被賦予了生命的內涵,小女孩、一樹海棠、幾隻兔子、一場雨……他以樸素的筆觸描寫對天地萬物的情感,一生經歷的人、事、物、景,在他筆下顯得鮮活而感人。
  • 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面試
    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面試 http://www.hteacher.net 2020-10-10 14:5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嗯嗯 , 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幹一番大事的 。 沒有一個將軍是靠自己個人能打勝仗的 , 能夠運用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和智慧 , 很多人無法做大事並非自己個人能力不行 , 而是沒有組織眾人力量的能力 。我看巴菲特前面寫給合伙人的信 , 我非常有感觸 , 他每年寫幾封信 , 不厭其煩給投資人解說他的理念和投資哲學 , 這個做法非常重要 。
  • 季羨林擔任「盛世花開絲綢路」名譽顧問(圖)
    季老著作等身,這幾年季老差不多每年都要推出好幾本新書,但他無疑更看重這套自選集,彩圖文自傳《風風雨雨一百年》更是他晚年傾注了最多心血的一本書。至此,《季羨林自選集》12卷全部出齊了。季老在序言中稱,自選集是本著「存真求實」的原則推出的,無論當初的文章中袒露出的思想感情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都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 季羨林 我的書齋.
    季羨林 | 文 我確實有個書齋,我十分喜愛我的書齋。這個書齋是相當大的,大小房間,加上過廳、廚房,還有封了頂的陽臺,大大小小,共有八個單元。我每一走進我的書齋,書籍們立即活躍起來,我仿佛能聽到它們向我問好的聲音,我仿佛能看到它們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問我,書籍的嘴在什麼地方?而手又在什麼地方呢?我只能說:「你的根器太淺,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會明白的。」 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廣,宇宙之大,此時卻仿佛只有我和我的書友存在。
  • 大學至今,對我影響最大的10本書
    文/懷左我喜歡讀書,對我來講,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本書,一個午後,一杯清茶,在窗前或者樹下,隨著書頁如音樂般的翻動聲,一種高遠的快意漫過流動的生命。很多讀者讓我推薦書,之前,我都婉拒了。一直覺得,讀書是個人的事情,口味興趣每個人不一樣,按自己喜好推薦,可能會浪費別人的時間。其實今天我寫到的這幾本(套)書,也不算推薦,只是對我自己有過影響的書,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挑來讀一讀,不感興趣,就沒有必要了。我始終相信,選書,也應該靠點緣分。
  • 讀點|我的山東老鄉季羨林:亦師亦友亦鄉親
    路上,卻先後接到了任繼愈和季羨林先生逝世的消息,這讓我內心非常悲痛。國失二寶,我痛失兩摯友。很多人問我,是怎麼跟季老熟悉的?季老一生為很多人題寫過書名,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為一位來自山東微山湖、一個字也不認識的老鐵匠編纂的書題寫過書名。這個老鐵匠就是我的嶽父。嶽父是個文盲,早年一直在微山碼頭聽人說書。
  • 《季羨林評傳》:立體可感的評傳表達
    朋友中盛傳鬱龍餘教授剛剛出版了《季羨林評傳》一書,我非常渴望儘快看到,先睹為快。他讓山東教育出版社給我寄來新書時,我剛剛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學訪歸來,一見裝幀淡雅、大氣,還散發著墨香的大16開本的樣書,翻看其中的目錄,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非常興奮。
  •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這本書由江晨欣翻譯,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並邀請了査建英為其寫作序言,刊登在當天的《紐約書評》上。査建英回顧了該書在中國出版的情況以及其中記錄的季羨林的真實經歷,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與思考。今年,正是「文革」結束四十周年。季羨林的《牛棚雜憶》在萬馬齊喑的「文革」回憶錄資料中可謂是一枝獨秀,得益於較為寬鬆的環境,季老在中國學術界的權威地位。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他對季羨林影響極大,季先生是這樣說的:「記得我的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徐文長傳〉書後》。完全出我意料,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讚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我在吃驚之餘,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弄到了《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想認真鑽研一番。」後來,季羨林在第一學期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數超過九十五分,受到了王狀元的嘉獎。
  • 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文匯報》9日刊文《季羨林獨子季承:大師之子太沉重》說,在季羨林生命最後幾年,撲朔迷離的子女糾葛、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因此扯出的與北大道不明的恩怨,通過媒體傳播不斷發酵,不僅給纏綿病榻的大師帶來困擾,同時也把風波主角之一的季承影射成「季門逆子」的忤逆形象。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季羨林:我只想當教書匠  95歲的學術大家,永遠的「紅衣少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培養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12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他在哥廷根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
  • 季羨林生平簡介及部分著作(圖)
    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有兩門課對他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  清華大學畢業後,山東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還吾託人遊說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