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記者接連收到多個深圳家長的爆料,稱因附近幼兒園由民辦轉為公辦,造成秋季小班學位緊張了些。一些孩子沒有園上學,一些孩子則被迫去遠處上學。
在深圳市教育局諮詢投訴版塊和深圳本地相關論壇上,近期也有不少來自龍崗、龍華、福田、寶安、羅湖等區的家長「吐槽」了今年因「民轉公」導致幼兒入園報名難題。
2019年起,深圳進一步規劃、規範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建設,要求在2020年9月底前,深圳小區配套幼兒園將全部變成公辦園或普惠園。
7月9日下午,深圳市教育局發布消息稱,今年深圳市幼兒園學位較去年新增3.3萬個,「民轉公」幼兒園在原招生規模基礎上新增小班學位9812個。深圳市教育局表示,總體來看,今年全市幼兒園小班學位可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但存在結構性、區域性供需矛盾。
2019年以來,深圳大力發展公辦園,公辦園數量大幅提高,公辦園在園兒童數從原有的4%提高到37.9%。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步伐,確保2020年底實現公辦園在園兒童佔比50%。
(附報導連結: 好消息!深圳今年新增幼兒園學位3.3萬個)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表示,深圳單位面積人口密度已發展到全球前列,人地矛盾空前緊張,民轉公是規範學前教育建設的重要舉措。但政府一方面應尋求教育用地供應數量和教育設施規劃標準的突破,一方面也應該聽取各方聲音,避免在「民轉公」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一些「一刀切」問題。
深圳市教育局發布通知,2020年秋季學期全市幼兒園集中招生時間為6月13日-7月20日,今年秋季入園的小班生為2017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前出生的兒童。
進入7月,雖然公布結果還沒出來,但一些學位未確定下來的適齡小班生家長著急起來。
龍華區世紀春城小區業主楊女士介紹,她所購買房產所在小區幼兒園剛完成「民轉公」,秋季有196個適齡生源申請入讀該園小班,但該園「轉公」後每個班僅限名額25人,只招4個班錄100個生源。此前,該小區幼兒園每個小班可招40-45個小孩,眼下合規後卻面臨本小區生源學位緊缺的難題。
2018年龍華區實施了積分入園政策,實行類別優先、同類別比較積分錄取原則,和公辦中小學一致。學位類型分1-5類,1-3類為有房的龍華區戶籍家庭。
楊女士家屬於1類中積分較低家庭。今年進不了世紀春城幼兒園小班,孩子怎麼辦?教育部門的方案是將孩子分流至離小區較遠的民治幼兒園。
但家長介紹,民治幼兒園是一所位於城中村的民辦園,配套不足、交通不便、「轉公」無期。
為此,6月29日,世紀春城幼兒園接受業主意見又擴招了28個小班生名額,但還有70幾個孩子沒解決。教育部門表示,等世紀春城幼兒園一些孩子畢業後,小區學位壓力會減輕。這導致一些「二孩」家長面臨較大壓力。
據家長介紹,花半裡、壹城中心小區也曾向龍華區教育部門反映類似問題。家長預計,2021年一類業主問題更大。
「按照現在的情況,我們都不敢生二胎了。」家住龍崗區坂田街道佳兆業中央廣場三期的業主劉女士反映,小區配套幼兒園在「民轉公」後,受人數限制而學位不足,部分小區孩子就近「入園難」。
佳兆業中央廣場小區大多是89平米(目前單價約6.9萬)的家庭剛需房,每期平均2000戶。而小區內只有兩家幼兒園,分別位於一、三期。「一期幼兒園主要服務一期的7棟住戶,等他們全部入學才能排到我們三期」。
2017年,位於三期的城市廣場第二幼兒園建成後,這個規定讓二期業主「轉戰」三期的第二幼兒園,且按照房產證時間順序排隊入園。這個規定讓孩子明年就要入園的三期業主劉女士坐不住了,「幼兒園在我們樓下,我們卻排在他們後面。」
「民轉公以後,三期幼兒園只設3個班90個生源,學位哪裡夠?」劉女士稱,三期僅1類小班生源就接近200人,「我們是2017年購房合同裡有寫明孩子可以上樓下的幼兒園,想到這麼困難。」
好在後來第二幼兒園擴成4個班,每班人數擴大到40多人,這其實不符合教育部門辦園規定,但暫時紓解了小區入園壓力。
「雖然這一屆孩子都能上幼兒園,但如果按老規定,明年依然會出現名額不足問題。」劉女士稱,「二孩」政策疊加人口淨流入帶來的「入園潮」,將可能進一步引發「入園荒」。
案例1與案例2中的孩子雖然就近入園難,不過上學還有希望,但其中背後折射的教育資源緊缺問題值得關注。
記者從深圳新聞網教育板塊檢索發現,有關幼兒上學的帖子成為近期熱點。涉及龍華、南山、福田、龍崗、寶安、羅湖等區。涉及出現片區或幼兒園招生難的,有安託山片區、人民北路區域、新田社區、坪地中心幼兒園、呈祥花園、振業巒山谷小區、布吉信義假日名城幼兒園、漁業社區、龍崗麓園、桂香社區、龍華愛心家園、西鄉等、寶安西鄉街道,河西社區、河西社區等。
在一個自由流動的社會,城市人口與經濟活力緊密有關。《深圳年鑑2019》顯示,2014-2018年,深圳年末常住人口增加239.8萬人(2019年又增41.22萬)、出生人口增加44.9萬人。
但持續猛增的常住人口所帶來的資源高度緊缺,導致年輕的深圳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學前教育挑戰。在2018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公辦園比例分別是:北京63%、上海62%、廣州30%、深圳僅為3.8%,但深圳在園兒童53.2萬人,居於一線城市之首。2019年初,深圳約有各類幼兒園1771所,其中公辦園68所,約佔全市園總量3.8%。
近年,深圳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規劃建設。按照2020年新政策,深圳嚴格規範辦學規模,要求在本年度9月底前,小區配套幼兒園要全部變成公辦園或普惠園。同時,新型公辦園實施積分入園政策,辦園規模為6至12個班,每班有人數限制,比如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年齡編班30人。
人大代表楊勤介紹,「民轉公」是深圳學前教育規範化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應該看到政府依法規範學前教育辦學和提高學前教育水準的努力,一方面也應該及時重視轉型過程中的不足,比如上述一些原關外新建樓盤小區幼兒就近入園上學難、部分民辦園因被國有產權物業股東停租而不得不換場地漲學費(比如英皇幼兒園)、部分有特色的優質民辦園轉為公辦後師生調整(比如維多利亞幼兒園)等。
楊勤認為,幼兒園建設過程中,既要補充短板、解決痛點,也要鼓勵創新、多元、高質量發展。「幼兒園的建設標準現在很難清晰統一,比如很多民辦園教學水平和配套質量低於公辦園,這些園要收回來公辦;但辦得好的優質園,老百姓其實希望繼續辦下去。實際執行中,哪些是優質園,哪些是劣質園?標準要及時公布,且清晰統一。」
深圳人口密度為6727.9人(2019年末統計數據),名列全球前列,數倍於北上廣。
「深圳人口密度太大,土地高度緊缺,導致多種公共配套用地落地難。」楊勤分析,目前,按照國家及深圳市有關規範和標準規定,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等教育設施應按教育建築相關規定控制,含有嚴格的規劃用地指標、建築高度指標、容積率指標、綠地率指標等,這些屬於強制性規定,雖然深圳規劃部門有些創新,但依然是深圳教育設施「落地難」的核心。
「教科文衛的建設規範是強制性的,而不突破規範,就沒法解決用地難問題。這些深圳問題在全國不具有普遍性,是否可以先行先試?」楊勤呼籲,管理部門應與有關規劃部門協調,因地制宜做一些制度突破,對於一些規定限制背後的難點應以創新思維解決。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