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間充質幹細胞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和研究。間充質幹細胞作為幹細胞療法的「明星成員」,也成為全球研究的熱點。目前,世界上批准上市的幹細胞藥物大多是間充質幹細胞。
隨著讓癱瘓患者重新站起來、幫助不孕家庭實現生育夢想、讓罕見病患者重新煥發活力等等突破性治療成果的不斷輸出,間充質幹細胞療法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
間充質幹細胞在疾病治療中的潛力已被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所證實,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關注這種治療方法。
那麼幹細胞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研究案例及數據
2019年1月底,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文章:間充質幹細胞(骨髓、脂肪、臍帶或胎盤來源)無論來源於自體或者是異體,在動物和人體臨床研究中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未發生與移植相關的腫瘤形成,未發生移植相關死亡。以往有關間充質幹細胞的問題都是由於技術原因和應用不當造成的,而不是細胞本身的問題。
這項研究使大眾對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認識。
事實上,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已經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2012年,在《PLoS One》的數據顯示,缺血性中風、克羅恩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療(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研究人員分析了1012名接受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的患者(涉及上述五種疾病),未發現與治療相關的急性毒性、器官系統併發症、感染或惡性腫瘤等。
此外,2018年《幹細胞轉化醫學》(Stem Cell Translation Medicine)的數據顯示,間充質幹細胞療法是安全的。這次研究重點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力衰竭。對23項臨床研究1148例患者的資料分析表明,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總體療效是肯定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是安全的。
以上列舉的都是數據統計相關的結論。事實上,在許多已發表的臨床研究中,有關間充質幹細胞安全性的數據並不缺乏。
例如,2018年《幹細胞報告》(Stem Cell Reports)發表了我國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耐藥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長期隨訪結果。結論是: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是安全的,可以給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帶來長期的臨床緩解。具體來說,81名患者參與了這項研究。在5年的隨訪中,22例患者獲得完全臨床緩解,6例患者出現部分臨床緩解。
1.發熱: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
MSC輸入治療後,發熱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文獻中的最高發生率大概為39%[1-4]。一般無需特別處理,病人會自然恢復。有研究推測發燒的原因可能與輸入異體MSC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有關[5]。但是,MSC具有低免疫原性,而且有「免疫豁免」的特性,因此難於引起免疫排斥反應[6]。更直接的證據就是MSC能有效地治療各種免疫性疾病,尤其是治療GVHD[7]。
動物實驗證明MSC能有效地治療消除炎症[8]。有研究評價了137例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患者在MSC治療後並不出現免疫毒性[9]。因此,MSC治療引起的發燒與免疫反應、炎症反應無關。
2.不良反應:胎牛血清
有研究發現利用胎牛血清(FBS)培養MSC,可能會增加MSC的免疫原性[10, 11]。但是大量的臨床數據發現MSC細胞懸液中的胎牛血清殘留和不良反應沒有關聯性。即使如此,考慮到胎牛血清中存在大量的異種蛋白,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地降低MSC細胞懸液中的胎牛血清殘留量(國家規定不能超過50ng/ml)。
3.不良反應:DMSO
更值得注意的是,MSC細胞懸液中含有二甲基亞碸(DMSO,細胞凍存必須要用的試劑)能明顯增加毒副作用,引起超敏反應[1, 12,13]。因此,降低MSC細胞懸液中含有二甲基亞碸的量能減少MSC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4.不良反應:內毒素
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如果MSC懸液中的內毒素含量超標(國家規定不能超過2EU/ml),則很容易引起發熱,而與是否異體無關。胎牛血清殘留量、二甲基亞碸和內毒素均與生產工藝密切相關,與間充質幹細胞的細胞本身沒有關係。
5.不良反應:神經系統不良事件
健康志願者輸入MSC後,不出現輸入性毒性反應(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各器官功能未見異常[14]。
大部分研究發現患者輸入MSC後,沒出現或者輕微的輸入性毒性反應[2, 4, 7, 9,15-30]。僅有三個臨床試驗報導MSC引起心臟毒性,表現為一過性心律不齊,發生率為7%(30例患者中有2例出現)[23, 31, 32]。只有一個隨機對照試驗發現MSC治療16名患者,有3名患者神經系統症狀;而對照組36名患者中,有5名患者出現相同症狀[16]。
6.不良反應:感染風險和成瘤風險
雖然有一個非隨機對照試驗中,MSC治療組100名患者中的3名患者,及對照組100名患者中的3名患者,由於治療後出現感染而導致死亡[33]。但是,更多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通過統計學分析,發現MSC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感染率沒有差異,明確提出MSC治療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15, 16, 18],而且MSC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惡液質和成瘤方面沒有差異[15-18]。長期觀察也沒有發現病人增加微生物感染和間充質幹細胞致瘤的現象[7, 34]。更有學者給41例軟骨損傷的病人輸入MSC治療,觀察了11年,均未發現腫瘤的發生[35]。
大樣本臨床研究證明MSC治療的安全性[7, 9, 36-38]。亦有學者對目前大量的臨床試驗的文獻進行分析(Meta-Analysis),發現MSC輸入治療僅僅與發熱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而與其他文獻所報導的不良反應沒有必要的聯繫,認為MSC治療是安全的[39]。
其實人體中就廣泛存在MSC,從來沒發現人體內的MSC會癌變,或者腫瘤來源於MSC。MSC細胞本身是安全的,MSC治療的不良反應與MSC懸液中的一些雜質有密切的聯繫,比如內毒素含量、胎牛血清的殘留量等。
總體來看,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記錄,對病人無明顯毒副作用,少數病人出現注射局部不適、短暫低熱等,對症處理即可。
展望
據世界上最大的臨床試驗註冊系統Clinical Trials(臨床試驗)統計,目前全球9000餘項與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相關的臨床試驗已經註冊。隨著更多數據的輸出,相信人們會對這種療法的安全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會推動更多的間充質幹細胞療法進入臨床,讓患者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