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究其原因,一般人很難看懂這篇文章在說些什麼,內容充滿了晦澀。因此,當時閱卷有老師給出了39分,但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那麼,到底高考滿分作文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
從思辨的角度來講,一篇議論文應該是有著清晰的行文脈絡;而作為辯手更應該讓眾人聽明白自己陳述的內容。然而,這篇《生活在樹上》恰恰晦澀難懂。
當閱卷老師拿到這份作文,第一個老師給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樣的情況並不意外。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與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但點評專家同時也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如此看來,《生活在樹上》能夠獲得滿分,並不是贏在了生澀之上,而是因為內容上的驚豔。因此,閱卷老師才會給考生如此的建議。晦澀的文章並非主流,也非高深文章的特質,也並非每一篇文章都會有《生活在樹上》那麼幸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會不會給後來的考生產生影響,引起浙江高考文風的轉變?
或許,這種結果,現在很難預料。也許,這要看浙江高中老師從這篇高考作文中汲取什麼樣的借鑑。不過,無論是作為辯論賽上的辯手,還是議論文上的寫手,都應該清晰傳達自己思想,即便是引經據典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假如當初諸葛亮舌戰群儒也用如此方式,讓廟堂上的群儒不知所云,恐怕劉備的大業很難成功。
再好的文章,都應該容納語言的特質。人類創造文字、語言更大的目的就是交流,而且知識的傳承,實質上也是一種交流。而沒有了「交流」,人類思想也很難再撞出火花。
當然,作為高考作文,或許更多地想要從考生行文中看到學生對事物的思考,這包括人生、包括我們這個世界的思考。拋開文章的結構和辭藻,這應該是最為核心的內容——考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亦或是精神世界。
從這個層面來講,應該提倡的是思考人生,拷問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提倡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背誦名人警句。畢竟,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學生,一個有著自己獨立精神世界的人,並非只是通過閱讀了幾本書,就能夠有自己的世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思辨,而大量閱讀也只是一個手段而已。
不得不說的是本年度的高考滿分作文,會成為高中老師們解讀高考作文評分的範本,也會對來年高考產生導向作用。然而實際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作文的核心都是想讓學子們多一些思索,一些思辨。
可惜,在速成和應試的背景下,思辨更多地成為了背誦和閱讀下的犧牲品。或許,好的文章離不開知識貯備,但是卻更離不開平日考生對事物的思辨,而這也恰恰是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