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我的書齋.

2021-02-19 墨品書法網


季羨林 | 文

我確實有個書齋,我十分喜愛我的書齋。這個書齋是相當大的,大小房間,加上過廳、廚房,還有封了頂的陽臺,大大小小,共有八個單元。冊數從來沒有統計過,總有幾萬冊吧。在北大教授中,「藏書狀元」我恐怕是當之無愧的。而且在梵文和西文書籍中,有一些堪稱海內孤本。我從來不以藏書家自命,然而坐擁如此大的書城,心裡能不沾沾自喜嗎?


我的藏書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雖然對它們並不是每一本都認識,它們中的每一本卻都認識我。我每一走進我的書齋,書籍們立即活躍起來,我仿佛能聽到它們向我問好的聲音,我仿佛能看到它們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問我,書籍的嘴在什麼地方?而手又在什麼地方呢?我只能說:「你的根器太淺,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會明白的。」

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廣,宇宙之大,此時卻仿佛只有我和我的書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絲絲垂柳,陽光照在玉蘭花的肥大的綠葉子上,這都是我平常最喜愛的東西,現在也都視而不見了。連平常我喜歡聽的鳥鳴聲「光棍兒好過」,也聽而不聞了。

我的書友每一本都蘊涵著無量的智慧。我只讀過其中的一小部分。這智慧我是能深深體會到的。沒有讀過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後,它們不知道是施展一種什麼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來,像波浪似湧向我來。可惜我還沒有修煉到能有「天眼通」和「天耳通」的水平,我還無法接受這些智慧之流。如果能接受的話,我將成為世界上古往今來最聰明的人。我自己也去努力修持吧。

我的書友有時候也讓我窘態畢露。我並不是一個不愛清潔和秩序的人,但是,因為事情頭緒太多,腦袋裡考慮的學術問題和寫作問題也不少,而且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寄來的書籍和報刊雜誌以及信件,轉瞬之間就摞成一摞。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需要一本書,往往是遍尋不得。「只在此屋中,書深不知處」,急得滿頭大汗,也是枉然。只好到圖書館去借。等我把文章寫好,把書送還圖書館後,無意之間,在一摞書中,竟找到了我原來要找的書,「得來全不費工夫」。然而晚了,工夫早已費過了。我啼笑皆非,無可奈何。等到用另外一本書時,再重演一次這齣喜劇。我知道,我要尋找的書友,看到我急得那般模樣,會大聲給我打招呼的;但是喊破了嗓子,也無濟幹事,我還沒有修持到能聽懂書的語言的水平。我還要加倍努力去修持。我有信心,將來一定能獲得真正的「天眼通」和「天耳通」。只要我想要哪一本書,那一本書就會自己報出所在之處,我一伸手,便可拿到,如探囊取物。這樣一來,文思就會像泉水般地噴湧,我的筆變成了生花妙筆,寫出來的文章會成為天下之至文。到了那時,我的書齋裡會充滿了沒有聲音的聲音,布滿了沒有形象的形象。我同我的書友們能夠自由地互通思想,交流感情。我的書齋會成為宇宙間第一神奇的書齋。豈不猗歟休哉!

  我盼望有這樣一個書齋。

說明 | 此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書法網」採編,僅限交流學習,如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同由清華赴德留學,喬冠華一年半寫完論文,季羨林為何花了六年?
    但喬冠華畢竟是優秀的,與個頭中等、其貌不揚的季羨林相比,他身高1米83,外貌俊朗、為人豁達、經歷豐富多彩,敢作敢言,行動能力強,不甘寂寞,這也決定了他後來走出書齋、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著名外交家。第二天晚上,他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天是我思想最痛苦的時候,我自己很清楚,我生平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種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我總覺得我應該比別人強,應該比別人先走一著。倘若別人比我先走了,我就不痛快。昨天聽到X作了考試,心裡就立刻不安起了。倘若我這樣騙,也可以騙到手,但自己又不。然而別人騙到了,卻又不痛快,這矛盾我不能解決。
  • 季羨林: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 季羨林的「大智慧」
    初到學校,季羨林沒有明確的專業取向。當時,哥廷根大學有不少中國留學生,他們私下告訴季羨林一個取巧的方法,倘若想在兩到三年時間取得學位,最好的辦法是研究老子、莊子,因為這些古代聖賢中國人最熟悉,論文也最容易通過。
  • 《另一種回憶錄》:季羨林回憶人生歷程
    《另一種回憶錄》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選集,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散文選集,也許說得上這是作者與編輯的一次珠聯璧合,雖然文章都出自作者季羨林先生之手,但經過編輯獨具匠心的安排,我們就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傾聽季老回憶自己的人生歷程。 《另一種回憶錄》展示了季老和諧文化的一生,我把它當成一部輝煌的交響樂來欣賞。
  • 書齋· 莫忘曾經是書生
    文人稱書房為齋,本質是為寄託物我兩忘、離塵脫俗的境界,以「齋」寧心靜神,修身養性。史上有據有名的書齋不少,如王安石的「昭文齋」、劉鶚的「抱殘守闕齋」,最有名的莫過於「聊齋先生」蒲松齡的「聊齋」了。明·仇英《桐陰晝靜圖》書齋與居室分開,「另立門戶」的發展與演變,是與中國文化發展史是相對應的。從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私人講學之風興盛,白天上課,晚上讀書,始有書齋的雛形。
  • 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到翻譯 我感覺慚愧
    國學大師季羨林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新華社訊: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北京市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住在解放軍總醫院已3年多的季老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滿面紅光,笑容可掬,一雙睿智的眼睛透著和善的光芒。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楚,完全看不出眼前就是剛剛度過95歲華誕的國學大師。 「我是搞翻譯的,但我不是多麼突出。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季羨林考證過法門寺佛指舍利?你別騙我!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質疑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文章,還扯大旗,說「法門寺的舍利子是馬骨,學者季羨林考證過,科研成果發表在《考古動態》」云云。我特意查證了一下,沒查到所謂《考古動態》,卻查到季羨林讚嘆法門寺佛制舍利的文章兩篇,這下要讓某些人失望了。
  • 季羨林:我在清華時旁聽過冰心先生的課
    冰心比季羨林大11歲,兩人都是高壽,季羨林活了98歲,冰心活了99歲,所以季羨林比冰心晚去世10年。這兩位國寶級的大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特別愛貓,用今天的話說,都是貓奴。而且這兩位世紀老人很早就有交集,季羨林早年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旁聽過冰心的課,這一段經歷後來在季老《回憶老師陳寅恪》一文中被提及:
  • 季羨林與山東大學
    季羨林當代國內社會科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是山東大學校友,但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山東大學校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及。季羨林先生從6歲起,從臨清官莊到達濟南,在新育小學、正誼中學、山大附中和濟南高中(今濟南一中)學習,最後考入清華大學。1926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畢了業,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兩處校舍,一處設在北園白鶴莊,用的是原職業中學校舍。另一處設在老東門外的山水溝,用的是原礦業專門學校的校舍。季羨林在白鶴莊這處高中學習,而且在這裡一改初中時愛玩的習慣,開始用功。
  • 季羨林 : 世態炎涼與趨炎附勢
    特別是十年浩劫中,我被戴上了種種莫須有的帽子,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至今回想起來還毛骨悚然的折磨。有長達幾年的一段時間,我成了燕園中一個「不可接觸者」。走在路上,我當年輝煌時對我低頭彎腰畢恭畢敬的人,那時卻視若路人,沒有哪一個敢或肯跟我說一句話的。我也不習慣於抬頭看人,同人說話。我這個人已經異化為「非人」。一天,我的孫子發燒到40℃,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車推著到校醫院去急診。
  • 文人書齋對聯拾趣
    由此可見書齋主人對待客人的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體現出樓大防讀書求友的一片良苦用心。  比他稍晚的大詩人陸遊的書齋聯語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史載:陸遊自幼好學不倦,他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問他讀書何為,回答十分乾脆:「一身報國有萬死!」
  • 季羨林生平簡介及部分著作(圖)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 凜冬書齋【沐晴】大結局!完
    In countries where Disney Plus is not available, Disney is relea Mulan in thers on t暗香小苑、凜冬書齋【沐晴】he same date.
  • 《季羨林評傳》:立體可感的評傳表達
    朋友中盛傳鬱龍餘教授剛剛出版了《季羨林評傳》一書,我非常渴望儘快看到,先睹為快。他讓山東教育出版社給我寄來新書時,我剛剛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學訪歸來,一見裝幀淡雅、大氣,還散發著墨香的大16開本的樣書,翻看其中的目錄,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非常興奮。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1911年,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代,季羨林便開始學習英文和德文。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這些日記在後來出版時,編輯曾提出「做適當刪減」,季羨林是這麼說的:「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對於這些看起來似乎有損他形象的話,季老選擇「一字不刪」,作為一介大師,敢於如此真實,那一份率直坦蕩,世間罕有。試問幾個人能做得到呢?
  • 季羨林 |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季羨林獨子——大師之子太沉重
    一本《我和父親季羨林》,用二十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光環之下的學術大師在學問之外的人生軌跡,將季羨林人生旅程中非陽光的一面如實地袒露,大師的仁義、苦惱、孤獨,甚至失敗、無情和世俗,都呈現在苦澀和悲愴的字裡行間。   初夏的一個午後,在北京大學附近藍旗營小區,年逾古稀的季承接受記者採訪。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但季羨林並不是這樣,「我一生是靠運氣,第一個運氣,就是我生下來是男孩。」季羨林於1911年8月6日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因為叔伯們都沒有兒子,他是家裡唯一的男丁,所以才有機會受到叔父的資助,到濟南城裡求學。可他從小就不是一個學霸,頂多算是中上水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挨過先生的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