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介
先介紹一下標題中的SWIFT是什麼東西。
SWIFT:全球同業銀行電訊協會,成立於1973年,是全球各大銀行創辦的金融服務性機構,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報文交換服務與接口軟體,相當於各個銀行在地球村裡的「門牌號碼」,離開了SWIFT,你的企業在國際業務中就是沒有「戶口」的「黑戶」,等於被剝奪了國際交易的權利和能力,因為你只要參與國際貿易就要收款出款,若你被美國制裁,你這個企業在國際業務中,就不能夠匯出資金,或者收到資金,就是間接地但是是絕對地被剝奪了參加國際貿易的權利。目前,SWIFT的服務已經遍及207個國家,接入的金融機構8000多家。
由於SWIFT直接服務於美國霸權,這就使得美國擁有監控各國貿易數據、制裁各國貿易的權力。建立一個獨立於SWIFT的國際清算系統,是所有試圖擺脫美國霸權的國家的願望。
2014年9月,俄羅斯副總理舒瓦洛夫在中俄北京會談結束後透露,中俄討論了建立替代SWIFT的系統,「我們已經批准這一提議。」中國銀聯已準備與尚未成立的俄羅斯全國支付系統全面合作,將為此提供一切基礎設施方面的配合。
10月8日,央行宣布人民幣境外支付系統(CIPS)上線。
早在2012年,中國央行就開始組織開發獨立處理境外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的全球支付系統。2015年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兩會期間對媒體表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預計今年可以推出。
1、有輿論稱:CIPS是中國「護身符」,美國「噩夢」
觀察者網刊文《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抵禦跨境金融戰的護身符》,文章介紹美國之前對朝鮮和伊朗發動的兩次金融戰,通過獲取CHIPS和SWIFT的數據,給予對手致命一擊。在介紹了美國利用CHIPS和SWIFT發動金融戰之後,該文認為CIPS的建立「降低了對SWIFT系統的依賴,有利於提高中國金融系統的國際化和安全性。」、「給了中國一個機會——以自主研發中文支付報文信息系統為基礎,降低對SWIFT的依賴,甚至在將來發展壯大後,不排除和SWIFT分庭抗禮的可能性。」[1]
《世界新聞報》評論主編雷思海也寫文章稱:「中國搞的這個支付系統,很有可能很快發展起來,成為與目前通行的SWFIT鼎立的支付系統,中國與這些貿易夥伴之間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用人民幣來結算貿易,不僅安全,而且還沒有經過美元倒手的中間風險,一旦如此的話,人民幣國際化就自動完成了,作為美元霸權最大的外部支撐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國一旦完全脫離了美元,這對美國人來說,是一場噩夢。」
沒有疑問的是,歷史案例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建立獨立的銀行金融系統替代服務於美國霸權的SWIFT,對於中國的金融安全和國家安全而言,十分重要而且緊迫。
2014年,宋鴻兵在討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時就曾分析道:
【人民幣國際化還有技術問題,例如,人民幣清算行雖然在各國建立起來,但人民幣跨國支付是否仍要經過SWIFT?如果仍然使用現有的國際金融基礎設施,就無法避免人民幣清算過程中的信息洩密問題。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自建國際支付系統,並完全獨立於SWIFT,這就是如同北鬥系統與GPS、伽列略系統相互獨立一樣。】
問題在於:CIPS是否真的「完全獨立」於SWIFT?是否「仍要經過SWIFT」?
2、SWIFT為CIPS提供核心技術?
有趣的是,SWIFT亞太區兼歐洲、中東及非洲區行政總裁AlainRaes在去年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時,竟然表示,支持CIPS是SWIFT「最核心的戰略」:「我們在中國最核心的戰略即是支持中國建立CIPS,中國央行是我們最大的客戶,我們與央行常年保持頻繁的接觸。」、「我們非常支持中國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並希望可以與該系統合作。」
這個「核心戰略」的核心恐怕是,SWIFT要為CIPS提供核心的技術支持。據報導:
【AlainRaes認為,SWIFT在清算協議標準化、清算安全性、全球清算網絡資源以及整合上均具有重大的優勢,可以為CIPS的建立提供核心的技術支持。
根據央行文件顯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有四項功能:一是連接境內、外直接參與者,處理人民幣貿易類、投資類等跨境支付業務;二是採用國際通行報文標準,支持傳輸包括中文、英文在內的報文信息;三是覆蓋主要時區人民幣結算需求;四是提供通用和專線兩種接入方式,讓參與者自行選擇。
SWIFT主要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報文交換服務與接口軟體,它於1973年成立,覆蓋200個國家7500家直接與間接會員。上述央行文件提到國際通行報文標準以及清算系統的接入方式,均屬於SWIFT全球核心業務。
雖然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建有支持本國貨幣的核心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如美國的CHIPS、歐洲的TARGET2、日本的FXYCS、英國的CHAPS等,但大多數系統的跨境接入與報文傳遞仍主要採用SWIFT組織提供的服務。】[2]
3、CIPS依賴SWIFT組織進行跨境報文傳遞?
原中投公司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副行長,現中國招商局集團總經理李曉鵬在去年7月撰文表示:
【中國缺乏跨境人民幣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統且對SWIFT組織依賴性過強……根據《歐美融資跟蹤項目協議》的約定,SWIFT組織從2010年8月起即向美國財政部提交其金融支付報文,這威脅到成員國跨境支付清算業務處理和數據安全。
反觀中國,當前的跨境人民幣業務主要以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通過CNAPS系統來實施,但該系統本身是國內人民幣清算系統,存在處理能力不足和時間差異問題,服務能力與我國國際貿易和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需求不相匹配。我國擬議中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至今尚未建成,即使建成,這個系統還要依賴SWIFT組織進行跨境報文傳遞,金融信息通訊環節嚴重受制於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一旦出現紛爭,很難避免伊朗銀行類似的遭遇。】[3]
在談論到當前清算系統CNAPS的缺點時,媒體均會談及CNAPS系統的信息標準與SWIFT存在差異,一些欄位與報文不兼容,轉換電文需要一定的成本,影響了清算效率。問題在於,是應該在這種「差異」、「不兼容」、獨立的基礎上,改進清算效率,還是轉而抹煞「差異」,與SWIFT兼容?CIPS的解決方式是後者,直接採用國際通行的ISO20022報文標準,支持傳輸包括中文、英文在內的報文信息。金融監管研究會創始人孫海波表示:「實際開發和後續運營中CIPS和SWFIT的合作遠大於競爭,目前CIPS也最大程度上選擇和SWFIT格式兼容,行號也選擇一致。」用孫海波的話講,從CNAPS到CIPS的轉變,是「顛覆現有模式」的轉變,而不僅僅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4]
央行於近期發布《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暫行規則》,第二章第六條規定「運營機構應當參照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銀行識別代碼(SWIFTBIC)編制規則,確定參與者CIPS行號。參與者已有SWIFTBIC的,應當申請使用該代碼作為其CIPS行號。沒有SWIFTBIC的,應當向運營機構申請。」
李曉鵬曾撰文建議,在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籌建的CIPS系統建成之前,可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展自有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由人民銀行協調通過股權或會員結構設計、標準制定、系統聯網等方式來統籌形成幾條跨境支付清算、銀行卡交易以及全球資產託管的運營路徑,並最終納入政府主導的統一管理體系。同時也可利用這些基礎,自主研發中文支付報文信息系統,逐步降低對SWIFT組織的依賴,甚至在條件成熟時,培育可與其抗衡的組織和標準。[5]
從CNAPS到CIPS,似乎並不是在保持獨立於SWIFT的方向去解決既有問題,而是相反選擇了SWIFT的標準,與SWIFT進行最大程度的兼容,這就使得李曉鵬所擔心的問題依舊存在:我國在進行跨境報文傳遞時仍舊對SWIFT有某種程度的依賴,有網友擔心這將使CIPS成為SWIFT的傀儡,無法擺脫「金融信息通訊環節嚴重受制於人」的局面。
4、CIPS破除國有大行壟斷
央行新聞稿確認,CIPS首批直接參與機構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19家境內中外資銀行;此外,同步上線的間接參與者包括位於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區的38家境內銀行和138家境外銀行。直接參與者可直接通過CIPS辦理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業務;而間接參與者則必須委託直接參與者辦理相關業務。
第一批直接參與者是: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滙豐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德意志銀行(中國)、法國巴黎(中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銀行(中國)、東亞銀行(中國);其中大部分為外資參股或者控股的股份制銀行和外資在華法人銀行。
新財富分析師羅毅認為,大量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加入,利於打破國有大行壟斷清算的地位:
【以往人民幣跨境清算走的是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該系統由大額支付系統(HVPS)和小額支付系統(BEPS)組成。清算方式有代理行渠道和港澳人民幣清算行渠道兩種。境外銀行在代理行或清算行開立人民幣清算帳戶,通過SWIFT電文傳遞跨境支付信息。代理行或清算行在境內通過CNAPS完成清算。從實際操作看,清算行是最主要的清算方法。目前海外清算行均由國有大行的分行擔任,而且所有清算行電文需通過港澳地區的中行清算行接入CNAPS。而CIPS(一期)主要特點是採用直接和間接參與者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構。各直接參與者一點接入,集中清算業務。一期直接參與者數量多達19家,覆蓋了國內主要股份制銀行,給予小行更多國際結算參與機會。】[6]
顯而易見的是,在西方強大的私人壟斷金融資本面前,保持國有大型銀行的清算壟斷地位,更有利於金融安全,之前的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就有這樣的設計框架。而徹底顛覆CNAPS的CIPS則恰恰相反,它試圖打破國有大銀行的清算壟斷地位的結果,可能會最終加強西方私人壟斷資本的壟斷地位。眼下各種信息的披露還不充分,但願這種擔憂只是杞人憂天。
經濟人士張庭賓認為,CIPS上線,將138家外資銀行納入其中,這將導致「做空人民幣力量大增」,他稱:
【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大量的人民幣出境,意味著國際上人民幣做空能量大增,勢必造成離岸的人民幣市場成為主導市場,即離岸市場會成為人民幣價格的決定市場,能做空人民幣的匯率期貨將控制人民幣的定價權。加上外資內外人民幣資金池已經打通,外資以人民幣出境,到境外拋售人民幣換美元,中國央行要硬扛人民幣,則必然拋美元接人民幣。外資不僅可以將自己的人民幣餘額匯出境,還可以在國內發人民幣熊貓債出境,這將成為在離岸市場做空人民幣的新彈藥。此次支付系統上線,將138家外資銀行納入其中,則他們自然成為人民幣交易的重要勢力,離岸市場做空人民幣的力量大增。這一切的布局都已經基本到位,只待央行外儲美元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國際化就將把人民幣埋進坑裡了。】
5、餘論
本文旨在列舉關於CIPS的討論,以及探討媒體已經披露出來的一些相關信息。
隨著CIPS的建立,輿論上出現了許多「美國害怕」、「中國(金融)獨立」、「護身符」等言論,最終歸旨在於論證: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開放的安全性已經提高,時機已經到來。上海清算所董事長許臻針對CIPS明言:「最終目標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有管理地開放。」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本幣國際化對金融中心的市場建設和開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本國的金融市場高度開放,而且要求具有很強的廣度和深度。
不過,也有專業人士指出,人民幣清算系統的大方向應該是「自主研發中文支付報文信息系統」,培育可與SWIFT抗衡的組織和標準,但是當下的CIPS與此略有不同。CIPS是對CNAPS做出的「顛覆性」變革,消除原先與SWIFT存在差異的信息標準,最大程度上選擇和SWFIT兼容,行號也選擇一致,並沒有自主研發中文支付報文信息系統。另外,也有媒體透露,CIPS是SWIFT「最核心的戰略」,SWIFT非常支持CIPS,會給CIPS提供技術支持,那麼,CIPS的核心技術有多少是由SWIFT提供?公開報導中也沒有公布更多的細節。
SWIFT本身就面臨來自2個方面的威脅:一是支付風險,二是系統風險。在支付風險方面,SWIFT並不向金融機構提供直接的幫助。SWIFT系統的安全主要遭受這幾個方面的威脅:假冒,報文被截取(讀取或複製)、修改、重播,報文丟失,報文發送方或接收方否認等。毫無疑問,CIPS最大的風險也是支付信息的安全問題。CIPS選擇與SWIFT做最大程度的兼容,並且在第一批參與者中外資銀行和外資參股控股銀行佔據半壁江山,這兩方面的威脅也不得不多加顧慮。
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貿然認定中國金融安全性提高,推進資本具有很強高度、廣度、深度全方位的開放,是否存在更大的安全問題?
當然,有人士認為「開放」已經在進行中,CIPS的第一批參與者引入大量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舉打破以往國有銀行壟斷清算的地位,是否會為「做空人民幣」帶來便利?
福兮禍兮,還需進一步的信息披露和觀察。
注1:CHIPS指的是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是全球最大的私營支付清算系統之一,處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國際美元交易。
注2:SWIFT願提供技術支持上海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
http://it.sohu.com/20140929/n404743886.shtml
注3:中國金融安全體系臨考 http://money.163.com/14/0728/02/A275C0N400253B0H.html
注4:更新解讀CIPS系統正式啟動、如何顛覆現有模式
http://www.haokoo.com/bank/8970493.html
注5:邁向金融強國還需要構建三大體系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w/gd/201408/t20140826_61791.html
注6: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點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成運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570a20102vp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