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性 挖掘音樂潛能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
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有人說讀書已經過時了,這是一個電子產品充斥的時代,所以現在低頭族越來越多,手機似乎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認為讀書才是應該堅持一輩子的事情,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教師讀一本好書的益處:是舉手投足間的馥鬱書香;是給孩子們樹立愛閱讀,讀好書的榜樣;更是提升自己技能的重要途徑。最近有幸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與大家分享體會。
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給孩子們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如何教好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而在這本書中有了答案。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個解放,在音樂課堂上也應該結合六大解放提高課堂效率,解放孩子天性,挖掘音樂潛能。
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
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基本是填鴨式,灌入式,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往往扼殺,但在現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音樂課堂教學要豐富,要提高想像力,為創造一種充滿自由空氣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於動腦。如在欣賞《漁舟唱晚》這首作品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大腦想像,問:聽了這首樂曲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夕陽西下,陽光灑在湖面上,湖面上波光粼粼,忙碌一天的你划著船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的心情怎麼樣?快到家時碰到老鄉你又會說什麼呢?讓學生敢於想像才能體會樂曲的情感表達。
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幹
音樂課不能只是乾巴巴的唱或者聽,而讓學生動起來才能真正融入課堂。在欣賞《豐收鑼鼓》這一作品時,讓學生用手,用筆,用身體,桌子等敲擊拍打不同的節奏合奏自創敲鑼打鼓熱鬧場面,充分體會《豐收鑼鼓》的熱鬧場面。在教唱《我怎樣長大》時,我讓孩子們用身體律動,感知三拍的規律,情緒以及歌曲的美。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能看
達爾文在被問到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時說:「我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精細觀察能力上,可能在眾人之上」由此可見解放眼睛的重要性。在欣賞《打豬草》這一作品時,除了讓孩子們聽辨音色外,我還將圖片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用眼睛去看樂器的樣子以及樂器的演奏形式,並讓孩子們模仿樂器演奏姿勢。在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這首作品時,我將長笛帶進教室,讓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聽聽音色,看看樣子。解放眼睛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也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從而為學生自覺挖掘自身的潛能奠定了基礎。
陶行知先生還提出:解放兒童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裡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能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東西。陶行知先生還說:「有了這六大解放的創造力可以儘量發揮出來」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六大解放」是彼此相連的有機整體,不可獨立分割,綜合運用,相互整合,才能讓孩子們真正體會音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