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活的靈魂,也是團結學生,貫徹優良治學品質的紐帶。如今隨著學習空間設計的變化,很多學校需要改擴建和修建新校區,那麼在這一過程中做好學校校園文化的傳承尤其重要,不僅僅是在學校理念沿用,在學校公眾空間設計上也應該體現文化的沿襲,尤其是學生度過時間最多的室內公共空間。本文則探討了如何設計學校室內公共空間以傳承校園文化。
設計的基本原則
開放性原則
校園本身是分門別類的,針對的學生的年齡段也是不同的,而不論面對什麼類別的學生,我們都需要一個開放性的校園環境。由於學生這個群體,處於人生的成長階段,同輩之間的交流和知識的互換都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養成,也有助於身體的健康。進而促進校園文化的互相交流和發展。那麼學校的校園室內空間在設計時,開放性是必不可少的原則。
層次性原則
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校園文化生活,單一的室內公共空間的環境結構是遠遠不夠的,針對不同類型的交往活動,環境應分空間層次。例如區分私密性或者功能性。私密性的多層次表現在於要有全開放式結構的空間也要有半私密式的結構空間。學生可以經過時隨時停下交談或學習,也可以選擇稍與喧鬧隔離的空間。層次區分的細緻程度由實際環境和位置以及提供的功能決定:功能性的多層次表現在一個空間所具備的功能要有多樣性,可控可變。
舒適性原則
校園中室內公共空間是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它需要滿足學生們停留、交談等活動的需求。學生們會在空間內停留,且會涉及行走外的其他動作,那麼就需要空間符合舒適性原則。而舒適性又涵蓋很多方面,如視覺上、聽覺上、顏色和空間的和諧,或對周遭噪音上的處理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舒適度,而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響一個空間的舒適性,如空間大小、空間尺度是否合理,又或是裝飾造型,使用性質的應用程度等。
但基於校園文化傳承這一主旨我們在實現對設施顏色和材質運用進行設計和與校園文化貼近的同時要保證設施的舒適性,這是校園室內環境的基本原則。例如通過對空間尺度中細節的控制以確保使其達到人體工程的標準以及對空間內可能與人接觸的材料的親膚性的把握,這些都為了實現舒適性方式,提高一個空間的舒適性就是體現空間對人的關懷。
參與性原則
在《俄勒岡實驗》中,亞歷山大提出了他的設計中使用者參與的原則:「一個有機結合的社區只有通過整個社區的行為才能形成,這樣的行為中每個人都協助完成他們所最了解的那部分環境。」
設計師在建設迪士尼樂園時也放棄了對道路的規劃,而讓遊人參與進來,自然走出的路線才是最理想的道路,這兩個例子都展現了設計中尤其是有關公共空間的設計,參與性使設計更生動和貼近生活,為設計對象提供更優化和有效的設計。這些揭示了思維再縝密再有經驗的設計師也是有局限性的,面對複雜多樣的設計目標時,走進他們,了解他們,甚至於讓他們參與自己的設計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因為使用者永遠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和使用細節。
為實現最有效率和有意義的文化傳承,參與性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中,學生參與的方向很多。比如學生習慣性點位的確定,功能的選擇等。設計師可以從其中汲取靈感。通過與參與者意念的理解和結合,能更有效的使學生融入到被設計完成的校園室內公共空間中。在完成後的空間裡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和餘地。
校園室內公共空間功能分類
交通空間
交通空間是連接建築物內各個不同職能空間的橋梁和紐帶。是重要的聯繫要素,如樓梯、走廊等等形式。而傳統設計中的交通空間一般較為呆板,除了體現基本職能外,很難讓行走之中的人停留或產生興趣。這也可以說是對空間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原有的交通空間具有穩定的人員流通量。那麼如果經過對燈光的合理設計或尺寸的宜人處理。可能會令經過於此的人產生停留與交往的興趣。這樣的處理方法還可以通過空間中的合理設施來實現。
當我們立足校園文化傳承來考慮時,首先因為交通空間所要滿足的功能屬性,所以裝飾和設計不易太過繁複,可以通過空間中涉及到的材質、光源等出發,結合本校的文化底蘊或能凸顯文化形象的符號等。但從我的理解出發,氛圍的營造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弱化裝飾,著重設計空間整體的感覺和氛圍。如學校自身氣質帶著高效、嚴謹的特點時,我們可以運用現代較簡約的材料,像混凝土、鋼結構都是可發揮的選擇。而同時,交通空間他自身所具備的連接點的特質,那麼能實現對交通空間的優化和再利用,不僅可以提升空間的利用率。也是對校園生活環境細節的一種建設,能夠更大限度的促進師生的交流,文化的傳播等活動。是對校園室內公共空間內容的一種擴充。
共享空間
教學內部空間的共享空間,指的是建築中其聯通空間作用的部分,如最常見的,中庭和門廳等,中庭往往在建築中貫穿整個建築高度,起到了對建築內部空間的整理作用,並打破了傳統建築模式的枯燥,而門廳由於所處位置的特點,決定了它銜接內外空間的重要作用,好的門廳可以使內外空間過度的有序自然,並給人對建築內部空間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對內部空間整體氣氛的一個好的引領。而門廳除了以上所述的基本功能外,還需具備的功能就是提供場所為人的休息和交流服務。我們都了解的事實是,門廳要有一定的服務屬性,為來到此地的人提供諮詢、等待或短時間交流的人提供幫助和服務。
通常情況下校園室內空間的中庭設計往往不像商業空間面積較大,也不像商務空間那麼嚴謹、低調。不同之處主要表現於所處位置多變,且靈活,數量不定,根據建築結構面積而定,同時,色彩和材質也偏向新興現代材料,通常不僅僅起到連通空間,拓寬視野的作用,也涵蓋了提供休息、休閒和交流討論所需要的場所的作用,那麼針對教育人群的不同,細節會發生變化,如顏色材質,且會跟隨整體建築內部空間的基調和氛圍而設計。
而門廳空間,在現代校園建築內部的公共空間中的界限逐漸模糊化,相比明顯生硬的區分空間,現代的設計手法偏向滿足所需要的功能的基礎上運用多變的排布手段來處理島臺以及休息區這些必要的區塊。如縮小島臺的面積,以更放鬆的方式提供諮詢,答疑等服務,而休息等候區也不拘泥於死板的空間界限,放鬆排布在空間裡,使使用者體會到空間的人性化處理,同時增強對校園環境的認知和印象。
學生活動中心公共空間
校園學生活動中心的公共空間,一般被劃分為非教學建築內部公共空間之列,主要滿足學生和教室組織的除上課外的其他包括娛樂,討論,演出或研究、實驗等活動的場所。這種空間形式最初源自歐美國家,他們樂於組織學生形成團體進行課外業餘活動。活動中心是對其交互作用的空間整體的統稱,而這樣的空間集中在一起,在環境上容易形成非常良好的交流氛圍,並作為學生參加多樣化校園活動的重要媒介起到超乎想像的推動力。
主導我們設計的必定是兩方面,一是源自校園文化經典的一面,是對涓滴歷史的保留。二是與現代元素的結合,展現文化歷久彌新的一面,也更適宜現代教學體制和教學方式的發展。而這個空間的設計手段也是最多樣且可發揮性最大的。除了空間顏色、燈光等基礎空間配置外,這個空間需要優質家具設施的參與。滿足學生們的基本需求,這裡我們設施的選擇就可以從校園文化的氣質出發。在設施選擇中我們可以運用成型的常規家具,或可以根據我們想要的形式定做。其他因素可以配合主設施一起來營造氛圍,但無論我們如何新鮮多樣的設計巧思,我們都應保證的是局部空間與整體建築空間風格的配合相對和諧。
在現代化高速發展以及人們愈發重視教育的今天。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已經成為主流,它表現的是一種先進優化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交流意識。而學生活動中心的公共空間設計要求較開放,針對自身的特點設計手法不需要過分拘謹,同時也是表現校園文化,以及活動氛圍的最佳場所。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忽視,學生們課餘時間對學習生活的影響,課堂上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發揮更大的作用的是學生對於感興趣的事情的行動和同其他人討論的過程。
學生公寓公共空間
不同的公寓空間形式決定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模式。其中,校園公寓空間主要分為兩種:單元式公寓和走道式公寓。而走道式公寓是我國校園大範圍應用的公寓形式,走道式公寓顧名思義,空間的樞紐和關聯在於過道,而這也體現出了走道式公寓的缺點,就是,除了一間屋子的同學以外,與寢室外其他同學的交往機會較少。因為走廊的環境條件有限,面積不夠寬,同時形狀比較固定,而燈光也是很大的弊端,通常情況下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電量消耗,走廊的燈光會比較昏暗。總結以上因素,人們往往很少在走廊中停留,更不利於促進人際交往和學術交流。
再看單元式公寓。與前者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校園學生公寓是供學生們長期生活的空間,圍繞的是穩定的休息,飲食等活動。單元式公寓的交往空間主要體現在具有獨立的門廳、過廊及休息區和陽臺等等。這樣的環境能給人帶來舒適愜意的感受:即有獨立空間,又有共享空間。有助於學生間,不同寢室的交流和關係網的建立。進而促進和發揚校園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而此空間的設計風格要與整體公寓設計緊密貼合。且設計要點也與交通空間的相似,不能太過花哨和繁複。顏色的挑選在符合整體校園文化表現形式的氣氛的同時偏中性一些較優,功能決定了我們要建造的是舒緩、放鬆的空間環境。同時要針對整體環境氣氛來選擇空間節奏的快慢燈光也是必不可少的輔助元素。
優秀設計案例
ENSAE 學院(巴黎薩克雷校區教學樓)--簡潔、輕盈、高效
ENSAE 學院地處一片廣闊的高原,這是一個不受阻擋的地理環境,學樓作為一個簡潔而抽象的體量被置入在了這個場地裡。
建築框架由一系列H型鋼梁交織而成,通體銀色,正式鋼架原始的顏色,清亮而高級,設計師把這一色調和手法也延續到了室內,由於建築懸挑結構角度,一層便是鏤空迴廊的設計,連接中庭製造出了大面積的半室內公共空間,加入綠植和沙石結合的景觀帶,使環境呈現更開放、友好和具有城市特徵的氛圍。
教學樓內部的室內公共空間中所佔比重較大的走廊,地面採用略拋光深灰色理石材質,適當反光的同時,展現理石優美的肌理和質感棚頂也是使用簡約的灰色鋼結構,照明採用長條led燈帶,有序高效排列,發揮合理地照明力度。而房間的外牆運用了拋光乳白色大理石,暗藏磨砂金屬條呼應整體室內結構。
ENSAE 學院歷史悠久,自誕生就以法國金融精算領域最頂尖的工程師學校的身份存在,對學生篩選和學習成績要求嚴格也是學院的特點。嚴謹的治學之風和學生自律自強的文化積澱也因此形成。
那設計師是如何將這份校園文化精神通過設計體現出來的呢?
首先全金屬鋼結構的教學樓在外觀上就給人高級、簡約的整體印象,而由外至內風格又是完全統一的,鋼結構在內部也充分發揮了他自身簡潔,高級,明亮的感染力。所以內部陳設的選擇都在最大程度上統一了色調,理石、實木、鋼結構,這三者的相互呼應,伴隨通透的整體建築結構,成功的運用室內公共空間表現了學院高效、簡潔的氣質。這樣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感染每個身在其中的人,提醒和影響學生對自我的認同和對學校的認同。
達特茅斯學院--愜意、靈活、多彩
關於達特茅斯學院學院我們著重分析其因推行舍堂運作模式和功能內容,以及適應現代學生的生活需求,而增設的額外的公共活動區域。
舍堂活動中心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配置的功能內容,這也為住宿生提供了極大彈性,也是通過日常生活摸索出最符合舍堂未來發展的空間設施。這種有效,靈活的特點與學院本身的氣質和特性相符。
其中體現在A棟活動中心內部空間中的大面積內置結構用料為木材,飾面紋路統一,在室內的開闊區域還修建了一個小型階梯討論區,增添場所感,其他休閒區域每個空間用木質結構分開來,並運用了不同的顏色區分。同時這些顏色重複使用到休閒的座椅或分區的地毯當中,使用顏色儘管多樣但還是融合在了空間裡,消除了突兀感。設計師在每個細節中增添跳躍和活潑的元素,增強學生們的使用感和趣味性。頂棚採用暴露管線的手法,但將顏色全部統一刷成了白色。
B棟在呼應A棟整個內部氛圍的同時將顏色延伸至了室外共享空間,通過彩色地坪漆對地面的處理,呼應大面積木材用料的同時,也同樣營造了鮮活的室內公共空間的氣氛。
達特茅斯學院作為常春藤聯盟之一,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世界頂尖學府,而他又從多個方面區別於其他常青藤院校,其中由於當年以培養印第安部落的年輕人和年輕白人為目的的辦學初衷,從而積澱了活潑,熱烈的校園氣質,而學院所在地自然環境有及其原生態,青山綠水環抱校園,而學院的學生又是出了名的運動健兒。這些都塑造和體現了學校青春洋溢、活潑開朗且充滿了戶外和原生態元素的校園文化。
在達特茅斯學院的項目上,學院舍堂中心設計,通過細節和顏色及用料的處理來體現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其中大面積運用了較強的紋理,還選擇了多遠的跳躍性色彩於座椅及單元休息區呼應達特茅斯活潑熱烈的校園氛圍。顏色不是設計的重點,而是設計的亮點,通過顏色可以使設計語言更加強烈,但設計中,空間的搭建手法及用料都是設計師精心思考的結果,通過這些所有的細節來構建整體的氣氛,並不是由一個或兩個突出的元素來支撐空間。
結語
校園是獲取知識的場所,也是交流與溝通的場所。校園公共空間的營造既是高校校園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要素。真正的校園文化精神,是構建校園空間的根基。要想在空間設計上更好的傳承展現校園文化,需要以科學客觀嚴謹的態度將人性和人文在設計中加以體現,從簡單的創造空間提高到營造場所的高度,創造一種體現現代校園文化意境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